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專題:太平洋颱風季/條目/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系列頁面

現時本專題有15條典範條目,原本都是翻譯作品,後卡達編輯的原創條目颶風奇羅在2018年1月初入選典範條目,成為第一個太平洋颱風季專題原創之典範條目。

翻譯條目[編輯]

風季條目(1)[編輯]

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相對而言較為活躍,有多個熱帶氣旋菲律賓日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構成影響。全季每個月都有熱帶天氣活動,其中又以7至10月間形成的風暴數量最多。全年經正式和非正式確認存在的熱帶低氣壓有37個,其中26個獲得命名,15個發展成颱風。1月10日,熱帶風暴塔巴在菲律賓以東海域發展形成,提前拉開颱風季序幕。兩個月後,颱風米娜成為有紀錄以來首場在3月成形的強颱風。6月,颱風查特安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帶去暴雨,奪走48人的生命,成為楚克州有紀錄以來最致命的自然災害。風暴接下來重創關島,然後又襲擊日本。8月,颱風鹿莎成為43年來在大韓民國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颱風,導致238人遇難,經濟損失高達42億美元。10月,颱風海高斯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吹襲東京都的第三強颱風。颱風鳳仙是本季最後一場風暴,也是有紀錄以來造成關島損失最嚴重的氣旋之一,經濟損失達7億美元,最終在11月11日消散。

風暴條目(13)[編輯]

颱風泰培是有紀錄以來全世界最強烈的熱帶氣旋,源於10月4日澎貝島附近季風槽產生的擾動天氣,是1979年太平洋颱風季的第19場風暴和第12場颱風。掠過關島後於10月12日達到風速每小時305公里的最高強度,海平面氣壓低至870毫巴,刷新世界紀錄。颱風在此強度下的風場直徑高達2220公里,又創下覆蓋範圍最大的熱帶氣旋紀錄。泰培接下來繼續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動。10月19日,氣旋登陸日本南部,不久後便轉變成溫帶氣旋美國空軍氣象局派出60架次偵察機飛入泰培內部執行觀測任務,這場颱風因此成為近距離觀測次數最多的熱帶氣旋之一。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日本神奈川縣開展的訓練營因泰培間接引發火災,致使13人遇難,68人受災。該國其他地區還因這場颱風引發大範圍洪災,導致42人喪生,海上還有許多船隻沉沒,至少44人死亡或失蹤。

颱風蓋伊是1989年11月形成的一場規模雖小,但卻在暹羅灣及周邊區域奪走800多條人命的強烈熱帶氣旋,也是35年間對馬來半島影響最嚴重的颱風。系統源於11月初泰國灣上空的季風槽,到11月3日時風速已超過每小時120公里。當晚,蓋伊以風力時速185公里強度吹襲春蓬府,成為1891年後首場登陸泰國的颱風。11月8日,颱風達到風速每小時260公里的最高強度,相當於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最高的五級標準,然後從安得拉邦卡瓦利附近上岸。11月10日清晨在馬哈拉施特拉邦上空完全消散。整個泰國共計遭受了價值110億泰銖的損失。蓋伊以高強度吹襲印度,安得拉邦損失數額約為4.1億印度盧比

颱風蓋伊1992年太平洋颱風季最強烈且持續時間最長的風暴,於11月14日由國際日期變更線附近的一個季風槽形成,途經馬紹爾群島時,蓋伊已經成為一個還在繼續增強的颱風,並在完全穿過該群島後在公海上空達到最高強度。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其最高風速達到每小時295公里。達到最高強度後,蓋伊由於與另一個颱風的相互影響而迅速減弱,到11月23日襲擊關島時風速已降至每小時160公里。之後風暴曾短暫地再次強化,之後再次減弱,於11月30日在日本以南洋面轉變成溫帶氣旋。颱風最先襲擊了馬紹爾群島,造成5000人無家可歸,大量農作物受損,該國首都馬朱羅在風暴期間出現停水斷電。群島上沒有當地人喪生,但有一位水手遇難。蓋伊襲擊關島時成為該島這年遭遇的第六個颱風。之前島上大部分質量較差的建築物都在颱風奧馬爾來襲期間被毀,所以這次的颱風沒有對島上造成嚴重損失。

颱風歐馬是繼1976年的颱風波密拉以來吹襲關島的最強颱風,也是對該島造成破壞最嚴重的颱風之一。系統源於1992年8月23日西太平洋上空的大規模季風槽,在向西移動的過程中緩慢強化成熱帶風暴。於8月28日以風力時速195公里強度登陸關島。次日,氣旋達到最高強度。9月4日吹襲台灣東部前,歐馬有大幅減弱,次日再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上空,於9月9日逐漸消散。歐馬在關島奪走1條人命,並造成4億5700萬美元的損失。從菲律賓以北較遠處海域經過期間,颱風造成11人死亡,並對538套房屋造成價值9.03億菲律賓披索的破壞。歐馬接下來給日本南部島嶼帶去狂風和小雨,該國農作物遭受了4.76億日圓的損失。氣旋在台灣部分地區引發洪災,導致3人遇難,經濟損失約6500萬美元。

颱風帕卡1997年太平洋颶風季颱風季的最後一個熱帶氣旋,也是有紀錄以來12月形成的最強颱風之一。系統於11月28日經夏威夷州西南方向較遠處的低壓槽發展而成,12月7日進入西太平洋。氣旋強度在行進期間不斷變化,於12月10日穿越馬紹爾群島期間達到颱風標準。12月16日,帕卡以風速每小時230公里強度襲擊關島羅塔島,然後於12月18日在開放海域上空達到最高強度。12月23日完全消散。馬紹爾群島最先受到颱風帕卡的衝擊,當地降下暴雨,經濟損失達8000萬美元。風暴之後又從關島以北經過,狂風摧毀當地約1500幢建築物,另有約1萬套受損,導致5000人無家可歸,氣旋名稱「帕卡」因此退役

熱帶風暴畫眉2001年太平洋颱風季期間形成的最後一場風暴,於12月26日在南海海域發展形成,比有紀錄以來世界上任何一個熱帶氣旋都更靠近赤道。系統迅速增強並沿馬來西亞最東南端登陸,於12月28日在蘇門答臘上空消散,其殘留最終在北印度洋重新組織。風暴在馬來西亞東部引發洪災和山體滑坡,造成5人喪生,經濟損失約360萬美元。「畫眉」之後成為日本氣象廳自21世紀開始為太平洋颱風命名以來退役的第一個風暴名稱,用「琵琶」代替。

強烈颱風查特安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楚克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系統於2002年6月28日在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附近成形,之後多天一直蜿蜒行進並在當地產生暴雨,導致島上各地發生多起山崩,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所受損失總額超過1億美元。襲擊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後,查特安逐漸增強並開始向西北方向前進。7月4日,颱風的風眼關島以北近海掠過,風眼牆則在該島上空經過並降下暴雨,引發的洪災和山崩導致1994套房屋不是被毀就是受損嚴重。整個關島一共受到價值6050萬美元的破壞,還有23人受傷。7月8日,風暴達到風力時速175公里的最高強度,然後在轉向北上期間逐漸減弱,降級成熱帶風暴後於7月10日吹襲日本東部產生暴雨,導致1萬零270套房屋被淹,該國一共受到約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颱風鹿莎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期間的第21個熱帶低氣壓,是43年來襲擊大韓民國的最強颱風。系統於8月22日由西北太平洋季風槽發展形成。8月26日,風暴行經日本奄美群島,導致當地2人死亡,約2萬人失去供電。颱風令日本普降暴雨。接下來鹿莎以10分鐘持續風速140公里強度登陸南韓高興郡。給當地帶去瓢潑大雨。風暴在南韓至少奪走了233人的生命,經濟損失高達42億美元。鄰近的北韓也降下暴雨,致使3人喪生,2萬6000人無家可歸。9月1日,氣旋在俄羅斯東部上空轉變成溫帶氣旋,最終在3天後消散。

颱風彭梭娜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期間的最後一場颱風。系統源於12月2日的一片擾動天氣區,於12月5日達到颱風強度。12月8日,風暴以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75公里強度從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經過,於12月11日轉變成溫帶氣旋。颱風彭梭娜導致關島全部停電,還有約1,300套房屋被毀,成為該島有紀錄以來造成損失最慘重的5場颱風之一。羅塔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其他地區也受到風暴重創,其名稱「彭梭娜」因此退役,今後永不於太平洋颱風命名時採用,其新名字由紅霞取代。

強烈颱風梅米是1904年有紀錄以來吹襲朝鮮半島的最強颱風,於2003年9月4日經西太平洋季風槽內存在的擾動天氣發展而成。於9月8日達到颱風標準。鳴蟬的風眼牆於9月10日在日本宮古島上空經過,當地測得的氣壓值低至912毫巴,是該國有紀錄以來測得的第4低氣壓。9月12日從韓國釜山以西不遠處登陸。次日,風暴在日本海轉變成溫帶氣旋,系統殘留又持續了數天,日本北部因此遭遇狂風。氣旋還在該島產生暴雨,創下單日雨量新紀錄。韓國受創最為嚴重,共有117人遇難,總體經濟損失高達5萬5200億韓圓

強烈颱風娜比是2005年9月吹襲日本西南部的一場強勁颱風,於8月29日在北馬里亞納群島以東成形,是200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4場獲得命名的風暴。氣旋向西移動,於8月31日以颱風強度從塞班島以北經過。次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把娜比升級成超強颱風。接下來娜比在迂迴北上期間減弱,於9月6日襲擊日本九州。掠過韓國後,風暴轉向東北,並在經過北海道後於9月8日轉變成溫帶氣旋。首先受到颱風襲擊的是北馬里亞納群島,遭受的損失數額約為250萬美元。接下來,氣旋西部邊緣又在韓國釜山引發多起交通事故,該國共有6人死亡,經濟損失約1億1540萬美元。日本九州損失數額達40.8億日圓。風暴經過期間共計打破61項日降雨紀錄。整場颱風一共造成35人遇難,經濟損失約9.72億美元。

颶風伊歐佳是有紀錄以來中太平洋出現的最強熱帶氣旋。作為2006年太平洋颶風季期間中太平洋形成的首場風暴,伊歐佳創下多項紀錄,不但縱橫太平洋達17天之久,而且強度先後3度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五級颶風標準。氣旋由夏威夷州以南較遠處的熱帶輻合帶發展而成。8月22日晚,風暴快速弱化成二級颶風,然後從強斯頓環礁上空經過。兩天後,氣旋又因外界環境有利而得以快速增強,於8月25日達到五級颶風標準並在不久後穿越國際換日線。於9月6日轉變成溫帶氣旋。系統殘留加速向東北前進,最終進入阿拉斯加州上空。颱風在威克島構成中等程度破壞,部分建築受損,房屋的屋頂被刮掉,損失總額約8800萬美元。

強烈熱帶風暴法茜2007年太平洋颱風季的第20個獲得命名的風暴,其持續時間較短,對陸地產生的影響也很小。法茜來源於10月下旬西太平洋公海的一股熱帶低氣壓,系統在快速朝東北方向進發的過程中快速強化,於10月26日成為一個強烈熱帶風暴,不過到次日掠過日本時,風暴已經成為溫帶氣旋,其殘留於10月28日消散。雖然法茜自始至終沒有實現過登陸,但與其相關聯的外圍雨帶產生了暴雨,三宅島收到的降雨量高達458毫米。一班飛往成田國際機場日本航空航班在10月27日下午遭遇了嚴重的湍流,飛機因此受到損傷,機上有一人重傷,六人輕傷。東京附近有一人在風暴經過時遇難,另外還有三人受傷。風暴造成的經濟損失總計約為1.5億日元

這些條目都是部份維基人以翻譯英文條目的方式改善而成,現在已經是本專題的代表作,內容專業、深入而充實,來源亦充足、可靠,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另外颱風蘇特由於內容無符合標準,而未能通過重審,已喪失典範條目資格。

原創條目[編輯]

颶風奇羅2015年太平洋颶風季第3個被命名的熱帶氣旋,以及2015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7個風暴。它亦是2015年繼颱風哈洛拉後,第二個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從中太平洋進入西北太平洋的風暴,更是自2000年來,第八個以熱帶風暴以上強度從中北太平洋跨區至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奇羅」在中北太平洋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四級颶風標準,隨後以三級颶風的強度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北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