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肅慎,亦稱息慎稷慎,中國史書中對夏代商代生活在黑水(今黑龍江)和松花江流域一帶部族的稱呼,說通古斯語。肅慎與東胡和濊貊一同被稱為東北三大古老部族,也是中國東北地區最早被古代文獻記載的部族之一。[1]

肅慎名稱的演變[編輯]

公元前1世紀東夷諸國 肅慎位置。

中國古籍中把肅慎領地稱為「肅慎國」,與中國中原王朝有往來。學者認為時期直到南北朝時期的挹婁勿吉隋朝唐朝時的靺鞨渤海國,以及女真等民族與肅慎有所淵源。

時代,肅慎曾經向舜朝貢東周戰國至秦漢時的真番可能與他們有關,成為後來女真人諸申的族源之一。

朝代 名稱
先秦時期 肅慎、息慎、稷慎
西漢 肅慎、挹婁
東漢 肅慎、挹婁、勿吉
三國兩晉 肅慎、挹婁、勿吉
南北朝 挹婁、勿吉
靺鞨、渤海
五代十國 挹婁、渤海

中國古籍中對於「肅慎」的記載與解釋[編輯]

  • 先秦文獻中的《尚書·序》、《逸周書》、《大戴禮記》的《少閒》篇以及《五帝德》篇、《竹書紀年》、《左傳》、《國語》、《山海經》等都有所著錄。兩漢時期的文獻《史記》、《淮南子》的《墬形訓》和《原道篇》、《說苑》的《辨物篇》也有片斷的記載。
  • 尚書》:「成王既伐東夷、肅慎來賀。王俾榮伯賄肅慎之命。」
  • 左傳·魯昭公九年》:「肅慎、燕、,吾北土也。」 解釋:周王朝聲稱肅慎、燕與亳,都是屬於其管轄的北方領土。
  • 國語》卷二:「仲尼,有隼集於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陳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館,問之,仲尼曰:隼之來也遠矣,此肅慎侯氏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於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於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以示後人,使永監焉,故名其栝曰肅慎氏之貢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分封諸陳。古者分同姓以珍玉,展親也;分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故分陳以肅慎氏之貢,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其可得也。使求,得之金櫝,如之。」 解釋:周武王時期,肅慎曾向周進貢楛矢與石砮,表示友好與臣服。周成王討伐東夷勝利後,肅慎也進行了朝貢。[1]
  • 竹書紀年》:「帝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來朝,貢弓矢。」
  •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 解釋:不咸山,漢代稱為蓋馬大山,隋唐稱徒太山,太白山,即今長白山
  • 通典》中有:「挹婁即古肅慎,其國在不咸山北。」
  • 史記·孔子世家》:「……有集於陳廷而死,楛矢貫之,石砮,矢長尺有咫。陳泯公使使問仲尼。仲尼曰:『隼來遠矣,此肅慎之矢也。昔武王克,通道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於是肅慎貢楛矢石砮,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以肅慎矢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陳。分同姓以珍玉,展親;分異姓以遠方職,使無忘服。故分陳以肅慎矢。』試求之故府,果得之。孔子三歲,會爭強,更伐陳,及,陳常被寇。孔子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進取不忘其初。』於是孔子去陳。」
  • 史記·五帝本紀》:「(虞帝)南撫交趾,……北山戎、發、息慎。」 鄭玄註:「息慎,或謂之 ,東北夷。」
  • 漢書·武帝本紀》元光元年詔:「周之成康,刑錯不用,德及鳥獸,教通四海,海外肅窅(慎)北發渠搜,氐羌徠服。」
  • 漢書·司馬相如傳》:「且東陼鉅海,……邪與肅慎為鄰。……今齊列為東藩,而外私肅慎,捐國隃限,越海為田。」 郭璞註:「肅慎,國名,在海外也。」 顏師古註:「邪讀為左,斜,謂東北接也。」
  • 後漢書·挹婁傳》:「挹婁,古肅愼之國也,在扶餘東北千餘里,東濱大海,南與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及。」
  • 晉書·四夷傳》:「……肅慎氏,一名挹婁。在不咸山北。」
  • 隋書·靺鞨傳》:「靺鞨在高麗之北,邑落俱有酋長,不相總一。凡有七種,其一號栗(粟)末部,……,其七曰白水(山)部,在栗(粟)末東南,勝兵並不過三千,而黑水部尤為勁健。自拂涅以東,矢皆石鏃,即古之肅愼氏也。」
  • 新唐書·渤海傳》:「以肅慎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 解釋:上京龍泉府位於黑龍江省寧安縣渤海鎮[1]
  • 舊唐書·靺鞨傳》:「靺鞨,蓋肅愼之地,後魏謂之勿吉,在京師東北六千餘里。東至於海,西接突厥,南界高麗,或臣於突厥。」
  • 辭海》的解釋:「古肅慎地,夫余地,渤海地,上京東京道上京咸平路遼陽行中書省女真地,領於奴兒干都司,初為吉林將軍轄區」。

關於肅慎的考古發現[編輯]

  • 西團山文化遺址群 指中國東北地區松花江中游吉林市附近西團山、長蛇山、兩半山、猴石山星星哨土城子等遺址所代表的「西團山文化」,該遺址文化群目前判定為是春秋戰國時代肅慎人社會發展較快的一支群落的文化遺存。[1]
  • 東康遺址 中國黑龍江省寧安縣東康遺址,也揭示了挹婁社會的某些內容[需要解釋]。該遺址用碳-14測定的年代為公元255±85年和公元315±95(ZK85),相當於後漢三國之際。

關於「肅慎」在民族學上的討論[編輯]

肅慎名稱的來源與含義,在民族史的研究中是學者們所關注的問題,有的認為女真是肅慎的轉音[2]

近來有少數學者(如徐松石著《日本民族淵源》)認為,實質上的通古斯民族此時尚在蒙古高原東北部,尚未從其他阿爾泰民族的共同始祖民族(群體)[需要解釋]中分化出來。

勿吉肅慎挹婁是同種異族,婚喪習俗不同,而不是同一民族不同時代不同稱呼[來源請求][原創研究?]

透過古音來看,肅慎的上古發音應為「*/siwk-[d]i[n]-s/」,與女真的/dʒuʃən/ /ʐuʂən/ /ʑuʃən/等發音不甚相近。又考察到中原群體在周民族東遷以前,民族成分中大部分體質與今楚科奇地區極為相似[來源請求],由此可推論,楚科奇所屬的古亞洲民族在秦漢,乃至週前應該都居於中原北部及黑龍江流域以南,包括吉利雅克、科里亞克、尼夫赫及伊捷緬爾族。後來,由於周民族東遷所帶動的移民潮將原阿爾泰民族帶往蒙古高原東北部,自此,原通古斯族便不斷往東遷移,同時也將古亞洲族切開,並且往其他方向移動,如楚科奇進入亞洲環境惡劣的最東隅。而原本居於長白山北邊的古亞洲民族則進入朝鮮半島,並與半島南方的南島人逐漸通婚,形成今日之朝鮮族(見凌純聲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 如上述情況,認為[誰?]肅慎所指可能為今日的楚科奇(Chukchee)。 而挹婁則指吉利雅克。[原創研究?][來源請求]

真正的通古斯[需要解釋]應是勿吉、靺鞨,該名稱被認為與今日之烏德海(Udege)族之族名同源,而該族又處於南北通古斯之交界,以「勿吉」一名的古音/mudged/ /vudged/ 及「靺鞨」/modged/(唐初本寫作靺羯/mò jié/,後改作靺鞨。故本應讀作/mò jié/,而非今日之官方讀音/mò hé/)來看,通古斯民族應於隋唐前遷徙至今日的黑龍江流域並且定居,並自此開始分化出南北通古斯(見胡增益著「鄂倫春語研究」)。[原創研究?]

北韓金日成大學教授李趾麟在《古朝鮮研究》一書中主張,龍山文化的創造者為居住在黃海沿岸至朝鮮半島一帶的古民族鳥夷。鳥夷與濊貊族融合後,成為朝鮮族與肅慎的先祖。

日語文獻中,「肅慎」訓讀做Mishihase或Ashihase。據《日本書紀》記載,肅慎人曾在欽明天皇時期抵達佐渡國。660年,日本將軍阿倍比羅夫應當地居民請求,打敗了北海道肅慎人。[3]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日本史籍中的肅慎人與中國史籍中的應是同一批,[4]:21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日本人是據中國文獻記載給原住民命名的,日本肅慎人可能是尼夫赫人,並影響了該地區後來幾個民族,如勿吉挹婁靺鞨女真滿族赫哲族等等。[5]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晉書·卷097》,出自房玄齡晉書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王承禮. 渤海简史.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 ^ 張甫白. 肃慎·挹娄·女真考辨. 《史學集刊》. 1992 [2024-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6). 
  3. ^ Frank Brinkley, Dairoku Kikuchi, A history of the Japanese people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end of the Meiji era,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Co., 1915 
  4. ^ Reider, Noriko T. Japanese Demon Lore: Oni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2010. ISBN 978-0-87421-794-0. 
  5. ^ ウェブマガジン カムイミンタラ ~北海道の風土・文化誌 :オホーツク文化人とモヨロ貝塚 網走 流氷とともにやってきた古代民族の謎とロマンに魅せられた父子三代と研究者たち. kamuimintara.net. [2019-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8). 

外部連結[編輯]

[來源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