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義革命
![]() |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創造的一個歷史階段概念,指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的一段時間內,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針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也就是俗稱的「三座大山」)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區別[編輯]
舊民主主義革命,用以區別於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中國共產黨認為是廣義的資產階級領導的針對舊有的封建社會統治階級與生產關係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道路。
在中國,它開始於1840年鴉片戰爭,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結束的標誌,這一期間的革命鬥爭主要以資產階級建立政權為主,其間也包含了其他階級尋求改革、抵禦侵略而引發的事件。
中國共產黨認為,新舊民主主義革命都是資產階級革命,主要任務是反封建反帝國主義殖民侵略,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在中國的發展開闢道路;二者最主要的區別是領導階級的不同: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力量為資產階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力量為無產階級,依託的基本力量是工農聯盟。此外,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目標是建立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
而新民主主義革命,目標是建立「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即「中國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愛國民主分子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政權,而以工農聯盟為基礎,以工人階級為領導。」[1]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新民主主義經濟」是允許、鼓勵民族資產階級開辦的工商企業發展、壯大;在農村也是允許土地改革後單幹的自耕農通過農業生產或經商而發家致富上升為富農。在新民主主義經濟下,公有制(包括國營或集體所有制)經濟成分可能並不佔據主導地位。從新民主主義經濟到社會主義經濟的改造、過渡,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要通過公私合營、贖買的和平辦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是公有制為主導,允許並鼓勵私有經濟、個體經濟的發展。即使在「社會主義經濟」中,也不是完全的國有制,而是集體所有制、個體所有制並存(如蘇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或者1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舊民主主義革命重大事件[編輯]
- 農民運動--由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為代表的農名階級發動反帝(反封建)的武裝運動
- 洋務運動--由愛新覺羅·奕訢、李鴻章等地主階級發動的地主階級自救運動。
- 戊戌變法--由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改良派(維新派)發動的改良運動。
- 辛亥革命--由孫文、黃興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武裝起義。
- 新文化運動--由陳獨秀、李大釗等資產階級激進派、無產階級戰士發動的文學革命運動。
新民主主義革命重大事件[編輯]
- 五四運動由學生發起,工人(商人)參與的反帝愛國運動,是中國近、現代史的分水嶺;
- 國民大革命時期中國共合作北伐;
- 土地革命時期,由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對革命道路探索,確立了「農村中心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幷多次粉碎國民黨的「圍剿」,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國共產黨被迫開始長征。
- 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亞洲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的軍事決戰。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參考文獻[編輯]
- ^ 1949年9月29日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