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輝城市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巴西利亞的規劃設計——基於光輝城市的原則

光輝城市(法語:Ville Radieuse法語發音:[vil ʁaˈdjøːz],又譯輻射城市光明城市)是法國-瑞士建築師勒·科比意於1930年設計,但是未能落成的方案。

儘管勒·科比意已在1920年代提出他理想中的當代城市的理念,他在和國際的規劃師們接觸時也開始進行光輝城市的工作。1930年,他成為工團主義運動的活躍分子,並提出光輝城市作為社會改革的藍圖。

光輝城市的原則後來融入到了他於1933年發表的《雅典憲章》中。

他的烏托邦式的理想在1930-1940年代間成為了許多城市規劃的基礎,並最終促成了1952年法國馬賽的首個馬賽公寓的設計和落成。

理念的發展[編輯]

1920年代末,勒·科比意對用大商業來實現他的當代城市和伏瓦生規劃(Plan Voisin,1925)之類的烏托邦理想失去了信心。受阿圖羅·索里亞·伊·瑪塔的線形城市理念和工團運動的影響,他建構了一個新版的理想城市,即光輝城市[1]。它代表了一個用井然有序的環境將人們聯合起來的烏托邦式的夢想。和當代城市放射形的設計不同,光輝城市是一座基於抽象圖形的線形城市,包括了人體的頭、脊、胳膊和腿。設計維持了高層住宅街區、自由的交通和豐富的綠色空間,這些是他早年的作品提出的[2]。住宅街區佈置在穿梭其間的線路上。和巴黎國際大學城瑞士館英語Pavillon Suisse類似,其南側是玻璃,從底層的柱子開始升起。建築屋頂有平台,平台上有跑道[3]

光輝城市還參考了科比意在俄羅斯的作品。1930年,他在評論莫斯科的一場競賽時寫了一份59頁的《回復莫斯科》(Reply to Moscow)。該報告內有其城市規劃的替代方案的圖紙[4]。在布魯塞爾的第三屆國際現代建築協會會議中,他展示了首個代表性的想法(儘管撤回了莫斯科的提案)。此外,他還提出了光輝農場(Ferme Radieuse)和光輝村莊(Village Radieuse)的設想[5]

理念的傳播[編輯]

科比意在30年代期間致力於傳播他的理想城市地理念。第四屆國際現代建築協會會議於開往雅典的SS Patris號上舉行,其中的討論後來收錄於科比意的作品《光輝城市》(1933年出版)[6],後來影響了《雅典憲章》[7]

1931年至1940年間,科比意為阿爾及爾提出了一系列城市規劃提議。 在此期間,阿爾及爾是法屬北非的行政首都。雖然並未得到正式邀請,但他知道市長對此感興趣,因此他決定碰下運氣。該規劃必須納入既有的舊城(Casbah),同時還要允許人口的線性增長。由此產生的Obus Plan是光輝城市在特定的文化和景觀下的一個變種。它包括四個主要元素:兩個板式住宅區中的濱水行政區域、城市上方的山坡上的中產階級的凸凹公寓樓、舊城上方的南北軸線上的高架道路,以及自頂上蜿蜒至海邊的高架橋

1933年,他在北非的內穆爾(今Ghazaouet)提出了十八個Unité公寓樓的方案,南北朝向,以山為背景[8]

在1935年的美國之行中,科比意批評曼哈頓的摩天大樓太小而且太近。他建議用一個配有生活和工作單元的巨型笛卡爾式摩天大樓英語笛卡尔式摩天大楼替換所有現有建築。這樣可以為更多的公園開闢道路,從而符合光輝城市的理想。

甚至直到20世紀40年代,他還在試圖遊說墨索里尼維希政府,希望他的理想的城市規劃獲得採納[9]。不過,科比意實現其規劃的最好機會是1949年開發的印度昌迪加爾的設計[6]

從1945年到1952年,他在馬賽進行了馬賽公寓Unité d'Habitation)的設計和建造。該公寓體現了他在內穆爾和阿爾及爾發展出的光輝城市的想法。

在為巴西利亞設計佈局時,建築師盧西奧·科斯塔奧斯卡·尼邁耶受到了光輝城市的規劃的影響[6]

批評[編輯]

新城市主義者,例如詹姆斯·霍華德·康斯特勒英語James Howard Kunstler,批評光輝城市的概念忽視了人的尺度和它與周圍的聯繫。用劉易斯·芒福德的話說,就是「停車場裏的建築」。「高聳的大樓之間的空地成了人們避之不及的荒地。」[10]

紐約奧爾巴尼帝國廣場

紐約州奧爾巴尼的帝國廣場,一座州政府辦公大樓,就因對光輝城市的概念墨守成規而受到被批評。建築評論家馬丁·費勒英語Martin Filler在《The Making Of Empire State Plaza》中說道:

參考文獻[編輯]

  1. ^ Curtis (1986),第207頁.
  2. ^ Curtis (1986),第118頁.
  3. ^ Curtis (1986),第206頁.
  4. ^ Mallgrave (2009),第314–315頁.
  5. ^ Mallgrave (2009),第315頁.
  6. ^ 6.0 6.1 6.2 Merin, Gili. AD Classics: Ville Radieuse / Le Corbusier. archdaily.com. 11 August 2013 [11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9). 
  7. ^ Curtis (1986),第208頁.
  8. ^ Curtis (2006),第122–123頁.
  9. ^ Curtis (1986),第209頁.
  10. ^ Kunstler, James Howard. The Geography of Nowhere. Simon & Schuster. 1993. ISBN 978-0671707743. 
  11. ^ Faber, Lo. The Making Of Empire State Plaza. All About Albany. [Oct 22,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25, 2013. 
  • Curtis, William.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 Phaidon Press. 1986. 
  • Curtis, William. Le Corbusier – Ideas and Forms. Phaidon Press. 2006. 
  • Mallgrave, Harry F. Modern Architectural Theory – A Historical Survey, 1673–196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延伸閱讀[編輯]

  • Broadbent, Geoffrey (1995). Emerging Concepts in Urban Space Design. Taylor & Fran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