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氣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合氣道
合氣道
「坐技四方投げ」
使用武器身體、雙手、太刀、木杖、匕首(小刀)
創立國 日本
創立年西元1948年
創始者植芝盛平
源流大東流柔術
派生種目台灣合氣道韓國合氣道
主要技術體術、武器術
組織連結公益財団法人合気會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合気道
假名あいきどう
平文式羅馬字Aikidō

合氣道是一種衍伸自日本大東流合氣柔術的一種武術。合氣道(Aikido)由植芝盛平綜合他的武術研究、哲學和宗教信仰而發展的一種現代日本武術。合氣道的目標是創造一個能用來防衛,同時也能避免攻擊者受傷的武術。主要特點是在「以柔克剛」,「借勁使力」,「不主動攻擊」。現在一般所稱的合氣道有分為日本合氣道(Aikido)與韓國合氣道(Hapkido)兩種流派,彼此在各自發展之下已有一些差異。(韓國合氣道(Hapkido)是以武田惣角的大東流合氣柔術為基礎並且揉合韓國本土某些[哪個/哪些?]實用武術,融會貫通後,發展起來的綜合實戰型合氣道,為韓國人傳統實用武術的一種。)

日本合氣道(Aikido)[編輯]

日本合氣道(Aikido)創始人植芝盛平在年輕時就曾學過柔道。1915年拜於大東流柔術的祖師武田惣角門下,之後取得武田擔任免許證書。1920年,受到大本教創始者出口王仁三郎的邀請,在京都的綾部開設「植芝塾」教導柔術。因為大本教裏來往的軍人很多,對於他日後的成就幫助很大。1922年,植芝在大本教創始者出口王仁三郎的建議之下,將自己所學的武術改名為「大東流合氣柔術」,並獲得武田惣角的同意。1931年,在海軍大將竹下勇的協助下在東京成立皇武館道場,1940年成立財團法人皇武會以推廣合氣武術。1942年,皇武會在日本軍部所屬的大日本武德會的要求之下,將植芝流合氣柔術改名為「合氣道(Aikido)」;戰後,1948年植芝吉祥丸正式以「合氣道(Aikido)」的名義向日本文部省申請改正認可。

日本合氣道(Aikido)的技術以防守反制為主,特徵在於切入對手死角,破壞對手重心。不以蠻力攻擊對方,而是將對方的力量引導至無威脅的方向,甚至吸收化為自己的力量而反擊。可分為三大類技術︰當身技投技固技當身技即以拳腳等擊打對手要害的技術。投技即是摔倒對手的技術。固技即是將對手摔倒後,進一步利用擒拿技術加以制服的技術。合氣道(Aikido)的技術核心是投技固技。植芝盛平在他的著作中,總結合氣道的技術有六大支柱,即四方投、入身投、呼吸法、回轉、壓技、後技。強調稽古、鍛鍊,與年齡、性別、體格無關,不爭輸贏 ;不追求勝利的快感 ; 適合想運動、訓練基本反應以及探究合氣道內涵的人;不強調勝負,禁止任何形式的比賽(試合)。

除了體術之外,合氣道亦有使用木刀等武器技。傳統上合氣道(Aikido)訓練會包括短棍(jō)、木劍(bokken)和刀(tantō)。主要是因為植芝盛平從傳統的劍與矛運動中發展出許多空手技巧。因此,武器藝術的練習可以深入了解技術和動作的起源,並加強了與訓練夥伴之間的距離、時間、腳部動作、存在感和連通性的概念。

總括而言,日本合氣道(Aikido)主要以手部摔投制伏技、防守內斂不爭為主。

韓國合氣道(Hapkido)[編輯]

韓國合氣道(Hapkido)創始人崔龍述在七歲的時候被佔領朝鮮半島日軍帶到日本做工,後來被柔術大師武田惣角收養。但是武田並不把他當養子看待,而是把他當做家僕,不過崔龍述還是有機會學習大東流合氣柔術,並曾在1935年擊敗前來挑戰武田的對手。1943年武田過世後,崔龍述回到韓國大邱並於1951年開設大韓合気柔拳術道場以傳授合氣柔術。

合氣道在台灣的發展[編輯]

中華民國合氣道協會[編輯]

台灣合氣道創始人李清楠在年輕時學習柔道,並曾代表中華民國參加第三屆東京亞運,獲得示範項目柔道金牌,同時接觸到合氣道。民國五十年代初期拜於大阪合氣會的會長田中萬川門下,之後經由田中萬川的運作,短期內直接取得合氣會六段師範的證書,且獲得在台灣教授合氣道的資格。

民國56年(1967年)李清楠借用台北市太平國小柔道場成立台灣第一個合氣道道場。李清楠號召自己從前學習柔道的學弟和學生們,一同加入合氣道的推廣。民國57年(1968年)成立合氣道委員會,並於民國62年(1973年)在台北市成立中華民國合氣道協會,成為台灣第一個合氣道推廣團體。民國80年之後,由於理念不合旗下許多弟子,遂脫離中華民國合氣道協會,另外自行成立中華民國合氣道推廣訓練協進會。民國80年(1991年),發展並且開始介紹太乙拳。民國85年,對外正式發表了合氣太乙拳,並在許多國內外場合進行公開演武。民國97年1月20日李清楠老師過世。享壽八十八歲。由其弟子王琇娟(國際合氣道七段)師範接任中華民國合氣道協會理事長,致力於台灣合氣道推廣。

由於核心成員大量出走,逐漸影響到協會運作與推廣。目前協會依然是中華民國體育總會成員並接受相關補助,但是其營運與推廣效率低落,在成員及活動規模上遠不及協進會。民國91年(2002)協進會曾經透過民意代表陳情但最終未果,而後也繼續有未妥善營運卻繼續領取補助之爭議。協會目前依然由王琇娟老師擔任理事長,以李清楠嫡傳弟子、正宗等名義申明其於協會及台灣合氣道領域中的地位。

中華民國合氣道推廣協進會[編輯]

民國80年,對於協會理念不同的弟子成立中華民國合氣道推廣協進會。發展至今,目前為台灣規模最大合氣道推廣組織。並且於2016年登錄為合氣會認證組織。

其他組織[編輯]

台灣大多數合氣道組織皆皆源於李清楠老師指導並為中華民國合氣道協會成員,只是在發展上於地方獨立成立組織,如台中市傳統合氣道協會、高雄市合氣道協會等。近年來,部分練習者欲脫離協會、協進會的指導色彩,透過出國進修或者直接接洽日本等外國師範指導等。如邀請金谷弘毅師範的台灣合氣道興流會、邀請深草基弘師範的台灣合氣會(武少林)、邀請木下悅子師範的台灣國際合氣道連盟。山田嘉光師範內弟子成立的台北武道會,養神館出身的本多慶人老師成立的台北合氣道至誠館,這些都更豐富了台灣合氣道練習的環境。另外,部分旅台日人加入練習,也影響了部本土組織的練習,例如榮和會與坂西昇一老師。

相關爭議[編輯]

合氣道比賽[編輯]

台灣合氣道在發展時曾經採取「演武比賽」的方式,如協進會中正盃、大專盃等等。由於中華民國體育總會的要求以及經費等相關政策,唯有辦理比賽才能夠獲得補助,直接導致台灣合氣道順理成章的發展出比賽形式活動。兩人一組演示基礎技法或應用技法,或者是三人一組演示自由技法等,由技術委員進行評分。而任何方式的比賽都是違反合氣道精神及合氣會倫理憲章,近幾年由於部分練習者的反應而逐漸取消轉為純粹演武的形式,但部分團體依然維持着比賽。或者在演武活動中懸掛不同活動名義,藉以同時滿足辦理比賽之條件。

關於台灣合氣道比賽的軼事:根據前IAF主席Peter Goldbury於2014年藤田昌武(Masatake fujita)師範去世時所寫回憶錄紀載,於1992年由協會(ROCAA)在台灣舉辦第六屆國際合氣道演武大會時,曾經就台灣合氣道舉辦比賽的事情進行討論。體育總會及中華民國合氣道協會作為主辦方,堅持以「比賽」的方式來辦理活動,引起與會國的質疑。部分壓力逼迫藤田昌武老師與三代道主(當時為本部道場道場長),以放棄本部道場之職務作為承擔責任。雖然藤田老師拒絕主動辭職,但最終還是去職以平息爭議。

2009年世界運動會於高雄舉辦,最初也有合氣道項目。各縣市組織也有選拔培養選手活動,而後也因為競賽疑慮最後取消。

國際段位認證[編輯]

台灣組織早期包括協會至協進會皆然,是無法向東京本部申請國際段證。國際段位泛指由合氣會本部所發出之段位證明,由於獲得普遍國際承認因而稱呼之。根據合氣會國際規程第三章關於級段審查資格第九條,規範必須由本部認可之組織與師資才可以進行級段審查。甚至四段以上資格則必須由本部或本部委任之人才可以進行審查。以協會為例,早年時期是透過李清楠老師與大阪合氣會的田中萬川師範的關係進行協助申請,直至民國60年因大阪合氣會脫離合氣會本部而中止。而後才又透過深草基弘師範、小林保雄師範等人的關係,重新恢復申請國際段位。中華民國協進會而後也委由小林保雄師範協助辦理國際段之申請,所以申請者拿到本部所發之段證上都簽注小林保雄師範之名。

在台灣合氣道推廣與發展中,採取本土組織與國際雙軌制。一般練習者大多是循着本土組織規定,練習技術與累積時數以達到獲得晉級晉段考試資格,最後接受本土組織所組織技術師資測驗後以獲得組織之段位。然後晉段者可以透過組織協助申請,透過日本合作單位以申請合氣會之段位。由於必須額外繳交費用以及出國練習機會不多,大多數的台灣練習者並未在獲得台灣段位時一併申請國際段證。申請國際段位者,同時必須申請加入合氣會之會員,所以會獲得合氣會之會員證及段證。

近年來由於資訊流通以及出國練習者漸多,對於國際合氣道環境的認識及國際段證的需求增加。部分人士開始對於本土組織在申請國際段的規定與規費上產生質疑,或者是對本土組織訓練及測驗的方式不滿等,所以希望能夠與日本的練習規定與文化更接軌,這成為後續其他組織在台灣成立的原因之一。這些組織可能採取直接邀請合氣會所認可之師範來台進行晉段測驗,造成部分本土師範與組織的不滿,甚至認為此舉為「挾洋自重」等批評。

台灣式合氣道[編輯]

台灣合氣道發展帶有強烈本土色彩,早年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在宣傳推廣時經常穿鑿附會而造成一些刻板印象。譬如經常將合氣道與太極拳比附,而稱合氣道為「動之禪、武太極」。由於李清楠的影響,最初開始學習合氣道的成員大多為其柔道同儕及弟子。許多人本身就有不同武術基礎尤其是國術,也就造成了對於合氣道不同的理解與詮釋。李清楠晚年所創「合氣太乙拳」就是融合其於合氣道及太極拳心得所創,這也成為合氣道本土化的例子之一。

日本合氣會在海外推廣時,一般會指派專職師範負責。基於尊重李清楠的關係,在這方面台灣是沒有的。而李清楠將合氣道引介入台,單一資訊來源等於壟斷教學解釋權。另外協會對於其地位尊崇,也不容許練習者對於其詮釋有疑義。台灣練習者很難有比較或者其他參考資源,這也造成了台灣練習的方式與文化與日本漸行漸遠。李清楠以下的台灣指導者在技術詮釋的方面,就帶有部分大阪合氣會的特徵。另外除了技術教學以外,更難將日本合氣道練習的文化帶入。與其他國家推廣時會直接使用日文技法名稱不同,台灣合氣道通常直接將漢字轉換為中文,而又再與類似的中文概念類比因而造成錯誤理解。

由於「合氣」的名稱,合氣道經常被認為氣功,或者因為與太極拳相似而被分類為內家拳種。台灣合氣道的氣功化、養生化也是部分組織在推廣宣傳時所常用的理由之一。於王琇娟老師2022年之碩士論文「道法自然:修鍊合氣道歷程之敘事分析」之中,便明確指出結合東方養生術與合氣道是中華合氣道的特色之一。

技法[編輯]

基本招式[編輯]

合氣道(Aikido)基本的招式,包括一教、二教、三教、四教、五教、四方投げ、入身投げ、迴轉投げ、天地投げ、小手返し、呼吸投げ、十字絞、合気落とし等術數種主要技法,每一種技法均可再配合正面打、突き、橫面打、片手取り、両手取り、後ろ両手取り,甚至可以沿生出座技及半身半立的施技方式,因此在臨敵的應變上,招式相當地變化多端。

技巧[編輯]

  • 崩し
  • 正中線
  • 入身
  • 転換
  • 體捌き

參見[編輯]

內部連結[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