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故居 (北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座標39°54′17″N 116°21′58″E / 39.9046857°N 116.3660491°E / 39.9046857; 116.3660491

李大釗舊居
李大釗故居大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 中國北京市西城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1920年-1924年
編號7-1616
登錄2013年

李大釗故居,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李大釗和家人於1920年-1922年間的居所,位於當時石駙馬後宅35號,即今北京市西城區文華胡同24號。

李大釗故居內部的展覽
李大釗故居的展品

歷史[編輯]

騰退居民之前的李大釗故居

1916年夏到1927年春,李大釗在北京工作並生活十年,先後居住過八個地方。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釗家在石駙馬大街後宅35號(今文華胡同24號)北院居住了將近四年,這是他在家鄉以外與家人共同生活時間最長的一處居所。李大釗的次子李光華、幼女李鍾華在此出生,長子李葆華、長女李星華在此受到影響而走上革命道路。[1]

在此居住期間,李大釗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傳播馬克思主義,發起成立北京共產主義早期組織,創建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代表中共中央指導中國北方工作,領導發動中國北方工農運動,參與成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發展第一次國共合作。其間他發表140多篇文章(累計超33萬多字),參加各類會議120次,其中包括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等等,還陪同會見或拜訪各界人士30次,進行講演30次(不計講課),赴上海、廣州、武漢、洛陽、天津等地開展教學和革命。不少青年曾在這處李大釗家借住,中共北方黨組織的部分會議在李大釗的書房內舉行。[1]

李大釗家遷出這裡後,這裡繼續用作民居。1979年8月21日,該居所作為「李大釗故居」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文物局、中共西城區委、西城區人民政府開始搬遷居民、修繕故居。此次修繕主要是加固房屋結構,恢復傳統裝修及油漆彩飾,東西房屋頂改為中華民國時期常見的平頂,地面改鋪青方磚。2007年5月8日,在李大釗遇難80周年之際,故居正式對社會開放。[1]2013年3月5日,該居所以「李大釗舊居」的名義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編輯]

李大釗故居門外牆上的說明牌

李大釗故居分為南北兩個院落。北院是一座小三合院,為當年李大釗家租住的居所,占地面積大約550平方米,坐北朝南,院門朝北開在西北角,朝向文華胡同。正對院門有一尊李大釗塑像,面朝北,位於北院西廂房西側。北院有北房三間,東、西耳房各兩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共計13間房。北院現為「故居原狀陳列」。[1]

  • 北房:堂屋和西屋為餐廳兼李大釗全家活動場所。東屋為李大釗夫婦臥室。
    • 東耳房:李大釗次女李炎華、次子李光華的臥室。
    • 西耳房:李大釗長女李星華臥室。
  • 東廂房:北間為李大釗長子李葆華臥室,南間為客房。
  • 西廂房:李大釗的書房和會客室。[1]

北院和南院之間有五間北房,作為李大釗故居的辦公區,其中明間為穿堂,西兩間為會議室,東次間為資料室,東梢間為中控室。南院南側有南房三間,現為「李大釗1920-1924」專題展廳,介紹了1920年至1924年1月期間李大釗的各方面活動。南院東廂房為接待室,西廂房為衛生間。[1]

李大釗故居內部的庭院
李大釗故居的室內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李大钊故居,新华网,2013-09-04. [2014-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