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鱷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鱷蜥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有鱗目 Squamata
科: 鱷蜥科 Shinisauridae
屬: 鱷蜥屬 Shinisaurus
種:
中國鱷蜥 S. crocodilurus
二名法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hl, 1930

中國鱷蜥學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意為「鱷尾辛氏蜥」)為鱷蜥科鱷蜥屬的爬行動物,又稱鱷蜥瑤山鱷蜥,俗名大睡蛇木睡魚、落水狗。為中國的特有物種,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由於中國鱷蜥在廣西金秀大瑤山首次被發現,所以又稱之為瑤山鱷蜥。2003年,越南生物學研究生黎克決越南語Lê Khắc Quyết(音)和德國生物學家托馬斯·齊格勒德語Thomas Ziegler (Zoologe)在HAMADRYAD雜誌上報道[2]在越南東北部的廣寧省安子山越南語Núi Yên Tử區發現有鱷蜥,這是首次報道在中國以外有鱷蜥分佈。

特徵[編輯]

全長30~36厘米。背面棕黑色,體側棕黃色,有黑紋;腹面帶有紅色和黃色,有黑斑;尾部有黃黑相間的橫紋11~12條;背部有顆粒狀鱗和分散的棱鱗,尾側扁似鱷,尾背有兩條脊棱。

分佈[編輯]

鱷蜥分佈於廣西和越南東北部等地,常棲息於水域附近以及常在山沖溪流不大的積水坑內或匍匐在山溪的樹枝上。其生存的海拔上限為76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廣西大瑤山。[3]

亞種[編輯]

  • 大瑤山亞種(學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crocodilurus (Ahl, 1930) (華南) ,指名亞種
  • 安子山亞種(學名: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vietnamensis (Schingen et al., 2016) (越南東北)[4]

生活習性[編輯]

若鱷蜥人類捉住,牠們往往會裝死躺下,若捕獵者一不小心更會被咬住。

繁殖[編輯]

中國鱷蜥是卵胎生動物,每次產幼蜥2-7隻。

保護[編輯]

非法寵物市場[編輯]

1980年代以來,中國鱷蜥的自然種群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不斷地有不法分子到中國鱷蜥棲息地大量非法收購和捕捉,同時中國鱷蜥棲息地原始闊葉林植被被破壞和改變,使得水溪的水流量減少或枯竭,導致中國鱷蜥種群數量大幅度下降。全中國的鱷蜥種群數量快速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000隻。

參見[編輯]

參考來源[編輯]

  1. ^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1 October 2016].  數據庫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瀕危級別的原因
  2. ^ Q.K. Le, T. Ziegler First record of the Chinese crocodile lizard from outside of China: Report on a population of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Ahl, 1930 from North-eastern Vietnam Hamadryad, 27 (2003), pp. 193-199
  3.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鳄蜥.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4. ^ Mona van Schingen, Minh Duc Le, Hanh Thi Ngo, Cuong The Pham, Quynh Quy Ha, Truong Quang Nguyen and Thomas Ziegler. 2016. Is there more than one Crocodile Lizard? An Integrative Taxonomic Approach Reveals Vietnamese and Chinese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Represent Separate Conservation and Taxonomic Units. [Gibt es mehr als eine Krokodilschwanzechse? Ein integrativer taxonomischer Ansatz zeigt, dass vietnamesische und chinesische Shinisaurus crocodilurus separate Schutz-, sowie taxonomische Einheiten darstellen]. Der Zoologische Garten. DOI: 10.1016/j.zoolgart.2016.0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