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杜鵑
|
|
|
|
|
科學分類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鵑形目 Cuculiformes
|
科:
|
杜鵑科 Cuculidae
|
屬:
|
杜鵑屬 Cuculus
|
種:
|
大杜鵑 C. canorus
|
二名法
|
Cuculus canorus
|
|
Cuculus canorus 分佈範圍 深紫:夏季(繁殖) 粉紅:冬季(非繁殖)
|
卵
Cuculus canorus canorus 在巢中
Acrocephalus arundinaceus
卵
Cuculus canorus bangsi 在巢中
Phoenicurus moussieri
大杜鵑(學名:Cuculus canorus)為杜鵑科杜鵑屬的鳥類,古名鳲鳩[2],別名郭公、布穀[3]、鳩、喀咕(華北)、䳀(音同「軼」)。廣泛分佈於北極圈以外的歐洲、亞洲、非洲等地,多棲息於山地及平原的樹上以及人類聚居地附近。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1]
大杜鵑最大的特徵是「不自己營巢和孵卵」,而是將卵產於大葦鶯、麻雀、灰喜鵲、伯勞、棕頭鴉雀、北紅尾鴝、棕扇尾鶯等各類雀形目鳥類巢中,一般幼雛在10天左右就能迅速孵化,隨後本能的把其它蛋用背部推出巢外砸爛、直到剩下自己一個,而被選中的這些鳥父母則把根本不是親生的、還是殺害自己兒女兇手的大杜鵑幼雛當做「唯一倖存的子女」來養育。這亦是成語「鵲巢鳩佔」的由來。
- 大杜鵑華西亞種(學名:Cuculus canorus bakeri)。分佈於印度、孟加拉、緬甸、中南半島以及中國的青海、西藏、四川、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印度Assam。[4]
- 大杜鵑指名亞種(學名:Cuculus canorus canorus)。分佈於繁殖在北從北歐、西伯利亞至勘察加、向東經朝鮮至日本、西抵亞洲、冬時南遷至非洲、阿拉伯半島、東南亞及中國的新疆、甘肅、寧夏、陝西、東北至河北及以南各省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瑞典。[5]
- 大杜鵑華東亞種(學名:Cuculus canorus fallax)。分佈於印度、緬甸、中南半島以及中國的河北至陝西以南各省。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廣西瑤山。[6]
- 大杜鵑新疆亞種(學名:Cuculus canorus subtelephonus)。分佈於前蘇聯、西至裏海、非洲以及中國的新疆、內蒙古、西藏及以南各省。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亞。[7]
參考文獻[編輯]
- ^ 1.0 1.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大杜鹃.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詩經‧曹風鳴鳩章》:「鳲鳩在桑,其子在梅。」
- ^ 陸璣《毛詩陸疏廣要》:「鳩,鳲鳩也。今謂布穀。」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大杜鹃华西亚种.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大杜鹃指名亚种.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大杜鹃华东亚种.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大杜鹃新疆亚种.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