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球菌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葡萄球菌屬
掃描電鏡下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
科學分類 編輯
域: 細菌域 Bacteria
界: 細菌界 Bacteria
門: 厚壁菌門 Firmicutes
綱: 芽孢桿菌綱 Bacilli
目: 核衣細菌目 Caryophanales
科: 葡萄球菌科 Staphylococcaceae
屬: 葡萄球菌屬 Staphylococcus
Rosenbach, 1884
模式種
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Rosenbach, 1884

葡萄球菌學名Staphylococcus[1]是一群革蘭氏染色陽性球菌,因常常堆聚成葡萄串狀而得名。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及人和動物的皮膚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大部分是不致病的腐生菌。醫務人員的帶菌率可高達70%以上,且多為耐藥菌株,是醫院內交叉感染的重要傳染源。其中致病性較強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能引起多種組織器官的化膿性炎症,部分菌株可引起食物中毒、燙傷樣皮膚綜合徵、毒性休克綜合徵等疾病。此外,葡球菌屬因為營養要求較低,是食品中極為常見的菌屬,可分解食品中的糖類並產生色素。[2]參見食源性疾病

在生物學分類上,葡萄球菌是芽孢桿菌目的一個屬。多數葡萄球菌為非致病菌,少數可致病。有些菌種為人類皮膚和黏膜上的正常菌種,不會產生芽孢,夾膜不明顯,無鞭毛和運動性。代表種有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檸檬色葡萄球菌S. citreus)等。

生物學性狀[編輯]

葡萄球菌屬微球菌科,共19個菌種,在人體內可檢出12個菌種,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3]

形態[編輯]

直徑0.5-1.0μm,球形或略呈橢圓形,G+細菌

芽胞、無鞭毛,體外一般不形成莢膜,青黴素下可形成L型細菌

培養與生化[編輯]

葡萄球菌為兼厭氧菌,容易在室溫下生長。對熱、乾燥及高濃度鹽都有耐受性。因為抗生素的濫用許多的葡萄球菌都有抗藥性。

  • 生長最適pH=7.4,最適溫度30-37℃,可耐受較低的水分活度(0.86)[3]
  • 兼性厭氧或需氧菌
  • 營養要求不高
  • 耐鹽性強,可在含氯化鈉10%-15%的培養基中生長
  • 含糖濃度較高的食物亦能生長
  • 基礎培養基培養,可生成d=1-3mm的不透明光滑型菌落,菌落因菌株不同而出現金黃色、白色或檸檬色等脂溶性色素。
  • 血平板培養,金葡菌可引發β溶血
  • 多數菌株可以分解葡萄糖、麥芽糖、蔗糖和甘露醇
  • 產酸不產氣
  • 觸酶試驗陽性

抗原結構[編輯]

  1. 葡萄球菌A蛋白(SPA):90%金葡菌細胞壁上存在的,具有屬特異性的單鏈多肽。可與人和動物的IgG1、G2、G4的Fc段非特異性結合,從而干擾吞噬細胞的調理吞噬作用。[4]SPA和IgG的結合產物具有促進細胞分裂、介導超敏反應、損傷血小板等作用。[4]
  2. 多糖抗原:細胞壁上的含磷多聚物,分群特異性。

抵抗力[編輯]

  • 抵抗力強於其他無芽胞細菌
  • 乾燥環境下可生存數月

致病性[編輯]

金黃色葡萄球菌磷壁酸介導黏附、莢膜抗吞噬作用及產生多種毒素和酶類,故其毒力最強。表皮葡萄球菌一般不致病,在特殊情況下可成為機會致病菌。

凝固酶[編輯]

  • 凝固酶是鑑別葡萄球菌有無致病性的重要指標。凝固酶有兩種:一種是分泌至菌體外的游離凝固酶,被血漿中的凝固酶反應因子激活而至血漿凝固,採用試管法檢測,血漿凝固呈膠凍狀為陽性;另一種結合於菌體表面的結合凝固酶,能與纖維蛋白原結合,使纖維蛋白原變成固態的纖維蛋白而致細菌凝聚,可用玻片法測定,細菌凝集呈顆粒狀為陽性。凝固酶與葡萄球菌的毒力關係密切,凝固酶陽性株進入機體後,使周圍血液或血漿中的纖維蛋白等沉積於菌體表面,阻礙體內吞噬細胞的吞噬或胞內消化作用,也能保護細菌不受血清中殺菌物質的破壞。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易於局限化和形成血栓,也與凝固酶的生成有關。

葡萄球菌溶血素[編輯]

  • 有α、β、γ、δ四種溶血素,對人類致病的主要是α[5]
  • α對多種哺乳動物引發溶血
  • α還對白細胞、血小板、肝細胞、成纖維細胞具有毒作用
  • β可水解細胞膜磷脂損傷細胞
  • γ溶血素具有去污劑樣作用
  • δ溶血素類似殺白細胞素

殺白細胞素[編輯]

殺白細胞素(Panton-Valentine,PV)

腸毒素[編輯]

約1/3臨床分離的金葡菌可產生的一組蛋白質,耐100℃30min,可抗消化系統的蛋白酶水解。攝入含腸毒素的食物後,毒素刺激嘔吐中樞從而引起以嘔吐為主要症狀的食物中毒。

表皮剝脫毒素[編輯]

引起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綜合徵(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又稱剝脫性皮炎。[6][7]

表皮剝脫毒素,又稱表皮溶解毒素(epidemolytic toxin),兩個血清型,能裂解細胞間橋小體,導致粒層角質細胞分離,引起SSSS綜合徵。[5]

毒性休克綜合徵毒素-1[編輯]

其他酶類[編輯]

所致疾病[編輯]

侵襲性疾病[編輯]

引起組織的化膿性炎症,包括局部組織(癤、癰、毛囊炎、蜂窩織炎、化膿感染等)
內臟感染(氣管炎、肺炎、心包炎等)
全身性感染(敗血症膿毒血症

毒素性疾病[編輯]

食物中毒
中毒機制:金黃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屬於毒素型食物中毒,攝入含有活的金葡菌但不含有腸毒素的食物不會引起食物中毒。攝入含有中毒劑量的食物,即使已無活菌存在依然可導致中毒。腸毒素作用於胃腸粘膜,引起充血、水腫、糜爛等炎症變化和水與電解質代謝紊亂,出現腹瀉,同時刺激迷走神經的內臟分支而引起反射性嘔吐。[8]
燙傷樣皮膚綜合徵(SSSS)
毒性休克綜合徵(TSS),由毒性休克綜合徵毒素-1(TSST-1)引起

臨床症狀[編輯]

葡球菌屬產生的腸毒素經食物進入人體後,可通過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可引起劇烈的中毒反應。潛伏期較短,約 1~5 h,最短的僅 15 min。症狀包括起病突然急劇,先出現噁心,後反覆嘔吐,嚴重者一天可達 10~20 次;吐出物初為食物,以後為水樣物,嚴重者可吐膽汁或含血及粘液,同時並伴有上腹不適和疼痛、頭暈、腹瀉、發冷等症狀;腹瀉則一般較輕,多為水樣瀉,少數重症病人由於劇吐和頻瀉可致脫水和肌痙攣,甚至循環衰竭;體溫則一般正常或低熱;[9]
吐瀉症狀多於數小時內緩解,1~2d 內即能恢復,大多預後良好。但總的來說,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病程較短,且愈後良好,一般不導致死亡。[9]

食源性疾病[編輯]

  • 流行病學特點:
季節性:全年皆可,夏秋多見
中毒食品種類:主要是營養豐富、含水分較多的食物。乳類及乳製品、肉類、剩飯,其次為熟肉類、偶見魚類、蛋類等。[8]
  • 食品被污染的原因:
食品金葡菌的來源:金葡菌分布廣泛,人和動物的上呼吸道、消化道帶菌率較高。人和動物的化膿性感染部位常成為污染源,如化膿性乳腺炎的奶牛所產的乳汁可能會含有金葡菌;禽畜具有局部性化膿感染時,化膿部位污染其他部位的肉質;金葡菌感染的食品從業者污染產品等。
腸毒素的形成:前文說過,金葡菌引起食物中毒主要是因為腸毒素,單純攝入金葡菌活菌而無腸毒素的食物通常不會引發食物中毒。故腸毒素的成因對於預防金葡菌食物中毒尤為重要。一般來說,37℃以下、溫度越高產生腸毒素需要的時間越短,20-37℃時經4-8小時可產生毒素,5-6℃時產生腸毒素需要18天的時間。此外,蛋白質豐富、含水分較多、又含有一定量澱粉的食物,如奶油糕點、冰淇淋以及含油脂較多的食物如油煎荷包蛋等受到金葡菌污染後更容易產生腸毒素。[8]

免疫性[編輯]

人體有一定天然免疫力,皮觴或免疫力低下時感染,患病恢復後獲得的免疫力難以防止再次感染。

微生物學檢查法[編輯]

  • 標本
  • 塗片染色鏡檢
  • 分離培養和鑑定
  • 腸毒素檢查(ELISA方法

rocin)。

下屬物種[編輯]

本屬包括以下物種:[10]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TaibNET 上的分類資料. [2011-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9). 
  2. ^ 孫長顥.營養與食品衛生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306
  3. ^ 3.0 3.1 孫長顥.營養與食品衛生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455
  4. ^ 4.0 4.1 羅恩傑.病原生物學(第四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58
  5. ^ 5.0 5.1 羅恩傑.病原生物學(第四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59
  6. ^ 新生兒疑被保溫箱烤死 醫生:保溫箱最高僅3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搜狐新聞
  7. ^ 這不是燙傷,這是4S綜合徵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燙傷性皮膚綜合徵
  8. ^ 8.0 8.1 8.2 孫長顥.營養與食品衛生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456
  9. ^ 9.0 9.1 李毅.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其腸毒素研究進展[J].中國衛生檢驗雜誌,2004,14(4):392-395
  10. ^ Staphylococcus Rosenbach, 1884. GBIF. [2022-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3). 
  11. ^ 11.0 11.1 Volokhov DV, Zagorodnyaya TA, Furtak VA, Nattanmai G, Randall L, Jose S, Gao Y, Eisenberg T, Delmonte P, Blom J, et al. Streptococcus sciuri sp. nov., Staphylococcus marylandisciuri sp. nov. and Staphylococcus americanisciuri sp. nov., isolated from faeces of eastern grey squirrel (Sciurus carolinensi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2023; 73: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