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協奏曲 (貝爾格)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爾班·貝爾格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935年,獻詞為「紀念一位天使」(德語:Dem Andenken eines Engels)。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和歌劇《沃采克》同屬貝爾格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歷史[編輯]

沃爾特·格羅皮烏斯,女兒曼儂·格羅皮烏斯英語Manon Gropius以及配偶阿爾瑪·馬勒

1935年2月,美國小提琴家路易斯·克拉斯納英語Louis Krasner委託貝爾格,希望作曲家能夠創作一首小提琴協奏曲。當時,貝爾格正在為自己的歌劇《露露》緊張地忙碌着,而且作為先鋒主義作曲家,貝爾格起初對協奏曲的具體形式猶豫不決,所以貝爾格對這項委託的積極性一直不高。直到同年四月底,一則悲傷的消息深深地撼動了他,德國建築大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與女音樂家阿爾瑪·馬勒(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的前妻)18歲的女兒曼儂·格羅皮烏斯英語Manon Gropius因罹患小兒麻痹症不治去世,貝爾格決定將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作為悼念這個逝去的年輕生命的紀念碑,在作品的序言中,貝爾格寫到:「把一個年輕女孩的天性轉化為音樂」(Wesenszüge des jungen Mädchens in musikalische Charaktere umzusetzen)。

1935年7月23日,作品的分譜創作完成。8月11日,全曲總譜德語Partitur完成。這部作品是貝爾格最後一部完整的音樂作品,四個月後,作曲家本人也因蚊蟲叮咬感染引發敗血症而辭世。1936年4月19日,這部作品在巴塞隆拿加泰羅尼亞音樂宮的音樂節上,由小提琴家克拉斯納與指揮家赫爾曼·舍爾興合作首演。

分析[編輯]

配器[編輯]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4 *3—4 2 2 1—tmp+2—hp—str"[1]

結構[編輯]

這部協奏曲由兩個樂章組成,每個樂章再根據不同的速度再次細分,意圖按照安魂曲的形式創作。

全曲演奏約需25分鐘。

第一樂章

(行板-快板) 是對曼儂短暫一生的刻繪,一個樸實無華的克恩頓民歌暗示着曼儂在克恩頓州成長的童年,這也是貝爾格和曼儂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這一樂章是貝爾格為曼儂創作的「音樂肖像」。音樂是可愛而溫柔的,在快板部分體現出女孩積極明朗的樂觀性格,在這部分他還借鑑引用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創作風格。

第二樂章

(快板,但總是自由節奏的,自由如華彩-柔板) 是一個關於死與淨化的樂章。這種情緒由於樂章結尾所引用的巴赫康塔塔啊,永恆,雷鳴的話語英語O Ewigkeit, du Donnerwort, BWV 60》(BWV 60)中的眾讚歌《我心滿足》(Es ist genug)得到強化與升華。

這部作品基於十二音體系,由g小調D大調a小調E大調三和弦穿插,並連接一個不完整的全音音階,封裝成一個十二音序列。這些三和弦的主音以純五度關係行進,整個序列的最後四個音恰好與巴赫康塔塔唱段《我心滿足》(Es ist genug)前四個音一致。序列的上行可以被理解為「通往天堂的階梯」之意,意圖展示死後的永生之路,神秘主義色彩濃重。

參考資料[編輯]

參照
  1.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56. ISBN 0-8108-3228-3. 
文獻
  • Andreas Dorschel. Trost für die Untröstlichen. Mahlers "Kindertotenlieder" und Bergs Violinkonzert. Zeitschrift der 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in Wien. 2013, 25/5: 34-37 (德語). 
  • Antony Pople. Berg: Violin Concerto.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0-521-39976-9 (英語). 

參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