常德公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常德公寓
常德公寓
概要
類型多樓層市區建築物[*]
建築風格裝飾藝術
所屬國家/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
行政區上海市靜安區常德路195號
起造1933年
竣工日1936年
保護情況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常德公寓,原稱愛林登公寓(英語:Eddington House),位於上海市常德路195號,靠近南京西路愚園路,是一座建造於1936年,高8層的裝飾藝術派風格公寓[1]。其原來是意大利人拉烏爾·斐斯的房產,居住者舊時多是社會中上層人士[1]。1994年,常德公寓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

張愛玲故居[編輯]

靜安寺地區早已經是上海繁華的商業、文化中心,附近高樓大廈林立,常德公寓就像一段被完美封存的舊時光矗立在街面上。

它之所以這麼出名,是因為 1939年,20歲的張愛玲和媽媽、姑姑一同住進了這裡的51單元。彼時,這座藝術裝飾風格建築的常德公寓剛剛建成三年。公寓共有八層,站在陽台上可以望到外灘。

1942年,張愛玲又搬進了這棟公寓,改住65單元,一住就是6年。她在這裡開始學習生活,去市場,去電影院,在夜裡聽着克林克林的電車聲才能入睡,她甚至和公寓裡的電梯員也打成一片。電梯上到六樓,便是當年胡蘭成求見張愛玲的地方。因為敲門不應,胡從門縫下塞進了一張紙條,一場孽緣就此蔓延開來。

就是在這裡的六年成為了張愛玲文學創作上的黃金時期,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幾部作品,《沉香屑·第一爐香》、《封鎖》、《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傾城之戀》就是從常德公寓的窗前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張愛玲與胡蘭成也是在此相遇,又在此分別,之後她一個人悄然搬離,1947年她飄然一人離開了這個傷心的處所[3]

張愛玲在常德公寓的在陽台上俯視紅塵,於散文《我看蘇青》寫道:「晚煙里,上海的邊疆微微起伏,雖沒有山也像是層巒疊嶂。我想到許多人的命運,連我在內的,有一種鬱鬱蒼蒼的身世之感。」[4]在《公寓生活記趣》一文中,張愛玲如是描繪她的公寓生活:[5]

作家陳丹燕在《上海的風花雪月》一書中就稱這棟公寓「被刷成了女人定妝粉的那種肉色,豎立在上海鬧市中的不藍的晴天下面」。

在常德公寓還叫愛丁頓公寓的時候,樓下有家咖啡館。張每天下午都會到樓下的咖啡館孵着。現在的常德公寓據說被一位資深張迷買下來,所以不能入內。不過樓下開了一家張愛玲主題書店,叫千彩書坊,亦是應景,很多張迷來此「朝聖」[6]

建築特色[編輯]

常德公寓,無疑是一幢非常女性化的大樓——肉粉的牆面夾雜咖啡色的線條,多半是時間的關係,這幢大樓看上去有些暗暗的色調,仿佛沾染了灰的、舊日裡女人用過的胭脂扣。樓前一排梧桐,倒是依舊生氣勃勃的模樣[7]

常德公寓是根據地形設計的,共8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580平方米,建築面積2663平方米,設有電梯,為裝飾藝術派風格[1][5]。整個建築配有細膩的局部裝飾,平面呈凹形,兩翼後收。大樓東立面兩側出挑長條形陽台,中部豎線條形成橫豎對比。頂部2層退台收進。其建築利用陽台的處理所形成的強烈陰影效果,使建築產生豐富的變化[8]。舊時常德公寓的內部,每層3戶,戶型有2室戶和3室戶。每戶都安裝有壁爐。西面有長挑長廊,既作為安全通道,又兼作陽台。每套住宅上下有小樓梯連通。第八層是電梯機房和水箱等用房。

張愛玲51單元的客廳,胡蘭成形容「一種現代的新鮮明亮,幾乎是帶刺激性。」

常德公寓因張愛玲而名聲大噪,幾十年過去了,這座看似平凡的公寓裡依舊保有傳奇。1992年張曼玉主演的電影《阮玲玉》就在公寓一樓取景拍攝。

據說導演王家衛的私人工作室也隱蔽地藏在這裡。不過,這棟公寓現在已經成為私人住宅了,非住戶不得入內[3]

圖片集[編輯]

相關條目[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