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列表

這是特色列表,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四川省綿竹市漢旺地震工業遺址紀念中心內的「大愛永生」雕塑。

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是中國地震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認定的歷史地震遺存。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要求具有防震減災科學研究價值、防震減災宣傳教育作用和對當代及後代防震減災的借鑑意義[1]

1997年12月,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了《防震減災法》,首次提出建立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2]。2001年,重慶黔江小南海古地震遺址成為了全國首個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之後又相繼批覆設立了永勝紅石崖大地震「天坑」遺址等5處典型地震遺址。

當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有4個省級行政區擁有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其中,山東寧夏各有2處,而重慶雲南均佔1處[1]

發展歷史[編輯]

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經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簽署主席令公佈,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該法內容涵蓋地震防災、備災、救災、賑災等部分[2]。其中,此法第四十二條載明,「國家依法保護典型地震遺址、遺蹟。典型地震遺址、遺蹟的保護,應當列入地震災區的重建規劃。」有學者指出,該條款作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評定的基礎法源,使得典型的地震遺址、遺蹟依法受到保護[3]

2001年,經中國地震局批准,確定黔江小南海古地震遺址為首個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2005年,永勝紅石崖大地震「天坑」遺址經審議獲批為第二處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4]。其後的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又進行了三輪評選,共將四處保護地列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5]。至此,中國地震局設立的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共達6處[1]

評定標準[編輯]

根據中國地震局的有關規定,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應當符合以下標準之一[1]

  1. 具有抗震設防研究價值的,包括震毀、震損及完好的典型建築物、構築物及遺址。
  2. 具有地震科學研究價值的,重要地震斷層、地形和地貌變動的遺址。
  3. 具有災害對策研究價值和重要警示教育意義的遺址或遺蹟。
  4. 經歷過歷史地震考驗有重要史料價值的古建築物。

根據《防震減災法》之要求,在確定典型地震遺址、遺蹟時,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都可向震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提出保護典型地震遺址、遺蹟的建議,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將意見集中匯集,經由專家論證,將論證結果報中國地震局批准[3]。經批准後,方可公佈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3]

遺址名錄[編輯]

名稱 位置 發震日期 批准年份 遺址類型 描述
黔江小南海古地震遺址 重慶市黔江區 1856年6月10日[6] 2001年[7] 堰塞湖遺址
1856年黔江地震堰塞湖遺址。小南海堰塞湖湖面面積約2.87平方千米,總蓄水量約7020萬立方米[6]。該遺址處於渝東鄂西褶皺帶內,以震旦系變質岩為基底,岩性以頁岩、粉砂岩為主[6]。該處遺址完整地保存了地震堰塞湖原始狀態,保留了歷史地震現場要素,具有地震科學研究價值[6]
永勝紅石崖大地震「天坑」遺址 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 1515年6月17日[5] 2005年[4] 斷層遺址
1515年北勝地震的地質斷層遺址。天坑遺址形似馬蹄,由上部開口深200餘米的坑和一個深約300米的狹窄山谷複合而成,總深度約500米,有「丹岩千尺,下臨大河」之說[4]。該處遺址為永北地震一系列遺址中具有代表性的一處,具有地震科學研究價值[5]
郯城麥坡地震活斷層遺址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 1668年7月25日[8] 2006年[5] 斷層遺址
郯城大地震的地質斷層遺址。郯城麥坡遺址位於郯廬斷裂帶中部,為該斷裂帶出露條件最好、剖面最典型的一段[5]。出露部分南北長約2600米,東西寬約190米[5]。斷層兩側土壤分異,分別為中生代磚紅壤和新生代深褐壤,有「一步億年」之譽,具有地震科學研究價值[5]
棗莊熊耳山崩塌開裂地震遺址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 1668年7月25日[9] 2007年[5] 滑坡遺址
郯城大地震的地質滑坡遺址。熊耳山距地震震中約80千米,震害情況嚴重[5]。該山局部山體因災出現滑坡和岩石崩塌現象,如裂山山谷西側的滑坡體和東側的龍抓崖地區[9][10]。有顯著的歷史地震次生地質災害痕跡,具有地震科研價值和宣傳教育意義[5]
西吉党家岔地震滑坡堰塞湖遺址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 1920年12月16日[5] 2006年[5] 堰塞湖遺址
海原大地震的堰塞湖遺址。党家岔堰塞湖湖面面積約186.60萬平方米,總蓄水量約1120萬立方米,堰容為1600萬立方米[11]。該遺址屬串珠狀堰塞湖群,由43座湖泊組成,規模較大、保存完整,是世界第二大震湖[5][12]
海原大地震遺蹟遺址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 1920年12月16日[5] 2008年[5] 複合遺址
海原大地震的文化及地質複合遺址。該處遺址系海原活動斷層內各處遺蹟點聯合申報設立,涵蓋震中方圓240千米區域內的斷頭溝、斷尾溝、斷塞塘、漕形谷、堰塞湖等地貌以及萬人墳遺址等文化遺產,具有地震科研價值和史料價值[5][13]

遺存保護[編輯]

全國人大常委會編訂的《防震減災法釋義》中指出,「典型地震遺址、遺蹟屬於國家永久性保護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的義務[3]。」有研究者認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對於探尋地震規律、監測預報、防震減災具有重要意義。使用考古學方法研究地震歷史,有助於地震考古學的形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葉茂林表示,對地震遺址的考古工作「不僅有助於認識地震變化發展的規律,而且能夠通過研究這些規律,推算今後發生地震的概率,為地震預報提供一些重要的參考數據。」四川大學教授林向則認為,「對古代遺址、村落、墓葬等考古資料水平或垂直分佈的變化進行判別,不失為研究歷史地震的有效切入點。」[14]

《防震減災法》第四十三條及其第二款對破壞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的行為作出了罰則規定,各級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可對破壞遺址之行為處以最高十萬元的罰款,並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5]。但也有報道指,部分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的保護狀況堪憂,正遭受着自然風化及人為破壞雙重威脅。有記者發現,一些地震斷層遺址溝壑甚至被附近村民開墾種上了莊稼。亦有地方地震部門呼籲應重視保護地震遺址,並指下一步會將遺址進行封閉式重點保護,或者建立地震遺址博物館[13][16]

參考文獻[編輯]

  1. ^ 1.0 1.1 1.2 1.3 濟南市地震局. 防震减灾科普系列 37为什么要保留典型地震遗迹和遗址?. 大眾數字報.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2. ^ 2.0 2.1 鄔福肇; 曹康泰; 陳章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释义(序言). 中國人大網.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3. ^ 3.0 3.1 3.2 3.3 鄔福肇; 曹康泰; 陳章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释义(震后救灾与重建). 中國人大網.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4. ^ 4.0 4.1 4.2 王法; 趙曉梅. 永胜500年前大地震留下奇迹 奇山开“大口”裂谷藏“天坑”. 人民網雲南.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陳繼革. 中国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 2008, (8): 61. 
  6. ^ 6.0 6.1 6.2 6.3 陳繼革. 古地震遗址——小南海. 地球. 2009, (2): 60–61. 
  7. ^ 種統強; 陶霞. 黔江小南海景区夏日美景惹人醉. 鳳凰網資訊.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8. ^ 張玲玲. 自然留迹 岁月有痕. 東方煙草網.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9. ^ 9.0 9.1 馬志峰. 熊耳山:典型地震遗址. 防災博覽. 2007, (2): 24. 
  10.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山东枣庄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 中國網新聞.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13). 
  11. ^ 陳長玉. 建设西吉县党家岔(震湖)水利风景区的优越性. 北京農業. 2014, (33): 1. 
  12. ^ 季正; 馬騁. 震湖水位下降. 新浪網新聞.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7). 
  13. ^ 13.0 13.1 王麗莉; 余莉. 海原地震遗址需要有个“家”. 中國廣播網寧夏分網.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14. ^ 新語. 地震遗址:考古学家能发现些什么东西呢?. 未來網歷史.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15. ^ 鄔福肇; 曹康泰; 陳章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释义(法律责任). 中國人大網.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 
  16. ^ 李聰格. 齐鲁网记者实地参观临沂郯城麦坡地震遗址. 齊魯網新聞. [2018-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