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汝適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趙汝ㄍㄨㄚ[1](1170年—1231年),伯可兩浙東路天台縣[2]宋朝宗室進士出身。

生平[編輯]

紹熙元年(1190年)為將士郎。次年,銓試中第一,授迪功郎臨安府餘杭縣主薄慶元二年(1196年)登丙辰科進士慶元五年(1200年)授從政郎。後又授文林郎。次年,任潭州湘潭縣縣丞開禧元年(1205年)為紹興府觀察判官開禧三年(1207年)以奏舉,改宣教郎嘉定二年(1209年)任婺州武義縣知縣嘉定五年(1212年)轉奉議郎。次年,充行在,點檢贍軍激賞酒庫所,主管文字嘉定八年(1215年)任滿,賞轉承議郎。次年,轉朝奉郎。同年二月,任臨安府通判。四月,丁內艱歸鄉。嘉定十三年(1220年)轉朝散郎嘉定十五年(1222年)宋寧宗受寶恩,轉朝請郎。次年,年任福建路南劍州知州嘉定十七年(1224年)轉朝奉大夫。同年八月,宋理宗即位,轉朝散大夫。九月,任福建路市舶司提舉寶慶元年(1225年)七月,攝泉州知州。十一月,兼知南外宗正事。寶慶三年(1227年)六月,授兩浙西路安吉州知州,未赴任,改江南東路饒州知州。紹定元年(1228年)二月,轉朝請大夫紹定三年(1230年)閏二月,奉旨兼攝江南東路提刑,以疾,三次上請求奉祠,三月,宋理宗批准趙汝適的請求,讓其主管華州雲台觀。次年,壽明仁福慈睿皇太后壽辰,轉朝議大夫。同年三月,召為主管官告院。七月,屬疾,乞求致仕。九月卒,享壽六十二歲[3]

著作[編輯]

趙汝适出任福建泉州市舶司提舉時,曾詢問來自阿拉伯地區的商人關於他們國家的地理風土、物產,收羅材料,撰寫成為《諸蕃志》。

家族世系[編輯]

趙汝适為宋太宗趙光義八世孫,濮安懿王趙允讓六世孫。曾祖趙士說,曾任保順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安康郡王。祖趙不柔,為承議郎、曾任廣南東路潮州通判,贈銀青光祿大夫。父趙善待,為朝請大夫、曾任荊湖北路岳州知州,贈太子少保[4]。長兄趙汝述淳熙十一年(1184年)進士,任平江府知府[5][6]。有子二人:長子趙崇縝,為從事郎、任兩浙西路嚴州司戶參軍;次子趙崇絢,亦為從事郎、任紹興府餘姚縣主薄。崇絢子趙必恊,為將仕郎[5][7]

註釋[編輯]

  1. ^ 适:大陸標準讀音kuò(ㄎㄨㄛˋ)、臺灣標準讀音guā(ㄍㄨㄚ),不讀shì、ㄕˋ。「适」不可改作繁體字:「适」在此處不是「適」的簡化字,而是𨓈(即[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現在字形。其音如次:
  2. ^ 泉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泉州市志.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0-5: 第一章 人物傳 [2009-01-25]. ISBN 7-5004-2700-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5). 
  3. ^ ·趙崇縝《趙汝適壙誌》:「先君生於乾道庚寅三月乙亥。紹熙元年,受少保遺澤,補將仕郎。二年銓,中第一,授迪功郎、臨安府餘杭縣主簿。慶元二年,鎖試,賜進士及第,授修職郎。五年,循從政郎。以應辦人使賞,循文林郎。六年,知潭州湘潭縣丞。開禧元年,為紹興府觀察判官。三年,以奏舉,改宣教郎。嘉定二年,知婺州武義縣。五年,轉奉議郎。六年,充行在點檢贍軍激賞酒庫所主管文字。八年,任滿,賞轉承議郎。九年,轉朝奉郎。二月,通判臨安府。十一年四月,丁衛國憂。十三年,轉朝散郎。十五年,皇帝受寶恩,轉朝請郎。十六年,知南劍州。十七年,轉朝奉大夫。八月,上登極恩,轉朝散大夫。九月,除提舉福建路市舶。寶慶元年七月,兼權泉州。十一月,兼知南外宗正事。三年六月,除知安吉州,未上,改知饒州。紹定元年二月,轉朝請大夫。三年閏二月,被旨兼權江東提刑,以疾,三上祠請,三月,依所乞,主管華州雲臺觀。四年,壽明仁福慈睿皇太后慶壽恩,轉朝議大夫。三月,召為主管官告院。七月,屬疾,乞致仕。丙申卒,享年六十有二。」
  4. ^ ·趙崇縝《趙汝適壙誌》:「先君諱汝適,字伯可,太宗皇帝八世孫,而濮安懿王六世孫也。曾祖諱士說,保順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安康郡王;妣向氏夫人。祖諱不柔,承議郎、通判潮州,贈銀青光祿大夫;妣郭氏,大寧郡夫人。考諱善待,朝請大夫、知岳州,贈少保;妣季氏,衛國夫人。」
  5. ^ 5.0 5.1 《宋史·卷231》
  6. ^ 《宋史·卷247》
  7. ^ ·趙崇縝《趙汝適壙誌》:「子二人:崇縝,從事郎、嚴州司戶參軍;崇絢,從事郎、紹興府餘姚縣主薄。孫必恊,將仕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