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樣芽孢桿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蠟樣芽孢桿菌
蠟樣芽孢桿菌在羊血培養基
科學分類 編輯
域: 細菌域 Bacteria
界: 細菌界 Bacteria
門: 厚壁菌門 Firmicutes
綱: 芽孢桿菌綱 Bacilli
目: 核衣細菌目 Caryophanales
科: 芽孢桿菌科 Bacillaceae
屬: 芽孢桿菌屬 Bacillus
種:
蠟樣芽孢桿菌 B. cereus
二名法
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 & Frankland, 1887
模式菌株
ATCC 14579 = CCM 2010 = BCRC (formerly CCRC) 10603 = CCUG 7414 = CIP 66.24 = DSM 31 = HAMBI 1887 = IAM 12605 = IFO (now NBRC) 15305 = JCM 2152 = LMG 6923 = NCCB 75008 = NCIMB 9373 (formerly NCDO 1771) = NCTC 2599 = NRRL B-3711 = VKM B-504

蠟樣芽孢桿菌(學名:Bacillus cereus,另稱仙人掌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β溶血性桿菌,經常在土壤和食物中被發現,有些菌株會引起食物中毒,例如炒飯症候群(Fried Rice Syndrome);另外一些菌株則對其他動物有益。蠟樣芽孢桿菌是兼性厭氧菌。與其他芽孢桿菌相同,它會產生防禦性的內生孢子。它的致病因子包括施普善(cereolysin)和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

病症[編輯]

蠟樣芽孢桿菌與少數食物中毒有關(約2–5%),包括一些嚴重的噁心、嘔吐以及腹痛。大概來說,桿菌性食物中毒是由於錯誤的烹調方法造成細菌孢子殘留在食物上,更糟糕的是食物被不當冷凍反覆解凍而讓孢子發芽。細菌繁殖的結果是產生腸毒素,人食用含毒素的食物後會產生嘔吐、腹瀉等不良症狀。

  • 許多食物都有可能造成這種腹瀉,它有8–16個小時的潛伏期,之後便會引發腹瀉和腸胃疼痛。而另一種潛伏期長的蠟樣芽孢桿菌食物中毒,與產氣莢膜梭菌所造成的病症極其相似。
  • 吃了冷藏不當而變質的剩飯是造成嘔吐病症的最主要的原因。食用變質食物後1–5小時就會引起噁心、嘔吐。這種病症與其他的變質引起的短期病症(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所造成的)較難辨別。

以前人們認為有毒物質產生效果的時間與以上兩種類型有關,但事實上嘔吐綜合徵是因一種只在引起嘔吐的類型中發現的名為cereulide的毒素造成的,並且該產物不是蠟樣芽孢桿菌的標準產物之一。Cereulide是一種由非核糖調控縮氨酸綜合(NRPS)產生的即使在菌體內也是不常見的dodecadepsipeptide。兩個科研小組獨立發現這種轉錄是發生在pCERE01或是pBCE4810質體上。有趣的是,該種質體與有毒的pXO1質體主要構成相同,pXO1是炭疽桿菌中編碼毒素的基因,但卻處在不同的致病島上。蠟樣芽孢桿菌的牙周分離同樣具有不常見的類pXO1質體。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