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杜勒·伊拉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布杜勒·伊拉
伊拉克王儲
伊拉克攝政王
任期1939年4月4日-1953年5月23日
君主費薩爾二世
出生(1913-11-14)1913年11月14日
奧斯曼帝國漢志州英語Hejaz Vilayet塔伊夫
逝世1958年7月14日(1958歲—07—14)(44歲)
伊拉克巴格達
配偶Melek Khanum
Faiza Khanum
Hiyam Abdullah
王朝哈希姆家族
父親阿里·本·侯賽因
母親Nafissa Khanum
宗教信仰伊斯蘭教遜尼派[1]

阿布杜勒·伊拉(阿拉伯語:عبد الإله‎;英語:'Abd al-Ilah,1913年11月14日—1958年7月14日),統治伊拉克哈希姆家族成員之一,阿里·本·侯賽因之子。1932年起,哈希姆王朝於伊拉克興起後,他亦為該國領導階層。費薩爾二世在1939年繼位時,由於過於年幼,由他擔任攝政王。1953年起擔任伊拉克的王儲,於1958年的國內流血革命中,遭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殺害。

生平[編輯]

阿卜杜勒(拿着帽子)在美國弗農山莊

阿布杜勒·伊拉是伊拉克國王費薩爾一世阿里婭·賓特·阿里英語Aliya bint Ali的哥哥漢志國王阿里·本·侯賽因國王的兒子和繼承人,當內志伊本·沙特篡奪了他父親的權力時,他的家人逃離了漢志。當加齊國王在一場車禍中喪生時,由於繼任的國王費薩爾二世未成年,阿卜杜勒·伊拉掌權成為攝政王[2]

1941年伊拉克政變[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布杜勒·伊拉被前總理拉希德·阿里·蓋拉尼短暫免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拉希德·阿里領導了一場親德政變,反對阿布杜勒·伊拉的親英政府。在他逃離這個國家後,謝里夫·沙拉夫取代了阿布杜勒·伊拉成為攝政王。謝里夫·沙拉夫是費薩爾二世的一位年老、聖潔的親戚。這位被廢黜的攝政王在安曼以避難者身份與前總理努里·賽義德共度時光。阿卜杜勒·伊拉是外約旦酋長國埃米爾阿卜杜拉的客人。[3]

5月2日,聯合王國對伊拉克叛軍發起進攻行動。5月26日,《紐約時報》報道說,阿布杜勒·伊拉呼籲部族和宗教領袖起義,幫助他推翻叛亂政府。他特別呼籲伊拉克人民、軍隊和警察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

到6月2日,拉希德阿里的「國防政府」已經垮台,拉希德·阿里已經逃到伊朗。阿布杜勒·伊拉返回巴格達,並恢復為攝政王。[4]

努里·賽義德一起工作時,阿布杜勒·伊拉在與盟國保持密切關係的同時,奉行溫和的民族主義方針。[2]

1942年,溫德爾·威爾基作為羅斯福總統的私人代表前往英國和中東。在伊拉克,阿布杜勒·伊拉為其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國宴[5]

1945年,阿布杜勒·伊拉訪問了美國。他是新美國第一夫人貝絲·杜魯門主持的第一次國宴的主賓。[6]「友好的伊拉克」攝政者收到了哈里·S·杜魯門總統授予的一個勳章[7]

1953年,費薩爾二世成年後,王儲阿布杜勒·伊拉辭去攝政王。但他仍然是這位年輕國王的親密顧問,也是親西方外交政策的擁護者。

1955年,伊拉克通過了《巴格達公約》(也被稱為中央條約組織,即CENTO)。該組織的其他成員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土耳其聯合王國。該組織的總部最初設在巴格達

1957年5月,沙特國王對伊拉克進行了為期8天的訪問。在抵達時會見了費薩爾二世、阿布杜勒·伊拉及總理努里·賽義德。這是沙特國王首次訪問伊拉克,並紀念伊拉克加入阿拉伯聯邦以及與納賽爾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決裂。[8]

1957年阿布杜勒·伊拉出訪亞洲,11月1日至8日訪問中華民國一星期,會見了總統蔣中正、副總統陳誠等政要並參訪各處。[9]

7月14日政變[編輯]

阿布杜勒·伊拉(左)和努里·賽義德(右)殘缺的屍體

7月14日的政變中,王儲阿布杜勒·伊拉和大部分皇室成員被殺。1958年7月14日,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上校領導的政變推翻了伊拉克政府,結束了伊拉克的君主制。王儲阿布杜勒·伊拉的屍體被拖在拉希德街上,並被切割成碎片。根據7月21日出版的《時代》雜誌,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中東通訊社愉快地描述了對王儲阿布杜勒·伊拉的暗殺:「人們把阿布杜勒·伊拉的屍體拖到街上,就像一條狗一樣,並把他的四肢割了下來。然後暴民燒了屍體。」[10]

家族[編輯]

哈希姆家族[11][12]
哈希姆英語Hashim ibn Abd Manaf
(得名祖先)
阿布德·穆塔利卜
阿布·塔利卜阿卜杜拉
穆罕默德
伊斯蘭教的先知
阿里
第四世哈里發
法蒂瑪
哈桑
第五世哈里發
哈桑·穆塔納
阿卜杜拉
穆薩·達賈
阿卜杜拉
穆薩
穆罕默德
阿卜杜拉
阿里
蘇萊曼
侯賽因
伊薩
阿卜杜勒·卡里姆
穆塔因
伊德里斯
卡塔達英語Qatadah ibn Idris
麥加謝里夫
阿里
哈桑
麥加謝里夫
阿布·努馬伊一世英語Abu Numayy I
麥加謝里夫
魯馬伊薩英語Rumaythah ibn Abi Numayy
麥加謝里夫
阿傑蘭
麥加謝里夫
哈桑
麥加謝里夫
巴拉卡特一世
麥加謝里夫
穆罕默德英語Muhammad ibn Barakat
麥加謝里夫
巴拉卡特二世
麥加謝里夫
阿布·努馬伊二世英語Abu Numayy II
麥加謝里夫
哈桑
麥加謝里夫
阿卜杜拉
麥加謝里夫
侯賽因
阿卜杜拉
穆赫辛
拉伊·哈達拉
阿卜杜勒·穆恩
穆罕默德英語Muhammad ibn Abd al-Mu'in
麥加謝里夫
阿里
Monarch 侯賽因
麥加謝里夫
漢志國王
Monarch 阿里
漢志國王
Monarch 阿卜杜拉一世
約旦國王
Monarch 費薩爾一世
敘利亞國王
伊拉克國王
扎伊德
伊拉克覬覦者
阿布杜勒·伊拉
伊拉克攝政王
Monarch 塔拉勒
約旦國王
Monarch 加齊
伊拉克國王
拉亞德英語Prince Ra'ad bin Zeid
伊拉克覬覦者
Monarch 侯賽因
約旦國王
Monarch 費薩爾二世
伊拉克國王
扎伊德英語Zeid Raad Al Hussein
Monarch 阿卜杜拉二世
約旦國王
侯賽因
約旦王儲英語Crown Prince of Jordan


參考資料[編輯]

  1. ^ IRAQ – Resurgence In The Shiite World – Part 8 – Jordan & The Hashemite Factors. APS Diplomat Redrawing the Islamic Map. 2005 [2019-05-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9). 
  2. ^ 2.0 2.1 'Abd al-Ilah.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 A-Ak - Bayes 15th. Chicago, Illinois: 大英百科全書公司: 14. 2010. ISBN 978-1-59339-837-8. 
  3. ^ Trouble in Paradise. 時代雜誌. 21 April 1941 [2009-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8). 
  4. ^ Lyman, Robert. Iraq 1941: The Battles for Basra, Habbaniya, Fallujah and Baghdad. Campaign. Oxford and New York: 魚鷹出版. 2006: 86. ISBN 1-84176-991-6. 
  5. ^ Points East. 時代雜誌. 1942-09-28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25). 
  6. ^ Family at Home. 時代雜誌. 1945-06-04 [2009-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2). 
  7. ^ Talk & Ceremony. 時代雜誌. 1945-06-11 [2009-10-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21). 
  8. ^ Gathering of Kings. 時代雜誌. 1957-05-25 [2009-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9). 
  9. ^ 徵信新聞》1957年11月1日至9日報導
  10. ^ Revolt in Baghdad. 時代雜誌. 1958-07-21 [2009-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11. ^ Kamal Salibi. The Modern History of Jordan. I.B.Tauris. 1998-12-15 [2018-02-07]. 
  12. ^ Family tree. alhussein.gov. 2014-01-01 [2018-02-08]. 

延伸閱讀[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