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列表

這是特色列表,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牌正面

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獎的六個獎項之一,由瑞典皇家科學院每年頒發給在物理科學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1]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願,該獎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選出5名成員組成一個委員會來評選出獲獎者。[2]諾貝爾物理學獎於1901年第一次頒發,由德國威廉·倫琴獲得。每個獲獎者會得到一塊獎牌,一份獲獎證書,以及一筆不菲的獎金,獎金的數額每年會有變化。[3]1901年,倫琴得到150,782瑞典克朗,相當於2007年12月的7,731,004瑞典克朗。2008年,三位獲獎者(小林誠益川敏英南部陽一郎)分享了總額為1千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略多於100萬歐元,或140萬美元)。[4]該獎每年於12月10日,即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以隆重的儀式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頒發。[5]

約翰·巴丁是唯一兩次獲得該獎的得主,他於1956年和1972年獲獎。威廉·勞倫斯·布拉格是至今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得主,也是諾貝爾三項科學獎項中的最年輕得主,他在1915年獲獎時僅有25歲。[6] 至今共有五位女性獲得過該獎,分別是瑪麗·居里(1903年)、瑪麗亞·格佩特-梅耶(1963年)、唐娜·斯特里克蘭(2018年)、安德烈婭·蓋茲(2020年)和安妮·呂利耶(2023年)。在六個諾貝爾獎項中,這是女性獲獎人次第二少的獎項(只多於僅二位女性得主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經濟學獎在1969年才設立)。[7]截至2023年,共有225人獲得過該獎。諾貝爾物理學獎有6年因故停發(1916、1931、1934、1940-1942年),有8年延遲一年頒發(1917、1918、1921、1924、1925、1928、1932、1943年)。

20世紀獲獎者[編輯]

1901年-1910年 · 1911年-1920年 · 1921年-1930年 · 1931年-1940年 · 1941年-1950年
1951年-1960年 · 1961年-1970年 · 1971年-1980年 · 1981年-1990年 · 1991年-2000年
2001年-2010年 · 2011年-2020年 · 2021年至今


1901年-1910年[編輯]

年份 獲獎者[A] 國家[B] 獲獎原因[C]
1901年 威廉·倫琴  德意志帝國 「發現不尋常的射線,之後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射線,又稱倫琴射線,並以倫琴做為輻射量的單位)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remarkable rays subsequently named after him"[8]

1902年 亨得里克·洛侖茲  荷蘭 「關於磁場對輻射現象影響的研究」(即塞曼效應
"[for] their researches into the influence of magnetism upon radiation phenomena"[9]
彼得·塞曼  荷蘭
1903年 亨利·貝克勒  法國 「發現天然放射性
"[for] his discovery of spontaneous radioactivity"[10]
皮埃爾·居里  法國 「他們對亨利·貝克勒教授所發現的放射性現象的共同研究」
"[for] their joint researches on the radiation phenomena discovered by Professor Henri Becquerel"[10]
瑪麗·居里  法國
1904年 約翰·斯特拉特  英國 「對那些重要的氣體密度的測定,以及由這些研究而發現」(對氫氣氧氣氮氣等氣體密度的測量,並因測量氮氣而發現
"for his investigations of the densities of the most important gases and for his discovery of argon in connection with these studies"[11]
1905年 菲利普·萊納德  德意志帝國 「關於陰極射線的研究」
"for his work on cathode rays"[12]
1906年 約瑟夫·湯姆孫  英國 "對氣體的電傳導理論和實驗研究"
"[for] his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n the conduction of electricity by gases"[13]
1907年 阿爾伯特·邁克耳孫  美國 「他的精密光學儀器,以及藉助它們所做的光譜學計量學研究」
"for his optical precision instruments and the spectroscopic and metrological investigations carried out with their aid"[14]
1908年 加布里埃爾·李普曼  法國 「他的利用干涉現象來重現色彩於照片上的方法」
"for his method of reproducing colours photographically based on the phenomenon of interference"[15]
1909年 古列爾莫·馬可尼  義大利王國 「他們對無線電報的發展的貢獻」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wireless telegraphy"[16]
卡爾·費迪南德·布勞恩  德意志帝國
1910年 約翰內斯·范德瓦耳斯  荷蘭 「關於氣體和液體的狀態方程的研究」
"for his work on the equation of state for gases and liquids"[17]

1911年-1920年[編輯]

年份 獲獎者[A] 國家[B] 獲獎原因[C]
1911年 威廉·維恩  德意志帝國 「發現那些影響熱輻射的定律
"for his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laws governing the radiation of heat"[18]
1912年 古斯塔夫·達倫  瑞典 「發明用於控制燈塔浮標中氣體蓄積器的自動調節閥」
"for his invention of automatic valves designed to be used in combination with gas accumulators in lighthouses and buoys"[19]
1913年 海克·卡末林·昂內斯  荷蘭 「他在低溫下物體性質的研究,尤其是液態的製成」
"for his investigations on the properties of matter at low temperatures which led, inter alia, to the production of liquid helium"[20]
1914年 馬克斯·馮·勞厄  德意志帝國 「發現晶體中的X射線衍射現象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diffraction of X-rays by crystals"[21]
1915年 威廉·亨利·布拉格  英國 「用X射線晶體結構的研究」
"For their services in the analysis of crystal structure by means of X-rays"[22]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英國
1916年 未頒獎
1917年 查爾斯·巴克拉  英國 「發現元素的特徵倫琴輻射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characteristic Röntgen radiation of the elements"[23]
1918年 馬克斯·普朗克  德意志帝國 「因他的對量子的發現而推動物理學的發展」
"[for] the services he rendered to the advancement of Physics by his discovery of energy quanta"[24]
1919年 約翰尼斯·斯塔克  德國 「發現陽極射線英語Anode ray多普勒效應以及電場作用下譜線的分裂現象」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Doppler effect in canal rays and the splitting of spectral lines in electric fields"[25]
1920年 夏爾·紀堯姆  瑞士 「他的,推動物理學的精密測量的,有關鎳鋼合金的反常現象的發現
"[for] the service he has rendered to precision measurements in Physics by his discovery of anomalies in nickel steel alloys"[26]

1921年-1930年[編輯]

年份 獲獎者[A] 國家[B] 獲獎原因[C]
1921年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德國
 瑞士
「他對理論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
"for his services to Theoretical Physics, and especially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law of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27]
1922年 尼爾斯·玻爾  丹麥 「他對原子結構以及從原子發射出的輻射的研究」
"for his servic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atoms and of the radiation emanating from them"[28]
1923年 羅伯特·密立根  美國 「他的關於基本電荷以及光電效應的工作」
"for his work on the elementary charge of electricity and on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29]
1924年 曼內·西格巴恩  瑞典 「他在X射線光譜學領域的發現和研究」
"for his discoveries and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X-ray spectroscopy"[30]
1925年 詹姆斯·弗蘭克  德國 「發現那些支配原子和電子碰撞的定律
"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laws governing the impact of an electron upon an atom"[31]
古斯塔夫·赫茲  德國
1926年 讓·佩蘭  法國 「研究物質不連續結構和發現沉積平衡
"for his work on the discontinuous structure of matter, and especially for his discovery of sedimentation equilibrium"[32]
1927年 阿瑟·康普頓  美國 「發現以他命名的效應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effect named after him"[33]
查爾斯·威耳遜  英國 通過水蒸氣的凝結來顯示帶電荷的粒子的軌跡的方法
"for his method of making the paths of electrically charged particles visible by condensation of vapour"[33]
1928年 歐文·理查森  英國 「他對熱離子現象的研究,特別是發現以他命名的定律
"for his work on the thermionic phenomenon and especially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law named after him"[34]
1929年 路易·德布羅意公爵  法國 「發現電子的波動性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wave nature of electrons"[35]
1930年 錢德拉塞卡拉·拉曼  英屬印度 「他對光散射的研究,以及發現以他命名的效應
"for his work on the scattering of light and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effect named after him"[36]

1931年-1940年[編輯]

年份 獲獎者[A] 國家[B] 獲獎原因[C]
1931年 未頒獎
1932年 維爾納·海森堡  德國 「創立量子力學,以及由此導致的同素異形體的發現」
"for the cre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 the application of which has, inter alia,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allotropic forms of hydrogen"[37]
1933年 埃爾文·薛定諤  奧地利 「發現了在原子理論裏很有用的新形式」(即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薛定諤方程狄拉克方程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productive forms of atomic theory"[38]
保羅·狄拉克  英國
1934年 未頒獎
1935年 詹姆斯·查德威克  英國 「發現中子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neutron"[39]
1936年 維克托·赫斯  奧地利 「發現宇宙輻射
"for his discovery of cosmic radiation"[40]
卡爾·戴維·安德森  美國 「發現正電子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positron"[40]
1937年 克林頓·戴維孫  美國 「他們有關電子晶體衍射的現象的實驗發現」
"for their experimental discovery of the diffraction of electrons by crystals"[41]
喬治·湯姆孫  英國
1938年 恩里科·費米  義大利王國 「證明了可由中子輻照而產生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以及有關慢中子引發的核反應的發現」
"for his demonstrations of the existence of new radioactive elements produced by neutron irradiation, and for his related discovery of nuclear reactions brought about by slow neutrons"[42]
1939年 歐內斯特·勞倫斯  美國 「對回旋加速器的發明和發展,並以此獲得有關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
"for the inv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yclotron and for results obtained with it,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artificial radioactive elements"[43]
1940年 未頒獎

1941年-1950年[編輯]

年份 獲獎者[A] 國家[B] 獲獎原因[C]
1941年 未頒獎
1942年
1943年 奧托·施特恩  美國 「他對分子束方法的發展以及有關質子磁矩的研究發現」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lecular ray method and his discovery of the magnetic moment of the proton"[44]
1944年 伊西多·拉比  美國 「他用共振方法記錄原子核的磁屬性
"for his resonance method for recording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atomic nuclei"[45]
1945年 沃爾夫岡·泡利  奧地利 「發現不相容原理,也稱泡利原理」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Exclusion Principle, also called the Pauli principle"[46]
1946年 珀西·布里奇曼  美國 「發明獲得超高壓的裝置,並在高壓物理學領域作出發現」
"for the invention of an apparatus to produce extremely high pressures, and for the discoveries he made there within the field of high pressure physics"[47]
1947年 愛德華·阿普爾頓  英國 「對高層大氣的物理學的研究,特別是對所謂阿普頓層的發現」
"for his investigations of the physics of the upper atmosphere especially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so-called Appleton layer"[48]
1948年 帕特里克·布萊克特  英國 「改進威爾遜雲霧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宇宙射線領域的發現」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 Wilson cloud chamber method, and his discoveries therewith in the fields of nuclear physics and cosmic radiation"[49]
1949年 湯川秀樹  日本 「他以核作用力的理論為基礎預言了介子的存在」
"for his predic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mesons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work on nuclear forces"[50]
1950年 塞西爾·鮑威爾  英國 「發展研究核過程的照相方法,以及基於該方法的有關介子的研究發現」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 photographic method of studying nuclear processes and his discoveries regarding mesons made with this method"[51]

1951年-1960年[編輯]

年份 獲獎者[A] 國家[B] 獲獎原因[C]
1951年 約翰·考克饒夫  英國 「他們在用人工加速原子產生原子核嬗變方面的開創性工作」
"for their pioneer work on the transmutation of atomic nuclei by artificially accelerated atomic particles"[52]
歐內斯特·沃吞  愛爾蘭
1952年 費利克斯·布洛赫  美國 「發展出用於核磁精密測量的新方法,並憑此所得的研究成果」
"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new methods for nuclear magnetic precision measurements and discoveries in connection therewith"[53]
愛德華·珀塞爾  美國
1953年 弗里茨·塞爾尼克  荷蘭 「他對相襯法的證實,特別是發明相襯顯微鏡
"for his demonstration of the phase contrast method, especially for his invention of the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54]
1954年 馬克斯·玻恩  英國
 西德
「在量子力學領域的基礎研究,特別是他對波函數的統計詮釋」
"for his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quantum mechanics, especially for his statis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wavefunction"[55]
瓦爾特·博特  西德 符合法,以及以此方法所獲得的研究成果」
"for the coincidence method and his discoveries made therewith"[55]
1955年 威利斯·蘭姆  美國 「他的有關光譜精細結構的研究成果」
"for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hydrogen spectrum"[56]
波利卡普·庫施  美國 「精確地測定出電子磁矩
"for his precision determination of the magnetic moment of the electron"[56]
1956年 威廉·肖克利  美國 「他們對半導體的研究和發現晶體管效應」
"for their researches on semiconductors and their discovery of the transistor effect"[57]
約翰·巴丁  美國
沃爾特·布喇頓  美國
1957年 楊振寧  中華民國 「他們對所謂的宇稱不守恆定律的敏銳地研究,該定律導致了有關基本粒子的許多重大發現」
"for their penetrating investigation of the so-called parity laws which has led to important discoveries regarding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58]
李政道  中華民國
1958年 帕維爾·切連科夫  蘇聯 「發現並解釋切連科夫效應
"for the discovery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erenkov effect"[59]
伊利亞·弗蘭克  蘇聯
伊戈爾·塔姆  蘇聯
1959年 埃米利奧·塞格雷  美國 「發現反質子
"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antiproton"[60]
歐文·張伯倫  美國
1960年 唐納德·格拉澤  美國 「發明氣泡室
"for the invention of the bubble chamber"[61]

1961年-1970年[編輯]

年份 獲獎者[A] 國家[B] 獲獎原因[C]
1961年 羅伯特·霍夫施塔特  美國 「關於對原子核中的電子散射的先驅性研究,並由此得到的關於核子結構的研究發現」
"for his pioneering studies of electron scattering in atomic nuclei and for his thereby achieved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nucleons"[62]
魯道夫·穆斯堡爾  西德 「他的有關γ射線共振吸收現象的研究以及與這個以他命名的效應相關的研究發現」
"for his researches concerning the resonance absorption of gamma radiation and his discovery in this connection of the effect which bears his name"[62]
1962年 列夫·朗道  蘇聯 「關於凝聚態物質的開創性理論,特別是液
"for his pioneering theories for condensed matter, especially liquid helium"[63]
1963年 尤金·維格納  美國 「他對原子核基本粒子理論的貢獻,特別是對基礎的對稱性原理的發現和應用」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the atomic nucleus and the elementary particles, particularly through the discovery and application of fundamental symmetry principles"[64]
瑪麗亞·格佩特-梅耶  美國 「發現原子核的殼層結構」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nuclear shell structure"[64]
約翰內斯·延森  西德
1964年 查爾斯·湯斯  美國 「在量子電子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該成果導致了基於激微波激光原理建造的振盪器放大器"for fundamental work in the field of quantum electronics, which has l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oscillators and amplifiers based on the maser-laser principle"[65]
尼古拉·巴索夫  蘇聯
亞歷山大·普羅霍羅夫  蘇聯
1965年 朝永振一郎  日本 「他們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的基礎性工作,這些工作對粒子物理學產生深遠影響」
"for their fundamental work in quantum electrodynamics, with deep-ploughing consequences for the physics of elementary particles"[66]
朱利安·施溫格  美國
理查德·費曼  美國
1966年 阿爾弗雷德·卡斯特勒  法國 「發現和發展了研究原子赫茲共振光學方法」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optical methods for studying Hertzian resonances in atoms"[67]
1967年 漢斯·貝特  美國 「他對核反應理論的貢獻,特別是關於恆星中能源的產生的研究發現」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nuclear reactions, especially his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energy production in stars"[68]
1968年 路易斯·阿爾瓦雷茨  美國 「他對粒子物理學的決定性貢獻,特別是因他發展了氣泡室技術和數據分析方法,從而發現了一大批共振態
"for his decisive contributions to elementary particle physics, in particular the discovery of a large number of resonance states, made possible through his development of the technique of using hydrogen bubble chamber and data analysis"[69]
1969年 默里·蓋爾曼  美國 「對基本粒子的分類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發現」
"for his contributions and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classification of elementary particles and their interactions"[70]
1970年 漢尼斯·阿爾文  瑞典 磁流體動力學的基礎研究和發現,及其在等離子體物理學富有成果的應用」
"for fundamental work and discoveries in magneto-hydrodynamics with fruitful applications in different parts of plasma physics"[71]
路易·奈爾  法國 「關於反鐵磁性鐵磁性的基礎研究和發現以及在固體物理學方面的重要應用」
"for fundamental work and discoveries concerning antiferromagnetism and ferrimagnetism which have led to important applications in solid state physics"[71]

1971年-1980年[編輯]

年份 獲獎者[A] 國家[B] 獲獎原因[C]
1971年 伽博·丹尼斯  英國 「發明並發展全息照相法
"for his inv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olographic method"[72]
1972年 約翰·巴丁  美國 「他們聯合創立了超導微觀理論,即常說的BCS理論
"for their jointly developed 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 usually called the BCS-theory"[73]
利昂·庫珀  美國
約翰·施里弗  美國
1973年 江崎玲於奈  日本 「發現半導體超導體隧道效應
"for their experimental discoveries regarding tunneling phenomena in semiconductors and superconductors, respectively"[74]
伊瓦爾·賈埃弗  挪威
布賴恩·約瑟夫森  英國 「他理論上預測出通過隧道勢壘的超電流的性質,特別是那些通常被稱為約瑟夫森效應的現象」
"for his theoretical predictions of the properties of a supercurrent through a tunnel barrier, in particular those phenomena which are generally known as the Josephson effect"[74]
1974年 馬丁·賴爾  英國 「他們在射電天體物理學的開創性研究:賴爾的發明和觀測,特別是合成孔徑技術;休伊什在發現脈衝星方面的關鍵性角色」
"for their pioneering research in radio astrophysics: Ryle for his observations and inventions, in particular of the aperture synthesis technique, and Hewish for his decisive role in the discovery of pulsars"[75]
安東尼·休伊什  英國
1975年 奧格·玻爾  丹麥 「發現原子核中集體運動和粒子運動之間的聯繫,並且根據這種聯繫發展了有關原子核結構的理論」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collective motion and particle motion in atomic nuclei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atomic nucleus based on this connection"[76]
本·莫特森  丹麥
利奧·雷恩沃特  美國
1976年 伯頓·里克特  美國 「他們在發現新的重基本粒子方面的開創性工作」
"for their pioneering work in the discovery of a heavy elementary particle of a new kind"[77]
丁肇中  美國
1977年 菲利普·安德森  美國 「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理論研究」
"for their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magnetic and disordered systems"[78]
內維爾·莫特  英國
約翰·凡扶累克  美國
1978年 彼得·卡皮查  蘇聯 「低溫物理領域的基本發明和發現」
"for his basic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in the area of low-temperature physics"[79]
阿諾·彭齊亞斯  美國 「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for their discovery of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79]
羅伯特·伍德羅·威爾遜  美國
1979年 謝爾登·格拉肖  美國 「關於基本粒子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理論的,包括對弱中性流的預言在內的貢獻」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the unified weak and 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 between elementary particles, including, inter alia, the prediction of the weak neutral current"[80]
阿卜杜勒·薩拉姆  巴基斯坦
史蒂文·溫伯格  美國
1980年 詹姆斯·克羅寧  美國 「發現中性K介子衰變時存在對稱破壞
"for the discovery of violations of fundamental symmetry principles in the decay of neutral K-mesons"[81]
瓦爾·菲奇  美國

1981年-1990年[編輯]

年份 獲獎者[A] 國家[B] 獲獎原因[C]
1981年 凱·西格巴恩  瑞典 「對開發高分辨率電子光譜儀的貢獻」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high-resolution electron spectroscopy"[82]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美國 「對開發激光光譜儀的貢獻」
"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ser spectroscopy"[82]
阿瑟·肖洛  美國
1982年 肯尼斯·威爾遜  美國 「對與相轉變有關的臨界現象理論的貢獻」
"for his theory for critical phenomena in connection with phase transitions"[83]
1983年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美國 「有關恆星結構及其演化的重要物理過程的理論研究」
"for his theoretical studies of the physical processes of importance to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stars"[84]
威廉·福勒  美國 「對宇宙中形成化學元素的核反應的理論和實驗研究」
"for his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studies of the nuclear reactions of importanc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universe"[84]
1984年 卡洛·魯比亞  義大利 「對導致發現弱相互作用傳遞者,場粒子W和Z的大型項目的決定性貢獻」
"for their decis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large project, which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the field particles W and Z, communicators of weak interaction"[85]
西蒙·范德梅爾  荷蘭
1985年 克勞斯·馮·克利青  西德 「發現量子霍爾效應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quantized Hall effect"[86]
1986年 恩斯特·魯斯卡  西德 「電子光學的基礎工作和設計了第一台電子顯微鏡
"for his fundamental work in electron optics, and for the design of the first electron microscope"[87]
格爾德·賓寧  西德 「研製掃描隧道顯微鏡
"for their design of the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87]
海因里希·羅雷爾  瑞士
1987年 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  西德 「在發現陶瓷材料超導性方面的突破」
"for their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the discovery of superconductivity in ceramic materials"[88]
卡爾·米勒  瑞士
1988年 利昂·萊德曼  美國 中微子束方式,以及通過發現子中微子證明了輕子的對偶結構」
"for the neutrino beam method and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doublet structure of the leptons through the discovery of the muon neutrino"[89]
梅爾文·施瓦茨  美國
傑克·施泰因貝格爾  美國
1989年 諾曼·拉姆齊  美國 「發明分離振盪場方法及其在氫激微波和其他原子鐘中的應用」
"for the invention of the separated oscillatory fields method and its use in the hydrogen maser and other atomic clocks"[90]
漢斯·德默爾特  美國 「發展離子陷阱技術」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on trap technique"[90]
沃爾夫岡·保羅  西德
1990年 傑爾姆·弗里德曼  美國 「他們有關電子質子和被綁定的中子上的深度非彈性散射的開創性研究,這些研究對粒子物理學夸克模型的發展有必不可少的重要性」
"for their pioneering investigations concerning deep inelastic scattering of electrons on protons and bound neutrons, which have been of essential import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uark model in particle physics"[91]
亨利·肯德爾  美國
理查·泰勒  加拿大

1991年-2000年[編輯]

年份 獲獎者[A] 國家[B] 獲獎原因[C]
1991年 皮埃爾-吉勒·德熱納  法國 「發現研究簡單系統中有序現象的方法可以被推廣到比較複雜的物質形式,特別是推廣到液晶聚合物的研究中」
"for discovering that methods developed for studying order phenomena in simple systems can be generalized to more complex forms of matter, in particular to liquid crystals and polymers"[92]
1992年 喬治·夏帕克  法國 「發明並發展了粒子探測器,特別是多絲正比室
"for his inven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article detectors, in particular the multiwire proportional chamber"[93]
1993年 拉塞爾·赫爾斯  美國 「發現新一類脈衝星,該發現開發了研究引力的新的可能性」
"for the discovery of a new type of pulsar, a discovery that has opened up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study of gravitation"[94]
約瑟夫·泰勒  美國
1994年 伯特倫·布羅克豪斯  加拿大 「對中子頻譜學的發展,以及對用於凝聚態物質研究的中子散射技術的開創性研究」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utron spectroscopy" and "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utron scattering techniques for studies of condensed matter"[95]
克利福德·沙爾  美國 「對中子衍射技術的發展,以及對用於凝聚態物質研究的中子散射技術的開創性研究」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utron diffraction technique" and "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neutron scattering techniques for studies of condensed matter"[95]
1995年 馬丁·佩爾  美國 「發現τ子,以及對輕子物理學的開創性實驗研究」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tau lepton" and "for pioneering experimental contributions to lepton physics"[96]
弗雷德里克·萊因斯  美國 「發現中微子,以及對輕子物理學的開創性實驗研究」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neutrino" and "for pioneering experimental contributions to lepton physics"[96]
1996年 戴維·李  美國 「發現了在氦-3里的超流動性
"for their discovery of superfluidity in helium-3"[97]
道格拉斯·奧謝羅夫  美國
羅伯特·理查森  美國
1997年 朱棣文  美國 「發展了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
"for development of methods to cool and trap atoms with laser light"[98]
克洛德·科昂-唐努德日  法國
威廉·菲利普斯  美國
1998年 羅伯特·勞夫林  美國 「發現一種帶有分數帶電激發的新的量子流體形式」
"for their discovery of a new form of quantum fluid with fractionally charged excitations"[99]
霍斯特·施特默  德國
崔琦  美國
1999年 傑拉德·特·胡夫特  荷蘭 「闡明物理學中弱電相互作用的量子結構」
"for elucidating the quantum structure of electroweak interactions in physics"[100]
馬丁紐斯·韋爾特曼  荷蘭
2000年 若雷斯·阿爾費羅夫  俄羅斯 「發展了用於高速電子學和光電子學半導體異質結構
"for developing semiconductor heterostructures used in high-speed- and optoelectronics"[101]
赫伯特·克勒默  德國
傑克·基爾比  美國 「在發明集成電路中所做的貢獻」
"for his part in the invention of the integrated circuit"[101]

21世紀獲獎者[編輯]

2001年-2010年 · 2011年-2020年 · 2021年至今


2001年-2010年[編輯]

年份 獲獎者[A] 國家[B] 獲獎原因[C]
2001年 埃里克·康奈爾  美國 「在鹼性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凝聚態物質屬性質的早期基礎性研究」
"for the achievement of Bose-Einstein condensation in dilute gases of alkali atoms, and for early fundamental studies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ndensates"[102]
卡爾·威曼  美國
沃爾夫岡·克特勒  德國
2002年 雷蒙德·戴維斯  美國 「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尤其是探測宇宙中微子
"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astrophysics, in particular for the detection of cosmic neutrinos"[103]
小柴昌俊  日本
里卡爾多·賈科尼  美國 「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這些研究導致了宇宙X射線源的發現」
"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astrophysics, which have led to the discovery of cosmic X-ray sources"[103]
2003年 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  美國
 俄羅斯
「對超導體超流體理論做出的先驅性貢獻」
"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theory of superconductors and superfluids"[104]
維塔利·金茲堡  俄羅斯
安東尼·萊格特  英國
 美國
2004年 戴維·格婁斯  美國 「發現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
"for the discovery of asymptotic freedom in the theory of the strong interaction"[105]
休·波利策  美國
弗朗克·韋爾切克  美國
2005年 羅伊·格勞伯  美國 「對光學相干的量子理論的貢獻」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quantum theory of optical coherence"[106]
約翰·霍爾  美國 「對包括光頻梳技術在內的,基於激光的精密光譜學發展做出的貢獻,」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ser-based precision spectroscopy, including the optical frequency comb technique"[106]
特奧多爾·亨施  德國
2006年 約翰·馬瑟  美國 「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
"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blackbody form and anisotropy of the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107]
喬治·斯穆特  美國
2007年 艾爾伯·費爾  法國 「發現巨磁阻效應
"for the discovery of giant magnetoresistance"[108]
彼得·格林貝格  德國
2008年 小林誠  日本 「發現對稱性破缺的來源,並預測了至少三大類夸克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origin of the broken symmetry which predicts the existence of at least three families of quarks in nature"[109]
益川敏英  日本
南部陽一郎  日本
 美國
「發現亞原子物理學的自發對稱性破缺機制」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mechanism of spontaneous broken symmetry in subatomic physics"[109]
2009年 高錕  香港
 英國
 美國[110]
「在光傳輸於纖維的光學通信領域突破性成就」
"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111]
威拉德·博伊爾  美國 「發明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
"for the invention of an imaging semiconductor circuit – the CCD sensor"[111]
喬治·史密斯  美國
2010年 安德烈·海姆  荷蘭
 英國
「在二維石墨烯材料的開創性實驗」
"for groundbreaking experiments regarding the two-dimensional material graphene"[112]
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  英國
 俄羅斯

2011年-2020年[編輯]

年份 獲獎者[A] 國家[B] 獲獎原因[C]
2011年 索爾·珀爾馬特  美國 「透過觀測遙距超新星而發現宇宙加速膨脹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accelerating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e through observations of distant supernovae"[113]
布萊恩·施密特  美國
 澳大利亞
亞當·里斯  美國
2012年 塞爾日·阿羅什  法國 「能夠量度和操控個體量子系統的突破性實驗手法」
"for ground-breaking experimental methods that enable measuring & manipulation of individual quantum systems"[114]
戴維·瓦恩蘭  美國
2013年 弗朗索瓦·恩格勒  比利時 次原子粒子質量的生成機制理論,此發現促進了人類對這方面的理解,並且最近由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屬下大型強子對撞機超環面儀器緊湊緲子線圈探測器發現的基本粒子證實。」
"for the theoretical discovery of a mechanism that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of mass of subatomic particles, and which recently was confirmed through the discovery of the predicted fundamental particle, by the ATLAS and CMS experiments at CERN's Large Hadron Collider"[115]
彼得·希格斯  英國
2014年 赤崎勇  日本 「發明有效率的藍色發光二極體,催生明亮而節省能源的白色光源」
"for the invention of efficient blue light-emitting diodes which has enabled bright and energy-saving white light sources"[116]
天野浩  日本
中村修二  日本
 美國
2015年 梶田隆章  日本 「發現了中微子震盪,並因此證明了中微子具有質量
"for the discovery of neutrino oscillations, which shows that neutrinos have mass"[117]
阿瑟·麥克唐納  加拿大
2016年 戴維·索利斯  英國
 美國
「在物質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領域的理論性發現」
"for theoretical discoveries of 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s and topological phases of matter"[118]
鄧肯·霍爾丹  英國
 美國
約翰·科斯特利茨  英國
 美國
2017年 萊納·魏斯  美國 「對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探測器及引力波探測的決定性貢獻」
"for decis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LIGO detector and the observation of gravitational waves"[119]
巴里·巴里什  美國
基普·索恩  美國
2018年 阿瑟·阿什金  美國 「在雷射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明」
"for groundbreaking inventions in the field of laser physics"[120]
熱拉爾·穆魯  法國
唐娜·斯特里克蘭  加拿大
2019年 吉姆·皮布爾斯  加拿大
 美國
「在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
"for theoretical discoveries in physical cosmology"[121]
米歇爾·梅爾  瑞士 「發現了一顆圍繞太陽型恆星運行的外行星
"for the discovery of an exoplanet orbiting a solar-type star"[121]
迪迪埃·奎洛茲  瑞士
2020年 羅傑·潘洛斯  英國 「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確鑿預測」
"for the discovery that black hole formation is a robust prediction of the general relativity"[122]
賴因哈德·根策爾  德國 「發現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緻密天體
"for the discovery of a supermassive compact object at the centre of our galaxy"[122]
安德烈婭·蓋茲  美國

2021年至今[編輯]

年份 獲獎者[A] 國家[B] 獲獎原因[C]
2021年 真鍋淑郎  美國 「建構物理形式的地球氣候模型,量化可變性並確切地預測全球暖化
"for the physical modelling of Earth's climate, quantifying variability and reliably predicting global warming"[123]
克勞斯·哈塞爾曼  德國
喬治·帕里西  義大利 「發現從原子到行星尺度的物理系統中無序和波動的相互作用」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interplay of disorder and fluctuations in physical systems from atomic to planetary scales"[123]
2022年 阿蘭·阿斯佩  法國 「在有關量子糾纏的實驗,確立貝爾不等式違背驗證以及開拓量子資訊科學
"for experiments with entangled photons, establishing the violation of Bell inequalities and pioneering 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124]
約翰·克勞澤  美國
安東·蔡林格  奧地利
2023年 皮埃爾·阿戈斯蒂尼  法國 「在有關產生原秒光脈衝英語Attosecond physics來研究物質中之電動力的實驗法」
"for experimental methods that generate attosecond pulses of light for the study of electron dynamics in matter"[125]
費倫茨·克勞斯  匈牙利
 奧地利
安妮·呂利耶  法國
 瑞典

注釋[編輯]

  • ^ A. 這裡的中文姓名是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官方主頁提供的英文名字翻譯,對於得獎者的其他名字,可從該得獎者的條目中了解。華人或日本人姓名按中文和日文姓名習慣翻譯。
  • ^ B. 這裡的國家信息是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官方主頁提供的信息列出,並不一定為得獎者現在的國籍出生地
  • ^ C. 這裡所引用的獲獎理由是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官方主頁提供的英文原文翻譯列出,英文原文被列於中文翻譯之後以供查對。括號中內容為編者所加,並非原文所有。

參考文獻[編輯]

總體來源
具體引用
  1. ^ Alfred Nobel – The Man Behind the Nobel Prize.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2. ^ The Nobel Prize Awarders.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2). 
  3. ^ The Nobel Prize.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4. ^ The Nobel Prize Amounts.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31). 
  5. ^ The Nobel Prize Award Ceremonies.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31). 
  6. ^ Nobel Laureates Facts.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2). 
  7. ^ Women Nobel Laureates.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1.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7). 
  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2.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1). 
  10. ^ 10.0 10.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7). 
  1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4.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7). 
  1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5.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8). 
  1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6.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7). 
  14.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0). 
  15.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1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09.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2). 
  1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0.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1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1.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0). 
  1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2.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7). 
  2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9). 
  2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4.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5). 
  2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5.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9). 
  2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1). 
  24.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7). 
  25.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19.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0). 
  2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0.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2). 
  2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1.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7). 
  2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2.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7). 
  2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02). 
  3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4.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3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5.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9). 
  3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6.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33. ^ 33.0 33.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34.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2). 
  35.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29.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4). 
  3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0.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1). 
  3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2.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9). 
  3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7). 
  3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5.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5). 
  40. ^ 40.0 40.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6.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6). 
  4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4). 
  4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7). 
  4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9.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4). 
  44.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4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8). 
  45.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44.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30). 
  4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45.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1). 
  4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46.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4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4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5). 
  4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4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0). 
  5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49.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1). 
  5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0.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5). 
  5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1.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7). 
  5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2.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54.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2). 
  55. ^ 55.0 55.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4.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1). 
  56. ^ 56.0 56.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5.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1). 
  5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6.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4). 
  5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1). 
  5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7). 
  6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9.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8). 
  6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0.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6). 
  62. ^ 62.0 62.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1.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04). 
  6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2.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2). 
  64. ^ 64.0 64.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2). 
  65.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4.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7). 
  6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5.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1). 
  6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6.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8). 
  6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8). 
  6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4). 
  7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9.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04). 
  71. ^ 71.0 71.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0.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9). 
  7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1.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05). 
  7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2.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9). 
  74. ^ 74.0 74.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7). 
  75.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4.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0). 
  7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5.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5). 
  7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6.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4). 
  7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9). 
  79. ^ 79.0 79.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1). 
  8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9.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6). 
  8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0.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1). 
  82. ^ 82.0 82.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1.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01). 
  8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2.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1). 
  84. ^ 84.0 84.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3). 
  85.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4.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7). 
  86.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5.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4). 
  87. ^ 87.0 87.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6.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7). 
  8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9). 
  8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1). 
  90. ^ 90.0 90.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89.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1). 
  9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0.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8). 
  9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1.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02). 
  9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2.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2). 
  94.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95. ^ 95.0 95.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4.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5). 
  96. ^ 96.0 96.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5.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8). 
  9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6.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12). 
  9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7). 
  9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1). 
  10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99.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1). 
  101. ^ 101.0 101.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0.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1). 
  10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1.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9). 
  103. ^ 103.0 103.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2.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4). 
  104.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3.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8). 
  105.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4.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4). 
  106. ^ 106.0 106.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5.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4). 
  10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6.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1). 
  10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10). 
  109. ^ 109.0 109.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8. Nobel Foundation.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8). 
  11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9. Nobelprize.org. 2009-10-06 [2009-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6). 
  111. ^ 111.0 111.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9. Nobel Foundation. 2009-10-06 [2009-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8). 
  112.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0. Nobel Foundation. [2010-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07). 
  11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1. Nobel Foundation. [2011-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01). 
  114. ^ The 2012 Nobel Prize in Physics. Nobel Foundation.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1). 
  115. ^ The 2013 Nobel Prize in Physics. Nobel Foundation. [2013-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8). 
  116. ^ The 2014 Nobel Prize in Physics (PDF). Nobel Foundation. [2014-10-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10-07). 
  117.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5. Nobel Foundation. [2015-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17). 
  11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6. Nobel Foundation. [2016-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4). 
  119.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7. Nobel Foundation. [2017-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3). 
  12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8. Nobel Foundation. [2018-10-02]. 
  121. ^ 121.0 121.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19. Nobel Foundation. [2019-1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2). 
  122. ^ 122.0 122.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0. Nobel Foundation. [2020-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6). 
  123. ^ 123.0 123.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1. Nobel Foundation. [2021-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5). 
  124.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2. Nobel Foundation. [2022-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4). 
  125.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22. Nobel Foundation. [2022-10-04]. 

外部連結[編輯]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