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音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濁音符(◌゙),又稱濁點(日語:濁音符だくおんぷ Dakuonpu濁点だくてん Dakuten */?),是日語濁音化的符號。形狀為兩點。

現代假名遣中通常使用濁音符,但較早的日文中並不必然:儘管從1927年(昭和2年)起法令文書中就使用濁音符,但1945年(昭和20年)的終戰詔書中卻沒有使用。

舊時濁音符的形態也並不固定,因人而異也有三點、四點、兩個圓之類的書寫方式。戰國時代江戶時代期間,全國範圍內統一為兩點的書寫方式。根據對仙台市博物館所藏的伊達政宗的文書的分析,1592年之前文書中還在使用三點的濁音符,1593年的文書中兩點和三點的形式都有存在,1594年起的文書中就完全使用兩點的濁音符了,推測是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規範了濁音符的書寫形式。伊達政宗常親自書寫文書而不是令人代筆,故而他的文書可以作為考察同一人書寫習慣變化的材料。

濁音化[編輯]

把它放在清音假名右上角,表示濁音化,放在は行右上角,表示先轉換成ぱ行,然後濁音化。

か行[編輯]

只濁音化。

さ行[編輯]

放在し以外的假名,轉換成齒齦塞擦音。如果把它放在上面,濁音化。

た行[編輯]

放在含齒齦塞音的音節上面,濁音化。放在上面,表示先轉換成し,再濁音化成。放在上面,表示不送氣

は行[編輯]

放在該行所有假名上面,表示先轉換成ぱ行,然後再濁音化[1]

參見[編輯]

參考[編輯]

  1. ^ 兩點是濁音化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