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沙集中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華沙集中營
集中營
一名獲釋的猶太囚犯帶領波蘭起義戰士在華沙集中營的蓋舒夫卡英語Gęsiówka監獄周圍遊覽。(1944年8月5日,歐根紐什·羅卡伊斯基英語Eugeniusz Lokajski攝)
華沙集中營在Poland的位置
華沙集中營
華沙集中營的位置
坐標52°14′35″N 20°59′35″E / 52.242925°N 20.9930305556°E / 52.242925; 20.9930305556座標52°14′35″N 20°59′35″E / 52.242925°N 20.9930305556°E / 52.242925; 20.9930305556
位置華沙
使用者納粹德國
指揮官威廉·戈克英語Wilhelm Göcke(1943年6月-1943年9月)
尼克勞斯·赫伯特英語Nikolaus Herbet (1943年9月-1944年7月)
運行時間1942年秋-1944年8月
毒氣室數蓋夏街(Gęsia Street)
囚犯類型波蘭人猶太人希臘人羅姆人
囚犯數9000
死亡有爭議
解放波蘭救國軍

華沙集中營 ( 德語:Konzentrationslager Warschau,簡稱 KL Warschau 或 KZ Warschau)是一組相互關聯的德國納粹集中營(其中包括一座滅絕營)的總稱,位於被德國佔領的波蘭首都華沙

帕布斯特計劃[編輯]

根據納粹的帕布斯特計劃 ,華沙將成為德國的一座模範城市。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該城的猶太人被聚集在華沙隔都,最終被移出該城,大部分被處決。 納粹計劃的下一步是殺害該市的波蘭人口。波蘭人隨即成為圍捕英語Łapanka政策(łapanka)的目標:納粹會封鎖一條街道,企圖隨意拘留大量平民。 1942年至1944年間,華沙每天約有400名此類圍捕的受害者;被拘留者首先被轉移到華沙集中營監禁。

成立日期[編輯]

奧斯瓦爾德·波爾給海因里希·希姆萊的信,於1943年7月23日寫於華沙集中營

華沙集中營(KZ Warschau)的最早官方記述可追溯至1943年6月19日,該稱謂用於指代在華沙隔都廢墟中建立的集中營。 然而, KZ Warschau一詞同樣被用來描述更早建立的類似集中營。不論如何,一般估計華沙集中營從1942年秋天開始運作,直至華沙起義為止 。 集中營的首任指揮官是黨衛隊上級突擊隊大隊長威廉·戈克英語Wilhelm Göcke ,他曾在毛特豪森-古森集中營擔任倉庫管理員。除了種族滅絕的目的外,該集中營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勞力清理被夷為平地的華沙隔都廢墟,並最終將該地區變成一座規劃中的黨衛隊休閒公園。

華沙集中營建立的確切日期仍然未知。一些歷史學家認為該集中營是根據黨衛隊上級集團長奧斯瓦爾德·波爾的命令,於1943年6月11日成立的。然而包括波蘭國家記憶研究院法官及歷史學家瑪麗亞·什欽斯卡英語Maria Trzcińska[1]在內的許多人聲稱,華沙集中營在1943年4月華沙隔都起義之前已經開始運作:1942年10月9日,黨衛隊頭目海因里希·希姆萊發佈了一道命令,其中就華沙隔都的人口有如下聲明:「我已發佈命令,要求所有只是從事裁縫、皮草或造靴子工作的所謂兵工廠工人到最近的集中營聚集——也就是華沙和盧布林 。」

組織[編輯]

在1986年Deutschland KL出版的《Atlas zur deutschen Zeitgeschichte 1918-1968》中,華沙集中營被指定為Hauptlager (「主營」),因此它具有與達豪集中營相同的地位。[2]除德國人和德意志裔人以外,警衛中還包括來自特拉夫尼基集中營烏克蘭人拉脫維亞人

美軍1943年5月航拍的華沙隔都北部

該集中營由位於華沙不同地區的六個小部分組成。所有部分由鐵路相連,受統一組織、統一指揮。營區按啟用時間順序列出如下:

  1. 科沃(Koło)——地區的納粹集中營,原為1939年納粹德國俘虜波蘭士兵戰俘營英語Stalag。這部分集中營仍然存在爭議,因為當地居民聲稱瑪麗亞·什欽斯卡英語Maria Trzcińska誤把「drewniane Kolo」住宅項目的建築物認作了集中營。
  2. 華沙火車西站附近的滅絕營(這部分仍然很有爭議);
  3. 蓋夏街(Gęsia, 今阿涅萊維奇街)集中營,原為勞動營英語Arbeitslager,位於蓋舒夫卡英語Gęsiówka的隔都舊址 ;
  4. 位於諾沃里皮耶街(Nowolipie)的外國猶太人集中營;
  5. 隔都舊址姆拉諾夫斯基廣場(Muranowski)附近的博尼夫拉特斯卡街(Bonifraterska)集中營;
  6. 帕夫亞克監獄英語Pawiak,位於帕夫亞街(Pawia),曾為蓋世太保監獄 。

全部集中營的總面積為1.2平方公里,有119座專門建造的營房,用於容納約9000名囚犯。營地設施還包括幾座焚屍爐英語Crematorium

指揮官[編輯]

其他人員[編輯]

共產黨監獄營[編輯]

1945年1月蘇聯佔領華沙之後,集中營的遺蹟被用作戰俘營;此外,直到1954年該集中營都被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和波蘭公安部英語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of Poland用於拘留「人民權力的敵人」政治犯;最後一批囚犯於1956年離開。該地曾是規模僅次於莫克圖夫監獄英語Mokotów Prison的波蘭第二大監獄 。 [3]

參見[編輯]

註解[編輯]

  1. ^ Jerzy Kochanowski. Śmierć w Warschau [Death in Warschau]. Polityka.pl – Historia. 4 November 2009 [25 Sept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5) (波蘭語). 
  2. ^ Werner Hilgemann。 Atlas zur deutschen Zeitgeschichte 1918-1968 。蘇黎世1986
  3. ^ (波蘭文) IPN wydał książkę o obozie KL Warschau

參考文獻[編輯]

  • Andreas Mix: Warschau-Stammlager. In: Wolfgang Benz, Barbara Distel: Der Ort des Terrors. München 2008, ISBN 978-3-406-57237-1, Band 8, S. 93
  • Norman Davies "Europe at War 1939–1945: No Simple Victory". Macmillan. ISBN 0-333-69285-3
  • Maria Trzcińska, Obóz zagłady w centrum Warszawy, Polskie Wydawnictwo Encyklopedyczne, Radom 2002, ISBN 83-88822-16-0. (波蘭文)
  • Bogusław Kopka, "Konzentrationslager Warschau Historia i następstwa", Instytut Pamięci Narodowej, Warszawa 2007, ISBN 83-60464-46-4. (波蘭文)
  • Informacja o ustaleniach dotyczących Konzentrationslager Warschau - Institute of National Remembrance, June 2002. (波蘭文)
  • Śmierć w Warschau[永久失效連結], "Polityka", 12 XI 2007. (波蘭文)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