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書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學書院
Tientsin Anglo-Chinese College
創辦時間1902年
校址天津市

新學書院又稱新學大書院天津新學書院,由英國倫敦會傳教士赫立德(Samuel Lavington Hart)博士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創辦,坐落於當時天津法租界的海大道(Rue de Takou)(今和平區大沽北路赤峰道交口原天津市第十七中學校址)。是外國教會在天津創辦的最早的學院。

名稱含義[編輯]

新學書院的英文名稱為Tientsin Anglo-Chinese College,其中,英文名稱的含義為天津中英學校,而中文的含義則緣於清朝末期洋務運動的社會背景,在當時洋務運動提倡新興教育辦學,主張廢除八股並借鑑吸納西方的先進科學和領先的教學方式,由此來培養本國的優秀人才,新學書院因此得名。

歷史[編輯]

庚子事變之後的1900年2月,英國基督教倫敦會用中英庚子賠款董事會對其的資助創辦新學書院,其前身為英國基督教倫敦會於同治三年(1864年)創建的聖經學堂-養正學堂。當時,新學書院的校舍是仿照英國牛津大學的歐洲青灰色古城堡式建築。1930年,因為新學書院不符合當時中華民國高等院校的規模和要求,所以改為天津私立新學中學,學制為九年制。1939年,黃佐臨曾任天津私立新學中學校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天津私立新學中學設有初、高中各6個班總共12個班。1953年,新學書院改名為天津市市立第十七中學。1960年,天津市市立第十七中學高中部搬遷到貴州路原十二中學校址並改為天津市第九十中學。大沽路原址的初中部仍為天津市十七中學。1965年,原址改為天津市無線電半工半讀中學。文化大革命之後,該校原址又改為天津市十七中學。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新學書院老校舍全部被震毀。1980年,十七中學對校舍進行重建。2004年,新校舍在大沽路擴建工程中被完全拆除。[1]

簡介[編輯]

新學書院在當時實行三科制,為預備科、中學科和大學科。一開始,預備科為二年制,中學科和大學科為三年制。並設有預備班,為兩年制。後來,新學書院將學年調整為預科、中學科和大學科均為四年制。當時的學科內容設有歷史、地理、文學、哲學、法制、經濟、科學、宗教學、國語、勞動、修身、國畫和體育等課程和科目。新學書院大學部分的學科分為文學部和理學部並由一些資深教員任教。大學學制為四年制,並設有格致、博學和化學等科目。當時新學書院的主樓分為南北兩樓,樓內還設有禮堂、會議室、理化室、閱覽室、體操房、籃球場、飯廳、學生宿舍、淋浴室、博物院、機械實驗室和化學實驗室等設施。新學書院設有學校董事會,當時較為著名的董事有顧維鈞林語堂張伯苓等。[2] 新學書院在當時注重對學生在政治和實業方面的教育。因為該校開辦之初得到當時清政府特別是袁世凱的支持。新學書院原來的大禮堂中掛有袁世凱的巨幅肖像並懸有一塊牌匾,上書「袁宮保堂」。新學書院的畢業生大部分進入怡和洋行開灤礦務局啟新洋灰公司和江南水泥公司等公司任職。[3]

知名校友[編輯]

新學書院知名畢業生有物理學家袁家騮,翻譯家楊憲益,戲劇藝術家黃佐臨,教育家羅光道,醫學家劉瑞恆、朱憲彝,美籍遺傳學家和生物統計學家李景均等。[4]

知名教師[編輯]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劉雁軍. 天津建卫600年特刊·教育篇:遥忆当年西式教育. 北方網. 2004年5月23日 [2011年3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3月9日) (中文(簡體)). 
  2. ^ 王向峰. 图说老天津:天津新学书院. 城市快報. 2004年5月24日 [2011年3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月17日) (中文(簡體)). 
  3. ^ 天津新学书院简介. 天津檔案網. 2009年3月16日 [2011年3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5日) (中文(簡體)). 
  4. ^ 劉輝. 具有开创意义的天津高校. 北方網. 2004年11月12日 [2011年3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年1月18日)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