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察冀邊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45晉察冀邊區第六團和靈邱城民兵的進攻下,光復日軍占領的山西靈邱縣城。
晉察冀邊區銀行發行的壹仟圓鈔票,鈔票上印製的日期為「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

晉察冀邊區是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在山西(晉)、察哈爾省(察)、河北(冀)接壤的地區建立的一個以中國共產黨為主導的政權。至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演變為晉察冀解放區

1945年晉察冀部隊沿鐵路北上,經過錦州鐵道局路牌

晉察冀邊區地處同蒲線以東,正太線石德線以北,張家口多倫寧城錦州一線以南,東臨渤海。行政上劃分(1942年時)為北嶽冀中冀察冀熱遼四個區。區內除冀中大平原外,大多是山嶽地帶。總面積二十萬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五百萬。政府常駐阜平縣及其周邊地區,抗戰勝利後轉到張家口

建立[編輯]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中國全面抗戰開始。在西安事變之後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八路軍的中國共產黨的軍隊在同年9月從其根據地陝北東渡黃河,開入山西、河北交界的五台山地區。9月25日,八路軍主力一一五師取得平型關陽明堡大捷。之後10月,八路軍總司令部離開五台山,一一五師副師長兼政治委員的聶榮臻奉命留下建立根據地,展開游擊戰。其麾下有楊成武的一個獨立團、一個騎兵營(連長蔡順禮劉雲彪),另有兩個連及一批軍政幹部,約二千人。1937年11月7日,成立晉察冀軍區,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唐延傑任參謀長,舒同任政治部主任。他們迅速占領了冀西北、察南、晉東北多個縣城。

同時,原東北軍的國民革命軍五十三軍六九一團,在團長呂正操率領下趁國軍南撤脫離五十三軍,建立冀中根據地。

在此地區大部分國民政府官員撤走或投降,晉東北區政治主任公署主任兼五台縣縣長的宋劭文盂縣縣長胡仁奎留下進行游擊戰。

1937年12月5日,阜平城裡正式掛起了「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籌備處」的牌子。

1938年1月山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區專員、犧盟會第一區政治主任、五台縣縣長宋邵文致電閻錫山[來源請求]

第二戰區閻司令長官世電略開:

茲會程司令長官上軍委會行政院一電,文曰:「據第一區政治主任宋邵文電稱:『所轄各縣與臨境各縣自敵軍深入後,與主管省府斷絕聯絡,職親往冀西察南與當地軍政長官晤商聯繫辦法,咸願成立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設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各一人,委員若干人,下設秘書、民、財、教、實五處,受戰區司令長官之指揮,辦理本區統一軍事行政組訓民眾發展游擊戰爭等事,逐漸向敵人後方深入,收復失地,由會委任縣長以資管理。仰蒙俯准,請轉電中央備案,並請委派職員以利進行」等語,經錫山等往覆電商,該主任所稱各節,在敵寇包圍中,暫行樹立政權,於牽制敵人收復失地當不無裨補。至各項人選,查政治主任宋劭文,盂縣縣長胡仁奎,太原綏署參事劉奠基,山西省府秘書李傑庸,政治主任公署秘書婁凝先蔚縣縣長張蘇,軍區司令聶榮臻保定行營民訓處特派員孫志遠五十三軍團長呂正操等九人,現均在該區擔任軍政及組訓民眾,擬以該九人任委員,並擬以宋劭文為主任委員兼財政處長,胡仁奎為副主任委員兼民政處長,劉奠基兼教育處長,張蘇兼實業處長,婁凝先兼秘書長。以上各員已在該區奮鬥數月,均具救國熱忱,如蒙指派,當益加奮勉。唯事關創設,可否暫予照准,一俟軍事底定,即行裁撤之處,敬請核示等語」茲奉軍委會覆電開『馬子電悉,所請成立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及該會組織人選均照准,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歸閻司令長官指揮,特電遵照,等因,合電仰該員等一體遵照、即日組織成立。」

1938年1月21日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會同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致電國民政府行政院、軍委會(馬子電),呈報成立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及其人選,並「請核示」。1938年1月31日軍委會及行政院復電「均照准」。至此,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不僅經過了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的民主選舉,而且得到了第二戰區、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和國民政府行政院、軍委會的正式批准,取得了合法地位,晉察冀邊區臨時行政委員會的名稱去掉了「臨時」二字,主席改稱主任委員,各廳改為處。

1938年1月10日在阜平縣召開晉察冀邊區第一屆軍政民代表大會。1月15日,大會選舉產生了邊區最高行政機關—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即邊區政府),以聶榮臻宋劭文胡仁奎張蘇劉奠基呂正操孫志遠婁凝先李傑庸等九人為委員,以孟閣臣王斐然張仲翰等三人為候補委員。宋劭文為主任委員,胡仁奎為副主任委員。晉察冀邊區劃分為三個行政區,設立三個政治主任公署。

  • 晉東北政治主任公署/不久改為晉東北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主任宋劭文兼。計有二十個縣。1939年5月在靈丘成立的戰動總會「察南雁北辦事處」組建了辦事處下轄的4個敵區工作團,分赴到渾源、靈丘、廣靈、應縣開闢工作。辦事處主任原由焦國鼎擔任,王仁山任副主任。6月底王仁山兼任靈丘縣政府秘書、代理縣長。1939年8月,閻錫山為爭奪地盤,從該區內劃出雁北幾個縣(靈丘、廣靈、懷仁、大同、應縣、渾源、山陰等),成立山西省第十一專署,委任白志沂為專員兼保安司令。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為抵制這一行動,加強雁北察南地區,於1939年9月22日設置邊區政府「察南雁北辦事處」。調冀西一專署專員王斐然任辦事處主任,王仁山為教育科科長。1939年10月,在打退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的鬥爭中,白志沂被趕跑,該處即暫為邊區第十一專署。
  • 冀西政治主任公署:1937年10月6日,直中特委秘書長李德仲和北方局代表栗再溫組成冀西特委,從井陘來到洪子店鎮,與平山縣委、劉道生陳宗堯率領120師戰地服務團接上關係,開展工作。特委對外稱冀西民訓處,設書記、組織部長。冀西政治主任張蘇兼。1938年秋開始下設三個專署。1938年底冀西政治主任公署撤銷,各專署由邊區行政委員會直轄。
    • 冀西一專署:淶源、徐水、易縣、滿城、蔚縣等,專員王斐然/陳一凡
    • 冀西二專署:唐縣、望都、完縣、阜平、曲陽、定縣等,專員張沖。1946年5月,冀晉四分區、地委併入,轄正定、望都、定北(縣佐)、唐縣、曲陽、阜平、行唐、靈壽、正定、平山、獲鹿、井陘、建屏13個縣委。1947年5月恢復了四分區、四地委。
    • 冀西三專署:平山、靈壽、行唐、井獲、正定等縣,專員徐達本。晉察冀第四軍分區成立。改稱中共晉察冀四分區特委,屬晉察冀省委領導。1938年,特委領導平山、井陘、獲鹿、盂縣、平定、壽陽、陽曲、靈壽、正定、新樂、行唐11個縣委。1939年1月,改稱為晉察冀四地委。1939年秋,地委所屬有平山、井陘、建屏、平定、靈壽、正定、行唐7個縣委。1946年5月併入三地委、三分區。1947年5月恢復了四分區、四地委,轄平山、建屏、行唐、靈壽、井陘、正定、獲鹿7個縣委。1949年1月改為察哈爾省委建屏地委。1949年8月併入石家莊地委。
    • 冀西四專署:1939年2月肖克的冀熱察挺進軍在平西成立,3月7日在平西設置四專署。轄淶涿、昌宛、宣涿懷四個聯合縣政府。專員杜伯華
  • 冀中政治主任公署:1938年4月1日在安平設立。主任呂正操,副主任李耕濤。1938年秋下設四個專署。1939年2月,在日軍對冀中實行五次圍攻的危急形勢下,各專署獨立,專員不再兼任縣長,專署轄區與軍分區一致。1940年3月20日,冀中政治主任公署撤銷,改設冀中行署,代行行政委員會職能,主任呂正操,副主任徐達本/吳硯農
    • 冀中一專署:河間、深縣、武強、饒陽、肅寧、獻縣、青縣、交河、滄縣,專員兼河間縣縣長馮鈞
    • 冀中二專署:蠡縣、安平、深澤、無極、定縣、安國、博野、正定、新樂等,專員兼因縣縣長王文仲
    • 冀中三專署:文安、新鎮、安次、霸縣、永清、靜誨、大城、任丘等,專員兼文安縣縣長仇友文
    • 冀中四專署:雄縣、固安、新城、容城、徐水、安新、新安、高陽、清苑等,專員兼雄縣縣長韓德三。1939初,鄭厚庵繼任四專署專員兼高陽縣縣長。
    • 冀中五專署,1939年2月增設。轄錐縣、固安、新城、水清、霸縣、安次、新鎮、靜海等縣,專員李風林

邊區成立後,1938年2月為了配合國軍正面作戰,對平漢路等交通幹線實施破襲戰。同年秋粉碎了日軍五萬人的25路大「掃蕩」。1939年11月在反「掃蕩」戰鬥中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這是抗戰中第一個擊斃的日軍中將。1940年,聶榮臻指揮晉察冀邊區46個團參加百團大戰

抗日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駐地一度設於山西省五台縣射虎川台麓寺[1],該寺規模宏大,為清代行宮。1938年2月5日,邊區政府自河北阜平遷駐台麓寺,邊區高級法院駐五台縣奶奶廟,邊區銀行駐石咀普濟寺,其印刷廠設在金崗庫蛤蟆石古佛寺。邊區政府又在台麓寺天王殿之東,建起六稜錐形的烈士塔,高9米。1938年秋,日軍進攻晉察冀邊區,邊區政府撤離台麓寺返駐阜平。日軍放火焚毀台麓寺,僅存三間天王殿,邊區政府所建烈士塔未受損毀。

白求恩在中國的主要時間1938年到1939年就是在晉察冀邊區工作,也犧牲在那裡。

1939年4月在完縣神南鎮從軍區供給部(部長查國楨)分出成立晉察冀軍區工業部,部長劉再生(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機械專業留學)。把軍區、分區所屬的修械所集中編為第1至第6修械所,前4家負責修理槍支,後兩家分別負責復裝子彈、八二迫擊炮彈;1939年11月日軍旅團長阿部規秀就是被八二迫擊炮炸死。1939年9月楊成任軍工部政委。工業部陸續設立了工藝科、財務科、管理科、供給科、警衛排。1939年10月集中來自平津保的七名技術知識分子組建了工業部技術研究室:張方、胡大佛、張奎元、朱心德、黃錫川、韋彬、任一宇,研究如何修理、復裝子彈炮彈,代理主任張方,分為機械組與化學組各有3人。張方領導主持了製造硫酸(用民間的大號酸菜缸代替鉛室)與無煙火藥。1940年1月修械所改為連隊建制,稱為工業部第某連。1940年4月在唐縣清虛山黃石口鄉茶葉莊村王家莊自然村的大岸溝用在靈壽縣崗北村定製的大型瓷缸的「缸塔法」規模化生產硫酸的化學廠。用硫酸與火硝蒸出了濃硝酸。張珍向聶榮臻司令員報喜時[2]:「聶榮臻同志說這些同志都是「土專家」。我就對他說,這些同志有清華、北大、南開的,還有留學的,怎麼是 「土專家」呢?聶榮臻同志說,當然是 「土專家」呀!外國工廠都是用特殊鋼材,設備才能搞成的,而你們什麼也沒有,就把硫酸、硝酸生產出來了,把藥品問題解決了,炸藥問題也解決了,不是「土專家」是什麼?聶司令員所說的 「土專家」,就是說用土辦法,用瓷缸做設備,生產出的硫酸比用特種金屬生產出來的產品純度還高。」1940年6月30日,彭德懷、左權致電聶榮臻:「你們已能自造硫酸、硝酸,這是我們工業建設上一大進步,也是解決工業建設特別是兵工工業建設之主要關鍵。」1940年7月成立了第七連生產手榴彈、礦工隊負責採煤採鐵煉鐵。1941年1月技術研究室搞出了用硝化棉製造單基無煙發射藥。1941年2月16日《晉察冀軍區關於製造硫酸與無煙藥給彭德懷、左權並報毛澤東、王稼祥的電報》,將硫酸、無煙藥、以脫、硝化棉、灰口鐵製造方法報告中央與八路軍總部。1941年在神南鎮五一大會上,給技術人員每人發一支自來水筆,一身細布軍裝;對研製有突出貢獻的發了銅質獎章「模範獎章」或「有功人員」。天津永利鹼廠工程師孟益堂到邊區後任酒精廠長,1941年成功的用大棗發酵釀造出燒酒,再蒸餾出純度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酒精。1941年底,研究如何生產子彈殼。用割來的電線和收集的銅錢,坩堝熔化蒸出金屬鋅,剩下的精銅電解製成純銅,再將純銅、純鋅配成合金,經過鑄片、衝壓,製成子彈殼。至此,晉察冀已經能全自製子彈(包括彈殼、彈頭、發射藥)。1942年5月聶榮臻、唐延傑給彭德懷、左權、葉劍英電報《關於晉察冀軍工情況》:「一月籌備子彈廠,三月已經出成品。……每月完成子彈35000粒。……第十所對於炮彈質量上,有很多進步,保證百分之百打響,克服出口就落的毛病。無有臭子的情況,改變出口即炸的情況,但準確性很差。」1942年10月,邊區政府工礦管理局合併到軍區工業部,工礦局局長張珍任工業部副部長兼任技術研究室主任。1942年有11個連隊(修械所)、3個化學廠、1個礦工隊的規模。由於硫酸硝酸蒸汽的腐蝕,化學廠女工的衣服最破,外號「花子隊」,從絕大多數是文盲實現了全部掃盲。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副總設計師王之任就是化學廠女工出身。抗戰勝利前夕,1945年7月23日程子華、耿飈給中央軍委電報《關於晉察冀軍火生產數目》稱,在七、八、九三個月份可生產硝酸鉀27000斤(可製造炸藥30000斤)、硝酸甘油1000斤,可制炸藥25000斤、硝化纖維素2700斤,可制炸藥27000斤。[3]工業部已經有員工5000人。

1939年6月25日,晉察冀邊區公安部在河北省阜平縣花山村正式成立,李波任部長,謝蘇任秘書室主任,下設

  • 秘書股,股長田春林,
  • 一科社會科,科長黎雲;
  • 二科司法科,科長史建民;
  • 三科教育科,科長吳士傑;
  • 警衛大隊,大隊長陳文哲、指導員楊子清。
  • 冀西公安分局局長馮驥,下轄平西專署公安督察處
  • 冀中公安分局
  • 冀東公安分局
  • 晉東北公安分局

發展[編輯]

1941年到1942年,日偽軍隊對晉察冀邊區發動「鐵壁合圍大掃蕩」、「五一大掃蕩」和大規模「肅正作戰」,修築大量道路、封鎖溝、據點。晉察冀邊區則派出「武裝工作隊」深入敵後作戰。晉察冀邊區的生產條件落後,又有日偽威脅,發展生產不易。邊區政府通過開展減租減息、建立互助組織、民主選舉等手段得以在艱苦戰爭環境下發展生產。

1941年4月1O日,邊委會頒布《公安局暫行條例》,規定邊區設公安總局,下設分局,專區設公安管理處,縣設公安局(分為一等局、二等局),縣轄區設正副治安員,村設治安員。

1942年9月晉察冀軍區編制:

  • 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副司令員肖克,副政治委員劉瀾濤與程子華
  • 司令部參謀長唐延傑,第1科科長唐永健
  • 政治部主任舒同,政治部副主任朱良才
  • 鋤奸部部長餘光文
  • 敵工部部長厲男
  • 總務處處長吳志遠
  • 工業部部長劉再生 政治委員楊成 副部長張珍
  • 軍區教導團團長鄭維山 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方國華 參謀長刁生榮
  • 第1軍分區司令員楊成武 政治委員羅元發 副司令員高鵬 參謀長徐德操
    • 第1團團長 邱蔚 政治委員陳海涵 參謀長 晨光
    • 第3團團長 肖應棠 政治委員王平民 副團長 賴慶堯 政治處主任 朱則(?)
    • 第6團團長 肖思明 政治委員杜文達 副團長 謝國儀 政治處主任 尚英
    • 第20團團長 陳宗坤 政治委員李振聲
    • 第25團團長 宋學飛 政治委員張如三 副團長 陳煥
    • 第1區隊區隊長 齊景武 政治委員 張培興
    • 第2區隊區隊長 馬輝 政治委員 黃連秋 副區隊長 黃伯峰
    • 第3區隊區隊長 曾雍雅 政治委員 史進前 副區隊長 張欽南
    • 第10區隊區隊長 劉柏松 政治委員 楊銀聲 副區隊長 宋維藩
    • 雁北支隊支隊長 劉蘇 政治委員 王 純 副支隊長 賈靖宇
  • 第2軍分區司令員 郭天民 政治委員 趙爾陸 參謀長 趙冠英 政治部主任 汪之力 副參謀長 熊德臣
    • 第4團團長 甘炎林 政治委員 黃 文 參謀長 周 宏 政治處主任 謝 明
    • 第19團團長 劉桂雲 政治委員 廖鼎祥 參謀長 馬青山
    • 第34團團長 林必然 政治委員 陳炎清 參謀長 李棠績
    • 第4區隊區隊長 曾美 政治委員 智生元
    • 第5區隊區隊長 何能彬 政治委員 齊 鍾
  • 第3軍分區司令員 黃永勝 政治委員 王 平 副司令員 詹才芳 參謀長 唐子安 政治部主任 王宗槐
    • 第2團團長 李湘 政治委員 黃文明
    • 第41團團長 伍生榮 政治委員 趙乃禾
    • 第42團團長 李進才 政治委員 熊光焰 參謀長 金 鍾 政治處主任 耿習舟
    • 騎兵團團長李鍾奇 政治委員 曾海廷
    • 第6區隊區隊長 趙國泰 政治委員 喻忠良
    • 第7區隊區隊長 李光輝 政治委員 李光輝(兼)
  • 第4軍分區司令員 鄧華 政治委員 劉道生 副司令員 鄭維生 參謀長 易耀彩 政治處主任 王紫峰 來源請求
    • 第5團團長 王耀南 政治委員 肖鋒 副團長 陳開祿 參謀長 李 鏡 政治處主任 於英川
    • 第35團團長 曾保堂 政治委員 金行生 參謀長 唐丕光
    • 第36團團長 羅發明 政治委員 郭書明 參謀長 劉復生
    • 第8區隊區隊長 彭龍飛 政治委員 鄧可運 副區隊長 韓志鳳
    • 第9區隊區隊長 張榮 政治委員 鍾炳昌 副區隊長 丁榮旋 作訓參謀 喬雨生
  • 第11軍分區司令員 黃壽發 政治委員 肖文玖 參謀長 熊奎
    • 第7團團長 陳仿仁 政治委員 李水清 參謀長 陸雲輝
    • 第9團團長 王正川 政治委員 劉國梁 參謀長 劉光第
  • 第12軍分區司令員 覃國翰 政治委員 段蘇權 參謀長 才山
    • 第8團政治委員 李瑞清
    • 第10團團長 王亢 政治委員 吳濤
    • 第40團團長 鍾輝琨 政治委員 王啟剛 參謀長 高坤山
  • 第13軍分區司令員 李運昌 政治委員 李楚離 參謀長 曾炳忠

1943年最後一次「掃蕩」之後,日軍無力再進行大規模掃蕩。

1943年8月21日,北嶽區公安局改為邊區公安管理處,張國堅任處長,李天煥任副處長,下設秘書室、社會科、預審科、情報科、特務隊、點線科、總務科、生產科;另設交通組等專業組和若干情報站。各專區設公安督察員,下轄各縣公安科、縣轄區設治安協助員、村正、副治安員。1944年1月31日,許建國任公安管理處處長,張國堅任副處長。

晉察冀邊區郵政管理局發行的抗戰勝利紀念郵票全套,中間繪有中華民國國旗(1945年)。

1945年大反攻作戰中晉察冀軍隊包圍北平天津,占領張家口、承德山海關等七十多座城市,正規軍發展到32萬餘人,民兵發展到90餘萬人。8月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戰爭結束。

1945年後[編輯]

晉察冀邊區政府辦公所舊址,原為蒙疆聯合自治政府辦公廳,拍攝於2016年7月,河北省張家口市。

1945年8月至10月,整編為9個縱隊26個旅及1個教導師,約20萬人。另有5個軍區地方部隊10.4萬人。

1946年2月1日,中共《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人物的指示》(「二一指示」),指出「和平民主建設的新階段」。晉察冀解放區立即開始貫徹執行大規模的精簡整編,從邊區到各區、縣成立復原委員會,辦理軍隊復員工作。晉察冀邊區復員委員會蔡樹藩(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柯慶施(邊區行政委員會民政處處長)、陳守中(晉察冀中央分局組織部秘書長)、岳志堅(邊區抗日聯合會組織部部長)、王宗槐(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五人組成,蔡樹藩、柯慶施為正副主任。1946年3月6日,中共《中央關於精兵簡政的指示》,「第一期精簡三分之一,並於3個月內完成」。1946年3月初,晉察冀中央局發布《關於復員工作的通知》和精簡整編部隊的指示。晉察冀軍區於1946年3、4月間對部隊進行第一次精簡整編。晉察冀邊區的復員工作至1946年6月完成。野戰軍從9個縱隊26個旅(含楊得志蘇振華第一縱隊)縮減到4個縱隊11個旅共51000人;地方部隊編為6個軍區21個軍分區13個獨立旅27個團,共15萬餘人。晉察冀總兵力減少了10多萬人,其中野戰軍銳減了16.4萬人。

  • 晉察冀司令員兼政委:聶榮臻 副司令蕭克 副政委劉瀾濤 羅瑞卿 參謀長唐延傑 政治部主任朱良才
  • 第一縱隊 司令員楊得志 政委蘇振華 參謀長盧紹武
    • 第1旅:轄第1、第2團。旅長楊俊生 政委鄧存倫 參謀長李覺
    • 第2旅:轄第4、第5團。旅長: 尹先炳 副政委:戴潤生 參謀長:王 曉
    • 第3旅:轄第7、第8團。旅長: 李東潮 政委: 陳雲開 參謀長:詹世彬
  • 冀察縱隊 司令員:郭天民 政委: 郭天民(兼) 副司令員:韓偉 參謀長:韓偉(兼)
    • 第6旅:轄第16、第17、第18團。旅長肖應棠 政委龍道權
    • 第7旅:轄第19、第20、第21團。旅長: 肖文玖 副政委:李水清
    • 第8旅:轄第22、第23、第24團。旅長: 詹大南 政委: 劉國梁
  • 冀中縱隊 司令員:楊成武 政委: 李志民 副參謀長:陶漢章
    • 第11旅:旅長魏洪亮 政委帥榮 參謀長蘇錦章。僅轄第33團(第32團併入第33團)。1946年5月,第11旅率領第33團、第13旅第38團回冀中,改編為冀中獨立第8旅。
    • 第12旅:旅長周彪 政委漆遠渥。轄第31團(延安教導2旅5團(前身是晉察冀4軍分區第5團1944年1月調入晉察冀軍區野戰旅,1944年5月隸屬教導第2旅)與楊成武縱隊直屬第40團、黃壽發縱隊第1旅第81團合編)、第34團(編入第36團與黃壽發縱隊第2旅獨立二縱隊各一部)、第35團(編入第36團與黃壽發縱隊第2旅獨立二縱隊各一部)。
    • 第13旅:旅長易耀彩 政委王道邦。轄第32團(原第11旅第31團、延安教導二旅獨立團(晉察冀軍區獨立團1944年1月調入晉察冀軍區野戰旅,1944年5月隸屬教導第2旅)、楊成武縱隊直屬第41團合編)、第37團(編入黃壽發縱隊第二旅73團)、第38(編入黃壽發縱隊第二旅第76團一部分)、第39團(編入黃壽發縱隊第二旅第76團一部分)。
  • 冀晉縱隊 司令員:陳正湘 政委: 胡耀邦 參謀長:唐子安
    • 第3旅:轄第1、第3、第10團。旅長: 邱蔚 政委: 傅崇碧
    • 第4旅:轄第5、第6、第11團。旅長: 陳仿仁 政委: 黃文明

各軍區一般下轄2個獨立旅:

  • 冀晉軍區
    • 獨立第一旅:原冀晉縱隊第2旅第6團、第2軍分區獨立第11團
    • 獨立第二旅:原冀晉縱隊第3旅第12團,第3軍分區獨5團,第4軍分區獨8、9團
  • 冀察軍區
    • 獨立第四旅:原冀察縱隊第6旅第18團、第11軍分區獨立團
    • 獨立第五旅:原冀察縱隊第8旅第22、24團
  • 冀中軍區
    • 獨立第七旅:原第9軍分區第38、46團
    • 獨立第八旅:原冀中楊成武縱隊第11旅第33團,第11軍分區第72團,第9軍分區第79團
  • 冀東軍區
    • 獨立第十旅:原冀東縱隊第12、14旅合編
    • 獨立第十一旅:原冀東縱隊第13旅
    • 獨立第十二旅:原冀東縱隊第11旅
  • 熱河軍區
    • 獨立第十三旅:原冀中黃壽發縱隊第1旅旅部及62、71團,原冀晉趙爾陸縱隊第2旅第4、5團合編為熱河軍區獨立第2旅,後改稱獨立第13旅
    • 獨立第十四旅:原冀晉趙爾陸縱隊第3旅改編
  • 熱遼軍區
    • 獨立第十六旅:原熱遼縱隊第22旅、30旅合編為獨立第1旅
    • 獨立第十七旅:由獨立第16旅分編。

1946年6月,晉察冀軍區共有民兵91.7萬餘人。

1946年6月下旬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後,晉察冀軍區由於此前的大規模復員,在全面內戰初期處於劣勢。孫連仲第十一戰區傅作義第十二戰區閻錫山第二戰區以及杜聿明東北保安司令長官公署部署遼西進攻晉察冀的共計40多萬,是晉察冀兵力的2倍,特別是國民黨正規軍15個軍44個師35萬人,是晉察冀的野戰部隊的近7倍。為了應對時局,晉察冀發起了「補兵歸隊」運動以試圖扭轉不利局勢。1946年6月24日,成立晉察冀軍區野戰軍,冀察縱隊、冀中縱隊、冀晉縱隊改為第二、第三、第四縱隊。

為執行中央的「三路四城」作戰計劃,1946年7月與晉綏聯手發動了晉北戰役和大同集寧戰役。9月29日至10月12日張家口保衛戰。晉察冀邊區政府轉移到阜平。1946年11月,開始擴軍運動,各野戰縱隊由2個旅改為3個旅。1946年12月初,晉察冀軍區撤銷晉察冀野戰軍指揮機構,野戰部隊歸晉察冀軍區直轄。野戰部隊共3個縱隊9個旅及軍區炮兵團共7.7萬人,地方部隊9個旅連同各獨立團共15.9萬人,總兵力24萬人。

1946年11月到1947年2月發動了易淶戰役滿城戰役保南戰役。1947年3月底到4月初,晉察冀中央局召開安國會議,研究如何扭轉戰局被動局面;冀熱遼劃歸東北。1947年4月9日至5月4日發動正太戰役(南線戰役)。1947年5月重建了晉察冀野戰軍指揮機關,轄第2、第3、第4縱隊、炮兵旅約12萬人。冀晉軍區轄獨一旅、獨二旅,察哈爾軍區轄獨四旅,冀中軍區轄獨八旅、獨九旅,地方部隊共6個獨立旅總計37個團8.8萬人。根據朱德1947年6月1日《關於晉察冀區軍事工作處理情況向中央的報告》[4]中指出的若干問題,特別是「上級指揮,各級都不滿意」「即刻對以上的毛病,從組織上改變了指揮系統」:蕭克回軍區統一指揮軍區工作,時任晉察冀軍區參謀長趙爾陸兼後勤部長,軍區副政委黃敬兼後勤部政委,統一供給、衛生、兵站、運輸、交通、補充新兵、訓練俘虜等工作,使野戰軍脫去後方勤務工作,割去大尾巴,不做生產,商店歸公,只做打仗與訓練;二縱司令員楊得志為野戰軍司令員,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羅瑞卿為野戰軍政委,三縱司令員楊成武為野戰軍第二政委,統領3個野戰縱隊。1947年6月12日發動青滄戰役。1947年6月25日發動保北戰役。1947年8月、9月擴軍補充野戰縱隊與獨立旅。

1947年9月2日至12日發動大清河北戰役。1947年10月清風店戰役。1947年11月6日至12日石家莊戰役。1947年12月2日,第六縱隊撥歸晉察冀野戰軍,晉察冀軍區下轄北嶽軍區與冀中軍區,各有一個縱隊(第一縱隊、第七縱隊)。1948年3月21日至4月8日與晉綏軍區聯合察南綏東戰役

1948年5月9日,晉察冀邊區政權與晉冀魯豫邊區政權合併,組成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晉察冀邊區建制撤銷。

戰果[編輯]

在八年抗戰中,邊區軍民和日偽作戰32000餘次,斃傷日偽軍35萬人[5],對抗日戰爭做出了重大貢獻。來源請求在此邊區軍民創造了地雷戰地道戰等一系列游擊戰法,被中共中央譽為「敵後模範的抗日根據地及統一戰線的模範區」。[來源請求]

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編輯]

1946年初,晉察冀邊區參議會議長成仿吾,副議長於力。邊區行政委員會主任宋劭文,民政處處長柯慶施

1948年6月12日,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與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正式合署辦公,改稱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但該委員會未正式辦公。9月26日,成立華北人民政府。27日,正式撤消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及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

參考文獻[編輯]

  1. ^ 山西旅遊名勝大辭典 >台麓寺
  2. ^ 《張珍回憶錄》,兵器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ISBN:9787801723772
  3. ^ 《中國近代兵工業檔案史料》兵器工業出版社,1993年版
  4. ^ 朱德:「關於晉察冀區軍事工作處理情況向中央的報告」,《新湘評論》,2018,第21期,P.58-59.
  5. ^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揭幕--军事--人民网. military.people.com.cn. [2020-05-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7).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