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地中海、中東及非洲戰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地中海、中東及非洲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

戰爭開始時的態勢
綠色:同盟國
橙色:軸心國
灰色:中立國
日期1940年6月10日至1945年5月2日
(4年10個月3周又1天)
地點
結果
參戰方

 美國 (1942年至1945年)
 自由法國
希臘 希臘 (1941年)
 南斯拉夫 (1941年至1945年)
 蘇聯(1944年至1945年)
 波蘭
 捷克斯洛伐克
 意大利 (1943年至1945年)
保加利亞 保加利亞 (1944-45年)

及其他

 德國

保加利亞 保加利亞 (1941年至1944年)
 克羅地亞


 伊拉克(1941年)


 伊朗(1941年)

及其他
指揮官與領導者

英國 阿奇博爾德·韋維爾
英國 克勞德·奧金萊克
英國 哈羅德·亞歷山大
英國 亨利·威爾遜
美國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美國 喬治·巴頓
美國 馬克·克拉克
蘇聯 費奧多爾·托爾布欣
民主聯邦南斯拉夫 約瑟普·布羅茲·鐵托

希臘王國 亞歷山大·帕帕戈斯

義大利王國 意大利社會共和國 貝尼托·墨索里尼 處決
義大利王國 維托里奧·伊曼紐爾三世(至1943年)
義大利王國 意大利社會共和國 魯道夫·格拉齊亞尼
義大利王國 佩特羅·巴多格里奧(1943年前)
義大利王國 烏戈·卡瓦萊羅 
義大利王國 埃托雷·巴斯蒂科
義大利王國 喬瓦尼·梅塞
義大利王國伊塔洛·加里波第
納粹德國 阿道夫·希特勒
納粹德國 阿爾貝特·凱塞林
納粹德國 埃爾溫·隆美爾

納粹德國 亞歷山大·勒爾
伊拉克王國 拉希德·阿里·蓋拉尼
伊朗王國 禮薩汗

第二次世界大戰地中海、中東及非洲戰場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軸心國地中海非洲中東的一系列戰役戰鬥。這些區域的戰鬥從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向英法宣戰開始,到1945年5月2日年所有在義大利半島的德國部隊投降為止。

最初的軍事行動[編輯]

1940年6月10日義大利王國向英法宣戰後,在地中海的義大利與英國和法國艦隊就已經發生衝突,地中海戰役正式開始。隔天6月11日,義大利空軍開始空襲英屬馬爾他英屬巴勒斯坦,英國空軍空襲義屬利比亞;同日義大利軍隊就和英軍在北非開始了戰爭,開啟北非戰場。同月義屬東非的義大利軍隊入侵英屬索馬利亞,又開啟了東非戰線。6月底法國戰敗投降後至德國援助義大利前,主要英國和義大利海空陸三軍在地中海、北非、巴勒斯坦戰鬥。

北非[編輯]

在埃及的英軍率先發起衝突,1940年6月14日,英國陸軍第11輕騎兵團、第7輕騎兵團以及第60步槍團的1個連攻占了卡普措堡壘英語Fort Capuzzo和馬達萊娜堡壘,並且俘獲了220名俘虜。6月16日,英軍對義軍的深入襲擊擊毀了12輛義軍坦克。6月17日,英軍隊在圖卜魯格至巴迪亞的公路上阻截了義軍的一支護衛部隊並俘虜了一位義大利將軍[1]

格拉齊亞尼的推進和韋維爾的攻勢,1940年9月13日至1941年2月7日

貝尼托·墨索里尼渴望連接義屬北非和義屬東非並希望占領蘇伊士運河和阿拉伯的油田,於8月8日命令入侵埃及。1940年9月9日,由魯道夫·格拉齊亞尼元帥指揮的義大利軍隊從他們的昔蘭尼加基地入侵埃及塞盧姆英語Sollum哈法雅隘口英語Halfaya Pass西迪巴拉尼被入侵的義大利軍隊占領,但在9月16日格拉齊亞尼停止了前進,他提到了補給問題。儘管墨索里尼激勵格拉齊亞尼繼續前進,義大利軍還是在西迪巴拉尼周圍挖掘戰壕並建立了一些加強營地(在旁邊的地圖上以紅色小圓圈表示)。

格拉齊亞尼在英軍位於邁爾薩·馬特魯的防禦陣地以西80英里處停下。他計劃在他的軍隊得到補給之後重新發動攻勢。由於墨索里尼的催促,義大利軍隊計劃於12月中旬開始向邁爾薩·馬特魯推進。10月19日,義大利空軍轟炸了開羅附近一個重要的歐洲人區域馬底[2]

1940年12月9日,英聯邦軍隊發動了羅盤行動,開始了反擊行動,在1941年2月戰役結束時,英聯邦軍隊以2千人傷亡的代價俘獲了13萬名義大利軍。在這次行動中,英聯邦的西部沙漠軍隊(包括印度第4師的一部分和英國第7裝甲師)被命名為第13軍。

1942年初,阿道夫·希特勒命令派德軍去北非增援義大利軍隊,並派隆美爾去北非指揮德國軍隊。當隆美爾到達北非以後,他的命令是採取防禦態勢並控制住前線。當發現英軍的防禦力量薄弱之後,3月24日,他於阿格海拉迅速的擊敗了盟軍部隊。隨後他發起了一輪攻勢,至4月15日,迫使英軍退至位於塞盧姆的邊境,重新奪回了除圖卜魯格之外的整個利比亞,圖卜魯格被包圍。在這次推進當中,昔蘭尼加總指揮部(第13軍的新名稱)的新指揮官菲利普·尼姆中將和奧康納自己(他被召回援助),和新到達的英國第2裝甲師的指揮官邁克爾·甘比爾·帕里少將一樣被俘虜。隨着尼姆和奧康納被俘,英聯邦軍隊恢復活動的西部沙漠軍隊指揮部再次停止了。諾埃爾·貝雷斯福德-普雷斯中將從他在東非戰役指揮的印度第4步兵師返回開羅進行指揮,隨後全體盟軍組成了英國陸軍第8集團軍

1941年11月18日-1941年12月31日,奧金萊克的攻勢。

艾倫·坎寧安(Alan Cunningham)中將指揮的第8集團軍於1941年11月18日發起了戰斧行動。儘管非洲軍取得了一些戰術上的成功(這是英國軍隊指揮官之間的爭執導致的,並讓奧金萊克用尼爾·里奇少將取代了坎寧安),它最終仍被迫撤退,並且除了在巴比迪亞和塞盧姆的要塞以外,隆美爾於3、4月間得到的所有領土都被奪回。

隆美爾在1942年6月開始了攻擊行動,在一場被稱為「大鍋爐(the Cauldron)」的漫長的裝甲戰之後,他在加查拉戰役中擊敗了盟軍並攻占了圖卜魯格。奧金萊克撤掉了里奇並親自指揮第8集團軍,在第一次阿拉曼戰役中將隆美爾阻止在距亞歷山大僅僅70英里的阿拉曼一線。

克勞德·奧金萊克工作能力不滿的溫斯頓·邱吉爾隨後用英軍第1集團軍司令哈羅德·亞歷山大代替克勞德·奧金萊克替代成為中東司令部總司令,並且任命伯納德·蒙哥馬利接任第1集團軍司令,威廉·亨利·尤爾特·戈特赴埃及任第8集團軍司令,但是威廉·亨利·尤爾特·戈特的在上任途中死於航空事故,伯納德·蒙哥馬利被改任第8集團軍司令。1942年10月23日午夜,第二次阿拉曼戰役開始,儘管隆美爾進行了傑出的後衛戰鬥,盟軍重新占領埃及並繼續前進穿過昔蘭尼加的黎波里塔尼亞,1942年11月8日,盟軍在北非成功登錄,從東西兩線夾擊德國、義大利軍隊。在法國殖民地會合後,盟軍進入突尼斯,英國陸軍第1集團軍肯尼思·安德森中將指揮下幾乎要到達突尼斯了,但德軍在瓦爾騰奈寧將軍的率領下在朱代伊德發動反攻將英軍逐回,到1943年1月,由隆美爾指揮的德國及義大利軍由利比亞向西撤退到突尼斯。

在東面由伯納德·勞·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第8集團軍停留在的黎波里以等待增援,在西面肯尼思·安德森的部隊於1月14日及2月19日分別在費德隘口及凱塞林隘口遭到攻擊,盟軍被迫潰退直至1月22日盟軍大量增援部隊擊退軸心國軍為止。

哈羅德·亞歷山大將軍在1943年2月底到達突尼斯指揮作戰,軸心國軍隊在3月份再次進攻,3月6日,從麥迪邁向東發動進攻後被盟軍輕易擊退,隆美爾建議希特勒容許進行全面後撤至新的防線但被拒絕,3月9日,隆美爾離開突尼斯及由漢斯·于爾根·馮·阿尼姆代替,他把部隊後撤超過160公里至突尼斯北部。

這些後撤令盟軍可集中其力量及改善其通訊線路和行政以新迎接新一輪主要進攻,第1及第8集團軍進攻軸心國軍隊,戰況十分激烈,但盟軍的海上及空中力量切斷了德國及義大利在突尼斯和西西里島之間的供應線,5月6日,在火神行動的高潮中,英軍攻占了突尼斯,美軍攻占了比塞大,1943年5月13日所有在突尼斯的軸心國軍共24萬人向盟軍投降[3],北非戰役結束。

西非[編輯]

1940年9月英國軍隊自由法國軍隊進攻在維希法國控制之下的的法屬西非(今日的塞內加爾達喀爾。最後的結果是以盟軍的撤退結束。

1940年11月,自由法國軍隊成功攻占了維希法國手下的加蓬,並從維希法國軍隊手中解放了所有的法屬赤道非洲。

東非[編輯]

東非戰役指二戰期間英聯邦軍隊和衣索比亞帝國軍隊和義大利軍隊之間的戰爭。戰爭從1940年6月開始,義大利軍隊在佔領英屬索馬利亞不久就轉入防禦狀態,1941年5月18日,義大利駐衣索比亞總督投降,有少量義大利士兵堅持游擊戰爭,但是他們在1941年11月全部投降。

馬達加斯加戰役是指同盟國占領維希法國控制下的馬達加斯加的戰役,這場戰役於1942年5月2日開始,1942年11月6日,盟軍成功占領馬達加斯加島

1942年12月,盟軍成功占領吉布提

伊拉克[編輯]

英國部隊在巴格達觀望, 1941年6月11日。

1932年,英國在名義上允許了伊拉克的獨立,但是保留了一些條件,包括允許保留英國軍事基地等,這引起了伊拉克人民和伊拉克政府里反英人士的強烈不滿,1941年5月,德國為了給在中東地區的英軍部隊製造麻煩,不斷地在暗地裡鼓動伊拉克人發動暴動,1941年4月1日,伊拉克親德的「金方陣」軍官集團發動政變,廢黜首相和攝政,由民族主義情緒強烈的拉希德·阿里掌政。新政府得到蘇、意、日、沙烏地阿拉伯的承認,與納粹德國復交,並要求英軍撤出伊拉克。在起義開始後,德國不但給伊拉克人提供武器、彈藥等補給,還幫助他們在北部的摩蘇爾建立了一個空軍基地。為了保護中東蘇伊士運河的安全,以及確保英波石油公司對伊朗西南部油田的控制,英國對伊拉克政變做出了激烈的反應。4月18日,正要調往遠東的第10印度師1個旅和1個炮兵團在巴士拉登陸,此外約旦的「阿拉伯軍團」也開入伊拉克。5月2日,英國飛機開始轟炸包圍哈巴尼亞基地的伊拉克軍隊。此後兩個星期中,後續的英印聯軍部隊源源不斷地在巴士拉登陸,5月29日,英軍占領巴格達拉希德·阿里和「金方陣」軍官集團成員逃往伊朗敘利亞沙特阿拉伯

在對付伊拉克人起義的同時,英軍還不得不分散精力對付駐紮在敘利亞境內的3.萬名的維希法國軍隊。

敘利亞和黎巴嫩[編輯]

在1941年時,同盟國已經偵測到有德國空軍在敘利亞黎巴嫩活動,為防止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敘利亞黎巴嫩為立足點對伊拉克、巴勒斯坦構成威脅,1941年6月8日,自由法國軍隊、英國軍隊、英屬印度軍隊從巴勒斯坦開始進攻敘利亞黎巴嫩,1941年6月底,部分伊拉克軍隊從伊拉克開始進攻敘利亞維希法國的軍隊進行了激烈抵抗後於1941年7月14日投降,同盟國取得了敘利亞黎巴嫩的控制權。

伊朗[編輯]

1941年夏天時,同盟國能使用的唯一一條援助蘇聯的路線是從波斯灣港口出發,經縱貫伊朗的鐵路,抵達巴庫裏海伊朗是聯結蘇聯與同盟國的戰略通道,而1941年4月發生在伊拉克的親德政變使得英國、蘇聯提高了對伊朗的警惕。

1941年8月25日凌晨零點,蘇聯紅軍開始進入伊朗境內,同一天,英國軍隊在南方登陸伊朗,9月17日,蘇聯紅軍與英國軍隊一起進入德黑蘭,禮薩國王在英蘇兩國壓力下被迫退位,21歲的王儲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議會大廈宣誓成為國王。

海上的戰鬥[編輯]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王國正式向英法宣戰,地中海戰役正式開始,意大利轟炸機對馬耳他展開空襲。同時,法國海軍對意大利西北海岸進行炮轟,特別是熱那亞的港口。1940年6月24日法國投降後,軸心國容許維希法國繼續控制其海軍。1940年7月2日,英國為防止法國艦隊落入軸心國手中,在北非的米爾斯克比爾港向維希法國艦隊開火,並摧毀了這支艦隊。作為報復,維希法國的空軍開始對直布羅陀進行轟炸。

1941年3月27至29日,在安德魯·布朗·坎寧安上將的指揮下,英國澳大利亞聯合海軍截擊並擊敗了意大利艦隊。盟軍擊沉了意大利方三艘重巡洋艦、兩艘巡洋艦和擊毀一艘戰列艦,英方僅有一架戰機損失、一艘巡洋艦輕微損毀。

1943年9月,意大利王國及意大利海軍投降,地中海的海戰變成了打擊德國U艇亞德里亞海愛琴海上的德國小型船隻。

巴爾幹[編輯]

巴爾幹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意大利王國匈牙利王國保加利亞王國入侵南斯拉夫希臘的戰役,它從1940年10月20日意大利入侵希臘開始,1941年6月1日德國、意大利占領希臘全境結束。

希臘[編輯]

意大利王國於1940年10月入侵希臘後,攻勢不但不能持續,還被希臘軍隊打回了阿爾巴尼亞。加上南斯拉夫王國在1941年4 3月27日退出軸心國,德國於是被迫把軍事重點從準備「巴巴羅薩行動」轉移到南歐的戰場。一場德國閃擊戰於1941年4月打響。到了5月中旬,希臘已被納粹德國占領。德國就此開始統治希臘最重要的各地區,只有雅典、西克里特以及塞薩洛尼基。希臘其他地區分給了德國的盟友意大利和保加利亞

1941年5月20日,德國傘兵開始進攻克里特島,6月1日占領了全島。

南斯拉夫[編輯]

1941年4月6日,軸心國部隊開始入侵南斯拉夫,最終德軍攻占貝爾格萊德,南斯拉夫皇家軍隊在4月17日無條件投降,領土被軸心國的分占,隨後德國意大利在南斯拉夫扶植了克羅地亞獨立國塞爾維亞救國政府兩個傀儡政權。

直布羅陀和馬耳他[編輯]

1704年,英國擊敗西班牙,占領了直布羅陀。由於戰爭失利,西班牙被迫在1713年簽訂的《烏得勒支條約》中將直布羅陀永遠割讓給英國二戰開始後,德國希望占領直布羅陀,並希望拉攏西班牙法西斯政權佔領直布羅陀,這樣就可以阻止盟軍進入地中海,由英國皇家海軍中將詹姆斯·方嘉柏·薩默維爾H部隊負責抵禦德軍及西班牙的進攻,二戰期間,軸心國沒有發動過登陸行動,而西班牙亦繼續保持中立沒有作任何攻擊,德軍亦只是襲擊直布羅陀。

馬耳他因為距意大利很近,1940年6月意大利王國英國法國宣戰後,馬耳他島成了意大利軍隊的重要襲擊目標,在1940年年底時,由於意大利王國北非接連失利,納粹德國開始插手北非納粹德國北非的補給線要穿越地中海,盟軍以馬耳他島為基地對德軍的補給線構成了很大的騷擾,1941年1月時,德軍也開始進攻馬耳他島,在1940年6月到1942年12月之間,馬耳他是地球上遭轟炸最多的地區之一。在二戰中,馬耳他是被圍攻和遭破壞最嚴重的戰場之一,一些歷史學家稱這場戰役為「地中海的斯大林格勒」。整個二戰期間,德國及義大利始終沒辦法占領馬耳他

多德卡尼斯群島戰役[編輯]

1943年9月,盟軍登陸西西里,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新政府與同盟軍秘密達成協議退出戰爭,但是納粹德國開始了搶奪意大利所占領的戰略據點的計劃,多德卡尼斯群島就是其中之一。多德卡尼斯群島也稱南斯波拉提群島,是以羅得島薩摩斯島萊羅斯島科斯島等大島為主組成的島鏈。

1943年9月9日英軍嘗試占領羅德島,但被德軍擊退,隨後德軍大大加強了羅德島的防禦力量,在其他島嶼英軍進展順利,9月底時,英軍占領了卡斯泰洛里佐島科斯島萊羅斯島薩摩斯島

隨後德國軍隊展開了反擊行動,10月3日,德國空降兵占領了科斯島。11月12日清晨,德國陸軍軍隊在萊羅斯島強行登陸,同時,空降獵兵實施傘降,配合登陸行動,經過激烈的戰鬥,德軍以死傷、失蹤1109人的代價奪取了萊羅斯島,共俘英軍3200人、意軍5350人[4]。11月18日,德軍陸續奪占了利索島、帕特莫斯島、富尼島和伊凱拉島,11月12日,駐薩摩斯島英軍向德軍投降,11月23日,德軍魚雷艇和獵潛艇開進瓦錫灣,占領了島嶼,俘英軍和意軍2500人[4]

義大利戰役[編輯]

盟軍在1943年9月3日入侵義大利行動的示意圖

1943年5月13日盟軍成功肅清了北非的軸心國軍隊之後,將目標投向了法國和義大利,1943年7月10日,英軍、加拿大軍和美軍發動了代號為愛斯基摩人行動西西里島登陸戰,並在8月17日完全占領西西里島。9月3日,盟軍在義大利卡拉布里亞登陸(代號為海灣城行動),義大利政府隨即在9月8日向同盟國投降。9月9日,英軍第1空降師在義大利重要的海軍基地塔蘭托登陸(代號鬧劇行動),美國陸軍第5集團軍薩萊諾登陸(代號雪崩作戰),9月17日,所有盟軍占領區連在了一起,由於盟軍要將大量的準備和人員由於1944年的諾曼底登陸,在義大利的盟軍人員與裝備均不足,盟軍向北進展地非常緩慢,1944年6月4日盟軍才占領羅馬

1945年4月28日,駐義大利德軍總司令海因里希·馮·菲廷霍夫派出密使到達盟軍司令部,在4月29日他們簽署了投降協議,協議在5月2日生效。海因里希·馮·菲廷霍夫確認書直到5月2日早上才送到盟軍第15集團軍群司令部,因為德軍西線總司令阿爾伯特·凱塞林得知海因里希·馮·菲廷霍夫的投降計劃後用G集團軍群司令弗里德里希·舒爾茨代替海因里希·馮·菲廷霍夫。但是阿爾伯特·凱塞林得知了希特勒的死訊後,同意了海因里希·馮·菲廷霍夫的投降計劃,並將其復職[5]

在法國南部的登陸[編輯]

龍騎兵行動示意圖

作為對霸王行動的補充,1944年8月15日,盟軍發動龍騎兵行動在法國南部登陸。登陸是由美國第7集團軍和以法國第1集團軍為主的後續部隊完成的。

戰後爆發的衝突[編輯]

希臘[編輯]

1944年10月,為避免在希臘的德軍與德國本土切斷,德軍撤出希臘,英軍隨即在希臘登陸,受到英美支援的希臘國民軍與共產黨武裝迅速爆發了衝突,雙方在1949年才停火。

交戰雙方戰鬥序列[編輯]

同盟國[編輯]

同盟國中東戰區[編輯]

同盟國歐洲戰區[編輯]

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司令部[編輯]

英國皇家海軍地中海司令部由兩部分,一部分在直布羅陀另一部分在埃及的亞歷山大港

軸心國[編輯]

納粹德國1944年在南斯拉夫的力量[編輯]

參見[編輯]

注釋[編輯]

  1. ^ Churchill, Their Finest Hour, p. 372
  2. ^ MacGregor, p. 229
  3. ^ See: Tunisia Campaign info. box for more details on the number of Axis prisoners taken, the competing claims and the ones named as the most accurate.
  4. ^ 4.0 4.1 抢占“墨索里尼的遗产”:多德卡尼斯群岛争夺战. [2012-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5). 
  5. ^ [Blaxlad. pp279-80]

參考書目[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