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社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學社清末武漢新軍中的革命團體,民國成立後併入同盟會

沿革[編輯]

光緒己酉年正月初九玉皇誕(1909年1月30日,星期六),張廷輔劉復基蔣翊武李擎甫沈廷楨張筱溪唐子洪商旭旦謝鳴岐蕭良才曹珩黃季修等12人於武昌奧略樓(黃鶴樓被焚毀的替代建築)發起革命組織「羣治學社」,又稱「羣志學社」,宗旨是「興漢排滿,推翻專制,驅逐滿奴,奪回漢室江山」 。

1910年4月,湖南長沙發生搶米風潮,清廷調湖北軍隊赴湘彈壓,湖北革命黨欲藉機大舉,計劃被清政府密探偵知。[1]:137-138群治學社機關泄露,《商務報》被迫停刊,但基層組織未受大損。[1]:1381910年8月中秋節,舊有群治學社人員成立振武學社。[1]:138成員劉復基利用自己當兵的有利條件,吸收士兵加入學社,但不久為黎元洪知悉。[1]:139黎元洪撤銷軍中革命黨人的職務。[1]:139

1911年1月30日,蔣翊武等為掩蔽革命組織,借春節團拜名義,邀集各標、營革命士兵代表在武昌黃鶴樓開會,議決將振武學社改組為文學社。[2]文學社宗旨自稱「以聯契約志研究文學」;蔣翊武、劉復基為正副社長;社址設在武昌小朝街85號。文學社成立時,以「同盟會的黨綱為黨綱」,「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相號召。」[3]1911年8月8日,《大江報》因抨擊清政府喪權辱國,詹大悲何海鳴遭捕,報館被封,「湖北革命日露頭角,譚人鳳銜孫中山命來鄂視察,藉策其成。」文學社和同盟會事實上發生了聯繫。[4]

文學社為發動武昌起義的兩個核心團體之一,另一個是共進會。文學社有嚴密的組織,入社會員需經嚴格考察,以防不測;到武昌起義前,文學社已在新軍鎮(師)、協(旅)、標(團)、營、隊(連)、哨(排)、棚(班)各層單位發展,共有400多人。文學社的成員多為士兵,社費在每月餉銀中捐輸;共進會的會費並不在士兵中月捐。[5]

1912年6月,袁世凱為扶持黎元洪清除湖北的革命派,電邀蔣翊武去北京當臨時大總統府高等軍事顧問。臨行前,在蔣翊武的倡導下,文學社社員一致同意加入同盟會。[6]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霍修勇. 两湖地区辛亥革命新论. 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10995504. 
  2. ^ 郭輝. 文学社. 辛亥革命網. [2024-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3). 
  3. ^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北京:科學出版社,1958年,第30、37頁。
  4. ^ 章裕昆:《文學社武昌首義記實》,見《中國近代史資料輯》,三聯書店,1954年,第638頁。
  5. ^ 共进会与同盟会的关系再探讨 (PDF). 鹽城師範學院. 2011年8月.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7). 
  6. ^ 蒋翊武. 辛亥革命網. 2014-08-14 [2022-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