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臣 (唐朝)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寶臣(718年—781年),本名張忠志,字為輔范陽(今北京保定一帶)人,唐朝藩鎮成德節度使

生平[編輯]

原名不詳,為范陽內屬的奚族人。他善騎射,范陽將張鎖高收養,張姓,名忠志。曾為盧龍府果毅,又為安祿山射生。天寶中,隨安祿山入朝,留為射生子弟,出入禁中。安祿山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反唐後,張忠志逃走,又被安祿山收養。更劫持太原尹楊光翽。效忠安慶緒,任命他為恆州刺史。九位節度使帶兵圍攻相州,張忠志恐懼,於是復歸順唐朝。唐肅宗即授故官,封密雲郡公史思明渡河,張忠志再度叛唐。史思明死,張忠志不肯效忠史朝義。再度投向唐朝政府。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朝為了籠絡河北舊部,將張忠志升為禮部尚書,封趙國公,賜鐵券賜名李寶臣,封為成德節度使,統恆州趙州(今河北趙縣)、深州(今河北深州市)、定州(今河北定州市)、易州(今河北易縣)五州,駐恆州(今河北正定),與田承嗣李懷仙稱「河朔三鎮」。永泰二年(766年),為讚頌他的政績功德建有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

田承嗣一向自負,看不起李寶臣和淄青節度使李正己。李寶臣之弟李寶正原是田承嗣的女婿,一日李寶正在魏州坐客,陪田承嗣之子田維打馬球時,馬因受驚撞死田維,李寶正被田承嗣所杖殺,由此兩鎮關係惡化。[1]大曆十年(775年),田承嗣突發兵攻陷相州(今河南安陽),四月,唐廷下令貶田承嗣為永州刺吏,並令河東、成德、幽州、淄青、淮兩、水平、汴宋、河陽、澤潞各路節度使派兵前往魏博。又命李寶臣和幽州節度使朱滔以及及河東節度使薛兼訓從北向南攻,李正己與淮西節度使李忠臣等從南向北攻。五月初三,田承嗣部將霍榮國在磁州投降。十五日,李正己部攻佔德州(治安德,今山東陵縣)。六月初九,田承嗣派其驍將裴志清進攻冀州,不料裴志清卻投降李寶臣。田承嗣親自率兵進圍冀州,又被李寶臣擊敗,只得燒毀輜重逃遁。承嗣再派盧子期進攻磁州。九月,李寶臣和李正己在棗強會兵,進攻貝州(治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田承嗣率兵去救,二李退兵。十月,李寶臣與昭義留後李承昭共同出兵救磁州,[2]大破盧子期於清水。盧子期被生俘,押送京師斬首。田承嗣之侄田悅在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為河南諸將所敗。朝廷派宦官馬承倩赴前線慰勞李寶臣。馬承倩將返程,李寶臣親贈縑帛百匹,但馬承倩卻嫌禮薄,擲於路上,並肆意辱罵。兵馬使王武俊勸說:「今公在軍中新立功,豎子尚爾,況寇平之後,以一幅詔書召歸闕下,一匹夫耳,不如釋承嗣以為己資。」李寶臣遂轉為消極進攻。

李寶臣早有兼併幽州之心,但久為幽州節度使朱滔控制。田承嗣遂以讖語挑撥離間李寶臣與朱滔,後來李寶臣派兵偷襲朱滔未果,雙方交惡。大曆十一年田承嗣暗中勾結李正己,將境內戶口、甲兵、谷帛等交給李正己,於是李按兵不動,其危遂解。是年十二月,承嗣又上表謝罪,李正己亦屢向朝廷擔保田承嗣,事遂不了了之。大曆十二年(777年),李寶臣擁有勁卒五萬,封隴西郡王,又遷左僕射,封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德宗即位,拜司空,兼太子太傅

建中二年(781年)一月,寶臣死,終年六十四歲。唐德宗為之廢朝三日,追贈太傅。次子行軍司馬李惟岳謀襲父位,朝廷不允,李惟岳、田承嗣的侄子田悅等起兵叛亂。

家族[編輯]

李寶臣也有幾個女兒,王士真楊榮國(其妻為李惟岳姐)、李納(其妻與李惟誠同胞)、令狐建都是他的女婿。

人物評價[編輯]

  • 李泌:「賊之驍將,不過史思明、安守忠、田乾真、張忠志、阿史那承慶等數人而已。」
  • 陸贄:「往歲為天下所患,咸謂除之則可致昇平者,李正巳、李寶臣、梁崇義、田悅是也。」
  • 劉昫:「土運中微,群盜孔熾。寶臣附麗安、史,流毒中原,終竊土疆,為國蟊賊。加以武俊之狠狡,為其腹心,或叛或臣,見利忘義,蛇吞蝮吐,垂二百年。哀哉,王政不綱,以至於此。若使明皇不懈於開元之政,姚崇久握於阿衡,詎有柳城一胡,敢窺佐伯,況其下者哉!」
  • 王夫之:田承嗣、薛嵩、李寶臣之流,「非有雄武機巧之足以抗天下,而唐之君臣,目睨之而不能動搖其毫髮。非諸叛臣之能也,河北之驕兵悍民、氣焰已成,而不可撲也。」

註釋[編輯]

  1. ^ 新唐書》卷211《李寶臣傳》
  2. ^ 《舊唐書》作昭義節度使。

參考資料[編輯]

  •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列傳第九十二·李寶臣傳》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一·列傳第一百三十六·藩鎮鎮冀·李寶臣傳》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七·唐紀三十三》
  • 《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九·唐紀三十五》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二·唐紀三十八》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三·唐紀三十九》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五·唐紀四十一》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六·唐紀四十二》
前任:
田承嗣
唐朝司空
779年—781年
繼任:
侯希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