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Bank of China Limited
簡稱
中國銀行
股票代號
支付系統 行號
總行:104100000004
總行營業部:104100000045
總行銀行卡中心:104100000633
基金託管部交易管理中心:104100000131
證券識別碼
CNE1000001Z5
SWIFT識別碼
BKCHCNBJ
WKN識別碼
A0M4WZ
金融許可證機構編碼
B0003H111000001
統一社會信用代碼
911000001000013428
銀行類別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
開設日期
1912年2月5日(106年前) (1912-02-05 )
郵遞區號
100818
總部地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京市 西城區 復興門內大街 1號
標語口號
擔當社會責任,做最好的銀行
董事長
陳四清
行長
陳四清 (代)
年營業額
▲ 4,836.30億元人民幣(2016) [1]
經營收入
▼ 2,224.12億元人民幣(2016) [1]
淨收入
▲ 1,840.51億元人民幣(2016) [1]
總資產
▲ 181,488.89億元人民幣(2016) [1]
資產淨值
▲ 14,116.82億元人民幣(2016) [1]
實收資本額
▬ 2,943.88億元人民幣(2016) [1]
員工人數
308,900(2016) [1]
主要股東
主要子公司
境外子公司
中國銀行(泰國)股份有限公司
馬來西亞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澳大利亞)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新西蘭)有限公司
哈薩克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中東(杜拜)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英國)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盧森堡)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匈牙利)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塞爾維亞)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俄羅斯)
中國銀行(加拿大)
中國銀行(巴西)有限公司
贊比亞中國銀行
中國銀行(毛里裘斯)有限公司
中銀航空租賃有限公司
網站
http://www.boc.cn
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中國銀行 或中行 ,英語:Bank of China Limited ,縮寫 :BOC ),是中國 歷史最為悠久的銀行 之一,五大國有商業銀行 中排行第3,次於中國工商銀行 及中國農業銀行 。中國銀行也是全球29家「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 」之一[2] ,在《財富》雜誌的2016年世界500強排名中位列第35位;在《銀行家》雜誌的2017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排名中位列第4位,全球銀行品牌500強排名中位列第5位。
歷史沿革 [ 編輯 ]
大清銀行時期 [ 編輯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 編輯 ]
1912年,中華民國 成立後,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 任命吳鼎昌 為監督,在大清銀行基礎上籌建官商合辦股份制中國銀行。因吳鼎昌與臨時政府財長周學熙 不合,後由孫多森 接手重建事宜。中國銀行章程一百二十條章程以及八局制度全盤仿效於日本銀行制度。
1912年2月5日,中國銀行在上海市 漢口路 3號大清銀行舊址開業。孫多森擔任第一任總裁。
1913年3月宋教仁 被暗殺,袁世凱 的善後大借款 被公開,北洋軍閥 和國民黨 公開決裂,梁士詒 將孫多森趕下台,中國銀行落入袁世凱手中。
1914年2月,《國幣條例》頒佈,同時設立幣制局,發行新銀幣,因為銀幣上有袁世凱頭像,俗稱「袁大頭 」。8月1日,中國銀行,交通銀行 與錢業公會達成協議,將以前貨幣一律取消,只流通袁大頭。
1916年3月22日,強行登基的袁世凱宣佈取消帝制,段祺瑞 出任國務總理,梁世詒提出停止兌換銀元,中交兩行合併,形成了對抗北洋政府的「抗兌事件」。
1924年8月15日,中央銀行 成立後,成為中華民國廣州政府的中央銀行,往後也一直是中華民國的中央銀行。
1927年3月,北伐軍 到達上海,中國銀行從北洋軍閥手中轉移到國民政府 手中。
1928年,中國銀行反對南京國民政府將其改組為國家銀行的命令並多次拒絕為國民政府提供財政墊款。
1928年10月26日,中國銀行轉為政府特許國際匯兌銀行,總行從北京 回到上海 在外灘的德國總會大樓辦公。
1929年11月4日,中國銀行倫敦 分行成立。
1934年,中國銀行拒絕認購南京國民政府為籌措軍費發行的國債。
1935年3月23日,孔祥熙 突然宣佈,政府將要對中國銀行 與交通銀行實行管制,要求兩行增發股票,要把兩行之控制權交給政府[3] 。
1935年4月,中國銀行進行增資改組,孔祥熙宣佈由宋子文 接任中國銀行董事長和總經理(後來為拉攏江浙資本集團,宋子文只任董事長,總經理由江浙資本集團之宋漢章 擔任),但宋子文 是董事長實際控制人。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 於國共內戰 失利,退守台灣 ,總管理處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 臺北 ,其後改組並更名為「中國國際商業銀行 」。留置中國大陸 之中國銀行各部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 收歸國有,並續稱「中國銀行」,成為唯一指定的外匯 外貿 專業銀行,其在海外的分行繼續運作。於是,中國銀行現有兩個源流分支,一為由原總管理處播遷台灣後改組的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今兆豐國際商業銀行 ),另一則為仍留存中國大陸的中國銀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 [ 編輯 ]
1949年5月27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派軍代表龔飲冰 等人接管中國銀行。龔飲冰出任中國銀行總經理。
1949年,外匯專家、時任香港分行行長、總經理、中國國貨公司董事長的鄭鐵如 (籍廣東潮陽縣)宣佈港行歸屬北京名下 管理並安撫員工安心工作。鄭鐵如是外匯投資家,任職期間幾次著名的成功外匯交易為香港分行帶來進1400萬港元收入。
1950年4月9日,中國銀行董事會在北京召開。南漢宸 被選舉為董事長。
1950年12月16日,美國頒佈《凍結中朝資產條例 》,共計凍結中國各銀行資產4156萬美元,中國銀行損失最為慘重。
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邦 宣告獨立,排斥中國銀行在馬來亞的活動。
1958年12月4日,馬來亞通過銀行法案修正案,強制中國銀行檳榔嶼 、吉隆坡 兩經理處停止營業。
1963年,新加坡和馬來亞合併,成立馬來西亞聯邦 ,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出現擠提。馬來西亞強制接管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佈脫離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共和國。中國銀行新加坡分行重新營業。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中國國務院指定由中國銀行負責辦理中國被美國政府凍結資產。
1983年7月,中英談判 ,港幣暴跌,中資銀行遭到擠兌。中國銀行出資拯救13家中資銀行。港澳中銀集團成立。
1989年6月5日,六四事件 ,港澳中資銀行爆發擠提。
1994年起,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及澳門分行分別成為香港 和澳門 地區的鈔票 發行銀行。中國銀行(香港)集團成立於1980年代,由原以中國銀行為首的13家銀行合併而成。
根據中銀香港 的網頁,這12家銀行分別是:
中國銀行香港分行
兩家香港註冊的銀行
南洋商業銀行 (部份分行)
交通銀行 在香港的業務曾經有一段時間也屬於中國銀行集團,但已於1998年回歸交通銀行總行管理。
中國國際商業銀行部分 [ 編輯 ]
1949年,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及交通銀行隨同中華民國政府播遷台灣 ,留置中國大陸 之中國銀行各部則被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收歸國有,續稱「中國銀行」,國外行處則繼續服務僑胞,吸收僑匯,並協助中華民國政府 辦理國外採購事宜。
1960年中國銀行總管理處國外部在台復業,仍為國際貿易與匯兌之專業銀行,並經辦一般商業銀行 業務。
1971年12月17日,由於中華民國 在聯合國 的席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 取代,為防止旗下所有資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以「繼承中國 」之姿強行接收,更名作「中國國際商業銀行」(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簡稱ICBC )並改制為民營企業 。
2006年8月21日,中國國際商業銀行(台灣金融機構代號017)與交通銀行(原台灣金融機構代號003)合併,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為存續銀行,銀行合併同時更名為兆豐國際商業銀行 股份有限公司(Mega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Bank Co., Ltd.),(台灣金融機構代號仍維持為017),SWIFT BIC CODE仍維持(ICBCTWTP ),合併後原交通銀行存款帳戶號碼由12碼配合調整為11碼,原中國商銀國內外分行存款帳號不變,SWIFT BIC CODE亦維持不變(例如:國外部SWIFT BIC CODE仍為ICBCTWTP007,紐約分行SWIFT BIC CODE仍為ICBCUS33 )。
財務重組 [ 編輯 ]
1990年代,中行踏入財務重組階段。1998年,中國銀行獲中央政府注資425億元人民幣,1999年和2000年中行以出售不良資產方式,獲注資2674億元。2003年,中央匯金 向中行注資1864億元。2004年中行出售總帳面值2720億元的不良貸款。[4]
引入外資 [ 編輯 ]
2005年8月,蘇格蘭皇家銀行 聯合李嘉誠 的私人基金和美林 國際以30.48億美元入股中行9.61%,淡馬錫 全資附屬公司亞洲金融控股以15.24億美元入股4.8%。同年10月,亞洲開發銀行 以7374萬美元入股0.23%。[4]
2006年6月1日,中國銀行在香港交易所 上市 ,首次公開招股 (IPO)255.69億股,每股最後定價2.95港元,首日收市價為3.40港元。[5] 2006年7月5日,中國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 上市,每股最後定價3.08人民幣 ,同日成為上證綜指 成分股。[6] 2006年12月4日,中國銀行成為恒生指數 成份股,創下最短時間成為香港藍籌股 的股份公司。
供股集資 [ 編輯 ]
2010年7月2日,中國銀行每10股供最多1.1股比例,集資最多600億元,按基準測算,該行共計可供股數量不超過279.22億股,其中A及H股分別最多195.6億及83.62億股。
分支機構 [ 編輯 ]
截至2016年末,中國銀行在中國大陸地區擁有37家一級分行、326家二級分行及10287家分支機構,在境外29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支機構578家。
中國大陸分支機構 [ 編輯 ]
境外主要分支機構 [ 編輯 ]
亞太地區
歐洲地區
中國銀行(英國)有限公司
柏林 分行
巴黎 分行
羅馬 分行
匈牙利 中國銀行
盧森堡 分行
中國銀行(盧森堡)有限公司
中國銀行(盧森堡)有限公司布魯塞爾 分行
中國銀行(盧森堡)有限公司鹿特丹 分行
中國銀行(盧森堡)有限公司波蘭 分行
中國銀行(盧森堡)有限公司斯德哥爾摩 分行
中國銀行(盧森堡)有限公司里斯本 分行
俄羅斯 中國銀行
美洲地區
非洲地區
醜聞、糾紛、訴訟 [ 編輯 ]
中行高山案 [ 編輯 ]
拒付保證金給波蘭國道及高速公路總局 [ 編輯 ]
2009年9月,波蘭A2高速公路50公里工程招標,中國中鐵 的子公司中國海外工程公司以4.5億美元的競價贏得承包權,不到波蘭政府預算10億美元的一半。工程由中國銀行與中國進出口銀行 無條件擔保。2011年,在工程因為超出預算太多取消後,中國銀行與中國進出口銀行拒絕支付保證金給波蘭國道及高速公路總局,只有德意志銀行 支付了它的保證金部分。波蘭國道及高速公路總局已在北京和鄭州的法院對銀行提起訴訟,試圖取得保證金。[7] [8] [9] [10] [11]
被控幫助哈瑪斯洗錢 [ 編輯 ]
2013年9月18日,美國紐約州上訴法庭裁准一群遭巴勒斯坦恐怖份子攻擊的以色列人及遺族在美國對中國銀行提起訴訟,罪名是幫助哈瑪斯 和巴勒斯坦伊斯蘭聖戰組織 洗錢。[12] 中國銀行否認幫助恐怖組織。[13]
以色列情報員沙亞是本案關鍵證人。2013年11月,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 下令阻止他出庭作證。原告表示,以色列政府原先表示會協助訴訟,後來在中國的壓力下改變立場。[14] [15] [16] [17]
涉嫌造假洗錢案 [ 編輯 ]
2014年7月9日,據中國中央電視台 報道,中國銀行涉嫌造假洗錢 案。而這一洗錢案涉及到的金融產品則是「優匯通」(個人跨境人民幣業務),根據中國外匯管理規定,每人每年最多只能購匯等值五萬美元。[18] 。隨後,中行發佈聲明表示報道與事實有出入。「優匯通」業務有嚴格的業務操作流程,對資金用途證明材料和資金來源證明材料有統一和明確的辦理標準,業務辦法和操作流程均已事先報備。辦理時對業務材料進行了逐筆審核,且每筆業務均輸入監管業務系統,較好防範了業務風險。報道中提及的「地下錢莊」和「洗黑錢」情況與事實不符[19] 。
銀行員買通詐騙案 [ 編輯 ]
中行杭州延安路支行前員工詐騙案 [ 編輯 ]
2015年5月8日,中行杭州延安路 支行遭到大批儲戶圍攻,據報道自2010年起,原中國銀行員工陸某夥同李某等人,以「可通過其辦理高息存款」為由,誘使客戶將資金和身份資料交於其辦理,並偽造銀行承諾函,吸收儲戶資金[20] 。
米蘭分行涉嫌幫助犯罪團伙洗錢 [ 編輯 ]
2015年6月,意大利檢方考慮控告中國銀行米蘭分行涉嫌幫助當地華人洗錢。據悉從2008年意大利警方就開始名為「現金河」(River of Money)的調查項目,針對在意大利托斯卡納地區影響力越來越大的華人犯罪團伙。
2017年2月17日,中行與意大利當局達成庭外和解,中行支付60萬歐元(約437萬元人民幣)罰金。此外,中行米蘭分行四名職員因違反反洗錢規定被法院判處兩年緩刑[21] [22] 。
十大股東 [ 編輯 ]
根據中行年報[1] 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其前十名股東持股情況為:
單位:股
序號
股東名稱
期末持股數量
持股比例
股東性質
股份種類
1
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188,461,533,607
64.02%
國家
A股
2
香港中央結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81,797,876,460
27.79%
境外法人
H股
3
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7,604,218,558
2.58%
國家
A股
4
中央匯金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1,810,024,500
0.61%
國家
A股
5
梧桐樹投資平台有限責任公司
1,060,059,360
0.36%
國家
A股
6
三菱東京日聯銀行
520,357,200
0.18%
境外法人
H股
7
安邦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 保守型投資組合
477,023,612
0.16%
其他
A股
8
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
313,708,551
0.11%
境外法人
A股
9
安邦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 - 傳統產品
208,018,959
0.07%
其他
A股
10
上證50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156,180,250
0.05%
其他
A股
上海外灘中國銀行大樓 [ 編輯 ]
1917年,中國 對德 宣戰,中國銀行接管了上海外灘 23號的德國總會大樓。1928年,中國銀行總行也從北京遷到上海。1936年-1937年,中國銀行上海總行 重建成藝術裝飾主義 風格的17層大樓,上方是中國傳統的藍色琉璃瓦 四角攢尖頂。樓高70多米,略低於相鄰的沙遜大廈。
中國銀行行標中的行名四字由南漢宸 邀請郭沫若 書寫,但是在上海外灘中國銀行大樓仍然保留着孫中山的題詞。
中國銀行現在使用的標誌 及企業識別 系統(CI)由香港設計師靳埭強 於1980年代領導設計。
香港的中銀大廈 及北京總部由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 設計,貝聿銘的的父親貝祖貽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
參考文獻 [ 編輯 ]
外部連結 [ 編輯 ]
中國銀行 (簡體中文) (繁體中文) (英文)
中銀香港 (簡體中文) (繁體中文) (英文)
上海市
深圳市
主板(000/001)
中小板(002)
創業板(300)
中央銀行
開發性金融機構
政策性銀行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
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
郵儲銀行
民營銀行
住房儲蓄銀行
外資法人銀行
境外銀行分行
(境內主報告行)
地方銀行
其他
銀行業金融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