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印
佛教 |
---|
![]() |
佛教大綱 ![]() |
手印(梵語:मुद्रा,羅馬化:mudrā),又叫印相、印、印契、密印、契印,為印度教及佛教術語,係以兩手擺成特定的姿勢,用來象徵特定的教義或理念,或在參與宗教儀式時發生某種形而上的作用。
概述[編輯]
佛教一般可列出36種主要手印,12種單手手印和24種雙手手印。佛教金剛乘中,一般可以看到12種主要手印。中國密宗列出八大手印:法輪印、施法印、金剛印、金剛界印、金剛薩埵所結手印、無量光佛所結手印。其中,釋迦牟尼佛的「釋迦五印」爲佛教三大流派共通的手印。
印度教密宗和瑜伽派共列出108種不同的手印,其中常用的有54種。
釋迦五印[編輯]
釋迦牟尼佛的五種手印為佛教各派共同認可,其意義也大致相同,只是在各個宗派之間會有一些細微的區別。
禪定印[編輯]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禪定印 |
禪定印(梵語:Dhyana-Mudrā)是佛陀入於禪定時所結的手印,或可稱為定印、法界定印。如果只有左手,也可稱為定印、等持印。持此印者有釋迦文佛、阿彌陀佛(無量壽佛)、藥師佛、彌勒菩薩等。
- 姿勢
- 雙手平伸,手心向上,通常右手在上,兩拇指指端相拄,交互疊放於兩腿間。
- 示例
說法印[編輯]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說法印 |
說法印(梵語:Dharmachakra-Mudrā),又名「轉法輪印」,持此印者有釋迦文佛、彌勒尊佛等。
- 示例
觸地印[編輯]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觸地印 |
觸地印(梵語:Bhumyakramana-Mudrā,或Bhūmisparśa-Mudrā)又稱證悟印或降魔印。釋迦牟尼佛在證悟時,受魔王波旬干擾,魔王波旬提問:「誰可為你做證你已經開悟?」 釋迦牟尼佛即以右手觸地並說:「大地可以為我作證!」 隨即堅牢地神出現為釋迦牟尼佛證明他已經成就佛道,魔王才退去。[1]
- 姿勢
- 右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內,置於右膝蓋與小腿腹之間,中指觸地。
- 示例
施無畏印[編輯]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施無畏印 |
施無畏印(梵語:abhaya-mudrā),意為「無懼、無畏」,來自否定前綴a-加上bhaya(「害怕、恐懼、怖畏」,詞根為bhī)。[2][3][4]。 據說能使眾生心安,無所畏怖,所以稱為施無畏。 屈手上舉於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 這一手印表示了佛為救濟眾生的大慈心願。
- 示例
與願印[編輯]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與願印 |
與願印(梵語:Varada-Mudrā)又稱施予印、施願印或佈施印。持此印者有藥師佛、觀音、綠度母、白度母等。
- 含義
- 表示以普度眾生的慈悲心施與,給予眾生所需,滿足眾生所願的意思。
- 姿勢
- 右手自然平伸下垂,手心向上。
- 示例
其他手印[編輯]
皈依印[編輯]
皈依印(梵語:Śaranagamana-Mudrā)又稱施依印、護法印或三寶印。持此印者有菩薩、觀音、度母等。
- 姿勢
- 左手拇指的指尖輕觸小指以外任一指的指尖,其它三指自然抬起。
- 含義
- 翹起的三指代表皈依佛、法、僧三寶。
- 示例
左手結皈依印的大勢至菩薩像
殊勝三界印[編輯]
殊勝三界印(梵語:Humkara-Mudrā)
- 示例
金剛總持唐卡
智拳印[編輯]
以兩手分別作金剛拳(以四指握拇指於掌中,稱為金剛拳),再以右拳握左手食指於胸前,據說此印相表示消滅無明煩惱,能得佛智慧。
- 示例
大日如來坐像,現藏根津美術館。
期剋印[編輯]
期剋印(梵語:Tarjani-Mudrā)
由於僅用食指結印,因此,具有威脅意義的上翹食指實際上不能劃歸手印之類。作為恐怖或威脅的手勢,食指像鈎子一樣從緊握或鬆弛的拳頭中伸出。許多怒相神都結此手印,特別是當它們手握套索或鐵鈎這樣的降魔器物或是從智慧火中噴射出火球之時更需要結此手印。上翹的食指象徵着不動如來之字符「Hum 」的兇殘特質,這種特質可以恫嚇一切邪惡之敵。上翹的食指也叫「鐵鈎印」。黑色馬頭金剛像或許能最生動地體現出其恫嚇力。該神被畫成左手揮舞着噴焰鐵鈎,鐵鈎上趴着一隻伺機啃咬上翹食指指尖的黑色鐵蠍。上翹和彎曲的食指、鐵鈎和蠍尾說明了這個強力手印內含的惡意令人恐懼。
佛頂尊勝佛母身面白色,三面:中白、右黃、左藍,八臂:右上手持十字杵、當胸,余右手:無量光佛、箭、布施印,左上手期克印、當胸持索,余左手:無畏印、弓、盈滿甘露之寶瓶,黑髮、半髻半旒(liú,帝王禮帽上前後懸垂的玉串)、五佛寶冠、身披羂衣,跏趺坐光蘊中。
- 示例
金剛手菩薩忿怒相
合十[編輯]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合十 |
合十(Anjali)可算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手印,出家人打招呼時常做此印,姿勢是雙手當胸,十指自然舒展相合,手心中央形成空穴,如捧物狀。除了表示禮敬、虔誠外,也隱含着證悟空性、相印、無二無別。
- 示例
事業手印[編輯]
在金剛乘中,以事業手印(儀式化的男女性行為)進行雙身法修行。透過觀想,而不進行實際性行為的修行方法,稱為智慧手印。
參考資料[編輯]
- ^ 第3卷 降魔品第十六. 佛本行經. [2021-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9).
魔語:「我行汝具知,汝所行德誰為證?」菩薩告魔:「具諦聽,今當示汝吾行證。」...告魔王已手觸地,「我行汝知地逮證。」於是地神出現形,大舉聲:「我證!我證!
- ^ Buswell, Robert Jr. (編).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3: 2. ISBN 9780691157863.
- ^ Monier Monier-Williams.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Etymologically and Philologically Arrang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ognat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60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 ^ Monier Monier-Williams.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Etymologically and Philologically Arrang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ognat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 747 [2022-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9).
其他參考資料[編輯]
- 略述佛教中的手印。《香港佛教》。
- 手印書籤。台北:卡廬。
- 全佛編輯部編(2000)。佛教的手印。台北:全佛。ISBN 957-8254-84-9。
- 全佛編輯部編(2000)。密教的修法手印上:十八道法.金剛界法。台北:全佛。ISBN 957-8254-85-7。
- 全佛編輯部編(2000)。密教的修法手印下:胎藏界法.護摩法。台北:全佛。ISBN 957-8254-86-5。
- 弘學編著(2003)。佛教諸尊手印。成都:巴蜀書社。ISBN 7-80659-515-5。
外部連結[編輯]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手印(分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