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滌生
張滌生 | |
---|---|
出生 | 1916年6月 中華民國江蘇省無錫縣 |
逝世 | 2015年8月19日 中國上海市華東醫院[2] | (99歲)
教育程度 | 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 賓夕法尼亞大學 |
知名於 | 中國整復外科創始人、顯微外科奠基人 |
醫療生涯 | |
行業 | 外科醫生 |
機構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 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 |
專長 | 整復外科、顯微外科 |
著名榮譽 | 上海市科技成果一等獎(1994)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4) 中國工程院院士(1996) 上海市醫學榮譽獎(1999)[1] |
張滌生(1916年6月—2015年8月19日[1][2]),中國醫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整復外科的重要創始人,被稱為「中國整形外科之父」。曾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院長、整復外科主任,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3]
生平
[編輯]1916年6月12日生於江蘇省無錫縣,父親是銀行會計,幼年時隨父在長春、北京、天津等地生活。後回到無錫念初中,1932年就讀於私立無錫中學。
1935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今第四軍醫大學)[註 1]。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中大醫學院西遷四川成都華西壩。1941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在貴陽任「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部」醫師,從事治療抗戰傷員的工作。[1]
抗戰勝利後,1946年至1948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整形外科,師從現代整形外科先驅羅伯特·H·艾維[1]。
1948年回國,在美國教授來華舉辦的最早的整形外科進修班擔任教員。1949年,在上海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任教。1950年,參加韓戰中國醫療手術隊,在長春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燒傷整形中心。
1956年,任上海廣慈醫院(後更名為瑞金醫院)口腔頜面外科主任,參與搶救丘財康,1964年擔任整形外科主任。1966年隨科遷到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先後擔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整復外科主任、第九人民醫院院長;創辦上海市整復外科研究所,任所長。他主持的上海整復外科研究所,曾被國際權威整形外科專家稱為「可同世界上任何一個同類專業中心媲美」[4]。
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院士[4][5][6]。
學術成就
[編輯]張滌生創立了「烘綁療法」概念,開創了中國淋巴學科先河。他是中國第一個應用顯微外科技術進行科學實驗的人,1964年開始做吻合小血管游離皮瓣的動物實驗,1970年代初期逐步將顯微外科應用於臨床,是中國顯微外科的創始人之一。[1]
張滌生將顯微外科與整形外科有機的結合,突破傳統「整形外科」的觀念,倡導把外形的修整與功能的恢復有機地統一起來,形成了以外形修整與功能恢復有機統一的「整復外科」新概念,從而使傳統的整形外科得到空前的發展。 他認為,「整」是指對人體組織器官缺損畸形在形態上進行修整;「復」則是使病人在生理功能上進行最大限度的恢復。在張滌生的倡導下,整復外科已突破了以往「頜面整形」和「美容」的範疇,擴大了治療範圍,處理範圍涉及各種先天或創傷的四肢畸形、顱頜面畸形以及燒傷畸形。[7]
著作
[編輯]- 主編:
- 《整復外科學》
- 《修復重建外科學》
- 《實用美容外科學》
- 《顱面外科學》
- 《整形外科手術圖解》
- 《張滌生整復外科學》
學術兼職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张涤生. 上海交通大學. [2015-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0).
- ^ 2.0 2.1 我国整复外科奠基人张涤生院士逝世. 新民晚報. 2015-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1).
- ^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涤生逝世.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2015-08-20 [2015-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4.0 4.1 张涤生:平生志业皆在其中. 上海交通大學. 2011-12-31 [2015-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01).
- ^ 國家統計局社會科技和文化產業統計司,科學技術部創新發展司編.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16. 北京: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6.11: 24–26. ISBN 978-7-5037-8032-5.
- ^ 《中國藥學年鑑》編輯委員會編. 中国药学年鉴 1996. 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1997.06: 282–283. ISBN 7-5067-1706-9.
- ^ 沉痛哀悼:中国整复外科创始人张涤生院士逝世. 丁香園. 2015-08-20 [2015-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