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頭份社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結頭份社區位於宜蘭縣員山鄉東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北接同樂村,東接宜蘭市,東南隔宜蘭河接員山村,西臨永和村,西北面為枕山村。

歷史[編輯]

結頭份在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域名稱為「結頭份莊」,民國39年因行政區域調整,改名為「頭分村」,因此又稱結頭分,代表是第一個被分割出去的,與結頭份原地名的意義相差太遠,居民更認為既少了代表土地的「結」,又少了「人」字邊 的「份」,無法和當地發展歷史連結,並於2012年正名為「結頭份」[1]

社區組織[編輯]

創立於1993年,由地方志工組成,以發展本地歌仔文化、特色產業、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環保生態為重點,積極投入社區發展營造工作,為創造社區亮點,凝聚社區居民向心力,參與營造員培訓、林務局植樹綠美化、社區林業計畫、農村再生計畫、社區規劃師、低碳示範社區計畫、社造3.0計畫、關懷據點等一系列的課程中,改善及營造社區髒亂點,讓社區歷史與特色重現。[2]

社區特色[編輯]

  • 老歌仔:又稱本地歌仔[3],本地歌仔的源始於結頭份,本地有棵茄冬樹,當地人尊稱為「大樹公」。日治時期,相傳歐來助先生,閒農的時候會在結頭份大樹公自編自唱,以「落地掃」[4][5][6]的表演方式即興演出。[7]
  • 李家古井:清朝道光年間開鑿的古井,提供附近居民使用,古井和古厝隨著口的外移跟著荒廢,環境髒亂且雜草叢生。為使擁有百年歷史的建築得以保存,藉由社區團體的規劃與挽起袖子不辭辛勞地逐步整理環境,逐漸將古井與古厝恢復昔日風貌。[8]
  • 挽面阿嬤ㄟ結福路:村內有位「挽面阿嬤」,平時會到附近的土地公廟拜拜,但通往土地公廟的路為三十公分的田埂小路,因此社區闢了一條路為結福路,並將土地公廟改名為結福宮。[9]
  • 低碳學習工作坊:早期結頭份以種植竹筍、稻米為主要經濟作物,並透過社區規畫師的規劃,做空間改善,將每年砍伐的大量廢棄老竹打碎,混和附近居民的家庭廚餘,置於廚餘機一起發酵三個月,形成有機環保的培養土;雨水回收系統、太陽能發電設備、生態環保廁所、阿嬤ㄟ灶腳等環保設備、運用循環經濟的概念、大量減少碳足跡,達到低碳環保維護生態環境。[10]

參考資料[編輯]

  1. ^ 聯合新聞網. 歌仔戲發源地 正名「結頭份」. 《聯合新聞網》 (中文(臺灣)). 
  2. ^ 文化部. 宜蘭縣員山鄉結頭份社區發展協會. 文化部.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1) (中文(臺灣)). 
  3. ^ 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 本地歌仔研究. 台灣民俗文化工作室.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5) (中文(臺灣)). 
  4. ^ 《宜蘭縣志》,卷二,第四禮俗篇第五章「娛樂」第三節「戲劇」
  5. ^ 《台灣省通誌》,卷六,藝誌學術篇第一章第八節「歌仔戲」
  6. ^ 汪季蘭《中國民間藝術的今昔》
  7. ^ 洪書瑱. 歌仔戲的故鄉「結頭份」 文化尋根之旅. 《滔新聞》. 2015-05-27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1) (中文(臺灣)). 
  8. ^ 賴秉均. 百年古井 結頭份社區現風華. 《中時電子報》. 2013-03-05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1) (中文(臺灣)). 
  9. ^ 楊宜敏. 《為91歲嬤開路》結頭份社區 打造「結福路」. 《自由時報》. 2013-04-10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1) (中文(臺灣)). 
  10. ^ 簡惠茹. 廚餘變堆肥 結頭份友善農耕. 《自由時報》. 2016-03-23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1)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