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關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美經貿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關係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經常左右着中美關係的大局,主要涵蓋投資貿易匯率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

1972年中美關係開始恢復時,雙邊貿易額只有1,288萬美元,到了1978年增長到9.9億美元。而自1979年至1988年的十年中,中美雙邊貿易額從24.5億美元躍升至82.6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達14.4%。2014年,中美雙邊貿易規模達到5,551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超過14,200億美元。2010年代,中國大陸一度是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而美國則是中國大陸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1]然而自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戰美國關稅的提升,使得中國對美貿易和出口額大幅下滑。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降為美國第四大貿易夥伴。[2]

中美投資關係[編輯]

美國在華投資涵蓋了極其廣泛的領域,幾乎每個領域都能看到美國人的身影,美國已經成為中國大陸外資的主要來源地。美國企業在中國大陸設立了超過2萬個合資企業獨資企業。中國大陸一些大公司正在成為跨國公司,也在美國有投資。

中美貿易關係[編輯]

1980-2015年間美元人民幣匯率
2006年人民幣匯改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走勢圖,5月15日跌破8
中美進出口走勢
時至今日,「中國生產」(made in china)商標已經佔據世界民生商品20%以上,成為世界工廠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統計,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逆差從2001年的281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3233億美元。中美貿易總額已經從1992年的330億美元發展到2018年的6335億美元。由於統計口徑差距,美國商務部統計數據,對中國大陸逆差從2001年830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4192億美元,貿易總額增長到2018年6598億美元。

經貿主張[編輯]

 美國[編輯]

  1. 美國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融入全球經貿體系,擴大互惠的經貿關係
  2. 美國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向外國投資者開放壟斷性的行業,如郵電、基礎設施、電信、金融服務
  3. 美國希望中國大陸能在中國國內市場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
  4. 美國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能夠提高人民幣匯率,以此削減美國對華貿易逆差

 中華人民共和國[編輯]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希望美國能進一步開放美國國內市場,取消貿易壁壘,允許中國物美價廉的消費品進入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希望美國能對中國中西部的投資加以關注
  3. 中華人民共和國希望美國能理解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上所作出的努力並支持在此方面取得的成果
  4. 中華人民共和國希望美國能夠理解人民幣的匯率改革是個漸進的過程,重點在於人民幣市場匯率的形成機制的完善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希望美國能夠理解大幅度提高人民幣匯率無助於解決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只能使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商品代替中國製造的產品進入美國

最惠國待遇問題[編輯]

中美貿易逆差問題[編輯]

低端組裝工業從亞洲新興工業國家轉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逐漸成為加工產品鏈條中的最後一環。由於美國對進口產品只計算總價格,很多台灣日本韓國的產品在中國大陸進行加工最後一道工序後才出口到美國,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的部分被高估。

進入21世紀中美貿易逆差問題成為影響中美經貿關係的主要問題,並由此涉及人民幣匯率問題

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貿易逆差,2017年達到2758億美元(中國統計數字)或3752億美元(美國統計數字)。

中美貿易逆差的美國國內原因[編輯]

  • 美國國內財政儲備不足,按照國際經濟學的理論,就勢必產生貿易赤字
  • 美國對華實行貿易制裁,限制美國具有競爭力的軍事等非經濟目的的高新技術產品對華出口。
  • 美國的金融及投資銀行(例如高盛)、互聯網商業及電信(例如Google亞馬遜公司AT&T)、石油及能源(例如埃克森美孚殼牌公司)在中國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後二十多年也不能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在中國自由運作發展。
  • 從歷史數據觀察,作為一個「赤字財政」的國家,美國至少自1970年代起,就長期、連續處於全面貿易逆差狀態[3]。這本是一種經濟制度,而非什麼「問題」,如果是,那也只能是美國自己選擇的體制問題。基於這一特殊國情,美國領導人或國會議員,經常假借「貿易逆差」之名,對相關國家(以色列加拿大等)發動政策攻擊(如通過法案加大貿易壁壘)、外交威脅(如限制進出口或其他外交利益)[4][5]

中美貿易逆差的產業結構原因[編輯]

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是全球貿易失衡的一部分,根本原因是深度的經濟結構問題。全球化時代中發達國家為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把落後產業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其產品因具有價格競爭優勢深受發達國家消費者歡迎,發達國家對此類產品進口需求巨大,由此導致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巨額貿易逆差。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東盟國家就是這類發展中國家的典型。

而中國的加工貿易政策是世界上最寬鬆的,原產地證發放標準極低,有大量發達國家跨國公司利用這項政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加工出口基地,經由香港再出口發展到第三國(地區)的迂迴貿易。

中美貿易逆差統計差別的原因[編輯]

主要在於通過第三方(主要是香港)的轉口貿易是否計算進入中美貿易逆差中。

中美經貿關係中的美國決議、報告[編輯]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高虎城. 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撰文谈中美经贸关系. 人民網. 人民日報. 2015年9月21日 [2016-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08). 
  2. ^ 对美出口下降18.24%,我国降为美国第4大贸易伙伴,前3名都是谁?. 世界農化網. [2023-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30). 
  3. ^ Division, US Census Bureau Foreign Trade. Foreign Trade: Data. www.census.gov. [2018-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6) (美國英語). 
  4. ^ Editorial, Reuters. Trump wants more U.S.-Israeli trade with narrower U.S. deficit. U.S. [2018-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5) (美國英語). 
  5. ^ Joint statement by the Prime Minister of Canada and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Mexican States. Prime Minister of Canada. 2016-06-28 [2018-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