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鈺哲
青年張鈺哲
性別
出生光緒三十三年正月十五
(1902-02-16)1902年2月16日
 大清福建省閩侯縣
逝世1986年7月21日(1986歲—07—21)(84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南京市
籍貫福州閩侯
教育程度芝加哥大學天文系 博士

張鈺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男,福州閩侯人,中國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文學重要的奠基人。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前身)所長(1941-1950)。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長(1950—1984)。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1949-1985),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1956年3月加入九三學社,任中央委員。1959年當選為第二屆全國政協

委員。1964年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連任第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擔任過國家科委天文學科組組長、中國科協第二屆委員會委員和江蘇省科協第二屆委員會副主席、《天文學報》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編委會主任等職。

生平[編輯]

張鈺哲曾就讀於福州明倫小學、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1919年考入清華學校(即清華大學)高等科。1923年赴美國留學,就讀於康乃爾大學建築系,1925年轉學到芝加哥大學天文系,1929年畢業,獲天文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國立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講授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天體力學等課程。1941年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長,1946年至1948年3月曾赴美研究交食雙星光譜。1950年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並由張鈺哲繼續擔任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長,兼任南京大學天文系教授。195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60年代曾參與人造衛星軌道、月球火箭軌道研究,期間亦有被提審。1984年退休成為紫台名譽會長。

1986年7月15日下午4時左右,張在紫台辦公室工作中突然昏迷至21日上午11時05分病逝於南京。

身後[編輯]

1986年7月31日早上在石子崗殯儀館舉行追悼會,骨灰埋在紫台內一處並不起眼的角落。

社會兼職[編輯]

曾連續當選中國天文學會第一至四屆理事會理事長。

學術貢獻[編輯]

張鈺哲的研究在小行星及彗星的觀測及軌道計算,主要著作有《變化小行星的光電測光》、《造父變星仙后座CZ的研究》、《哈雷彗星軌道的演化趨勢和它的古代歷史》等。1928年11月22日,張利用葉凱士天文台的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小行星,編號1125,他將其命名為中華,以紀念這是第一顆由中國人發現的小行星。但後來這顆小行星失去蹤跡,紫金山天文台於1957年發現一顆軌道近似的小行星,經張鈺哲本人同意後,便用來取代當年的小行星1125。而那顆丟失的小行星,則剛好在張鈺哲逝世後一個月後被尋回,並給以3789的編號及「中國」的名字,另外他亦在1965年11月1日和11日發現紫金山一號和二號彗星。

紀念[編輯]

為紀念張鈺哲在天文學上貢獻,小行星2051被命名為「張」。2010年8月2日, 位於月球表面的69.1°S 137.8°W的撞擊隕石坑被命名為張鈺哲隕石坑[2]

家庭[編輯]

妻子陶強。兩人於1933年2月結婚,生下一女張偉華,一子張群華。

參考資料[編輯]

  1. ^ 林天宏. 张钰哲:“追星”60载. 中國青年報. 2009-07-15 [2013-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7) (中文(中國大陸)). 
  2. ^ 趙曉展. 中国三位科学家名字“刻上”月球. 工人日報. 2010-09-20 [2013-1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