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秀貴甘蔗
昆士蘭州種植的甘蔗
甘蔗汁[1]
鮮榨甘蔗汁
每28.35 grams食物營養值
111.13 kJ(26.56 kcal)
27.51 g
26.98 g
0.27 g
膳食礦物質
(1%)
11.23 mg
(3%)
0.37 mg
(1%)
41.96 mg
(1%)
17.01 mg
Nutrient Information from ESHA Research
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
成人每日的參考膳食攝入量(DRI)
來源:(英文)美國農業部營養資料庫

甘蔗,又稱,是禾本科單子葉植物,為甘蔗屬植物(學名Saccharum)的總稱。甘蔗是無論溫帶亞熱帶熱帶都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是製造蔗糖的原料,且可提煉乙醇作為生質能源,也被用於牲畜飼料。全世界有一百多個國家出產甘蔗,最大的甘蔗生產國是巴西印度中國古巴泰國。中國最常見的食用甘蔗為竹蔗。在禾本科當中,有許多都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包括玉米小麥水稻豆類燕麥高粱、以及許多飼料作物。原產於東南亞新幾內亞熱帶及少部分溫帶地區。

甘蔗是世界產量最大的農作物之一,年產量約為18.8億噸,巴西產量佔世界的40%。2012年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9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2600萬公頃(6400萬英畝)的土地用於種植甘蔗。

全球生產的蔗糖約70%來自一種甘蔗屬植物秀貴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的甘蔗及其雜交種。所有的甘蔗品種都可以雜交

甘蔗佔全球類產量的79%;其餘產量產於甜菜。甘蔗主要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甜菜通常生長在較冷的溫帶地區。

特徵[編輯]

是一種來自熱帶東南亞的多年生植物;莖稈實心叢生直立,在基部形成側枝以產生多個,表面有蠟粉且具明顯的節,通常高約3至4米(10至13英尺),直徑約5釐米(2英吋),當莖長成成熟時莖部會佔整個甘蔗個體的75%;葉互生狹長,葉長90-120厘米,葉緣具細鋸齒;圓錐花序,生於莖頂,花極細小;穎果披針形,極細小易飛散。

成熟的秸稈通常由11-16%的纖維,12-16%的可溶性糖類,2-3%的非糖類和63-73%的水組成。甘蔗對是環境非常敏感的農作物,它的生長條件受控於氣候、土壤類型、灌蓋方式,並易受害蟲與疾病危害。甘蔗每年平均產量為60-70噸/公頃(24-28長噸/英畝;27-31短噸/英畝),產量會依具體取決於在甘蔗種植中使用的知識和作物管理方法而有不同的產量估計,至少約30噸至180噸之間。

傳播歷史[編輯]

甘蔗是熱帶植物品種,最先出現在雨水充足的赤道地區,原產地可能是位於大洋洲新幾內亞新幾內亞野生蔗[2]巴布亞人可能在8000年前已開始種植甘蔗[3],不過巴布亞人最初可能只是吃在甘蔗頂部的草葉,甘蔗的主莖則拿來建屋、築等用途,因為剛剛截斷的甘蔗插入土壤中可再生根,巴布亞人可能由此發現甘蔗可以這樣人工繁殖,並由巴布亞人引種到玻里尼西亞、南洋諸島,並遠至馬達加斯加[4],約於公元前1200年傳入中國印度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印度時,部下一位將領曾說印度出產一種不需蜜蜂就能產生蜜糖的草。公元6世紀伊朗薩珊王朝國王霍斯勞一世(Khosrau I Anushirvan)將甘蔗引入伊朗種植。8到10世紀甘蔗的種植遍及伊拉克埃及西西里伊比利亞半島等地。後來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又把甘蔗帶到了美洲並在南美洲大量種植。甘蔗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先秦時代的「柘」就是甘蔗,到了漢代才出現「蔗」字[5],「柘」和「蔗」的讀音可能來自梵文sakara。10到13世紀(宋代),江南各省普遍種植甘蔗;中南半島和南洋各地如真臘占城三佛齊蘇吉丹也普遍種甘蔗製糖。

另一說起源於中國,中國華南、西南南部一帶可能是甘蔗的原產地之一。[6]其主要論據是:

  1. 於公元前4世紀末,中國語系中早有「柘」或「薯柘」一詞,後來「柘」字衍作「蔗」。
  2. 甘蔗的命名,純粹是按中國馴化植物的習慣來命名的,沒有加上引進植物的「胡」、「番」、「洋」和外來地名,也不譯音。
  3. 甘蔗的近緣植物在中國分布很廣,類型也相當多,甘蔗亞族中9個屬植物都有。主要的甘蔗屬割手密,北自秦嶺 ,南至海南島都有分布。尤其是華南、西南南部一帶分布最多。
  4. 澳大利亞的科學工作者分析了甘蔗的異構酶和黃酮類化合物,判斷甘蔗物種間親緣關係,準確的追溯到甘蔗的祖先是甘蔗屬的割手密(學名:Saccharum Spontaneum )和芒屬的五節芒(學名:Miscanthus Flordulus )中國南部、西南部,是世界上甘蔗野生種割手密和五節芒的一個重要分布中心。

由此推論,中國華南、西南南部一帶為甘蔗的原產地之一,至少目前甘蔗屬的中國種(竹蔗)(S.Sinense)等等,可以肯定是起源於中國。

主要用途[編輯]

臺灣甘蔗農業[編輯]

日治時代光復初期,甘蔗為臺灣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臺灣一年四季皆適合甘蔗生長,惟7-9月間常有颱風來襲,對甘蔗生長有不良影響。依據陳正祥氏的說法,臺灣最適合種植甘蔗的地區為雲林縣虎尾鎮屏東縣平原,因本區地形平坦,氣候良好。臺灣常見的經濟作物甘蔗有兩種:

  • 竹蔗Saccharum sinense):即中文傳統上的甘蔗,俗稱「白甘蔗」[7] ,外皮綠色,質地粗硬,不適合生吃,產量多,含糖量高。
  • 秀貴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俗稱「紅甘蔗」[8],皮墨紅色,莖肉富纖維質多汁液,清甜嫩脆,食而不膩。

另外還有:

  • 新幾內亞野生種甘蔗:特徵為葉片亦為紫色,因糖分低,多不用來製糖,亦不食用。先民以其抗病力強,遂以訛傳訛的成為中藥材。在臺灣品種日漸退化,莖細長,反而不太像甘蔗,甚至於被誤認為茅草 。
  • 印度蔗Saccharum barberi
  • 野生甘蔗Saccharum spontaneum

甘蔗的中藥價值[編輯]

本草綱目》記載甘蔗能夠止咳化痰、利尿、養顏美容。[9]主治:

  1. 發熱口乾、小便赤澀。取甘蔗去皮,嚼汁咽下。飲漿亦可。
  2. 反胃吐食。用甘蔗汁七升、生薑汁一升,和勻,每日細細飲服。
  3. 乾嘔不息。有蔗汁溫服半升,每日三次。加薑汁更好。
  4. 虛熱咳嗽,口乾涕唾。用甘蔗汁一程式半、青粱米四合,煮粥吃。
  5. 每日二次。極潤心肺。

圖輯[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Cane Juice Nutrition Information. WH Foods.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4). 
  2. ^ 從亞洲傳到南美洲 砂糖在全球種植的漫長旅程. 食力. [2024-04-07]. 
  3. ^ 糖与人类的“爱恨情仇”. 經濟日報. 2023-07-16 [2024-04-07]. 
  4. ^ Agribusiness Handbook: Sugar beet white sugar (PDF).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United Nations. 2009 [2012-02-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5-09-05). 
  5. ^ 東漢楊孚異物志》:「甘蔗,遠近皆有。交趾所產,特好,本末無厚薄,其味甘」
  6. ^ 存档副本. [2021-07-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7. ^ 甘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野生植物資料庫
  8. ^ 秀貴甘蔗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臺灣野生植物資料庫
  9. ^ 《本草綱目》 甘蔗 釋名 名竿蔗、遮。 氣味 (蔗)甘、平、澀、無毒。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甘蔗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