酃縣 (宋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新導向自酃县 (南宋)

酃縣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設置的。為官員曹彥約平定黑風峒變亂後、穩固統治所設[1][2]。是今湖南省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西麓的山區縣[3][4]。為炎帝陵所在[5]。1994年,改名為炎陵縣

南宋設縣[編輯]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縣之康樂、霞陽、常平三鄉[6],在洣水之南置酃縣[7]。《宋史》稱,因酃湖得名[6]。明嘉靖《衡州府志》[1]、清《讀史方輿紀要》稱,因古酃縣得名[7]。清朝乾隆《酃縣誌》稱,縣城有酃泉,因而得名。三種說法沒有定論[1]

嘉定初年,當時有羅世傳李元礪、李新等人相繼反叛朝廷,即黑風峒變亂。「桂陽茶陵安仁三縣皆破,環地千里,莽為盜區。」湖南轉運判官曹彥約平定叛亂[8]。宋廷在平叛後,新設桂東縣資興縣、酃縣[9]:46。《酃縣誌·隸屬》所記,曹彥約在嘉定四年(1211年)平定黑風峒(今桂東縣境)羅世傳叛亂後,為加強朝廷對邊遠山區的統治,請求以茶陵縣的三個鄉設置酃縣,以古酃縣名之,仍隸茶陵軍[1]

酃縣縣治在霞陽鎮[1],曾屬衡州,後屬茶陵軍[6]炎帝陵所在鹿原陂時屬康樂鄉。宋時,朝廷在炎帝陵前建廟。後有多次重修、重建[5]

元朝至清末[編輯]

元朝時,酃縣屬衡州路,為下縣[10]衡州府[11]。明朝時,縣城周四里有奇,編戶十四里。黃煙堡由衡州衛官兵戍守。縣西四十五里有雲秋山[7](當代名為金紫峰、金紫仙[3]),縣西南八十里有萬陽山,縣北十里、與茶陵州邊界處有青台山。縣東舊有洣泉,洣水曾發源於此。洣水與雲秋水合流,北流入茶陵州界。流經的桃源溪,北流合於雲秋水,為桃源江口[7]嘉靖二年(1523年),建成酃縣城牆。明清之際,因社會動亂縣城人口驟減,基礎設施遭到嚴重損壞[2]

清朝,酃縣仍屬衡州府,考評:[12]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縣張浚奉文動用國庫,按照帝王陵殿標準重建炎帝陵[5]咸豐年間,太平軍攻入酃縣縣城,縣城遭到嚴重破壞[2]

中華民國時期[編輯]

中華民國初年,全國廢府,酃縣直屬湖南省,後屬衡陽道

1927年時,中國共產黨在此地展開革命活動。1928年4月19日,毛澤東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占領酃縣。國民政府隨即展開反擊,酃縣戰鬥結束後,毛澤東率部撤退。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在酃縣十都首次會面。4月22日,國軍第八軍一師「熊震全部養日克服酃縣」。4月28日,即是朱毛會師[13]。日後,酃縣成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一部分。國共雙方在此地展開軍事拉據。酃縣縣城在國軍數次軍事圍剿中損失嚴重[2]。中華人民共和國作者提及,1927年至1937年期間,在酃縣「犧牲的革命幹部和群眾達2.3萬人,占總人口的23%」[14]:40

1937年,酃縣政府以炎帝陵為名,設置炎陵鄉[1]。1938年,地處羅霄山脈山區的酃縣成為抗戰後方[4]。全面抗戰時期的1940年,湖南省主席薛岳決定將省政府暫時遷往酃縣炎陵山。營建省府住所主事人因炎帝陵年久失修,報請薛岳批准、湖南省政府撥專款,修葺炎帝陵[5]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渡江戰役勝利,解放軍部隊南下陸續攻占江西湖南兩省。已陸續攻占酃縣周圍的江西寧岡永新遂川和湖南茶陵安仁資興桂東等縣。當時,中華民國國防部保安局局長唐縱派遣保安局少將參議霍遠鵬組成起「湘贛邊區反共救國軍」。其中,第二、四支隊駐守酃縣,擁有2000多人規模的武裝[14]:40

霍遠鵬的「反共救國軍」司令部駐紮在酃縣、安仁縣交界的的金紫仙腳下鵬塘、太平墟(在今炎陵縣東風鄉)一帶。霍遠鵬試圖以地形、依託酃縣據守。中共方面經過長期準備後,於10月20日,圍攻鵬塘、太平墟。在司令部俘虜霍遠鵬。中共衡陽地委、軍分區484團則於10月27日,在駐軍逃離的情況下,進占酃縣縣城[14]:41—43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編輯]

1949年10月27日,中共方面取得酃縣縣城,即以此為「解放酃縣」之日。第一任中共酃縣縣委書記為申祖訓,縣長趙德新、縣委組織部長樊致祥、公安局長王禧。10月30日,清剿「反共救國軍」殘部的解放軍回到縣城。11月2日,中共方面在縣城洣泉書院前廣場舉辦「酃縣解放暨剿匪勝利大會」。酃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1月中旬,「反共救國軍」殘部在資興縣彭公廟集結。解放軍四八四團前去圍剿,在彭公廟圍殲其殘部[14]:42—43

1949年10月後,酃縣屬衡陽專區。1954年,劃入郴縣專區。與安仁縣同屬衡陽專區、郴縣專區。未知,原安仁縣的太平墟是否在此時劃入酃縣,設為東風鄉[14]:42。1959年3月22日,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酃縣,轄區併入茶陵縣[15]。1961年,復置酃縣,屬湘潭專區。1970年,屬湘潭地區。1983年,酃縣改屬株洲市

自1950年代起,酃縣城牆和縣城大部分舊建築被拆除,同時,城區面積不斷擴大[2]。1990年代初,酃縣因「邑有聖陵」——炎帝陵改名炎陵縣。這是中國大陸常見的,因經濟因緣或提高知名度而推動的傳統地名改名[16]。1993年7月2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國務院提交《關於將酃縣更名為炎陵縣的請示》。次年4月5日,民政部下發《關於湖南省酃縣更名為炎陵縣的批覆》,批准酃縣更名為炎陵縣。

注釋[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彭雪開. 82年前就有炎陵乡,25年前才有炎陵县. 株洲晚報數字報. 2022-06-20 [2022-12-08] (簡體中文). [失效連結]
  2. ^ 2.0 2.1 2.2 2.3 2.4 楊君. 摘要. 《炎陵城变迁研究》 (碩士論文). 湘潭大學. 2017 [2022-12-09] (簡體中文). 
  3. ^ 3.0 3.1 文建美、李曉琦、鄧彬. 走进“多山之县” 领略“炎陵十峰”. 編輯:姜姿. 紅網. 2022-06-20 [202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7) (簡體中文). 
  4. ^ 4.0 4.1 湖南炎陵档案现大量“抗战联语” 涉及众多行业. 責任編輯:UN100. 搜狐網,來源:新華網. 2011-09-07 [202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7) (簡體中文). 
  5. ^ 5.0 5.1 5.2 5.3 修葺炎帝陵 旧貌换新颜. 炎陵縣人民政府網站. [202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7) (簡體中文). 
  6. ^ 6.0 6.1 6.2 宋史·卷八十八·志第四十一》茶陵軍,紹興九年,升縣為軍,仍隸衡州。嘉定四年,析康樂、雲陽、常平三鄉置酃縣,亦嘗隸衡州。縣一:酃。下。因酃湖為名。桂陽軍[……]
  7. ^ 7.0 7.1 7.2 7.3 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衡州府[……]酃縣,府東三百九十里。西北至長沙府茶陵州七十里,東至江西永寧縣九十里,南至郴州興寧縣百里。本唐茶陵縣地。宋嘉定年,析茶陵之霞陽、常平、安樂三鄉置縣洣水之陽,取古酃縣為名,屬茶陵軍。元屬衡州路。今城周四里有奇,編戶十四里。雲秋山,縣西四十五里[……]
  8. ^ 宋史·卷四百一十·列傳第一百六十九》嘉定元年,詔求言,彥約上封事,[……]尋提舉湖北常平,權知鄂州兼湖廣總領,改提點刑獄,遷湖南轉運判官。時盜羅世傳、李元礪、李新等相繼竊發,桂陽、茶陵、安仁三縣皆破,環地千里,莽為盜區。彥約至彼督運,人心始定。遷直祕閣、知潭州、湖南安撫。時江西言欲招安李元礪,朝命下湖南議招討之宜,彥約言:「今不行討捕,曲徇招安,失朝廷威重。若元礪設疑詞以款重兵,則兵不可撤戍,民不得安業。」元礪果不可降,彥約乃督諸將逼賊巢而屯,擊破李新於酃洣,新中創死,眾推李如松為首,如松降,遂復桂陽。
  9. ^ 郭名德、亮采. 《湖南增置数县缘于瑶汉大起义》. 文史博覽 (湖南省長沙市: 中國人名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 2020, (2020年第5期): 44–46 [2022-12-09]. ISSN 1672-86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9) (簡體中文). 
  10. ^ 元史·卷六十三·志第十五》地理六[……]衡州路,上[……]縣三,衡陽,上。倚郭。安仁,下。酃縣。下。道州路[……]
  11. ^ 明史·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地理五[……]衡州府,元衡州路[……]酃,府東。洣水在縣東,源出洣泉,西有雲秋水流合焉。桂陽州[……]
  12. ^ 清史稿·卷六十八·志四十三》◎地理十五……衡州府,沖,繁,難……酃,簡。府東南三百里。北:青台。南:泰和。東南:萬陽。西南:屏水山。山與桂東接界,洣水出焉。迤北至雙江口,漠渡水北流西屈注之。又西合春江,即雲秋水,東北合洣水入茶陵,是為茶陵江。其東沔渡水,北為洮水,下流合於洣水。永州府……
  13. ^ 王健英. 《坚持实事求是,恢复历史原貌——井冈山会师考评》. 黨史文苑 (江西省南昌市: 中共江西省委黨史研究室、江西省中共黨史學會). 1998, (1998年06期): 42–46. ISSN 1007-6646 (簡體中文).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金健. 《酃县解放纪实——与国民党军队在井冈山地区的最后一战》. 湘潮 (湖南省長沙市: 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 2009, (2009年第001期): 40–43 [2022-11-27]. ISSN 1003-949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7) (簡體中文). 
  15.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1959年). 責任編輯:郭楨. 中國政府網,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1960》(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編,地圖出版社1960年3月). 2007-03-23 [202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繁體中文). 
  16. ^ 李躍. 承载历史记忆的传统地名要慎改. 晶報數字報,來源:2018年6月1日《晶報》A02版. 2018-06-01 [202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