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美式摩爾斯電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11年美國標準摩爾斯電碼字符表

美式摩爾斯電碼(又稱鐵路摩爾斯電碼)是摩爾斯電碼原始版本的晚期名稱,由塞繆爾·摩爾斯阿爾弗雷德·維爾於十九世紀四十年代中期為電報通信開發。在世界大部分地區採用「國際摩爾斯電碼」後,繼續使用原始摩爾斯電碼的公司主要位於美國。美式摩爾斯電碼現已瀕臨滅絕,如今它最常見於美國鐵路博物館和美國內戰重演活動。而今天的「摩爾斯電碼」幾乎總是指取代美式摩爾斯電碼的國際摩爾斯電碼。

歷史

[編輯]

美式摩爾斯電碼最早是在巴爾的摩-華盛頓電報線上開始使用,這是一條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華盛頓特區國會大廈舊最高法院會議廳之間修建的電報線。第一條使用美式摩爾斯電碼拍發的電報「上帝創造了什麼」於1844年5月24日由身處華盛頓的摩爾斯發送給位於巴爾的摩的巴爾的摩和俄亥俄鐵路(B&O)外部機車庫(現為B&O鐵路博物館)的阿爾弗雷德·維爾。這條信息是《聖經》《民數記》第23章第23中的一節經文,是由康涅狄格州州長的女兒安妮·埃爾斯沃斯為摩爾斯挑選的。韋爾在巴爾的摩收到的原始紙帶現陳列在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圖書館

在其最初的版本中,摩爾斯電碼規範包括以下內容:

  1. 短標記/點(  ▄ 
  2. 長標記/劃(  ▄▄ 
  3. 字符內間隙(字符中點和劃之間的標準間隙)
  4. 短間隙(字母之間)
  5. 中等間隙(單詞之間)
  6. 長間隙(句子之間)
  7. 字符內長間隙(C、O、R、Y、Z 和&中使用的更長的內部間隙)
  8. 長劃(  ▄▄▄▄ ,字母 L)
  9. 更長的劃(  ▄▄▄▄▄▄▄▄▄▄▄ ,數字 0)
美國第一封公開電報「上帝創造了什麼」,由塞繆爾·莫爾斯於1844年發送。

其他公司和國家很快也開發出了原始摩爾斯電碼的其他版本,其中,一項最初由弗雷德里克·克萊曼·格爾克於1848年在德國創建的標準脫穎而出。該標準更為簡單,它刪去了字符內的長間隙和兩個長劃,對11個字母和大多數數字的代碼進行更改。格爾克編碼在海底電報電纜的傳輸中使用具有明顯的優勢。電纜會遭受一種失真:就像有人較快的語速講話容易讓其他人聽不清一樣,電碼中密集點比例越高,它們相互之間產生的干擾越大,使信號模糊不清。隨着電纜長度的增加,這種失真會越發嚴重。由於跨洋電纜的長度,失真嚴重限制了莫爾斯電碼的發送速率。例如,1858年的第一條跨大西洋電報電纜只能維持每分鐘不到1個詞的傳輸速率。 [1]這種干擾對美式摩爾斯電碼來說更為嚴重,因為它的密集點比例比格爾克電碼的更大。 [2]

1851年,德奧電報聯盟在一次會議上採用了格爾克電碼作為電纜傳輸的標準。由於德奧電報聯盟同意跨境直接連接電纜(而不是由運營商重新編碼和重新傳輸),因此有制定通用代碼的必要。該代碼於1865年被採納為歐洲標準,最初被稱為「大陸摩爾斯電碼」,隨着其使用的普及,它也被稱為「國際摩爾斯電碼」。此時,原始摩爾斯電碼開始被稱為美式摩爾斯電碼,以區分兩個主要標準。

在美國,採用國際摩爾斯電碼遇到了一些阻力。這導致美國的電報操作員需要精通這兩種代碼,因為跨大西洋電纜上的信息採用國際摩爾斯電碼,而傳入的信息需要以美式摩爾斯電碼重新編碼和發送。 1854年,美國的電報公司試圖將國際摩爾斯電碼作為美國的標準,但遭到了拒絕。美國大部分陸地線路都使用架空電線,其失真問題遠不及海底或地下電纜那麼嚴重,而且這些公司也不想對員工進行再培訓。 [2] 1872 年智利的電報條例要求電報員必須懂「德國和美國」兩種電碼。 [3]

19世紀90年代末,使用摩爾斯電碼的無線電報被發明。 [4]大多數無線電操作員使用他們最熟悉的電碼版本——在美國使用美式摩爾斯電碼,在歐洲使用大陸摩爾斯電碼。然而,由於無線電信號範圍很遠,這種特性決定了無線電報需要單一的國際標準。

1905年摩爾斯電碼對照表

1912年,在倫敦舉行的無線電報大會上,大會關於「無線電報傳輸」的部分包括了這樣一條聲明:「無線電報所採用的編碼是國際摩爾斯電碼。」即使在此之後,美式摩爾斯電碼仍然在美國大部分地區使用:美式摩爾斯電碼仍然是美國固定電話電報公司(包括占主導地位的西聯電報公司)的標準,它常用於五大湖地區以及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的國內無線電傳輸。然而,國際摩爾斯電碼在遠洋船舶的無線電通信中占據主導地位,許多美國船上電報員都能夠根據需要熟練地拍發兩種版本的電碼。

優缺點

[編輯]

正如前面提到的,由於點密度較高,美式摩爾斯電碼不太適合通過電纜傳輸。然而,同樣的特性加上更短的破折號帶來了代碼更短和發送速度更快的優勢。同一操作員使用美式摩爾斯電碼發送速度比使用國際摩爾斯電碼發送速度至少快20%。[1]

但是美式摩爾斯電碼的複雜性高,具有多種長度的劃和間隙,導致新手操作員容易出錯。

後續發展

[編輯]

隨着時間的推移,隨着陸地架空電纜電報的消失以及摩爾斯電碼商業通信使用的結束,美式摩爾斯電碼已瀕臨滅絕。在美國,業餘無線電愛好者的群體中曾包括許多現役和退休的商業陸地電報操作員,他們更喜歡使用美式摩爾斯電碼進行業餘無線電傳輸,因此CW(連續波)業餘頻段曾混合使用美式摩爾斯電碼和國際摩爾斯電碼。然而,如今即使是美國業餘愛好者也幾乎只使用國際摩爾斯電碼了。

美式和國際摩爾斯電碼的比較

[編輯]
美式摩爾斯電碼與國際摩爾斯電碼的比較
字母 國際碼 美式碼 字母 國際碼 美式碼 數字 國際碼 美式碼
A   ▄ ▄▄▄    ▄ ▄▄  N   ▄▄▄ ▄    ▄▄ ▄  0   ▄▄▄ ▄▄▄ ▄▄▄ ▄▄▄ ▄▄▄    ▄▄▄▄▄▄▄▄▄▄▄ 
B   ▄▄▄ ▄ ▄ ▄    ▄▄ ▄ ▄ ▄  O   ▄▄▄ ▄▄▄ ▄▄▄    ▄  ▄  1   ▄ ▄▄▄ ▄▄▄ ▄▄▄ ▄▄▄    ▄ ▄▄ ▄▄ ▄ 
C   ▄▄▄ ▄ ▄▄▄ ▄    ▄ ▄  ▄  P   ▄ ▄▄▄ ▄▄▄ ▄    ▄ ▄ ▄ ▄ ▄  2   ▄ ▄ ▄▄▄ ▄▄▄ ▄▄▄    ▄ ▄ ▄▄ ▄ ▄ 
D   ▄▄▄ ▄ ▄    ▄▄ ▄ ▄  Q   ▄▄▄ ▄▄▄ ▄ ▄▄▄    ▄ ▄ ▄▄ ▄  3   ▄ ▄ ▄ ▄▄▄ ▄▄▄    ▄ ▄ ▄ ▄▄ ▄ 
E   ▄    ▄  R   ▄ ▄▄▄ ▄    ▄  ▄ ▄  4   ▄ ▄ ▄ ▄ ▄▄▄    ▄ ▄ ▄ ▄ ▄▄ 
F   ▄ ▄ ▄▄▄ ▄    ▄ ▄▄ ▄  S   ▄ ▄ ▄    ▄ ▄ ▄  5   ▄ ▄ ▄ ▄ ▄    ▄▄ ▄▄ ▄▄ 
G   ▄▄▄ ▄▄▄ ▄    ▄▄ ▄▄ ▄  T   ▄▄▄    ▄▄  6   ▄▄▄ ▄ ▄ ▄ ▄    ▄ ▄ ▄ ▄ ▄ ▄ 
H   ▄ ▄ ▄ ▄    ▄ ▄ ▄ ▄  U   ▄ ▄ ▄▄▄    ▄ ▄ ▄▄  7   ▄▄▄ ▄▄▄ ▄ ▄ ▄    ▄▄ ▄▄ ▄ ▄ 
I   ▄ ▄    ▄ ▄  V   ▄ ▄ ▄ ▄▄▄    ▄ ▄ ▄ ▄▄  8   ▄▄▄ ▄▄▄ ▄▄▄ ▄ ▄    ▄▄ ▄ ▄ ▄ ▄ 
J   ▄ ▄▄▄ ▄▄▄ ▄▄▄    ▄▄ ▄ ▄▄ ▄  W   ▄ ▄▄▄ ▄▄▄    ▄ ▄▄ ▄▄  9   ▄▄▄ ▄▄▄ ▄▄▄ ▄▄▄ ▄    ▄▄ ▄ ▄ ▄▄ 
K   ▄▄▄ ▄ ▄▄▄    ▄▄ ▄ ▄▄  X   ▄▄▄ ▄ ▄ ▄▄▄    ▄ ▄▄ ▄ ▄ 
L   ▄ ▄▄▄ ▄ ▄    ▄▄▄▄  Y   ▄▄▄ ▄ ▄▄▄ ▄▄▄    ▄ ▄  ▄ ▄ 
M   ▄▄▄ ▄▄▄    ▄▄ ▄▄  Z   ▄▄▄ ▄▄▄ ▄ ▄    ▄ ▄ ▄  ▄ 

常用標點符號

[編輯]
標點符號 國際碼 美式碼 標點符號 國際碼 美式碼
句號 [.]   ▄ ▄▄▄ ▄ ▄▄▄ ▄ ▄▄▄    ▄ ▄ ▄▄ ▄▄ ▄ ▄  撇號[']   ▄ ▄▄▄ ▄▄▄ ▄▄▄ ▄▄▄ ▄    ▄ ▄ ▄▄ ▄   ▄ ▄▄ ▄ ▄ 
逗號 [,]   ▄▄▄ ▄▄▄ ▄ ▄ ▄▄▄ ▄▄▄    ▄ ▄▄ ▄ ▄▄  斜線 [/]   ▄▄▄ ▄ ▄ ▄▄▄ ▄    ▄ ▄ ▄▄   ▄▄ 
問號 [?]   ▄ ▄ ▄▄▄ ▄▄▄ ▄ ▄    ▄▄ ▄ ▄ ▄▄ ▄  連字符 [-]   ▄▄▄ ▄ ▄ ▄ ▄ ▄▄▄    ▄ ▄ ▄ ▄   ▄ ▄▄ ▄ ▄ 
嘆號[!]   ▄▄▄ ▄ ▄▄▄ ▄ ▄▄▄ ▄▄▄    ▄▄ ▄▄ ▄▄ ▄  括號 (ope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反括號(close) [)]   ▄▄▄ ▄ ▄▄▄ ▄▄▄ ▄ ▄▄▄    ▄ ▄ ▄ ▄ ▄   ▄ ▄   ▄ ▄ 
段落   ▄▄▄ ▄ ▄ ▄ ▄▄▄    ▄▄ ▄▄ ▄▄ ▄▄  引號 (open) ["]   ▄ ▄▄▄ ▄ ▄ ▄▄▄ ▄    ▄ ▄ ▄▄ ▄   ▄▄ ▄ 
分號[;]   ▄▄▄ ▄ ▄▄▄ ▄ ▄▄▄ ▄    ▄ ▄ ▄   ▄ ▄  反引號 (close) ["]   ▄ ▄▄▄ ▄ ▄ ▄▄▄ ▄    ▄ ▄ ▄▄ ▄   ▄▄ ▄ ▄▄ ▄ 
冒號[:]   ▄▄▄ ▄▄▄ ▄▄▄ ▄ ▄ ▄    ▄▄ ▄ ▄▄   ▄   ▄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Jose, Chesony. Undersea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s. Academic Press. 2002: 19. ISBN 0-08-049237-1. 
  2. ^ 2.0 2.1 Lewis, Coe. The Telegraph: A History of Morse's Invention and Its Predecessors in the United State. McFarland. 2003. ISBN 0-7864-1808-7. 
  3. ^ Chile. Ordenanza Jeneral de los Telégrafos del Estado. 1872: Art. 15. 
  4. ^ Bondyopadhyay, Prebir K. Guglielmo Marconi - The father of long distance radio communication - An engineer's tribute. 25th European Microwave Conference 2. Bologna, IT: IEEE: 879–885. 1995. doi:10.1109/EUMA.1995.337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