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利·多南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斯坦利·多南
Stanley Donen
2010年的多南
出生(1924-04-13)1924年4月13日
美國南卡羅萊納州哥倫比亞
逝世2019年2月21日(2019歲—02—21)(94歲)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職業電影導演、製片人、編舞、舞者、舞台指導
活躍時期1940年至2003年
知名於雨中曲》和《錦城春色
配偶珍妮·科尼英語Jeanne Coyne(1948–1951,離婚)
瑪麗昂·馬歇爾英語Marion Marshall (actress)(1952–1959,離婚,有兩個孩子)
阿黛爾·奧康納·比提(Adelle O'Connor Beatty,1960–1971,離婚,有一個孩子)
葉維特·咪米克斯英語Yvette Mimieux(1972–1985,離婚)
帕梅拉·布拉登(Pamela Braden,1990–1994,離婚)
伴侶伊蓮·梅英語Elaine May(1999年至今,多南過世)
獎項奧斯卡榮譽獎

斯坦利·多南(英語:Stanley Donen,1924年4月13日—2019年2月21日)是一位美國電影導演製片人舞蹈指導,最知名的作品是1952年的《雨中曲》和1949年的《錦城春色》,兩者都是由金·凱利主演的歌舞片。他其它比較知名的作品還包括:《七對佳偶英語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謎中謎》、《王室的婚禮英語Royal Wedding》、《釣金龜》、《甜姐兒》、《失魂記英語Damn Yankees (film)》和《麗人行》。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曾於1998年授予他榮譽獎,2004年威尼斯電影節也授予他職業金獅獎。他還被專業影評人大衛·昆蘭英語David Quinlan (film critic)譽為「好萊塢音樂劇之王[1]」。多南一共結過5次婚並有3個孩子,1999年至今他的女友是電影導演和喜劇演員伊蓮·梅英語Elaine May

斯坦利·多南的事業開始於百老匯,他在導演喬治·艾博特英語George Abbott手下的舞蹈組中工作,並且也在這裡與金·凱利成為朋友。1943年他前往好萊塢開始從事編舞工作,並於1949年和凱利合作拍攝了《錦城春色》,然後他成為米高梅公司製片人阿瑟·弗里德手下的簽約導演並拍出了多部獲得好評的電影。1952年他與凱利一起執導了歌舞片《雨中曲》,這是兩人職業生涯中最富盛名的作品,也被認為是電影史上最經典的歌舞片。爛蕃茄上收集到的47篇專業評論文章顯示影評人對其好評度竟達100%[2],同時也在美國影藝協會於1998年評選的AFI百年電影史百大經典電影中名列第10位[3],並在十年後再次進行的評選中名列第5位,也是其評選的AFI十大類型十大佳片中排名最高的歌舞片[4]。不過,多南與凱利的關係在1955年兩人的最後一次合作《好天氣英語It's Always Fair Weather》拍攝過程中惡化,他也在1957解除了與米高梅公司的合同並成為一位獨立製片人。在歌舞片開始失去觀眾時,多南將事業的重心轉向了喜劇。他直到1960年代末期的電影都很成功,之後才逐漸開始失去觀眾。1990年代和2002年,他曾短暫以導演身份回歸舞台。

多南將好萊塢歌舞片從後台音樂劇英語backstage musical這種歌舞部分與電影相對獨立的藝術形態轉變為更加一體化的形式。在他的指導和影響下,歌舞部分成為劇情的組成部分而加以發展。而在多南和凱利以前,好萊塢的歌舞片經常設置有一個百老匯式的舞台背景,歌舞表演更像是舞台劇的一部分。但多南和凱利則將之製作為更加符合電影特點的形式,其中有一些舞蹈是只有在電影中才能成功表現出來的。多南謙虛地表示他所做的只是「恩斯特·劉別謙雷內·克萊爾執導阿斯泰爾羅傑斯主演音樂劇的延續,『我們』並沒有讓其更真實,而是更不真實了[5]。」電影評論家簡-皮埃爾·科爾索登(Jean-Pierre Coursodon)曾說多南對好萊塢的歌舞片作出了「勝過包括文森特·明尼利在內任何人的」革命性貢獻[5]。他也是最後一位離世的好萊塢黃金時代電影導演。

早年生活和舞台生涯[編輯]

斯坦利·多南於1924年4月13日出生於南卡羅萊納州哥倫比亞,他的父親莫德凱·莫西斯·多南(Mordecai Moses Donen)是一位服裝店經理,母親海倫·(科恩·)多南則是個猶太推銷員的女兒[6]:4–6。1937年8月,他的妹妹卡拉·多南·戴維斯出生[6]:14。雖然成長在一個猶太人家庭,但年青時的多南就成為了一位無神論者[6]:312。他曾形容自己由於是哥倫比亞為數不多的猶太人孩子因此童年過得很孤獨和鬱悶[5],並且在學校還偶爾會被反猶太的同學欺負[6]:8。為了應對這種孤獨,他年青時花了很多時間到當地的電影院中看電影,並且特別喜歡看西部片喜劇片驚悚片。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則是弗雷德·阿斯泰爾與金吉·羅傑斯主演的1933年歌舞片《飛到里約英語Flying Down to Rio》。多南說他「肯定看了這部電影30到40遍。我仿佛被送到了某一個任何事物看起來都讓人感到舒適、快樂的神奇世界,我感到充滿了幸福感[7]:4。」他還用父親買給他的8毫米英語Standard 8 mm film攝影機和投影儀拍攝並放映過家庭電影[5]

在阿斯泰爾的啟發下,多南在哥倫比亞學習了舞蹈課程[5]並在當地劇院中表演[7]:4。全家也經常在暑假期間到紐約市旅遊,他就會在那裡觀看百老匯音樂劇並學習進一步的舞蹈教程[5]。多南在紐約最早的導師之一是於1910年開始教過阿斯泰爾11年的內德·威伯恩英語Ned Wayburn[6]:14。16歲那年從高中畢業後,他進入南卡羅萊納大學修讀過一個學期的心理學[6]:333。在媽媽的鼓勵下,他於1940年秋搬到紐約開始朝舞台舞蹈生涯奮鬥。經過兩次試鏡後,多南被選中在理查德·羅傑斯勞倫茲·哈特製作的音樂劇《酒綠花紅英語Pal Joey (musical)》中作為伴舞出場。該劇的導演是傳奇人物喬治·艾博特英語George Abbott,男主角則是嶄露頭角的金·凱利,他也因此成為百老匯的一顆新星[5]。艾博特之後邀請多南在他的下一部百老匯音樂劇《眾星拱月英語Best Foot Forward (musical)》中繼續出演伴舞,他也很快成為該劇的助理舞台經理,凱利也邀請他擔任自己的編舞助理[6]:30–31。但最終多南卻遭到了解僱[6]:33,不過到了1942年時他又一次在艾博特的劇目《精英樂隊》中擔任舞台經理兼編舞助理[5][8]。1946年,多南還曾短暫回到百老匯幫忙為音樂劇《稱呼我先生英語Call Me Mister》指導舞蹈曲目[7]:7

電影生涯[編輯]

1943–1949:好萊塢編舞[編輯]

1943年,米高梅公司一位歌舞片製片人阿瑟·弗里德購買了將百老匯音樂劇《眾星拱月》拍成電影的版權,這部同名電影由露西爾·鮑爾威廉·蓋克斯頓英語William Gaxton主演。多南也來到好萊塢參加了試鏡並與米高梅簽訂了一年的合同[6]:39–40,他之後在片中以一位伴舞演員出鏡,並且擔任舞蹈指導查爾斯·沃爾特斯英語Charles Walters的助理[6]:46。金·凱利很快成為一位受歡迎的歌舞片配角演員,多南與米高梅簽約後兩人的友誼也得以繼續。

當凱利到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麗塔·海華絲一起主演《封面女郎》時,他得到了一次親自編排自己舞蹈曲目的機會並邀請多南加以協助[6]:48–49。凱利表示:「斯坦利需要一份工作,我也需要有個靠得住的人來指導攝影師,他明白我的步法,從而可以指揮鏡頭朝正確的方向跟進拍攝[9]。」多南接受了邀請並擔任了3首曲目的舞蹈指導[6]:58。之後他想到一個主意可以讓凱利的影子跳出商店的窗戶外和真人一起跳舞,導演查爾斯·維多堅持認為這絕對行不通,於是多南和凱利親自執導了這個鏡頭[6]:58–66,之後他還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來進行剪輯[6]:63–64[7]:10。《封面女郎》令凱利成為電影明星,影片也被許多電影評論家視為歌舞片一部重要的創新之作[5]。之後多南與哥倫比亞公司簽訂了一年的合同[6]:65並在多部電影中擔任舞蹈指導[10]:242,247,不過一年後當凱利在下一部電影中希望得到其協助時他回到了米高梅[6]:67

1944年多南與凱利在歌舞片《起錨》中擔任舞蹈指導,該片於1945年由米高梅公司發行,凱利和弗蘭克·辛納特拉主演。這部電影中最著名的一場戲是凱利與動畫角色老鼠傑瑞英語Jerry Mouse一起跳舞的鏡頭,其動畫製作由威廉·漢納約瑟夫·巴伯拉監督完成,米高梅公司動畫工作室英語Metro-Goldwyn-Mayer cartoon studio銷售總監弗雷德·昆比英語Fred Quimby則是總責任人,不過最初想到最初的概念的卻是多南[5][6]:70。起初他和凱利打算在這場戲中使用米老鼠唐老鴨,並為此面見了沃爾特·迪斯尼本人進行商討。但當時迪斯尼正在製作一個有類似理念的動畫片《三騎士》,因此不願意讓自己一個角色出現在一部米高梅的電影中[6]:70–71。之後劇組花了兩個月拍攝凱利的舞蹈,而多南則花了整整一年這段鏡頭一幀一幀地加以完善。據巴伯拉所說,「我參加了《起錨》的首映,觀眾的反應可謂引爆全場。[6]:172」這一段鏡頭之後還用在了動畫劇《蓋酷家庭》的一集中,裡面的老鼠傑瑞由斯蒂威·格瑞菲代替[11]

1944至1946年,凱利加入了美國海軍並在其中擔任攝影師[5],而多南則繼續擔任歌舞片的舞蹈指導。對於這一時期他回憶道:「我在音樂、步伐和攝影等各方面勤加練習,而且經常執導一段曲目,我還力圖想出一些怎樣拍攝這些橋段的辦法。[7]:17」多南還曾表示自己是因為患有高血壓而沒有入伍[6]:76。凱利退伍歸來後,他與多南一起導演並編排了自己在《高調人生英語Living in a Big Way》中的舞蹈曲段[7]:18。並在接下來共同開始創作一個有關兩位20世紀早期籃球運動員在假期中充當歌舞雜耍演員的故事,之後發展成了1949年上映的電影《出場開賽英語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 (film)》,凱利和多南原本期望可以一起親自執導,但弗里德安排由巴斯比·伯克利出任導演,不過他們還是執導了凱利的舞蹈曲目。影片由凱利、弗蘭克·辛納特拉以及朱爾斯·蒙辛主演[5]

1949:《錦城春色》[編輯]

《出場開賽》獲得成功後,弗里德給了多南和凱利執導《錦城春色》的機會,該片於1949年發行,根據比提·康登英語Betty Comden阿道夫·格林英語Adolph Green的同名音樂劇改編,講述了二戰後期三位水手在紐約休假時的經歷。多南和凱利原本打算整部電影都到紐約進行取景,但弗里德沒有接受這一建議,只允許他們在那裡拍攝一個星期。

劇組利用這個星期在沒有工作室干擾和舞台限制的情況下製作了影片的開場曲目《紐約,紐約》[5],多南與攝影師哈羅德·羅森直接在紐約市的街道上拍攝了幾組鏡頭,並開創了許多直到10年後法國新浪潮時期才開始流行起來的新拍攝手法,包括360度旋轉拍攝、隱藏鏡頭、跳躍剪輯英語jump cuts、鏡頭朝向的突然變換和啟用非專業演員等。多南的傳記作者約瑟夫·A·卡斯帕(Joseph A. Casper)表示其中的眾多創新「在今天被視為是電影製作的一個轉折點」[7]:34

《錦城春色》的主要演員有凱利、辛納特拉、蒙辛、安·米勒比蒂·嘉瑞特英語Betty Garrett維拉-艾倫英語Vera-Ellen,其中凱利、辛納特拉和蒙辛扮演3位在紐約上岸休假的水手,影片上映後在商業和評論兩方面都很成功[7]:34,並榮獲第22屆奧斯卡最佳配樂獎(音樂劇類),編劇康登和格林也贏得了美國編劇工會最佳歌舞片編劇獎。與奧遜·威爾斯一樣,多南執導自己這部處女作時也是25歲[12],他表示凱利「負責大部分舞蹈動作(設計),我則主要是坐在攝影機後面拍攝劇情和歌舞段落[7]:26。」凱利相信自己與多南「是對好搭檔」,「我想我們可以很好地進行優勢互補[13]。」

1949–1952:米高梅公司合約導演[編輯]

電影《皇家的婚禮》中弗雷德·阿斯泰爾在牆壁和天花板上跳舞,這是利用旋轉鋼纜等達成的電影特技效果

《錦城春色》大獲成功後多南與米高梅簽訂了一份時長7年的導演合同,他之後兩部電影仍是與製片人弗里德合作,但沒有凱利的參與[5]。多南由於與當時一位女明星埃絲特·威廉斯英語Esther Williams出現嚴重的個人分歧,退出了一部電影的拍攝計劃,但驚喜地得到了與自己童年時代偶像弗雷德·阿斯泰爾合作的機會[6]:121–122

王室的婚禮英語Royal Wedding》由阿斯泰爾和簡·鮑威爾主演,兩人扮演一對美國兄妹舞蹈組合,在英格蘭伊麗莎白公主殿下愛丁堡公爵菲利普於1947年11月20日舉行的婚禮上表演。起初女主角是由朱迪·加蘭來出演的,但之後她因多次缺勤而遭到解僱(這也導致她其後首度試圖自殺),鮑威爾取而代之[5][6]:122–126

片中鮑威爾與一位富有的英國男子(彼特·勞福德飾)陷入情網,這可能會導致兄妹組合從此告一段落,而阿斯泰爾卻也愛上了另一位女子(莎拉·丘吉爾英語Sarah Churchill (actress)飾)。這樣的情節設定從一定程度上是根據阿斯泰爾和姐姐阿黛爾·阿斯泰爾英語Adele Astaire的真實經歷改編的,兩人之前是一個姐弟舞蹈組合,但姐姐於1932年嫁給一位英國勳爵後就退出了。《王室的婚禮》中有阿斯泰爾最著名的舞蹈曲目之一《你就是我的整個世界英語You're All the World to Me》,電影中他違反地心引力先是走上牆壁跳舞,之後乾脆跳到了天花板上。這個鏡頭是通過製作一套旋轉鋼筋設備拍攝成功的,不過阿斯泰爾與影片歌詞作者艾倫·傑伊·勒納英語Alan Jay Lerner都聲稱辦法是自己想出來的[6]:131–132,影片於1951年發行上映。

1951年多南拍攝了《玉女求凰英語Love Is Better Than Ever》,曾因5年前的電影《一代歌王英語The Jolson Story》獲奧斯卡獎提名的拉里·帕克斯英語Larry Parks主演,女主角扮演者則是伊麗莎白·泰勒。帕克斯在片中扮演一位街頭藝人經濟人,因為各種原因而被迫迎娶一位無辜的年青舞蹈教師(泰勒飾)。多南與凱利都在片中客串出鏡[14]:201。影片拍攝完成後超過一年時間都沒能發行,因為帕克斯曾在這期間被迫向眾議院非美活動委員會承認自己是共產黨員並交待其他成員的名字[5][6]:140。影片終於上映後在商業上也不成功[5]

1952:《雨中曲》[編輯]

1952年,金·凱利已因主演大獲成功並拿下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歌舞片《一個美國人在巴黎》而成為灸手可熱的大明星。他接下來再次與多南合作拍攝歌舞片《雨中曲》,該片將成為兩人演藝生涯中最受讚譽的作品,並且也是電影史上最具好評的歌舞片。

弗里德繼續擔任製片人,比提·康登和阿道夫·格林編劇,攝影師仍然是哈羅德·羅森,主演除凱利外還有唐納德·奧康納英語Donald O'Connor黛比·雷諾斯簡·哈根英語Jean Hagen。弗里德希望在片中使用他和作曲家納西歐·赫布·布朗英語Nacio Herb Brown於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創作的一些老歌[14]:2,他請康頓和格林圍繞這一概念編寫劇本,多南和凱利也從前期發展階段就進行了參與[14]:28。康頓和格林發現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故事大綱,兩人意識到這是因為那些歌曲大都是在好萊塢經歷從無聲電影轉變為有聲電影的1920年代末期創作的。於是兩人與多南訪問了米高梅公司每一位曾在那個時期闖蕩好萊塢的人[14]:19,並將他們講述的許多軼事也放到電影中,調侃第一部歌舞片製作過程中所遇到的技術困難[6]:148–150。電影中的製片人R·F·辛普森(R. F. Simpson)和導演羅斯科·德克斯特(Roscoe Dexter)也從一定程度上分別是以弗里德和巴斯比·伯克利英語Busby Berkeley為原型[6]:162。而其中電影院觀眾在凱利的角色說出老套對白「我愛你,我愛你」時大笑這一情節,也是參考無聲片明星約翰·吉爾伯特在1929年電影《他那光輝的一夜英語His Glorious Night》中說出相似台詞時觀眾們的類似反應[14]:65。多南和凱利還利用了米高梅公司收集的大量過時布置、道具、服裝和設備來力圖達到更加逼真的效果[14]:80

在電影中,唐·洛克伍德(Don Lockwood,凱利飾)和萊納·拉蒙特(Lina Lamont,哈根飾)是兩位好萊塢無聲片明星,有聲片的出現對他們的職業生涯構成了威脅,因此必須要對自己嗓音加以訓練來適應這種變革。在最好朋友科斯莫·布朗(Cosmo Brown,奧康納飾)和愛人凱茜·謝爾登(雷諾斯飾)的幫助下,洛克伍德將最後一部作品改為了歌舞片,從而挽救了自己的事業,同時也讓謝爾登成為一位電影明星[5]。凱利與多南在這部電影的合作過程中相處很融洽,多南發現凱利在片中的一段舞蹈有些過長,但凱利否決了這個意見[6]:164。片中凱利手執黑傘在雨中邊唱邊跳的段落花了數月的時間來編排,並且多南和凱利也發現有必要在水泥馬路上挖一個坑來協助拍攝[15]

這部電影於1952年4月發行並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票房收入超過760萬美元[14]:188。但凱利主演的《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在1952年3月意外地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於是米高梅公司決定將之重新發行,這導致《雨中曲》在多家院線停映,嚴重影響了其後的票房成績[6]:169。年底,影片獲得兩獲奧斯卡獎提名,分別是原創配樂獎女配角獎(哈根)。奧康納獲得了一座金球獎最佳電影男主角獎(音樂劇/喜劇類),而康登和格林則又一次贏得了美國編劇工會的最佳歌舞片編劇獎[16][14]:187

起初《雨中曲》只獲得了如波斯利·克勞瑟英語Bosley Crowther在內一些影評人的溫和評價[6]:141[14]:183,直到1960年代末才開始收到廣泛好評[6]:169。最早的支持者之一寶琳·凱爾英語Pauline Kael稱讚本片「可能是有史以來最過癮的歌舞片,也幾乎是好萊塢最優秀的音樂劇[5]。」1975年該片重新予以發行,並在評論和觀眾反響上都很成功[6]:141[7]:55。《雨中曲》還於1989年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下屬國家影片登記部收入的第一批(25部)電影之一[17],並在1982和2002年兩次入選英國《視聽英語Sight and Sound》雜誌頗具聲望的「十佳電影」名單。查理·卓別林弗朗索瓦·特呂弗是該片最早的粉絲之一[6]:169比利·懷爾德也稱其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五部電影之一」[6]:146

1952–1955:《七對佳偶》及與米高梅解約[編輯]

已經是一位成功電影導演的多南繼續為米高梅公司工作,1952年他拍攝了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無畏的費根英語Fearless Fagan》,卡爾頓·卡朋特英語Carleton Carpenter在片中扮演一個帶着自己馴服獅子去參軍的男子。1953年多南又拍攝了歌舞片《讓女孩輕鬆一下英語Give a Girl a Break》,黛比·雷諾斯、瑪吉·錢皮恩和海倫·伍德(Helen Wood)扮演3位相互競爭的舞蹈演員一起爭奪在一部百老匯新劇中出演主角的機會。同時出演該片的還有高爾·錢皮恩英語Gower Champion鮑勃·福斯庫特·卡茲納英語Kurt Kasznar波頓·萊恩英語Burton Lane和艾拉·格什溫一起創作了片中的音樂。電影中最富盛名的橋段是由雷諾斯和福斯一起表演的。現場拍攝時通過編排在舞台後方製作出兩人瞬間被數百個似乎能用手指觸摸到氣球包圍的假象[6]:184。由於福西與高爾·錢皮恩之間發生了嚴重的分歧,《讓女孩輕鬆一下》的拍攝過程成了多南一次痛苦的經歷。這一分歧導致劇組分為對立的兩派,雷諾斯、瑪吉和高爾分為一派,而多南和福斯則是另一派[6]:182。影片上映後評價不佳,不過多年後卻有了明顯好轉[5]

多南下一部歌舞片《七對佳偶英語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 (film)》的成功鞏固了他在沒有凱利合作情況下獨立發展的地位[5]。影片根據史蒂芬·文森特·本納特英語Stephen Vincent Benét的短篇小說改編,索爾·卓別林英語Saul Chaplin吉恩·德保羅英語Gene de Paul譜曲,約翰尼·梅瑟英語Johnny Mercer創作歌詞,邁克爾·基德編舞。故事背景是1850年代,簡·鮑威爾出演的女主角米莉(Milly)認識亞當(Adam,霍華德·基爾英語Howard Keel飾)僅幾個小時後就嫁給了他。當兩人來到亞當位於俄勒岡州邊遠地區的木屋時,她發現自己丈夫的6個兄弟既不文明又笨手笨腳的,於是決定將馴服這六兄弟當成自己的使命。可萬沒想到,自己一句反諷之言令六兄弟當了真,他們跑到附近小鎮上綁架了6位女子並要與之成親。這部電影採用了當時新的寬銀幕鏡頭進行拍攝,並以其舞蹈段落,特別是穀倉的一場特技芭蕾舞步而聞名[5]。《七對佳偶》是1954年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並出現在多位影評人的十佳電影榜單上[6]:197。影片也獲得了第27屆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5項提名,並最終奪得音樂劇類最佳配樂獎[18][7]:76。這樣的成功着實令米高梅感到意外,公司一開始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了這年的另外兩部歌舞片《羅絲·瑪莉英語Rose Marie (films)》和《蓬島仙舞英語Brigadoon (film)》中,其中後者還是凱利主演的[6]:197。《七對佳偶》獲得的利潤遠遠超過這兩部電影,甚至超過了《錦城春色》和《雨中曲》。這也成為了多南事業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7]:76。不過小說家弗朗辛·普羅斯英語Francine Prose嚴厲地批評了《七對佳偶》,指稱這是一部有關強姦的歌舞片,並形容電影有反女性傾向,稱其是「有史以來有關男女之間最令人厭惡的電影之一」[6]:188

1954年末多南還拍攝了《我心深處英語Deep in My Heart (1954 film)》,該片是匈牙利裔美國輕歌劇作曲家西格蒙德·隆貝格英語Sigmund Romberg的一部傳記,何塞·費勒出演主角。包括金·凱利和弗里德·阿斯泰爾在內的多位米高梅公司簽約演員在片中客串出鏡,這也是兩人唯一一次出現在同一部電影中。雖然評論界對其反映平平,但隆貝格的成名度和影響力還是令影片在商業上一炮打響[6]:202

1955年,多南第三次與凱利合作拍攝了歌舞片《好天氣英語It's Always Fair Weather》。弗里德擔任製片人,康登和格林編劇,安德烈·普列文譜曲,凱利、賽德·查里斯丹·戴利英語Dan Dailey、邁克爾·基德、多蘿莉斯·格蕾英語Dolores Gray共同出演。《好天氣》是也是寬銀幕鏡頭拍攝的,最初的設想是作為《錦城春色》的續集。凱利、戴利和基德分別扮演三位二戰結束10年後重聚的水手,發現彼此的生活方式都與之前預期大不相同[5]。凱利之前就曾向多南提議過兩人再次合作來拍攝本片,但已經成為了一位獨立且成功導演的多南並不很情願接受,兩人的友誼也在電影製作過程中惡化[5]。多南也指出,「從第一天開始氣氛就很緊張,誰都沒有和任何人說話[6]:211。」而且這次米高梅反而不允許劇組再到紐約取景拍攝了[7]:86。《好天氣》是一部商業上中規中矩的電影,沒能達到《錦城春色》或《雨中曲》的高度。這也是多南最後一次與凱利或弗里德合作[5]。這部影片完成後他也完成了與米高梅所簽訂的合約,他為其工作的最後一個項目是在1955年7月接替因故離開的文森特·明尼利完成電影《天命英語Kismet (1955 film)》最後4天的拍攝工作[19][7]:94

1956–1959:導演和獨立製片人[編輯]

多南的下一部電影是與派拉蒙公司製片人羅傑·艾登斯英語Roger Edens合作的《甜姐兒》,片中雖然包含了4首由喬治·格什溫艾拉·格什溫1927年百老匯同名音樂劇英語Funny Face (musical)創作的歌曲,但卻並不是根據該劇改編的。事實上其大致情節從一定程度上是改編時裝攝影師理查德·阿維頓英語Richard Avedon的生活經歷,他也是這部電影的視覺顧問,並親自設計了開場片頭。倫納德·傑西英語Leonard Gershe撰寫了劇本,並與製片人艾登斯一起譜寫了其它音樂曲段[5]。多南和艾登斯一起在米高梅開始了前期準備工作,但卻難以安排好阿斯泰爾和奧黛麗·赫本與派拉蒙公司的合約事項。華納兄弟公司擁有格什溫音樂作品的版權,最終經過商討後各方達成協議,多南得以從之前與米高梅簽訂的合約中脫身,並且可以分別為派拉蒙和華納兄弟拍攝他之後的兩部電影[6]:229

阿斯泰爾在片中扮演一位人過中年的時裝攝影師,他在格林尼治村一家二手書店發現一位波西米亞風格打扮的知性女子赫本,並將她培養成一位新的模特兒後在巴黎愛上了對方[5]。多南、阿維頓和攝影師雷·瓊 (攝影師)英語Ray June共同合作給予了影片一種類似時裝攝影的抽象、煙薰風格[6]:231–233。《甜姐兒》參加了1957年戛納電影節角逐並獲得了良好的評價[6]:241,不過《視聽》雜誌指控影片有反知識分子的傾向[7]:104

在《甜姐兒》進行前期準備工作期間,多南收到一封他以前的老闆喬治·艾博特寄來的信,信中邀請多南將其一部成功的舞台劇《睡衣仙舞》拍成電影,並以他可以在《甜姐兒》中使用格什溫的音樂作交換,於是多南接受了這份邀請[6]:229並且於1957年和艾博特一起執導了這部電影[5]。電影版的《睡衣仙舞英語The Pajama Game (film)》由多麗絲·黛約翰·瑞特英語John Raitt主演,理查德·阿德勒英語Richard Adler傑瑞·羅斯英語Jerry Ross (composer)譜曲,鮑勃·福斯編舞。瑞特飾演一家睡衣廠主管,他與工廠工會組織者(黛)間衝突不斷,但之後兩人卻陷入了情網。這部電影的拍攝一共只花了6個星期的時間[6]:248,多南形容自己與艾博特之間的工作關係輕鬆而融洽,表示「(艾博特)會打一會兒網球,來片場看上一個小時就回家了[6]:247。」影片上映後的票房成績只能算中等偏上[5],不過讓-呂克·戈達爾在一篇評論文章中稱讚了這部電影並稱「多南絕對是歌舞片的大師,《睡衣仙舞》的存在就是為了證明這一點[6]:259。」

多南之後的一部作品是《香吻盟英語Kiss Them for Me (film)》,加里·格蘭特親自邀請他執導並在多南與米高梅的合約到期前就已經開始了前期準備工作[6]:261。該片在情節上與《錦城春色》嚴重雷同,格蘭特、拉瑞·布萊登英語Larry Blyden雷·沃爾斯頓英語Ray Walston扮演三位1944年到舊金山度假的海軍軍官。與《錦城春色》不同的是,《香吻盟》是一部黑色喜劇,軍官無私的英雄氣概與他們休假時的自我陶醉和享樂主義形成對比,影片於1957年發行但評價多為負面[5][7]:122

在1957年連續推出了3部電影的多南之後成為了一位獨立製片人和導演。他之前勉強同意執導《香吻盟》就是為了換取20世紀福克斯同意買斷自己與米高梅剩下的合同期限[5][6]:263。沒有了合同義務限制後他與格蘭特組建了自己的製片公司並與華納兄弟簽署了發行協議[6]:269。多南將在之後的職業生涯中親自擔任幾乎所有自己執導電影的製片人,有些還會以「斯坦利·多南製片公司」的名義發行。

多南和格蘭特的製片公司於1958年和電影《釣金龜》一起揭幕,該片根據諾曼·卡拉斯納英語Norman Krasna的劇本改編,格蘭特和英格麗·褒曼主演。由於褒曼的檔期問題,影片是在倫敦取景拍攝的。褒曼的角色是一位知名而低調的女演員,愛上了格蘭特詮釋的花花公子外交官。他告訴她自己已經結婚,而且太太拒絕離婚。但之後褒曼發現他根本沒有妻子,於是就找來另一位男子打算演一出雙簧來贏得格蘭特的感情。這部電影最知名的鏡頭是身在巴黎的格蘭特和倫敦的褒曼間的一通電話,多南使用銀幕分割英語Split screen (filmmaking)鏡頭來同步表現兩位演員的行為,造成一種似乎兩人就躺在一張床上的效果。影片在商業和評論上都獲得了成功[7]:131,多南也因此與恩斯特·劉別謙喬治·庫克這樣的導演相提並論[5]

1958年的《失魂記英語Damn Yankees (film)》是多南回歸歌舞片的一次短暫嘗試,該片也是根據喬治·艾博特的同名百老匯舞台劇改編的,兩人仍然像之前的《睡衣仙舞》中那樣「共同執導」,但艾博特就是個甩手掌柜[6]:252。音樂、編舞都還是同一幫人馬,主要演員則改為泰布·亨特英語Tab Hunter格溫·沃頓英語Gwen Verdon和雷·沃爾斯頓(Ray Walston)。《失魂記》是根據《浮士德》傳說改編的,一位明尼蘇達雙城隊的粉絲表示願意出賣自己的靈魂來換取球隊勝利。穿着布克兄弟服裝的魔鬼(沃爾斯頓飾)滿足了他的願望並將其變成一個肌肉發達的年輕擊球手(亨特飾)[5]。為了拍攝球場的鏡頭,多南在雙城隊和紐約洋基隊的比賽現場安裝了多達7個隱藏攝像頭[7]:134,這部低成本電影獲得了較好的評價,商業上也還算成功[7]:140,另外也是多南在很多年內拍攝的最後一部歌舞片。

1960–1969:英格蘭[編輯]

拍攝了《釣金龜》後,多南開始到英格蘭定居直至1970年代初[6]:274,歌舞片觀眾群的日益減少迫使他開始專注於拍攝喜劇片。他發現自己「在倫敦能得到的一大好處是遠離好萊塢那你死我活的競爭。不管別人都是怎麼做的,或是你曾經的作品已經令人感到滿意,你(都可以)只按自己想要的方式來工作。我還可以得到歐洲的(正面)影響:他們看待人生,或是拍攝電影的方式[5]。」1960年代早期,多南還被稱讚是當時興起的英國新浪潮英語British New Wave電影運動啟蒙人士[7]:180

1950年代末多南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簽訂過一份拍攝三部電影的非獨占合同[6]:277。他履行合約拍攝的第一部作品是1960年的《風流寃家英語Once More, with Feeling!》,改編自哈里·庫尼茲英語Harry Kurnitz的舞台劇,由尤·伯連納凱·肯戴爾英語Kay Kendall主演並在巴黎取景。伯連納扮演了一個強橫的管弦樂隊指揮,情婦(肯戴爾)對他的壞脾氣感到不厭其煩,於是計劃先嫁給他再馬上離婚來分走他的財產。肯戴爾在影片拍攝期間已病入盲膏,之後沒等到電影上映便與世長辭。該片上映後的評論和票房收入都不大理想[5]

之後多南很快再次與伯連納及庫尼茲合作拍攝《國王與冒險家英語Surprise Package (film)》,該片也是在1960年發行。伯連納在飾演一個被流放到希臘羅德島的美國黑幫分子,另外兩位主要演員分別是米基·蓋納英語Mitzi Gaynor諾埃爾·考沃德,前者被派到島上安撫伯連納,後者則是他試圖廢黜的島上國王。與前作一樣,該片在商業上也不成功,多南甚至承認自己接拍這部電影只是因為他「因個人原因而急需用錢……這也是我屈指可數為了錢而拍電影的幾次經歷之一。[7]:155」由於連續兩部電影都不賣座,哥倫比亞公司取消了與多南的合約。他也因此未能繼續製作自己當時希望拍攝的作品:羅伯特·鮑特英語Robert Bolt的《日月精忠》和《再生緣》。兩者之後都成為其他導演非常成功的作品[6]:277–278

多南與格蘭特組建的製片公司製作了多南執導的下一部電影《綠苑春濃英語The Grass Is Greener》,環球影業於1960年予以發行。加里·格蘭特和黛博拉·蔻兒扮演了英格蘭的一對遇上了財政困難的伯爵和夫人,羅伯特·米徹姆則出演一位愛上了蔻兒的美國石油大亨,簡·西蒙斯則飾演一位之前曾是格蘭特女友的美國名媛。這部電影在美國的票房表現欠佳,但在英國卻很成功,其原作舞台劇也是西區劇院的一個賣座劇目[5]

加里·格蘭特和奧黛麗·赫本主演的《謎中謎》是多南商業上最成功的電影

1963年多南執導的《謎中謎》是他最受讚譽的作品之一,主要演員有加里·格蘭特、奧黛麗·赫本、沃爾特·馬修詹姆斯·柯本喬治·肯尼迪。多南曾說過他「一直想拍一部像我的最愛之一,希區柯克的《西北偏北》那樣的電影。[7]:166」影片也被稱為是「希區柯克從沒拍出來的一部最好的希區柯克電影。[20]」《謎中謎》是由斯坦利·多南製片公司製作的[6]:288,環球影業發行,彼得·斯通英語Peter Stone親自將自己的小說改編為劇本。電影的大致情節是由赫本扮演的瑞姬·藍伯特(Reggie Lampert)發現丈夫被謀殺,並且(至少)有三個險惡的男子都在尋找他藏在什麼地方價值25萬美元的黃金。彼得·喬書亞(Peter Joshua,格蘭特飾)與瑞姬成為朋友並幫她打退了三名男子,兩人之後陷入戀情,只是到了最後似乎每一個人都並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謎中謎》於1963年12月上旬發行,時間上僅是美國總統約翰·F·肯尼迪被刺殺兩個星期以後,因此片中所出現的詞「暗殺」(assassinate)也兩次以配音方式換成了別的詞[6]:292–293。這部電影是多南職業生涯中最賣座的作品[6]:284,並對之後多年的浪漫喜劇驚悚電影產生了很大的影響[5]。影評人朱迪斯·克里斯特英語Judith Crist稱其是一部「時尚而風趣的情景劇」,而寶琳·凱爾則表示影片擁有「一種新鮮感和神韻讓(它)與其他任何國家的電影都不一樣」並且「可能是(1963年)最優秀的美國電影」[6]:294。2002年喬納森·戴米執導了《謎中謎》的重拍片《迷情追殺英語The Truth About Charlie》。

1966年,多南又拍攝了另一部希區柯克風格的電影《諜海密碼戰》,格里高利·派克索菲婭·羅蘭主演,朱里安·米歇爾英語Julian Mitchell斯坦利·普萊斯英語Stanley Price編劇,並經過了彼得·斯通未列名的改寫[6]:294。派克出演一位牛津大學的美國教授,他是一位古代象形文字領域的專家。一位中東某國的總理請他調查一個使用象形文字編碼交流並試圖暗殺自己的組織,調查過程中派克遇到了一個又一個謎團,並經常涉及到總理的神秘情婦(羅蘭)。這部電影成為了多南的連續第二部大賣作品[6]:294

1967年多南拍攝了《麗人行》,奧黛麗·赫本和阿爾伯特·芬尼主演,故事由多南親自構思,小說家弗雷德里克·拉菲爾英語Frederic Raphael編劇,影片之後獲得了第40屆奧斯卡原著劇本獎提名[21][5]。《麗人行》被稱為是多南最專業的電影之一,「其中閃耀着從未顯露的激情」並且是「一部真正的電影剪輯教科書」[5]。其複雜且非連續性的主要情節是將4段獨立的公路旅行相互交織起來,表現了赫本與芬尼扮演的夫婦12年來的關係。《麗人行》的票房表現適中,評價則非常混雜[7]:185,克勞瑟稱其「只是又一個版本的美國商業垃圾」[6]:308。不過《麗人行》也被列為是早期非線性敘事電影的一個典範[5],並且也是多南最經常被電影專業學生後輩所問起的作品[6]:299

住在英格蘭期間多南成為一欄英國綜藝節目的粉絲,並且希望可以與該節目的喜劇雙人組合彼得·庫克英語Peter Cook達德利·摩爾英語Dudley Moore[5]合作,《迷魂陣英語Bedazzled (1967 film)》就是這次合作的結晶,相當於1958年已經拍過的《浮士德》傳說升級版。庫克編寫劇本而摩爾則創作音樂,主演除兩人外還包括伊蓮諾·布羅英語Eleanor Bron拉蔻兒·薇芝。摩爾飾演一位單戀上自己同事(布羅)的孤獨年青男子並打算要自殺,這時魔鬼現身(庫克)並願意滿足他7個願意來換取其靈魂。《芝加哥太陽報》專業影評人羅傑·艾伯特稱讚了電影的反諷手法,稱這是一部聰慧且非常幽默的電影[22],但《時代周刊》則認為這是已知所有《浮士德》主題改編的作品中最站不住腳的一部[5],《迷魂陣》上映後很賣座[6]:310,並且在美國大學生群體中特別受歡迎[6]:317。多南將之視為他個人最滿意的作品[5],稱其為「一部非常私人的電影」並且對他的一生非常重要[7]:191。2000年,《迷魂陣》的同名重拍片《神鬼願望》(兩者的英文片名均為「Bedazzled」)上映,該片由哈羅德·雷米斯執導,伊麗莎白·赫利布蘭登·費雪主演。

60年代多南導演的最後一部電影是1969年的《樓梯英語Staircase (film)》,改編自查爾斯·戴爾(Charles Dyer)自傳改編的舞台劇,達德利·摩爾創作了電影中的音樂,雷克斯·哈里森理查德·伯頓扮演了一對在倫敦經營一家理髮店的同性戀夫婦[5]。這部電影在巴黎取景拍攝,之後獲得的評論很不理想,票房上也算不上成功。不過2007年電影評論家阿蒙德·懷特英語Armond White重新評價了本片,稱其是「好萊塢難得一見的以充滿智慧、幽默和溫暖的眼來描繪同性戀經歷的電影」,是「一份失落的寶藏」[23]

1970–2003:後期工作[編輯]

與阿黛爾·比提(Adelle Beatty)的婚姻結束後,多南於1970年回到了好萊塢[7]:203。製片人羅伯特·埃文斯邀請他執導根據大受歡迎兒童讀物《小王子》改編的同名電影。歌詞作家艾倫·傑伊·勒納和作曲家弗雷德里克·洛維英語Frederick Loewe編寫了劇本和片中的歌曲及配樂,影片選擇在突尼西亞進行拍攝[5],史蒂文·華納(Steven Warner)在片中扮演男主角,其他主要演員包括鮑勃·福斯理查德·基利英語Richard Kiley吉恩·懷爾德等。雖然其中的舞蹈段落並不多,但這仍是多南繼1958年的《失魂記英語Damn Yankees!》以來的第一部歌舞片。福斯在片中親自執導了自己的舞蹈曲目。勒納表示多南會「親自改變每一個節奏,按自己的意圖刪除樂句並扭曲每首歌曲的含義,直到所有的配樂都面目全非」[24]。該片於1974年發行,在商業上可謂慘不忍睹[5]

多南的下一部電影是1974年上映的《幸運女士英語Lucky Lady》,由麗莎·明尼利吉恩·哈克曼伯特·雷諾茲主演。明尼亞扮演一位試圖在美國禁酒時期將酒類從墨西哥走私到加利福尼亞州境內的女子,哈克曼和雷諾茲則飾演兩位為爭取女方感情而幫助她販運私酒的痴心漢子。多南表示自己「非常在乎(這部電影)並為之付出了三年的時間……我認為這是一部非常好的電影」[7]:220。影片的拍攝成本超出了預算,但票房上卻並不成功,大部分評論也較為冷淡。不過,傑伊·庫克斯英語Jay Cocks稱讚這部電影擁有「好萊塢1930年代電影那種光鮮亮麗而且輕佻十足的風格」[5]

接下來多南拍攝了一部擁有好萊塢懷舊老片主題的作品《電影電影英語Movie Movie》,影片由ITC娛樂公司英語ITC Entertainment製作,拉里·吉爾巴特英語Larry Gelbart編劇,全片實際上是兩個短片組成的,主要演員包括喬治·C·斯科特翠施·范·德沃爾英語Trish Van Devere萊德·巴頓斯埃里·瓦拉赫和邁克爾·基德。《電影電影》在1978年的第2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首映並參加了角逐[5],但與多南的前兩部作品一樣,《電影電影》無論商業還是評論上都不成功[7]:228

1980年,多南拍攝了自己唯一一部科幻片土星3號英語Saturn 3》,柯克·道格拉斯費拉·福賽特哈威·凱特爾主演。該片的劇本最初是由約翰·巴瑞(John Barry)拿給多南的,他之後還在拍攝過程中擔任置景。多南一開始是出任製片人一職,但之後接替了因故而無法繼續的導演[7]:228。據多南所說,原本導演所拍攝的鏡頭中「只有一點點用到了最後完成的電影中」[7]:228。《土星3號》上映後無論商業還是評論上都是一場災難[5],多南起初甚至不願意自己的名字被列到導演一欄中[7]:233。1980年代初多南曾打算執導根據史蒂芬·金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死亡禁地》來拉近與年輕觀眾的距離,但之後他放棄了這個機會[25]

1984年的《半熟米飯英語Blame It on Rio》是多南執導的最後一部在影院上映的電影。這是克勞德·貝里執導的1977年法國電影《片刻瘋狂》(Un moment d'égarement)的重拍片[6]:363,主要演員有邁克爾·凱恩約瑟夫·博洛尼亞英語Joseph Bologna米歇爾·約翰遜英語Michelle Johnson (actress)黛米·摩爾瓦萊麗·哈勃英語Valerie Harper,在巴西首都里約熱內盧取景拍攝。凱恩和博洛尼亞扮演兩位富有的公司高管帶各自的家人到里約度假,而凱恩竟然和博洛尼亞十幾歲的女兒(約翰遜)發展出一段戀情。影片的專業評價還是很差,不過票房收入還算差強人意[5]

1986年多南擔任了第5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電視直播節目的製片人,同年他也為一部流行電視劇《藍色月光英語Moonlighting (TV series)》執導了一段歌舞曲目,並導演了萊昂納爾·里奇歌曲《在天花板上跳舞》(Dancing on the Ceiling)的音樂影片[6]:336–337。1989年,南卡羅萊納大學授予他美術榮譽博士學位。上台致辭時多南表示他認為自己是獨一無二跳踢踏舞而獲得博士學位的人,然後就開始為台下的眾畢業生們表演踢踏舞[6]:333–334。同時多寧還在羅伯特·雷德福的請求下到聖丹斯協會英語Sundance Institute講授了一場有關電影歌舞片的研討會[6]:338

1993年多南本準備執導並監製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小說《化身博士》改編的歌舞片版本電影,邁克爾·傑克遜擔任主演。但由於之後傑克遜受到了猥褻男童的指控,這一計劃最終被取消[6]:337。這年晚些時候多南執導了音樂劇《紅舞鞋英語The Red Shoes (musical)》的舞台劇版本,他在正式開演僅6周前接替了原來的導演。不過該劇一共只上演了4天[6]:337–338。1998年,之前從未得到過奧斯卡獎肯定的多南終於獲得了一座榮譽獎,當晚馬丁·西科塞斯頒發了這座獎,還製作了一個多南電影作品片段集錦在現場播放[26][27][12]

1999年的《情書英語Love Letters (1999 film)》是多南的最後一部電視電影,該片於1999年4月在美國廣播公司的頻道首播,斯蒂文·韋伯勞拉·琳妮主演,根據同名舞台劇改編。韋伯出演一位成功的聯邦參議員,發現失去聯繫很長時間的愛人(琳妮)剛剛去世,兩人多年來都只是通過信件交流,而韋伯開始以翻看自己收集的老情書來懷念琳妮。多南原期望將之拍為一部在影院上映的電影,但卻無法得到任何一個大型製片公司的財政支持,於是只好將項目帶到了美國廣播公司[28]。2002年他還導演了女友伊蓮·梅的音樂劇《成人娛樂》(Adult Entertainment[29]

影響[編輯]

凱利、雷諾斯和奧康納在《雨中曲》的開場片頭中

多南的職業生涯中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另一位歌舞片導演文森特·明尼利,他執導過《火樹銀花》、《蓬車隊》、《一個美國人在巴黎》和《金粉世界》等多部成功的歌舞片,並且還曾因《金粉世界》獲得第31屆奧斯卡導演獎。與多南一樣,明尼利也是米高梅公司的一位簽約電影導演,電影學者們也經常將兩人的作品進行比較。據多南傳記作者史蒂芬·西爾弗曼(Stephen Silverman)所說,評論家們往往「表達了對多南大膽且直截了當導演風格明顯的偏好,而不是明尼利的印象派視覺風和表現主義性格動機」,不過大部分電影導演則表示更中意明尼利的作品[6]:191–192。與兩人都合作過的邁克爾·基德英語Michael Kidd曾形容明尼利對他人建議的開放程度遠不及多南。電影評論家則指出兩位導演對鏡頭的把握習慣也大不相同,明尼利經常使用向前和向後追蹤拍攝手法,而多南則首選水平跟蹤和升降鏡頭拍攝,並且評論家還認為多南這一風格更適合於電影舞蹈段落的拍攝[6]:191–192

不過也並非所有的電影評論家都稱讚多南,大衛·湯姆森英語David Thomson (film critic)就很反感多南後期的所有喜劇片,但還是稱讚了他引導「歌舞片得意洋洋地走到戶外……甚至明尼利也沒有這種令人耳目一新的曲段可以與之媲美。而且也很少有人能像他這樣將歌曲、舞蹈和故事情節融合在一起[30]。」安德魯·薩瑞斯則認為多南缺乏個人風格並且過於依賴他人才能拍攝出更好的電影[6]:311–312。黛比·雷諾斯也對他執導《雨中曲》的貢獻輕描淡寫,表示「斯坦利只管擺弄鏡頭,因為斯坦利不會跳舞」[6]:182–183

崇拜多南的電影導演有林賽·安德森[6]:317、查理·卓別林[6]:169朱爾斯·達辛[6]:165威廉·弗萊德金[31]讓-呂克·戈達爾[6]:259斯坦利·庫布里克[6]:316卡雷爾·賴茲[6]:55馬丁·西科塞斯弗朗索瓦·特呂弗[6]:317。他的導演技巧也得到了包括賽德·查里斯[6]:209和奧黛麗·赫本[6]:xi – xv在內演員的稱讚。他的作品還影響了之後的歌舞片導演比爾·康頓和羅伯·馬歇爾[32]。2011年的電影《藝術家》中也有向《雨中曲》致敬的情節設計[33],多南也於之後出席其在洛杉磯舉行的首映式時稱讚了這部電影[34]

電影舞蹈[編輯]

多南創作了一系列廣受好評的熱門電影。他對電影藝術最大的貢獻在於將歌舞片從較接近百老匯劇場音樂劇的風格轉變為歌舞與劇情結合更緊密、更具備大銀幕電影特色的風格。之後的電影學者將其命名為「電影舞蹈」(「cine-dance」,一種只能在電影中表現出來的舞蹈形式),而其起源就是多南和凱利合作的電影[14]:34

電影學者凱西·查尼斯(Casey Charness)形容「電影舞蹈」是「一種之前從來沒有人做到過的將電影和舞蹈各自獨特優勢相融合(的結晶)」,他還補充道,多南和凱利「似乎將好萊塢的舞蹈從簡單地展示舞蹈或鏡頭技巧提高到了一種將兩者相結合的境界,既能表現出舞者的能力又能追求攝影鏡頭的效果……(他們)在舞蹈和鏡頭之間發展出了一種平衡從而……可以鼓舞攝影師和編舞都努力創造出最為理想的效果[35]:6。」凱利曾說多南是他所知唯一一位知道如何將音樂劇拍得更與電影風格相符的人,兩人合作的電影為特技效果、動畫製作、剪輯和攝影創立了新的標準[10]:156

與金·凱利的關係[編輯]

多南與金·凱利之間的關係很複雜,他在兩人合作數十年後多次苦澀地談起這位以前的朋友和導師。凱利進入晚年後從來沒有明確地對多南表示過負面看法[14]:204。不過,多南的作記作者史蒂芬·西爾弗曼曾斷言,凱利的言論經常帶有居高臨下的意味,並且「一直試圖抹殺兩人合作電影中多南的貢獻」[6]:48。他們之間衝突的原因既有私人性質的(他們都曾與舞蹈演員珍妮·科尼英語Jeanne Coyne結婚),也有專業性質的(多南一直感覺凱利沒有平等地對待自己)。兩人在1944至1955年間一起執導過3部電影,並且都曾是另外4部電影的舞蹈指導(以及非正式的助理導演)。

珍妮·科尼[編輯]

科尼是一位出生於1923年的專業舞蹈演員和舞蹈指導。7歲那年她報名加入了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約翰斯敦的金·凱利舞蹈工作室,並對凱利一見傾心[36]:29,這份感情也一直留在她的心裡[6]:97[14]:40。二十多歲時,科尼來到紐約追尋自己的舞蹈生涯,並且入選《眾星拱月》劇組而重新見到凱利並認識了多南[36]:89,1940年代初,她與兩人一起搬到了好萊塢[36]:91並在米高梅公司擔任舞蹈演員和舞蹈指導[6]:97。1948年,她與多南私奔[36]:188,但兩人的婚姻關係很快變得緊張[36]:137並於1950年分居,一年後兩人離婚[6]:97。婚姻期間多南曾向科尼吐露過自己與凱利在《錦城春色》合作過程中的無奈,卻發現她馬上就站在了凱利一邊[36]:202。科尼曾在凱利拍攝《錦城春色》、《夏日天堂英語Summer Stock》和《一個美國人在巴黎》期間擔任其私人助理,並且與多南結婚後曾繼續工作直至去世。有傳言聲稱凱利與科尼在她和多南婚後和離婚後都有私情[36]:137,而多南也愛上了凱利的首任夫人貝琪·布萊爾英語Betsy Blair[36]:91, 194。不過布萊爾的自傳中沒有提到過任何凱利和科尼的私情,同樣也沒有提及與多南有過任何浪漫關係。不過她有提到多南和科尼的婚姻並不幸福[37]:165,而且他與自己和凱利的關係都很親近[37]:114–115

凱利一直認為多南與科尼衝動的婚姻表現出其情感上的不成熟並且缺乏良好的判斷能力[36]:194,在一次採訪中他曾說「珍妮與斯坦利的婚姻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因為每次斯坦利看着珍妮,他都(把她)看成了自己所愛的貝琪,而珍妮每次看向斯坦利,我猜她都會看到我。無論哪一種情況這都夠亂套的[10]:235。」凱利與布萊爾的婚姻於1957年結束,他之後便於科尼住在了一起,兩人於1960年結婚並有了兩個孩子[36]:235–236,科尼之後被確診患有白血病並於1973年去世[36]:253。2012年11月首映的百老匯音樂劇《多麼美好的感覺》(What A Glorious Feeling)就是以多南、凱利和科尼的三角戀情以及《雨中曲》的拍攝為題材[38][39]

職業衝突[編輯]

多南與凱利在百老匯舞台劇《酒綠花紅》中初識[6]:28,並在1941年的《眾星拱月》中成為合作夥伴和朋友[6]:31。兩人的關係被形容與《雨中曲》的唐·洛克伍德(Don Lockwood)和科斯莫·布朗(Cosmo Brown)兩個角色比較類似,凱利是一個表演明星而多南則是值得信賴的搭檔[7]:45。凱利曾形容多南就像是他的兒子一樣[6]:48,多南一開始視凱利為偶像,但仍發現他「冷酷、粗暴和自負」[10]:74。雖然多南曾稱凱利是「他電影職業生涯的一塊跳板」[40],但他還是表示米高梅的製片人羅傑·艾登斯才是對自己幫助最大的人[6]:90

很多人相信多南的一切都是凱利的功勞,凱利的傳記作者克里夫·赫塞豪恩曾形容多南「沒有任何特定身份或明顯的天賦……只是個想要擠進演藝圈的南方孩子[14]:40。」多南曾說他是自己想要來到好萊塢的[6]:39,其他來源則認為他是跟隨幫助自己找到第一份工作的凱利[14]:40。凱利有時會在公眾面前作出寵幸多南的樣子[36]:194,或是在排練《封面女郎》時訓斥他不能跟上自己的舞步[36]:134[6]:62,這讓多南感到很尷尬,不過他也承認自己並不是一個很出眾的演員[7]:5

儘管多南對凱利開始日益感到不滿[36]:193–194,但他還是可以在兩人合作時克制感情並保持一個專業的態度[36]:202。兩人之間的緊張氣氛最終在《好天氣》拍攝過程中爆發了,多南前不久完成了《七對佳偶》和《我心深處》兩部成功的作品,因此不想再和凱利合作[6]:206。這是兩人首次在片場進行爭吵,這一次的多南信念上也比之前要強了很多[36]:233–234,之後差點就退出了電影的製作[6]:212,兩人的友誼也就此宣告終結[7]:84

多南的成功[7]:84[36]:232與文森特·明尼利執導《蓬島仙舞英語Brigadoon》的失利形成了鮮明對比,該片也是凱利主演的,並且他也希望可以自己來導演[36]:231–232。另外凱利親自執導雄心勃勃的電影《心聲幻影英語Invitation to the Dance (film)》於1954年完成,但米高梅一直到1956年才發行,並且上映後雖然贏得第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可是票房表現卻很低迷[6]:170–171[14]:209[41]。凱利還曾試圖在另外兩部電影中轉變戲路,成為也能出演嚴肅題材或角色的演員,但都是失敗的作品,並且他與布萊爾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7]:84。拍攝《七對佳偶》期間,多南經常抱怨資金上的捉襟見肘讓他無法在更好的地點拍攝,而《蓬萊仙境》卻獲得了一筆要高很多的預算[6]:197

晚年的多南曾表示自己對凱利實在無話可說[42],在1991年一次向康登和格林致敬的活動上凱利曾公開發表講話表示多南「需要(自己)才能長大」,但又補充道「我需要斯坦利站在攝影機的後面」[6]:214,他還形容多南在米高梅時就像給他端牛奶的小孩子[10]:156。雖然多南經常抱怨凱利在兩人合作的作品中從未給予他應得的功勞,但凱利還是認為《起錨》中老鼠傑瑞的劇段[36]:146以及《封面女郎》中影子跳出窗外和真人一起表演的戲碼都有其一份功勞[36]:134。1992年多南曾說道,「我很感激他,但我早已十倍償還。而且他得到的金錢報酬也遠遠勝過我[6]:213。」貝琪·布萊爾則在之後接受的採訪中聲稱對多南的苦澀「深感驚訝和困惑」[37]:116

導演生涯[編輯]

多南與凱利兩人貢獻的相對重要程度已經有評論家進行過討論,大衛·湯姆森寫道:「要對多南職業價格進行評價的困難在於:在他們合作的過程中,兩人各自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多南作為導演其真實的地位到底怎樣?」湯姆森表示:「金·凱利的職業生涯中沒有任何跡象證明他可以在沒有多南的情況下獨立拍攝好《雨中曲》裡面那些升降鏡頭」[30]。不過片場的報告也指出,凱利曾在鏡頭設置和拍攝期間騎上攝像機的吊杆[14]:207。多南自己則表示:「等到你也做過上千萬次之後,除了極少數情況以外,你也沒法記住到底誰幹了些什麼的」[7]:26。作曲家索爾·卓別林(Saul Chaplin)則說道「金是一位主導者,而斯坦利是個躍躍欲試而且很有才華的學生[43]。」拍攝《錦城春色》期間,從米高梅公司到製片部門的所有備忘錄和信函都是專門向多南報告而非凱利[6]:106

不過,女演員凱瑟琳·弗里曼英語Kathleen Freeman曾表示當人們到訪《雨中曲》的片場時,他們會根據自己在無聲片時代的類似經驗要求與凱利進行交流[14]:207。《雨中曲》的藝術指導蘭道爾·杜爾英語Randall Duell也表示,「金在負責,斯坦(利)與金合作並且也有一些好主意,但對於金來說自己雖然很尊重他,但仍然當他是個在辦公室打雜的。不過兩人的組合很優秀,因為他們都能容忍對方[14]:42。」

如果將多南和凱利各自沒有對方參與的作品加以比較,多南一般無論在評論還是商業上都比凱利要成功。凱利1969年的電影《你好多莉!英語Hello Dolly! (film)》是電影史上最昂貴的歌舞片[44],但是其發行後票房慘澹,幾乎徹底終結了歌舞片這一類型電影[45][46][6]:345

個人生活[編輯]

2010年多南與邁克·尼科爾斯出席在林肯中心舉行的回顧展

多南結過5次婚,但均以離婚收場。他一共有3個孩子。首任妻子是珍妮·科尼,她是一位舞蹈指導和演員,兩人於1948年4月14日結婚,1951年5月離婚[6]:97;第二位太太是女演員瑪麗昂·馬歇爾英語Marion Marshall (actress),她曾是霍華德·霍克斯的門徒,兩人於1952年成婚後有兩個兒子,長子彼得·多南(Peter Donen)出生於1953年,次子喬書亞·多南(Joshua Donen)出生於1955年,夫妻倆於1959年離婚後馬歇爾改嫁給了男演員羅伯特·瓦格納,而多南也搬到了英格蘭定居,兩人為了兒子們的監護權還打過一段官司[47]。多南的第三個夫人是阿黛爾·奧康納·比提(Adelle O'Connor Beatty)伯爵夫人,她曾是大衛·比蒂伯爵英語David Beatty, 2nd Earl Beatty的第二位妻子。多南與她於1960年結婚,1962年兩人的兒子馬克·多南(Mark Donen)出世,一家三口一起生活在倫敦[6]:275–276,不過1969年夫妻兩人分居,並最終於1971年離婚[6]:276。多南的第四位妻子是美國女演員葉維特·咪米克斯英語Yvette Mimieux,兩人於1972年結婚,1985年離婚,不過離婚後仍然保持着好友關係[6]:334。第五位妻子則是比多南年輕36歲的帕梅拉·布拉登(Pamela Braden),多南認識她僅4天後就求了婚,兩人於1990年結婚至1994年離婚[6]:335

1940年代初多南在百老匯工作時曾約會過女演員朱迪·霍利德[6]:262,他還在首次離婚後與伊麗莎白·泰勒約會過一年[6]:137–139。他目前的長期伴侶是編劇兼導演伊蓮·梅英語Elaine May[48],兩人與1999年就開始約會,多南還聲稱曾向她求婚「172次」[12]

多南的長子彼得·多南曾是位視覺特效藝術家,參與過包括《超人III》、《太空炮彈英語Spaceballs》《伯恩的身份》在內多部電影的製作。2003年,50歲的彼得因心臟病發去世[49]。次子喬書亞·多南英語Joshua Donen則是位電影製片人,曾在包括《致命的快感》和《墮入地獄》等多部電影和電視劇集《斯巴達克斯:血與沙》中擔任製片人[50]。幼子馬克也曾在多南執導的1984年浪漫喜劇片《半熟米飯》中出任助理製片人[51]。1959年,多南的父親莫德凱在南卡羅萊納州博福特去世,終年59歲[6]:323–324;母親海倫則於1989年在同一個州去世,享年84歲,多南在喪禮上作了悼詞[6]:333

隨着2000年代比利·懷爾德伊利亞·卡贊羅伯特·懷斯朱爾斯·達辛相繼去世,使斯坦利·多南成為碩果僅存的好萊塢黃金時代電影導演[52]。他多次出席電影節和回顧展之類的活動[53][54],並且直到2012年時都還在為電影發展出謀劃策[55]。2010年的紀錄片《斯坦利·多南:事在人為英語Stanley Donen: You Just Do It》就是圍繞他來拍攝的[56]

2019年2月21日,多南在紐約市因心臟衰竭而去世,享耆壽94歲,留下兩個兒子[57]

作品[編輯]

電影[編輯]

導演
年份 片名 主要演員 補充說明
1949 錦城春色 金·凱利弗蘭克·辛納特拉朱爾斯·蒙辛英語Jules Munshin安·米勒比蒂·嘉瑞特英語Betty Garrett維拉-艾倫英語Vera-Ellen 與金·凱利共同執導
1951 王室的婚禮英語Royal Wedding 弗雷德·阿斯泰爾簡·鮑威爾彼特·勞福德莎拉·丘吉爾英語Sarah Churchill (actress)
1952 玉女求凰英語Love Is Better Than Ever 拉里·帕克斯英語Larry Parks伊麗莎白·泰勒
雨中曲 金·凱利、唐納德·奧康納英語Donald O'Connor黛比·雷諾斯簡·哈根英語Jean Hagen 與金·凱利共同執導並任舞蹈指導
無畏的費根英語Fearless Fagan 珍妮特·利卡爾頓·卡朋特英語Carleton Carpenter
1953 讓女孩輕鬆一下英語Give a Girl a Break 黛比·雷諾斯、瑪吉·錢皮恩高爾·錢皮恩英語Gower Champion鮑勃·福斯庫特·卡茲納英語Kurt Kasznar、海倫·伍德(Helen Wood) 兼舞蹈指導
1954 七對佳偶英語Seven Brides for Seven Brothers 霍華德·基爾英語Howard Keel、簡·鮑威爾
我心深處英語Deep in My Heart (1954 film) 何塞·費勒海倫·特勞貝爾英語Helen Traubel梅爾·奧伯倫
1955 好天氣英語It's Always Fair Weather 金·凱利、丹·戴利英語Dan Dailey邁克爾·基德英語Michael Kidd賽德·查里斯多蘿莉斯·格蕾英語Dolores Gray 與金·凱利共同執導並任舞蹈指導
1957 甜姐兒 奧黛麗·赫本、弗雷德·阿斯泰爾、凱·湯普森英語Kay Thompson
睡衣仙舞英語The Pajama Game (film) 多麗絲·黛約翰·瑞特英語John Raitt卡羅爾·漢尼英語Carol Haney 喬治·艾博特英語George Abbott共同執導並任製片人
香吻盟英語Kiss Them for Me (film) 加里·格蘭特蘇齊·帕克英語Suzy Parker簡·曼斯費爾德雷·沃爾斯頓英語Ray Walston拉瑞·布萊登英語Larry Blyden
1958 釣金龜 加里·格蘭特、英格麗·褒曼 兼製片人
失魂記英語Damn Yankees (film) 泰布·亨特英語Tab Hunter格溫·沃頓英語Gwen Verdon、雷·沃爾斯頓 喬治·艾博特英語George Abbott共同執導,同時也擔任製片人
1960 風流寃家英語Once More, with Feeling! 尤·伯連納凱·肯戴爾英語Kay Kendall 兼製片人
國王與冒險家英語Surprise Package (film) 尤·伯連納、米基·蓋納英語Mitzi Gaynor諾埃爾·考沃德 兼製片人
綠苑春濃英語The Grass Is Greener 加里·格蘭特、黛博拉·蔻兒羅伯特·米徹姆簡·西蒙斯 兼製片人
1963 謎中謎 加里·格蘭特、奧黛麗·赫本、沃爾特·馬修詹姆斯·柯本喬治·肯尼迪 兼製片人
1966 諜海密碼戰 格里高利·派克索菲婭·羅蘭 兼製片人
1967 麗人行 奧黛麗·赫本、阿爾伯特·芬尼 兼製片人
迷魂陣英語Bedazzled (1967 film) 彼得·庫克英語Peter Cook達德利·摩爾英語Dudley Moore伊蓮諾·布羅英語Eleanor Bron拉蔻兒·薇芝 兼製片人
1969 樓梯英語Staircase (film) 雷克斯·哈里森理查德·伯頓 兼製片人
1974 小王子 鮑勃·福斯理查德·基利英語Richard Kiley吉恩·懷爾德、史蒂文·華納(Steven Warner) 兼製片人
1975 幸運女士英語Lucky Lady 麗莎·明尼利吉恩·哈克曼伯特·雷諾茲
1978 電影電影英語Movie Movie 喬治·C·斯科特翠施·范·德沃爾英語Trish Van Devere萊德·巴頓斯埃里·瓦拉赫巴瑞·波斯威克英語Barry Bostwick巴瑞·波斯威克英語George Burns、邁克爾·基德、阿爾特·卡尼 兼製片人
1980 土星三號英語Saturn 3 柯克·道格拉斯費拉·福賽特哈威·凱特爾 兼製片人
1984 半熟米飯英語Blame It on Rio 邁克爾·凱恩約瑟夫·博洛尼亞英語Joseph Bologna米歇爾·約翰遜英語Michelle Johnson (actress)黛米·摩爾瓦萊麗·哈勃英語Valerie Harper 兼製片人
1999 情書英語Love Letters (1999 film) 斯蒂文·韋伯勞拉·琳妮 電視電影
編舞
年份 片名 主演 導演
1943 眾星拱月英語Best Foot Forward (film) 露西爾·鮑爾威廉·蓋克斯頓英語William Gaxton 愛德華·巴茲爾英語Edward Buzzell
1944 封面女郎 麗塔·海華絲、金·凱利 查爾斯·維多
《菜鳥記》(Hey, Rookie) 安·米勒、喬·貝瑟英語Joe Besser拉里·帕克斯英語Larry Parks 查爾斯·巴頓
《即興演奏》(Jam Session) 安·米勒、傑西·巴克英語Jess Barker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查爾斯·巴頓
堪薩斯小貓英語Kansas City Kitty 瓊·戴維斯英語Joan Davis鮑博·克羅斯比英語Bob Crosby簡·弗拉茲英語Jane Frazee 德爾·洛德英語Del Lord
1945 起錨 金·凱利、弗蘭克·辛納特拉、凱瑟琳·格雷森英語Kathryn Grayson 喬治·西德尼英語George Sidney
墨西哥假期英語Holiday in Mexico 沃爾特·皮金洛娜·馬賽英語Ilona Massey羅迪·麥克道爾英語Roddy McDowall 喬治·西德尼
1946 不離無愛英語No Leave, No Love 范·強生基南·懷恩英語Keenan Wynn帕翠茜婭·柯克伍德英語Patricia Kirkwood 查爾斯·馬丁(Charles Martin)
1947 高調人生英語Living in a Big Way 金·凱利、瑪麗·麥克唐納德英語Marie McDonald查爾斯·溫寧格英語Charles Winninger 格雷戈里·拉·卡瓦英語Gregory La Cava
出手不凡英語This Time for Keeps 埃絲特·威廉斯英語Esther Williams吉米·杜蘭特英語Jimmy Durante 理查德·索普
《霸王麥蓋》(Killer McCoy) 米基·魯尼布萊恩·唐萊維英語Brian Donlevy安·布萊思英語Ann Blyth 羅伊·羅蘭德英語Roy Rowland (film director)
1948 《大城市》(Big City) 瑪格麗特·奧布賴恩羅伯特·普雷斯頓英語Robert Preston (actor)丹尼·托馬斯 諾曼·陶羅格
玉女嬉春英語A Date with Judy (film) 華萊士·比里、簡·鮑威爾、伊麗莎白·泰勒、卡門·米蘭達羅伯特·斯塔克英語Robert Stack 理查德·索普
強盜之吻英語The Kissing Bandit (film) 弗蘭克·辛納特拉、凱瑟琳·格雷森、J·卡羅爾·耐什英語J. Carrol Naish里卡多·蒙特爾班、安·米勒、賽德·查里斯 拉茲羅·本內德克英語László Benedek
1949 出場開賽英語Take Me Out to the Ball Game (film) 金·凱利、弗蘭克·辛納特拉、埃絲特·威廉斯、比蒂·嘉瑞特、朱爾斯·蒙辛、愛德華·阿諾德英語Edward Arnold (actor) 巴斯比·伯克利英語Busby Berkeley
1951 非同凡響英語Double Dynamite 簡·拉塞爾, 格勞喬·馬克斯, 弗蘭克·辛納特拉 歐文·康明斯英語Irving Cummings
1953 墨西哥村莊英語Sombrero (film) 維托里奧·加斯曼尼娜·弗徹英語Nina Foch皮耶爾·安傑利英語Pier Angeli若譯·格瑞科英語José Greco 諾曼·福斯特英語Norman Foster (director)
其它作品
年份 片名 職位 導演
1943 《眾星拱月》 舞蹈演員 愛德華·巴茲爾
1949 《出場開賽》 與金·凱利一起創作故事 巴斯比·伯克利
1955 天命英語Kismet (1955 film) 影片拍攝的最後3天和補拍、重拍的1天接替離開的導演文森特·明尼利,但未列入主創人員名單 文森特·明尼利
1986 藍色月光英語Moonlighting (TV series) 其中一集的舞蹈指導 克里斯蒂安·I·奈比二世英語Christian I. Nyby II、斯坦利·多南
《Dancing on the Ceiling》 執導萊昂納爾·里奇歌曲的音樂影片 斯坦利·多南
第58屆奧斯卡金像獎 頒獎典禮電視直播製片人 馬蒂·馬塞塔英語Marty Pasetta
2010 斯坦利·多南:事在人為英語Stanley Donen: You Just Do It 對其生活和事業採訪的紀錄片 克拉拉·庫帕伯格、朱麗婭·庫帕伯格

舞台作品[編輯]

舞台
出演日期 劇名 職位 說明
1940年12月25日至1941年11月29日 酒綠花紅英語Pal Joey (musical) 舞蹈演員
1941年10月1日至1942年7月4日 眾星拱月英語Best Foot Forward (musical) 舞蹈演員、助理舞蹈指導、合唱
1942年10月14日至1942年12月12日 《精英樂隊》(Beat the Band) 舞台經理、助理舞蹈指導
1946年4月18日至1948年1月10日 稱呼我先生英語Call Me Mister 附加舞蹈指導 未列名
1985年7月2日至1986年5月18日 雨中曲英語Singin' in the Rain (musical) 原作電影舞蹈指導
1993年12月16日至1993年12月19日 紅舞鞋英語The Red Shoes (musical) 導演
2002年12月11日至2003年4月13日 《成人娛樂》(Adult Entertainment) 導演,舞蹈指導 伊蓮·梅編劇

獎項和榮譽[編輯]

獎項
年份 組織 獎項 結果
1952 美國導演工會 最佳導演(《雨中曲》,和金·凱利並列) 提名
1954 美國導演工會 最佳導演(《七對佳偶》) 提名
1957 美國導演工會 最佳導演(《甜姐兒》) 提名
1958 美國導演工會 最佳導演(《失魂記》,和喬治·艾博特並列) 提名
1967 美國導演工會 最佳導演(《麗人行》) 提名
1967 聖塞瓦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金貝殼獎(《麗人行》) 獲獎
1986 戲劇桌獎 最佳編舞(原始版本):《雨中曲》 提名
1989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 事業成就獎 獲獎
1989 南卡羅萊納大學 美術榮譽博士 獲獎
1995 國家評論協會 比利·懷爾德獎 獲獎
1995 舊金山國際電影節英語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黑澤明獎 獲獎
1996 棕櫚泉國際電影節 導演成就獎 獲獎
1998 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榮譽獎 獲獎
1999 棕櫚灘國際電影節英語Palm Beac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終身成就獎 獲獎
1999 約瑟夫·普拉托獎英語Joseph Plateau Awards 終身成就獎 獲獎
1999 美國電影剪輯師艾迪獎英語American Cinema Editors 金艾迪年度電影人獎 獲獎
2000 美國作曲家、作家和發行商協會電影電視音樂獎 作品獎 獲獎
2001 薩凡納電影節 約翰尼·梅瑟獎 獲獎
2002 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 董事會獎 獲獎
2004 威尼斯電影節 事業金獅獎 獲獎
2007 波士頓大眾管弦樂團英語Boston Pops Orchestra 致敬演出
2009 阿斯泰爾獎 道格拉斯·瓦特2009終身成就獎 獲獎
2010 林肯中心電影協會英語Film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 長達一周的致敬和回顧展 活動
2011 以色列電影節英語Israel Film Festival 終身成就獎 獲獎

參考資料[編輯]

  1. ^ Quinlan, David. 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Film Directors. Rowman & Littlefield. 1983. ISBN 0-389-20408-0. pp. 78.
  2. ^ Singin' in the Rain Movie Reviews, Pictures, Trailers. Rotten Tomatoes.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4). 
  3. ^ AFI's 100 YEARS...100 MOVIES.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11). 
  4. ^ AFI 10 Top 10. [2013-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4).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 5.32 5.33 5.34 5.35 5.36 5.37 5.38 5.39 5.40 5.41 5.42 5.43 5.44 5.45 5.46 5.47 5.48 5.49 Wakeman, John. World Film Directors, Volume 2. The H. W. Wilson Company. 1988: 273–282. ISBN 0-8242-0763-7. 
  6. ^ 6.000 6.001 6.002 6.003 6.004 6.005 6.006 6.007 6.008 6.009 6.010 6.011 6.012 6.013 6.014 6.015 6.016 6.017 6.018 6.019 6.020 6.021 6.022 6.023 6.024 6.025 6.026 6.027 6.028 6.029 6.030 6.031 6.032 6.033 6.034 6.035 6.036 6.037 6.038 6.039 6.040 6.041 6.042 6.043 6.044 6.045 6.046 6.047 6.048 6.049 6.050 6.051 6.052 6.053 6.054 6.055 6.056 6.057 6.058 6.059 6.060 6.061 6.062 6.063 6.064 6.065 6.066 6.067 6.068 6.069 6.070 6.071 6.072 6.073 6.074 6.075 6.076 6.077 6.078 6.079 6.080 6.081 6.082 6.083 6.084 6.085 6.086 6.087 6.088 6.089 6.090 6.091 6.092 6.093 6.094 6.095 6.096 6.097 6.098 6.099 6.100 6.101 6.102 6.103 6.104 6.105 6.106 6.107 6.108 6.109 Silverman, Stephen M. Dancing on the Ceiling: Stanley Donen and His Movies. New York: Knopf. 1996. ISBN 0-679-41412-6.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7.18 7.19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7.26 7.27 7.28 7.29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Casper, Joseph A. Stanley Donen. Scarecrow Press. 1983. ISBN 0-8108-1615-6. 
  8. ^ Visual History with Stanley Donen. [201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5). 
  9. ^ Morley, Sheridan; Leon, Ruth. Gene Kelly: A Celebration. Pavilion Books Ltd. 1996: 88. ISBN 978-1-85793-848-7.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Hirschhorn, Clive. Gene Kelly: a Biography. W.H. Allen. 1984. ISBN 0-491-03182-3. 
  11. ^ MacFarlane, Seth. Family Guy season 5 DVD commentary for the episode "Road to Rupert" (DVD). 20th Century Fox. 2007. 
  12. ^ 12.0 12.1 12.2 Out to Lunch with Stanley Donen. Vanity Fair. 2013-02-22 [2013-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5). 
  13. ^ Kelly, Gene. Dialouge on Film. American Film 4, #4 (1979-2) pp. 37.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14.16 14.17 Hess, Earl J.; Dabholkar, Pratibha. Singin' in the Rain: 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Masterpiece.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09. ISBN 0-7006-1656-X. 
  15. ^ Stanley Donen: Master of the Movie Musical. ABC News. 2012-08-17 [201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3). 
  16. ^ Singin' in the Rain (1952) - Award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y IMDb
  17. ^ National Film Registry (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 Library of Congress)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4-19.
  18. ^ The 27th Academy Awards (1955)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6). 
  19. ^ Kismet (1955). tcm.com. [201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6). 
  20. ^ Charade (1963). [201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5). 
  21. ^ The 40th Academy Awards (1968)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7). 
  22. ^ Bedazzled. Chicago Sun-Times (The Chicago Sun-Times). 1968-01-30 [201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3). 
  23. ^ Bosom Buddies. New York Press. 2007-07-25 [2012-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3). 
  24. ^ Lerner, Alan J. The Street Where I Live. London: Coronet Books. 1978: 242. ISBN 0-340-25453-X. 
  25. ^ Exclusive Interview: The Last Crusade of Screenwriter Jeffrey Boam. assignmentx.com. 2000-02-11 [2013-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4). 
  26. ^ The 70th Academy Awards (1998) Nominees and Winners. oscars.org.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1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9). 
  27. ^ Camille does the Oscars. Salon.com. [201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5). 
  28. ^ 'LOVE LETTERS' COMES TO LIFE. New York Daily News. 1999-04-11 [2013-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2). 
  29. ^ THEATER REVIEW; Is She a Serious Actress? XXXtremely. The New York Times. 2002-12-12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3). 
  30. ^ 30.0 30.1 Thomson, David. The Ne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Film 5. Alfred A. Knopf. 2010: 274. ISBN 0-307-27174-9. 
  31. ^ Director William Friedkin on Rising and Falling and Rising in the Film Industry. vulture.com. 2013-05-03 [2013-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5). 
  32. ^ Stanley Donen to be honored at New York Israel Film Fest. New York Daily News. 2011-04-22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30). 
  33. ^ ‘Artist’ paints a glorious portrait of old Hollywood. The Boston Herald. 2011-12-23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0). 
  34. ^ "The Artist" Gets Thumbs Up from Hollywood Vets. showbiz411.com. 2011-11-18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9). 
  35. ^ Charness, Casey. Hollywood cine-dance: a description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of camerawork and choreography in films by Stanley Donen and Gene Kelly. New York University. 1977. ISBN 0632043792. 
  36. ^ 36.00 36.01 36.02 36.03 36.04 36.05 36.06 36.07 36.08 36.09 36.10 36.11 36.12 36.13 36.14 36.15 36.16 36.17 36.18 36.19 Yudkoff, Alvin. Gene Kelly: A Life of Dance and Dreams. Back Stage Books. 1999. ISBN 0-8230-8813-8. 
  37. ^ 37.0 37.1 37.2 Blair, Betsy. The Memory of All That. Alfred A. Knopf. 2003. ISBN 0-375-41299-9. 
  38. ^ Riverside Theatre's WHAT A GLORIOUS FEELING Opens 10/30. broadwayworld.com. 2012-10-12 [201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9). 
  39. ^ What A Glorious Feeling. 2012-10-30 [201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22). 
  40. ^ Like his films, Donen exudes style and wit. Boston Globe. 2009-10-04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41. ^ Prizes & Honours 1956.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2012-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5). 
  42. ^ Gene Kelly: Filmmaker Interview - Robert Trachtenberg. PBS.org. 2006-06-08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4). 
  43. ^ Chaplin, Saul. The Golden Age of Movie Musicals and Me.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94. ISBN 0-8061-2652-3. pp. 59.
  44. ^ Box Office Information for Hello, Dolly!. The Numbers. Nash Information Services. [2012-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45. ^ Solomon, Aubrey. Twentieth Century Fox: A Corporate and Financial History (The Scarecrow Filmmakers Series). Lanham, Maryland: Scarecrow Press, 1989. ISBN 978-0-8108-4244-1. p. 256
  46. ^ LoBianco, Lorraine. Hello, Dolly! (1969) – Articles. TCM database.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13-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7). 
  47. ^ Wagner, Robert. Pieces of My Heart – A Lif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08. ISBN 0-06-137332-X. pp. 174.
  48. ^ Like his films, Donen exudes style and wit. Boston Globe. 2009-10-04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3). 
  49. ^ Peter Donen. Variety. 2004-01-12 [2013-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3). 
  50. ^ Joshua Donen. The New York Times.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1). 
  51. ^ Mark Donen. The New York Times.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9). 
  52. ^ Out to Lunch with Stanley Donen. Vanity Fair. 2013-02-22 [2013-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5). 
  53. ^ The One, the Only Stanley Donen. Lincoln Center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6). 
  54. ^ 2009 Astaire Awards Are Presented. theatermania.com. 2009-06-01 [2012-04-02]. 
  55. ^ Legendary Musicals Director Stanley Donen On Audrey Hepburn and 'Dancing With The Stars' (Q&A).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2-06-22 [2013-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56. ^ Stanley Donen, You Just Do It. Wichita Films.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57. ^ Byrge, Duane; Barnes, Mike. Stanley Donen, Famed Director of Mirthful Movie Musicals, Dies at 94.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9-02-23 [2019-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3). 

擴展閱讀[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