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基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林基路(1916年4月17日—1943年9月27日),原名林為梁,男,廣東台山人,中國共產黨幹部,青年活動家,新疆省官員。[1]

生平[編輯]

林基路出生於廣東台山一個較為富裕的律師家庭。[2]12歲時,林基路已是台山縣任遠中學學生會主席,並任校刊《駱駝》主編,常寫雜文、詩歌及小說抨擊時政。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發表《只有一戰》一文,主張全中國人民為民族生存而抗戰到底。1932年秋,林基路轉到上海學習。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

1933年10月,經組織同意,林基路到日本留學,入東京明治大學學習政治經濟學。留學日本期間,創辦了《雜文》、《東流》、《詩歌》、《文藝科學》等刊物,還成立了中共東京支部。在中共東京支部領導下,中國留日學生成立「中國留日學生聯合會」、「留東婦女會」等組織,同南京國民政府駐日本使館及留日學生中的親國民黨勢力進行了鬥爭。林基路還發起成立「中華留日劇人協會」,上演《復活》、《雷雨》等劇目。1935年,林基路加入中國共產黨[1]

抗日戰爭爆發前夕,林基路放棄學業,回到上海。1937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上海地下黨決定輸送一批幹部赴延安從事抗日文化工作,林基路、周揚艾思奇何干之等人奉派抵達延安,林基路留在中央黨校學習。[1]

1938年初,應盛世才之邀,中共中央從延安選派一批幹部赴新疆工作,林基路是其中之一,被任命為新疆學院教務長。任內,林基路提出「學用合一」教學方法,將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的校訓「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定為新疆學院的校訓,在教師中倡導理論聯繫實際。林基路組織新疆學院師生唱《我們在太行山上》、《義勇軍進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召開抗日救亡演講會。他還親自編寫抗日話劇《揚子江風暴》、《黃河之濱》並任導演,公開演出,開創了新疆新型的話劇運動。林基路在迪化各族青年中影響很大,一時成為青年領袖。[1]

1939年初,林基路被盛世才調任阿克蘇行政區教育局局長,後來又調任庫車縣縣長。在庫車縣任職期間,林基路深入基層了解民情,大力清理冤假錯案,懲治貪官。林基路還親自設計並動員民眾興建了庫車縣城內大橋,又題寫「龜茲古渡,團結新橋」八個大字。他親率民眾興建長1200米、寬0.8米、高2米的防洪大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命名為「林基路大壩」),以解除庫車縣城夏季水患,又改善水利設施,促進農業發展。他還將庫車縣裡的接官亭改建為孤兒院,收養120餘名孤兒。他向各界籌款興辦了維吾爾族小學,以及一所民漢合校,甚至親自到偏遠山區辦起了全新疆第一所柯爾克孜族小學,使庫車縣大部分適齡兒童均有受教育機會。[2][1]林基路調到庫車縣任職後,1939年周恩來乘飛機赴蘇聯治病途經新疆,將林基路的妻子陳茵素從延安帶到新疆迪化,1939年10月陳茵素到庫車縣後,任第四國民小學教師兼庫車縣婦女會主任。林基路夫婦組織婦女縫紉組生產自救,每年三八婦女節組織婦女開紀念會,講解婦女節的來歷與意義。林基路還組織婦女兒童到醫院體檢,兒童健康者發獎。[1][3]1941年6月,林基路調離庫車縣。行前,庫車縣城各族民眾夾道相送,有些維吾爾族老人還與他相擁而泣。[1]

1942年1月,林基路任烏什縣縣長。為穩定物價,林基路主持成立了烏什縣平價委員會,處罰囤積牟利的奸商。他還親手繪製出烏什縣區划水系草圖。[1]

1942年9月,毛澤民陳潭秋、林基路等在新疆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及家屬被盛世才扣押。不久,毛澤民、陳潭秋、林基路等人被投入監獄。在獄中,林基路遭受嚴刑拷打,幾度暈死。但他堅持不屈,在審訊中揭露盛世才的陰謀,宣傳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疆的功績。1943年9月27日深夜,毛澤民、陳潭秋、林基路在迪化被盛世才秘密殺害,林基路年僅27歲。[1]

1950年春,當年盛世才手下的執法隊隊長張思信在武威落網,隨即被押解到迪化,經中共新疆分局社會部部長劉護平審訊,張思信交代了1943年9月27日深夜處決毛澤民等人的情況,以及同年10月扒墳拍照的情況。張思信還在六道灣墳場指認出毛澤民、陳潭秋、林基路的遺骸。劉護平等人將三位烈士遺骸放入棺中重新安葬,每位烈士墳前立下一個高2尺的木碑,並簡單舉行了祭奠儀式。[4]

1950年8月,劉護平的一位當年的維吾爾族獄友向他報告,有人在北京西單商場見到很像李英奇(當年盛世才手下的公安管理處處長、審判委員會副主任)的人在擺煙攤。劉護平當即電告北京市公安局協助查清。不久,李英奇、富寶廉等人被捕並被押至烏魯木齊。1950年冬,李英奇、富寶謙、張思信等殺害毛澤民等人的兇手被公審處決。1956年7月初,毛澤民、陳潭秋、林基路的靈柩被移至烏魯木齊市革命烈士陵園重新安葬。[4][5]

著作[編輯]

林基路在獄中寫下《思夫曲》、《囚徒歌》等詩歌,經陳谷音譜曲後,在獄中廣泛傳唱。《囚徒歌》的結尾是:「囚徒,新的囚徒;堅定信念,貞守立場!擲我們的頭顱,奠築自由的金字塔,灑我們的熱血,染成紅旗,萬代飄揚!」[2]《囚徒歌》被選入《革命烈士詩抄》。[1]

家庭[編輯]

  • 妻:陳茵素(陳文瑛)(1916年12月18日-2008年2月11日)廣東台山人。[6]
  • 長女:林令婉,出生在廣東台山。大學畢業後在地質勘測隊工作。[2]
  • 子:林海洪,出生在新疆庫車縣,是林基路唯一的兒子,也是林基路的親生子女中唯一見過父親林基路者。出生當天正是古爾邦節,林基路為兒子起名叫「庫爾班阿洪」,人們省稱為「阿洪」。回到延安後,當地人將阿洪訛傳為海洪,成為他正式的名字。長大後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2]
  • 次女:林枚,出生在新疆迪化的監獄。畢業後主動要求到父親林基路戰鬥、犧牲的地方工作,被分配到駐新疆空軍部隊氣象處工作。[2]
  • 養女:在庫車時,林基路收養過一位貧苦的維吾爾族小姑娘,把她當作林海洪的姐姐,教她認字、唱歌,她也像姐姐一樣照顧林海洪。林基路夫婦被盛世才逮捕投入監獄後,這個小姑娘下落不明。[2]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林基路. 紅山網. 2011-03-30 [2015-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3).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我心中的爸爸林基路烈士. 伊犁黨建. [2011-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0). 
  3. ^ 林基路烈士纪念馆(含林基路小学). 中國共產黨歷史網. [2013-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1). 
  4. ^ 4.0 4.1 刘护平揭开毛泽民被害之谜始末. 人民網. [2006-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4). 
  5. ^ 謝敏. 血沃天山 乌鲁木齐市革命烈士陵园. 北京: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 1–18. ISBN 7-5000-6094-7. 
  6. ^ 陈茵素同志逝世. 江西日報. [2008-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