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本斯貝格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本斯貝格之戰
第五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拿破崙在阿本斯貝格向巴伐利亞和符騰堡士兵發表演說
日期1809年4月20日[1]
地點48°48′N 11°51′E / 48.800°N 11.850°E / 48.800; 11.850
結果 法軍勝利[1]
參戰方
法國 法蘭西第一帝國
巴伐利亞王國 巴伐利亞王國
符騰堡王國 符騰堡王國
奧地利帝國 奧地利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法國 拿破崙一世
法國 讓·拉納
法國 弗朗索瓦·勒費弗爾
巴伐利亞王國 卡爾·馮·威德英語Karl Philipp von Wrede
符騰堡王國 多米尼克·旺達姆英語Dominique Vandamme
奧地利帝國 卡爾大公
奧地利帝國 約翰·馮·希勒英語Johann von Hiller
奧地利帝國 路德維希大公
奧地利帝國 米夏埃爾·馮·金邁爾
兵力
55,000人[2] 42,000人[2]
傷亡與損失
1,000人傷亡[3] 7,200人傷亡及被俘[3],12門火炮損毀或被繳獲[3]

阿本斯貝格之戰(法語:Bataille d'Abensberg)發生於1809年4月20日。此役中,由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指揮的法國「德意志軍團」與路德維希大公率領的奧地利陸軍左翼部隊交戰。隨着時間的推移,約翰·馮·希勒帶着奧地利增援部隊抵達。戰鬥以法德聯軍的完全勝利告終。此役發生於阿本斯貝格東南部,包括在奧芬施泰滕、比堡-錫根堡、下巴伐利亞的羅爾拉伯河畔羅滕堡的衝突。同一天,雷根斯堡的法國駐軍向奧地利投降。

在前一天,路易-尼古拉-達武元帥托伊根-豪森之戰中苦戰勝利後,拿破崙決心突破阿本斯河的防線。為此,皇帝組建了一個臨時軍,由達武的一部分軍加上騎兵組成,並讓讓·拉納元帥指揮。拿破崙則親自指揮來自巴伐利亞符騰堡王國的萊茵邦聯軍,從西面進攻,而拉納則從北面向羅爾挺進。雖然奧地利人最初守住了陣地,但拉納的部隊卻衝破了路德維希在更東邊的防禦工事。在左邊,奧地利人設法進行了一次有力的後衛行動,但在白天,法軍粉碎了對手的右翼並俘虜了數千名士兵。這一天結束時,奧地利人勉強守住了大拉伯河的防線。

第二天,希勒撤退到蘭茨胡特,將左翼與雷根斯堡附近卡爾大公的主力分開。4月20日,駐紮在雷根斯堡的法國守軍投降,使卡爾的軍隊得以撤退到多瑙河北岸。蘭休特戰役於4月21日進行。

背景[編輯]

行軍[編輯]

1809年4月10日,當他的軍隊入侵巴伐利亞王國時,卡爾大公偷偷向拿破崙的大部隊進軍。儘管奧軍花了六天時間從邊境的因河緩緩行軍到伊薩爾河,但此舉卻使法國軍隊及其德國盟友處於嚴重危險之中。[4]拿破崙的副司令路易·亞歷山大·貝爾蒂埃元帥對軍隊的集中管理不當,使其部隊分散在廣闊的前線,處於混亂狀態。[5]

Archduke Charles missed a chance to crush Marshal Davout.
卡爾大公

4月16日,卡爾大公的209,600名士兵在蘭茨胡特越過伊薩爾河,但第二天拿破崙就親自從巴黎抵達前線。[6]拿破崙試圖從大公手中奪回主動權,他整合了麾下的部隊,並命令安德烈·馬塞納元帥的第四軍和尼古拉·烏迪諾的第二軍在右翼向蘭茨胡特進軍,以切斷奧地利的交通線。他計劃讓弗朗索瓦·約瑟夫·列費弗爾元帥的巴伐利亞第七軍駐紮在阿本斯貝格的中心,而達武的第三軍向西撤退,以防止被困在卡爾的部隊和多瑙河之間。[7]

4月19日,卡爾意識到他有機會能夠摧毀達武。當達武試圖從他的前線進行側翼行軍時,他還有65,000名士兵。對於法國人來說幸運的是,約翰一世·約瑟夫的20,000名騎兵並沒有對法軍進行攔截。[8]在中心,法軍的3,800名騎兵和步兵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裡巧妙地擋住了整個奧地利第四軍團的襲擊。[9]

在左翼,霍亨索倫-黑興根親王弗里德里希·弗朗茨·澤維爾親王撞上了路易斯·文森特·勒布朗德·聖伊萊爾將軍的法軍部隊,一場可怕的戰鬥隨之爆發。在特烏根-豪森戰役中,當步兵在一對平行的山脊上作戰時,雙方都在呼叫增援。最終,達武在下午晚些時候帶來了增援力量,並將奧地利人擊退。那天晚上,卡爾命令霍亨索倫往東撤退,以靠近奧軍大部隊。[10]

4月19日上午,卡爾大公要求霍亨索倫的部隊守住第三軍和第五軍之間的通訊線路。因此,第三軍指揮官將路德維希·蒂埃里少將的6,000名步兵轉移到陣線左側。作為蒂埃里和第三軍之間的聯繫,霍亨索倫將約瑟夫·弗賴赫爾·馮·普凡澤爾特少將與一個步兵營和兩個驃騎兵中隊(約1,000人)部署在這裡。[11]當特烏根-豪森戰役爆發時,蒂埃里在阿恩霍芬附近與巴伐利亞軍隊發生衝突,並退回到奧芬施泰滕。[12]

奧地利部署[編輯]

Johann Kollowrat's II Armeekorps attacked Regensburg.
約翰·科洛拉特

4月20日,卡爾大公的主要部隊由第三、第四和第一預備軍組成。[13]約翰·科洛拉特的第二軍於4月19日從多瑙河向北行軍進攻雷根斯堡。路易斯·庫塔爾上校的雷根斯堡守軍約有2,000人,隸屬於第65線列步兵團,該團的輕武器彈藥嚴重不足。[14]海因里希·馮·貝勒加德伯爵的奧軍第一軍團也留在了多瑙河以北。[15]

路德維希大公阿本斯河後方部署他的第五軍面朝西。[16]其中一個師被安排到列支敦士登。[17]如今只有兩個師仍然在路德維希的指揮下。[18]米夏埃爾·馮·金邁爾(Michael von Kienmayer)的第二預備軍名義上有7,975人,此時正在等待增援。[16][19]金邁爾的胸甲騎兵旅也駐紮在列支敦士登。[20]19日晚,希勒的第六軍大部到達南部的美因堡[16]像其他部隊一樣,第六軍團也受到分兵的影響。戰爭開始時,卡爾派弗朗茨·傑拉西奇的師去守住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21]希勒還在莫斯堡分出一支小部隊監視他的南翼。[22]希勒的部隊總人數為75,880人。[19]但數次分兵後,人數僅為42,000人。[2]

法軍部署[編輯]

Siegenburg from a c. 1700 woodcut
錫根堡

當拉納到達前線時,拿破崙立即任命他指揮一個臨時軍。這個臨時軍主要由前一天逃離卡爾大公陷阱的第三軍組成。除了原第三軍的三個師和一個旅外,這支部隊還增加了來自騎兵預備隊的第1重甲騎兵師。[23]這支部隊中的一個旅被派去守衛多瑙河畔薩爾,這是拉納和達武部隊的一個通訊點。[24]

4月20日上午,拿破崙錯誤地認為卡爾大公的大部分軍隊都在他面前。因此,他下令向東南的蘭茨胡特方向進軍。拉納的任務是通過向南從羅爾推進,從而擊破奧地利的右翼。多米尼克·旺達姆將軍將率領他的符騰堡軍團進攻錫根堡。列費弗爾的部隊將連接拉納和旺達姆的通訊線路拿破崙命令馬塞納的第四軍占領蘭茨胡特和伊薩爾河的渡口,力求切斷奧地利軍隊的交通線。[25]

戰鬥[編輯]

阿本斯貝格[編輯]

卡爾大公於4月20日上午7點30分向路德維希大公發出命令。他指示路德維希的部隊撤退到羅滕堡,並在後方陣地進行防守。卡爾打算讓希勒在普費芬豪森就位。由於卡爾的命令下達過晚,並且沒有通知路德維希其他的部隊已經撤退到東部,此舉讓奧軍第五軍團的右翼暴露無遺。[15]

路德維希在羅爾派駐有由舒斯切赫將軍指揮的四個驃騎兵中隊。[26]舒斯切赫的步兵在與約瑟夫·馮·梅斯科·德·費爾索-庫比尼男爵的支隊會合後重新加入了第五軍的大部隊。[27]

Battle of Abensberg map showing Lannes breakthrough at Bachl and Rohr
阿本斯貝格戰役地圖

巴伐利亞的路德維希率領的巴伐利亞第一師和伯恩哈德·伊拉斯姆斯·馮·德羅伊中將率領的巴伐利亞第三師與德蒙特的第三師一起向奧芬施泰滕進發。上午10時左右,他們擊敗了奧軍的一個旅,當拉納的部隊從北方逼近時,奧地利軍隊回到巴赫爾。[28]

因為他擔心他左邊的樹林裡可能藏着奧地利軍隊,拉納放慢了行軍的速度,這樣他就可以對東邊的地形進行偵查。即便如此,他的縱隊還是在奧軍的步兵之前到達了羅爾。拉納的到來讓舒斯切赫感到驚訝。奧地利指揮官勇敢地指揮四個驃騎兵中隊向法軍前衛發起進攻。最終,法軍的整個旅都參與了戰鬥,並將奧地利驃騎兵逼回羅爾以南。這時,先前被巴伐利亞軍隊擊退的奧軍出現在了現場。拉納的部隊迅速擊潰了這些奧軍步兵,並將他們再次追入了樹林。[29]

French Cuirassier in 1809
法國胸甲騎兵

為了減輕步兵的壓力,舒斯切赫再次帶領騎兵衝鋒。起初,攻擊進展順利,但隨後奧地利騎兵迎戰了一大群胸甲騎兵,然後開始潰敗。法國獵兵和胸甲騎兵衝垮了奧軍的陣型。有3,000多名奧地利人被俘,四門大炮被法軍繳獲。[30]

前一天晚上,希勒的第六軍在美因堡露營。雖然一條道路從美因堡直接通往路德維希左翼的錫根堡,且距離只有13公里,但希勒還是選擇通過普費芬豪森繞行。到達後,希勒就被授權指揮所有的左翼部隊。[31]中午時分,希勒親自抵達錫根堡與路德維希大公會面。聽到來自右翼的令人不安的報告後,他派卡爾·馮·文森特將軍率領約瑟夫·霍夫邁斯特少將和尼古拉斯·魏森沃爾夫將軍的兩個旅,以及四個騎兵中隊前往羅滕堡[32]

路德維希大公派羅伊斯親王和約瑟夫·拉德茨基·馮·拉德茨率領四個步兵營和12個騎兵中隊駐紮在錫根堡。比安奇占據了比堡對面的阿本斯河東岸。卡爾·菲利普·馮·維德中將的巴伐利亞部隊在錫根堡進行了偵查,但他的巴伐利亞第2師很快被拉德茨基和奧軍的炮火擊退。這時,路德維希聽說了法軍在另一個戰場的勝利,於是命令拉德茨基派兩個營到右翼,並從路德曼斯多夫召集了金邁耶的軍隊。[33]

威德向北移動到比堡,在那裡他試圖再次越過阿本斯河。起初他並沒有成功,但比安奇撤退到基希多夫,使得巴伐利亞第2師能夠安全渡過河東岸。與此同時,多米尼克·旺達姆的符騰堡部隊代替了威德的部隊繼續進攻。旺達姆很快意識到在錫根堡渡河是徒勞的,所以他也向北進軍,在阿本斯貝格渡河,隨後向南移動到基希多夫。巴伐利亞人和符騰堡人在這裡找到了比安奇的一個旅和一個騎兵中隊。[34]羅伊斯也很快帶着拉德茨基的兩個營抵達。[35]大約下午2時的時候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之後奧地利人撤退到東南部。[36]

在第7巴伐利亞步兵團和兩個符騰堡步兵營的不斷襲擊後,奧軍開始撤退。[35]在巴伐利亞人阻止他之前,奧地利第五軍團的輜重部隊安全地通過了普費芬豪森。威德在隨後開展猛烈追擊並俘虜了許多奧地利士兵,但未能奪取先前被奧地利人燒毀的橋梁。[37]即便如此,巴伐利亞人仍繼續進攻,在晚上11時穿過河流進行攻擊。拉德茨基回到了一座叫做霍恩巴赫的小山上,他的後衛在那裡與巴伐利亞人發生了小規模衝突,直到次日凌晨。[38]

當文森特的縱隊接近羅滕堡時,他發現道路上擠滿了奧地利第三軍的輜重車。奧地利騎兵的一次衝鋒拖住了法國胸甲騎兵,給步兵在東側建立陣地爭取了時間。希勒在下午晚些時候抵達羅滕堡,並在晚上7時下令進行反擊。文森特將他的左翼部隊向前推進,迅速摧毀了一個巴伐利亞部隊,俘虜了300名士兵。不久之後,奧地利第4步兵團與巴伐利亞步兵和法國步兵展開了激烈的交火。黃昏時分,奧地利人在受到600人傷亡後被逼退,但奧軍也終於阻止了敵軍進一步的進攻。[39]

雷根斯堡[編輯]

Prince Johann Liechtenstein secured the surrender of Regensburg.
約翰一世·約瑟夫

4月20日,奧地利第二軍團繼續在雷根斯堡襲擊路易斯·庫塔爾上校的第65線列步兵團。上午8時,一支法國車隊被派去補充嚴重不足的彈藥,但遭到了奧地利騎兵的伏擊。[40]法國軍隊在彈藥不足後向奧軍請求24小時休戰,並宣城如果沒人來救的話就向奧軍投降。奧地利指揮官愚蠢地同意了這些條件。[41]

然而,約翰一世·約瑟夫的縱隊很快就從南方出現了。約翰一世·約瑟夫指出,現有的停火協議不適用於他的部隊,並要求法軍立即投降。庫塔爾隨即在下午5時投降。[41]法國工兵發現不可能拆除堅固的雷根斯堡大橋。完整的橋梁後來成為卡爾軍隊逃跑的關鍵因素。[42]在兩天的戰鬥中,法軍在雷根斯堡有11名軍官和大約200名士兵傷亡,另外還有1,988人被俘。奧地利的損失是73人死亡,220人受傷,85人失蹤,總共378人傷亡。在戰鬥中,法軍俘虜了75名士兵和一面戰旗,在投降後被俘士兵和旗幟都被送回。[43]

當第二軍團可以再次執行任務時,司令部命令他的部隊連夜向西行軍到多瑙河北岸的黑毛。早上,疲憊的部隊從他們毫無意義的閒逛中被召回雷根斯堡[44]

後果[編輯]

奧地利軍隊於此役的損失約為492人陣亡,2,219人受傷,近4,000人被俘,共損失6,711人。法國人還繳獲了八面戰旗和十二門火炮。[45]

Louis Davout's outnumbered force was not disturbed by Austrians on 20 April.
達武的部隊在此役中沒有派上用場

那天晚上,隨着奧軍失敗的嚴重程度被發現,希勒決定將他的部隊拉到蘭茨胡特。這一關鍵決定意味着奧地利左翼將在不久的將來獨立於卡爾大公的軍隊。希勒於5月15日在維也納以北才能再次與卡爾重聚。[46]

當拿破崙襲擊他的左翼時,卡爾大公卻保持着驚人的惰性。[47]早上6時,大公與羅森伯格親王在一起,早上7時30分,他向路德維希大公發出命令,然後給皇帝弗朗茨寫了一封信。但從上午11時到下午6時30分,卡爾都沒有發布任何命令。他要麼痴迷於占領雷根斯堡,要麼癲癇發作,在此期間他很有可能把自己鎖在自己的房間裡。[48]癲癇發作是確實可能的,但也有可能是卡爾為了掩蓋自己不作為而編的故事。[49]

儘管寡不敵眾,拿破崙的113,000名士兵還是將161,000名奧地利士兵分成了兩支部隊。卡爾的五個軍,包括雷根斯堡以北的第一軍和第二軍的48,000名士兵,位於北部,而希勒的三個軍則退回蘭茨胡特。(馬塞納和烏迪諾的57,000名士兵不計入拿破崙的總數。)[50]兩支奧地利軍隊不得不各自進行第二次重大戰役。希勒在4月21日參加了蘭休特戰役,而卡爾則在22日參加了埃克米爾戰役[51]

腳註[編輯]

  1. ^ 1.0 1.1 Bodart 1908,第398頁.
  2. ^ 2.0 2.1 2.2 Petre 1976,第139頁.
  3. ^ 3.0 3.1 3.2 Gill 2014,第235頁.
  4. ^ Chandler 1966,第677頁.
  5. ^ Chandler 1966,第678-679頁.
  6. ^ Bowden & Tarbox 1989,第73頁.
  7. ^ Chandler 1966,第682-683頁.
  8. ^ Arnold 1990,第83-84頁.
  9. ^ Arnold 1990,第90頁.
  10. ^ Arnold 1990,第85-93頁.
  11. ^ Arnold 1990,第84頁.
  12. ^ Smith 1998,第289頁.
  13. ^ Arnold 1990,第105頁,map.
  14. ^ Arnold 1990,第101頁.
  15. ^ 15.0 15.1 Arnold 1990,第104頁.
  16. ^ 16.0 16.1 16.2 Arnold 1990,第107頁.
  17. ^ Arnold 1990,第74頁.
  18. ^ Bowden & Tarbox 1989,第69-70頁.
  19. ^ 19.0 19.1 Arnold 1990,第235頁.
  20. ^ Arnold 1990,第175頁.
  21. ^ Arnold 1990,第78頁.
  22. ^ Arnold 1990,第105頁.
  23. ^ Arnold 1990,第110頁.
  24. ^ Petre 1976,第133n頁.
  25. ^ Arnold 1990,第104-105頁.
  26. ^ Petre 1976,第134頁.
  27. ^ Petre 1976,第136頁.
  28. ^ Castle 1998,第41頁.
  29. ^ Arnold 1990,第110-111頁.
  30. ^ Arnold 1990,第111-112頁.
  31. ^ Arnold 1990,第108頁.
  32. ^ Arnold 1990,第112頁.
  33. ^ Arnold 1990,第107-108頁.
  34. ^ Arnold 1990,第114-115頁.
  35. ^ 35.0 35.1 Petre 1976,第138頁.
  36. ^ Arnold 1990,第115頁.
  37. ^ Arnold 1990,第116頁.
  38. ^ Arnold 1990,第137頁.
  39. ^ Arnold 1990,第113-114頁.
  40. ^ Arnold 1990,第119-120頁.
  41. ^ 41.0 41.1 Arnold 1990,第119頁.
  42. ^ Arnold 1990,第100頁.
  43. ^ Smith 1998,第288-289頁.
  44. ^ Arnold 1990,第125頁.
  45. ^ Arnold 1990,第120頁.
  46. ^ Arnold 1990,第116-117頁.
  47. ^ Arnold 1990,第118頁.
  48. ^ Petre 1976,第143-144頁.
  49. ^ Arnold 1990,第213頁.
  50. ^ Chandler 1966,第685頁,map.
  51. ^ Smith 1998,第290-291頁.

參考資料[編輯]

  • Arnold, James R. Crisis on the Danube: Napoleon’s Austrian Campaign of 1809. New York, N.Y.: Paragon House. 1990. ISBN 1-55778-137-0. 
  • Bodart, Gaston. Militär-historisches Kriegs-Lexikon (1618-1905). 1908 [2021-06-12]. 
  • Bowden, Scotty; Tarbox, Charlie. Armies on the Danube 1809. Arlington, Texas: The Emperor's Press. 1989. ISBN 0-913037-08-7. 
  • Castle, Ian. Eggmühl 1809: Storm over Bavaria. Oxford: Osprey. 1998. 
  • Chandler, David.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New York: Macmillan. 1966. 
  • Gill, John H. 1809: Thunder on the Danube - Napoleon's Defeat of the Habsburgs, Vol. 1. London: Frontline Books. 2014. ISBN 978-184415-713-6. 
  • Petre, F. Loraine. Napoleon and the Archduke Charles. New York, N.Y.: Hippocrene Books. 1976. 
  • Smith, Digby. The Napoleonic Wars Data Book. London: Greenhill. 1998. ISBN 1-85367-276-9. 

延伸閱讀[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