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曦瑩/阿道夫·希特勒的崛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32 年 6 月 21 日,希特勒與恩斯特·漢夫施塔恩格爾(Ernst Hanfstaengl) 和赫爾曼·戈林 (Hermann Göring) 的談話

阿道夫希特勒於 1919 年 9 月在德國上台,當時希特勒加入了當時被稱為Deutsche Arbeiterpartei – DAP(德國工人黨)的政黨。 1920年更名為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NSDAP(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俗稱納粹黨)。它是反馬克思主義的,反對魏瑪共和國的戰後民主政府和凡爾賽條約的政黨,鼓吹極端民族主義和泛德主義,以及反猶主義。希特勒於 1933 年 3 月掌權,當時德國國會在該月通過了1933年授權法案,擴大了權力。經過一系列議會選舉和相關的幕後陰謀,保羅·馮·興登堡總統於 1933 年 1 月 30 日任命希特勒為時任德國總理。授權法案幾乎保證了希特勒此後可以在沒有法律異議的情況下按照憲法行使獨裁權力。

希特勒在該黨的早期就上升到了一個較高的位置。作為該黨最好的發言人之一,他威脅要離開後被任命為領袖。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幫助,因為他願意使用暴力來推進他的政治目標,並招募願意採取同樣行動的黨員。1923年11月的啤酒館政變和後來他的書《我的奮鬥》(Mein Kampf)的發行擴大了希特勒的受眾。20世紀20年代中期,該黨參與了選舉鬥爭,希特勒作為演講者和組織者參與了這些鬥爭,並參與了共產黨的 "前線部隊"(Rotfrontkämpferbund)和納粹的 "突擊隊"(Sturmabteilung)之間的街頭鬥爭和暴力。在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納粹黨聚集了足夠的選舉支持,成為帝國議會中最大的政黨,希特勒將政治敏銳性、欺騙性和狡猾性融為一體,將該黨的非多數但多數的地位轉化為1933年魏瑪共和國的有效治理力量。

納粹掌權後,圍繞他們的崛起創造了一個神話,他們將與本文範圍大致對應的時期描述為鬥爭時期或鬥爭年限。

早期階段(1918-1924年)

[編輯]

阿道夫·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參與了新生的德國工人黨,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他將該黨轉變為納粹黨,並通過組建衝鋒隊,很早就確定了運動的暴力基調。巴伐利亞的天主教對來自柏林的新教的統治深惡痛絕,希特勒起初將巴伐利亞的革命視為獲得權力的一種手段。然而,早期的政變嘗試,即1923年慕尼黑的啤酒館政變,被證明是失敗的,希特勒因領導政變而被監禁。他利用這段時間寫了《我的奮鬥》,其中他認為,猶太教基督教的軟弱倫理正在削弱歐洲,德國需要一個不妥協的強人來恢復自己並建立一個帝國。他從失敗的政變中吸取教訓,決定採取通過法律手段追求權力的策略,而不是通過對國家的武力的奪取來奪取政府的控制權,並且宣布了嚴格的法律路線。

從停戰(1918 年 11 月)到入黨(1919 年 9 月)

[編輯]
B&W newspapers
1919 年 2 月美國對德國動亂的新聞報道

1914年,在得到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的許可後,25歲的奧地利出生的希特勒加入了德國軍隊的一個巴伐利亞團,儘管他當時還不是德國公民。在四年多的時間裡(1914年8月至1918年11月),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與者之一。1918年11月西線的戰鬥結束後,希特勒於11月19日從帕斯沃克醫院出院,回到慕尼黑,當時慕尼黑正處於社會主義動盪的狀態。11月21日抵達後,他被分配到第二步兵團第一補充營的第七連。12月,他被重新分配到特拉恩施泰因的一個戰俘營擔任警衛。他一直呆在那裡,直到1919年1月營地解散,之後他回到慕尼黑,在該市的主要火車站Hauptbahnhof,擔任了幾個星期的警衛工作,士兵們一直在那裡旅行。

在此期間,許多著名的德國人被暗殺,其中包括社會主義者庫爾特·艾斯納,他於 1919 年 2 月 21 日被一名德國民族主義者槍殺。他的對手艾哈德·奧爾也在一次襲擊中受傷。其他暴力行為也包括殺害德軍少校 Paul Ritter von Jahreiß 和保守派議員Heinrich Osel 。在這場政治混亂中,柏林派出軍隊——被共產黨人稱為「資本主義白衛兵」。 1919年4月3日,希特勒被選為其軍事營的聯絡員,4月15日再次當選。在此期間,希特勒敦促他的部隊遠離戰鬥,不要加入任何一方。 [1]

當伯格哈德·馮·奧文中將和他的部隊宣布巴伐利亞安全,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於 5 月 6 日被正式粉碎,。在逮捕和處決之後,希特勒譴責他的聯絡人格奧爾格·杜夫特 (Georg Dufter) 是蘇聯「激進的煽動者」。 [2]他向軍事調查委員會提供的其他證詞使他們能夠剷除「感染了革命熱情」的其他軍隊成員。 [3]由於他的反共觀點,他的部隊於 1919 年 5 月解散時,他被允許避免被解僱。 [4]    [[Category:魏玛共和国]] [[Category:阿道夫·希特勒]] [[Category:CS1德语来源 (de)]]

  1. ^ Ullrich 2016,第79頁.
  2. ^ Ullrich 2016,第80頁.
  3. ^ Mitchell 2013,第37頁.
  4. ^ Shirer 1960,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