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介子推
本名氏:介
名:子推
逝世前636年
晉國介休綿山
國籍晉國
別名介之推、介子、介推
活躍時期春秋時期
知名於晉文公大臣、隱士

介子推(?—前636年),一作介之推[1],又稱介子介推[2]春秋時期晉國人,逝世於介休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晉文公重耳的輔臣,驪姬之亂發生後,他跟隨重耳出奔,並輔佐重耳返國,介子推決定歸隱山林。其「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品行得到世人懷念。

生平事跡[編輯]

割股奉君[編輯]

驪姬之亂」後,晉國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避難奔,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此後,介子推一直追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輾轉周折,備歷艱難險阻。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成為日後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據載重耳逃入衞國國境時,鳧須[3]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養重耳。[4]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成就了忠義之名,史稱「割股奉君」。[5]

功不言祿[編輯]

重耳得到秦穆公相助,得以返國時,與介子推一起追隨重耳19年的咎犯擔心先前出奔在外,多有冒犯重耳之處而假意請辭。介子推認為晉君歷盡艱險,重返王座,乃上天相助,咎犯身為臣子,攜功要君,惺惺作假,介子推鄙其邀功行徑,恥於與之同船,遂自行渡河。[6]

及至文公歸國後賞賜跟從他逃亡的人,介子推不談俸祿回報。介子推說:「獻公的兒子九人,只有國君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近的人,國內外都厭棄他們。上天沒有斷絕晉國的後嗣,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是誰?這是上天安排的,而那幾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不是荒謬嗎?盜竊別人的財物,就叫他做小偷,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人讚美他們的罪過,上面的人獎勵他們的欺詐,上下相互欺騙,很難和他們相處了。[7]

封於綿山[編輯]

介子推攜母隱居入綿山,直到他去世人們都再也沒有見過他。《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書:「至死不復見」。

介子推的追隨者憐惜他,於是在宮門上寫道:「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晉文公出門時看到這些字,感歎說:「這講的是介子推啊,我忙於王室的事情,還沒有表彰他的功勞。」於是派人去召他,不見其蹤,聽聞他在綿山上,於是晉文公將綿山封給介子推,號曰介山,說:「就以此銘記我的過失,並且表彰善良的人。」[8]

晉立介休[編輯]

秦置界休縣,新莽時改為界美,東漢復名界休。西晉立國,對春秋晉地故事人物興趣濃厚,且感親切。西晉杜預晉武帝司馬炎述說界休當為介休,以此紀念介子推,晉武帝遂改界休為介休。

民間傳說[編輯]

另一些民間傳說,得知介子推隱居綿山後,晉文公非常懊悔,親自去綿山尋找,但介子推始終避而不出。於是晉文公下令焚山,企圖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卻堅不下山,最終抱在一棵柳樹上死去。[9]晉文公悲痛萬分,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着它嘆道:「悲哉足下。[10]」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據傳後悔焚山的晉文公還以紀念介子推為由,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此即寒食節的起源。[11]

身後評價[編輯]

由於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國古代社會極力推崇的的高尚品德,所以介子推在歷朝歷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讚譽。民間修建了許多祠堂廟宇,以慰籍介子推的在天之靈。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詔封介子推為「潔惠侯」。

另外,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也為介子推的事跡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詩篇,如:

  • 「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優遊」(戰國屈原《九章·惜往日》)
  •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宋 黃庭堅《清明》);
  • 「民間禁火寒食節,綿上遺封莽未耘」( 俞汝為《過綿山吊介之推》);
  • 「但使亡人能返國,恥將股肉易封侯」(明 林魁《寒食題介子祠》)
  • 「百年節歲同寒食,萬里封疆立介休」(明 呂解元《綿山吊介子》)

民間信仰[編輯]

舊庄開山大帝廟開山大帝神像

後世尊介子推為「開山侯」、「開山王」或「開山大帝」(俗稱大伯公),台灣供奉介之推為主神的廟宇:

  • 嘉義市西區車店里 開山尊王廟 主祀:開山尊王(稱呼 王爺公)、天上聖母
  • 嘉義市東區後湖里 三賢宮 主祀保生大帝、開山尊王
  • 嘉義縣水上鄉國姓村三界埔 協安宮 主祀:開山聖侯(稱呼 大伯公)
  • 雲林縣崙背鄉枋南村新莊 開山宮 主祀:開山聖侯(稱呼 大伯公)
  • 彰化縣社頭鄉清水村 武郡宮 主祀:武君大千歲(據說即介子推)
  • 雲林縣大埤鄉怡然村 開山大帝廟 主祀:開山大帝
  • 宜蘭縣冬山鄉安平村 大安廟 主祀:開山聖侯

參考資料[編輯]

相關條目[編輯]

引用[編輯]

  1. ^ 春秋·左丘明左傳·介之推不言祿》
  2. ^ 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五經正義),小字註釋則記載為「介子推」、「介子」、「介推」
  3. ^ 韓詩外傳》卷十作「里鳧須」、「鳧須」,西漢劉向《新序·雜事》卷第五亦作「里鳧須」、「鳧須」。
  4. ^ 介子推割股的故事不見於《左傳》和《史記》。
  5. ^ 《韓詩外傳》卷十第三章
  6. ^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記載「咎犯曰:「臣從君周旋天下,過亦多矣。臣猶知之,況於君乎?請從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國,所不與子犯共者,河伯視之!」乃投璧河中,以與子犯盟。是時介子推從,在船中,乃笑曰:「天實開公子,而子犯以為己功而要市於君,固足羞也。吾不忍與同位。」乃自隱渡河。」
  7. ^ 《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書:「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
  8. ^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第九》「介子推從者憐之,乃懸書宮門曰:「龍欲上天,五蛇為輔。龍已升雲,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獨怨,終不見處所。」文公出,見其書,曰:「此介子推也。吾方憂王室,未圖其功。」使人召之,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
  9. ^ 屈原在《九章·惜往日》中有句曰:「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為之禁兮,報大德之悠游。」
  10. ^ 東晉末年劉敬叔《異苑》卷十
  11. ^ 寒食節源於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最早見於桓譚《新論》,洪邁在《容齋隨筆》有考證。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