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慧思(515年—577年)禪師,俗姓李,豫州汝陽郡武津縣(今河南上蔡縣)人,南北朝佛教禪師,為天台宗二祖。(以龍樹菩薩為初祖,則慧思尊者為三祖)。十五歲出家,曾師當時著名的慧文禪師,從受禪法。[1]北齊天保五年(554),慧思至光州,為眾說法達十四年餘久,聲聞遠播。又於河南南部大蘇山法傳智顗,世稱智者大師。 陳光大二年(568),[1]慧思始入衡山,遂有「南嶽尊者」之稱。因居於南嶽衡山,也稱南嶽慧思

生平[編輯]

慧思長期持誦《法華經》。 自言其為十信位中的鐵輪位[2]。 《天臺九祖傳》記錄,[3]慧思禪師曾於光州大蘇山的十四年當中,為大眾講經說法,聲名遠播,不分遠近,前來歸止的學徒日益增多,從而遭受惡人的妒忌誹謗,多次下毒於食物中加害,但皆由於師的禪定功夫深厚,終均化險為夷,轉危為安。 陳代光大二年(西元五六八年)師入南嶽衡山[3]悟三生行道之跡,能知宿命及一生善惡業相,曾於樹林中掘出過去三世出家為時,所居住過的堂宇層壁地基和瓦器皿。 慧思預知了智者大師與陳國有緣,特別囑咐智者大師到陳國弘法,廣為傳燈化物。慧思禪師受到了當朝宣帝的禮遇推崇,尊稱為思大禪師南嶽尊者[3]

著作[編輯]

根據《大唐內典錄》,慧思的著作有《諸法無諍三昧法門》、《立誓願文》、《隨自意三昧》、《法華經安樂行義》、《四十二字門義》、《次第禪要》、《釋論玄門》、《三智觀門》。僅前四部流傳下來,其餘皆散佚。[4]日本天台宗僧證真《四十二字門略抄》有引《四十二字門義》文,內容是以四十二字陀羅尼配合《菩薩瓔珞本業經》四十二賢聖位。

道宣《續高僧傳》、《大唐內典錄》未載《大乘止觀法門》,日本奈良時代古文書(公元751、753年)記載此書,其作者是遷禪師,或載是南嶽思禪師[5]。《天台宗章疏》(公元914年)錄《大乘止觀法門》為慧思作。《東域傳燈目錄》記載「(隋西京禪定寺道場曇遷)又撰大乘止觀一卷。私云或題云南嶽大師撰,而文義全同」。日本天台僧證真指本書「未必定南嶽說」,聖嚴主張本書為慧思所傳,但也同意本書「文勢與南嶽其餘各書不相類似,這也是事實」[5]

陳寅恪認為「日本傳來之《大乘止觀法門》一書,乃依據《大乘起信論》者,恐係華嚴宗盛後,天台偽託南嶽而作。……不能據以論南嶽之思想也。」[6]。本書之文句「經言:即是法身流轉五道說名眾生」,引自《不增不減經》「即此法身過於恆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隨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眾生」,這一略引流行於華嚴宗門人,如智儼[7]法藏[8]澄觀[9]元曉[10]、智憬[11][12]等人的著作中,並可追溯至淨影慧遠[13]菩提留支[14]

法嗣[編輯]

師承[編輯]

北齊慧文

弟子[編輯]

其弟子智顗創立了以《法華經》為中心的佛教天台宗(也被稱為「法華宗」)。

另一弟子靜琬(智苑)繼承其師慧思遺願,與其弟子從隋朝開始刻經,即今之房山石經[15]

慧思《立誓願文》節選[編輯]

「我今入山修習苦行,懺悔破戒障道罪,今身及先身是罪悉懺悔,為護法敵求長壽命,不願生及余趣,願諸賢聖左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除饑渴,常得經修行諸,願得深山靜處,神丹藥修此願,借外丹力修內丹。欲安眾生先自安。己身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 「應常念本願舍諸有為事。名聞及利養乃至惡弟子內外悉應舍。專求四如意八種自在我五眼及種智。為一切智當發大精進。具足神通力可化眾生耳。」

軼事[編輯]

一日慧思南嶽與眾言說:南嶽是貧僧前三生的棲身之地。[16]慧思指著岩石下的一塊布滿青苔的石板說:我一生曾在此坐禪,遭遇歹人砍下首級。南嶽神令隨從嚴密追察,結果從附近的坑穴裡尋得朽木色的無頭枯骨一具。[17]今名一生岩者。

行至西南隅,禪師指著一塊巨石說:貧僧二生曾在此獨居,修得善終[16] 南嶽神原地勘察,發現一具保存完整的骨殖,晶瑩潔白。[17]今名二生者。

走到般若寺南台寺之草木叢生地,慧思指著腳下的平地說:此處原是一座巍峨古寺,貧僧三生曾在此任住持[17]吾第三生曾托居其處。[16] 南嶽神當即招募民工伐木掘土,露出了離地面五尺下的殿宇基石和僧用法器佛門聖物

慧思持修於衡山講演般若經》,門下一時匯集上萬聽眾;後世僧人為緬懷德澤,於慧思一生坐禪的岩下立一刻「一生岩」的石碑,在慧思二生獨居的巨石上建造一座「二生塔」,慧思講說《般若經》的臺旁建造起「三生藏」。[17]

傳說[編輯]

日本古代曾傳說聖德太子是他轉世。

相關條目[編輯]

注釋[編輯]

  1. ^ 1.0 1.1 农历六月廿二 天台宗二祖南岳慧思尊者圆寂纪念日. [2019-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6). 
  2. ^ 道宣《續高僧傳》卷17〈慧思〉:「又諮:『師位即是十地?』思曰:『非也,吾是十信鐵輪位耳。』」
  3. ^ 3.0 3.1 3.2 天台宗的法脉传承. [2020-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9). 
  4. ^ 天臺宗 壹、天臺宗的歷史傳承. [2019-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8). 
  5. ^ 5.0 5.1 聖嚴. 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 [2022-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1). 
  6. ^ 朱文光. 考證、典範與解釋的正當性: 以《大乘止觀法門》的作者問題為線索. 中華佛學研究. 1997 [2020-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1). 
  7. ^ 大方廣佛華嚴經搜玄分齊通智方軌:「對治道時本識都盡,法身流轉五道名為眾生,隨其流處成其別味。」
  8. ^ 華嚴經探玄記:「即此法身以惑污故,流轉五道,名為眾生」
  9. ^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即《不增不減經》。法身即是真如,流轉五道即是隨緣,名曰眾生是差別義。」
  10. ^ 大乘起信論別記:「如經云即此法界為諸煩惱之所漂動,流轉五道名為眾生」
  11. ^ 起信論一心二門大意:「流轉本際經云即此法身流轉五道名為眾生」
  12. ^ 聖凱. 智憬與《起信論同異略章》、《一心二門大意》. [2022-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 
  13. ^ 大乘義章》:「是以不增不減經言即此法界輪轉五道名曰眾生。」「故經說言即此法身輪轉五道名曰眾生」
    大乘起信論義疏:「是以不增不減解言即此法界輪轉五道名為眾生。」
  14. ^ 《金剛仙論》:「即法身上有此眾生名字,不離法界外別有眾生可度也。故《不增不減經》言:惑覆法身名為眾生也。」
  15. ^ 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北齊南嶽慧思大師,慮東土藏教有毀滅時,發願刻石藏,閉封岩壑中。座下靜琬法師承師咐囑,自隋大業迄唐貞觀《大涅槃經》成。」
  16. ^ 16.0 16.1 16.2 天臺宗三祖南嶽慧思大師. [2019-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17. ^ 17.0 17.1 17.2 17.3 佛教故事:慧思禅师重回三生之地 三盘棋定下弘法根基. [2020-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7).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