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丹鐵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丹鐵路
(漢襄鐵路)
隨州站內漢丹鐵路正綫
概覽
營運地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
服務類型貨物列車、旅客列車
主要車站漢口站隨州站襄陽站丹江站
路綫代號0430(正綫)
2403(長江埠附屬)
技術數據
路綫等級Ⅰ級鐵路(漢口站至老河口東站)
Ⅲ級鐵路(老河口東站至丹江站)
路綫長度418公里
最高速度200km/h(漢口站至老河口東站)
50km/h(老河口東站至丹江站)
正綫數目複線鐵路漢口站老河口東站
單綫鐵路(老河口東站至丹江站
車站數目28個(正綫,2023年)
軌距1435毫米(標準軌
最小曲綫半徑2000m(漢口站至老河口東站)
300m(老河口東站至丹江站)
最大坡度6‰(漢口站至老河口東站)
12‰(老河口東站至丹江站)[志 1]
電氣化方式25kv 50Hz 電纜供電(漢口站至老河口東站)
非電氣化(老河口東站至丹江站)
閉塞方式自動閉塞
營運資訊
開通營運1966年1月1日
營運者武漢局集團

漢丹鐵路,全稱漢口—丹江(口)鐵路[1]:1[志 2]:292-293,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一條自省會武漢通往漢江水利工程丹江口大壩的鐵路,全長418公里[志 3](改造前舊長411公里[志 4]:159[志 1]:54)。其中漢口站老河口東站為國鐵1級幹線,老河口東站至丹江站區間為3級支綫。[志 4]:159[志 1]:54

路綫東起武漢,從古雲夢澤湖塘沼澤地帶築起路堤,經應城長江埠後北折,渡過溳水(府河)、沿該河左岸台地溯流而上,經雲夢安陸,過三陂港後經丘陵,過隨州隨縣,在棗陽董崗又隨滾河台地及江漢平原來到襄陽,又過漢水左岸江漢沖積增原到終到到丹江口。[1]1958年10月開工,1966年1月1日通車。全綫漢口站至老河口東站為複線鐵路,並在老河口東站與襄渝鐵路上下行綫接軌。老河口東站至丹江站區間為單綫鐵路,於2001年8月份停辦客運;武漢至老河口東段經過提速改造,於2009年10月1日開行列車組直至漢十高速鐵路開通。[2]

歷史[編輯]

未成川漢鐵路[編輯]

長江埠附屬綫邊府河故道的川漢鐵路橋躉遺址(2023年8月)

本綫在舵落口站長江埠站間使用了川漢鐵路的路基。[3]1914年9月,漢口至應城111km區間的川漢鐵路一期工程開工。之後,漢口玉帶門站至長江埠站區間橋涵設施完工,然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負責該工程的德國技師回國,工程被迫中止[4]。爾後至本綫工程落實前,除漢西附近部分路綫曾在30年代作為專用綫走行而短暫鋪軌外,漢口玉帶門站長江埠站區間絕大部分處於橋涵完工然未鋪軌的狀態,且被漢宜汽車路(漢宜公路)使用[3][5][志 5]

規劃京漢鐵路老河口支綫[編輯]

民國25年(1936年),鐵道部將道清鐵路併入京漢鐵路(時稱平漢鐵路)成為其支綫,並在京漢鐵路北段(鄭州以北)修建了一些支綫,路局隨即注意到京漢南段也需要支綫建設。當年年末開始考察,次1937年,平漢鐵路管理局提交了老河口支綫調查報告,預計從花園站或廣水站(今廣水西站)引出支綫,經安陸、棗陽、厲山、棗陽、樊城,終到老河口。然最終並未有實施。[6]

敷設始末[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中央政府便有意治理域內河流。195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討論了黃河、長江的綜合治理問題。當時政治局就規劃,治理長江流域的相關先行工程是長江的三峽和漢水的丹江口。1958年2月,周恩來前去三峽考察,此間長江水利委員會工程師魏廷琤匯報了漢水流域以及其上游修築水利設施的計劃,並同時首次提出了水庫聯絡支綫的建設計劃。7月,長江委員會完成丹江口水利工程的初步設計,後國家計委同意修建,建設工程隨即開始[1]:2

由於當時鐵道部既有計劃中已有成都至浦口鐵路的規劃,本綫初勘測時原計劃經襄樊、安陸,折向東在花園站接入京廣鐵路。然此前,由於武漢長江大橋的貫通,武漢鐵路樞紐已經初具規模,時任湖北省長張體學建議本綫應接入武漢鐵路樞紐,後中共湖北省委同意其決定。[1]:2-3

勘測[編輯]

本綫的修建工作由湖北省負責,此前中共湖北省委委託鐵道部第四勘察設計院負責設計。[志 1]:55[志 4]:159但由於路綫沿途涉及鐵道部各項鐵路網的規劃,因此全綫選擇分段勘測。1958年9月8日,中共湖北省委發文決定修建本綫,時定名漢襄鐵路。[1]:181959年春又按照鐵道部在基本建設會議之要求進行了複測。[1]:21

長江埠站站房(2023年),漢丹鐵路從長江埠經過,使該地區一度繁榮

漢口至應城[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仍未放棄民國時期擱淺的川漢鐵路計劃,1958年7月,由於應城域內石膏礦及鹽礦需要運輸,湖北省委在修建本綫的同時也顧及川漢鐵路的規劃,決定恢復漢宜綫(川漢東段)漢口至應城區間,並與本綫在下辛店站接軌,漢口至下辛店站間兩綫共軌。鐵四院在本區間派出1個勘測隊以一次定測法完成勘測任務。當年10月16日提交設計文件。[1]:19複測期間,本段確定起點選為新江岸編組站(後江岸西站),並在該站至下辛店區間使用已被挪作漢宜公路使用的川漢鐵路路基。[1]:21

其他區間[編輯]

本綫應城至隨陽店175.5km區間計劃中不存在與其他路綫共軌,鐵四院在本區間派出2個勘測隊以一次定測法完成勘測任務,當年10月10日提交設計文件。隨陽店至襄樊(襄陽)85.5km區間與當時規劃的合襄鐵路共軌,鐵四院在本區間派出1個勘測隊以一次定測法完成勘測任務,當年10月提交設計文件。襄樊(襄陽)至丹江口段97.4km區間遠期將作為洛宜鐵路的一部分,但在當時僅是受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之委託,以配合丹江口水庫設施物資運輸而規劃的專用支綫,當年10月提交設計文件。[1]:19複測期間,應城至隨陽店為適應基本建設會議傳達的要求,又進行了定測與修改。[1]:22

後續施工中,1960年又進行了修改;1964年進行了配套設計,期間路綫正式定名漢丹鐵路;1965年完成了續建設計。[1]:2-3、22-23

修建[編輯]

本綫的施工是在勘測期間中共湖北省委及省政府(湖北省人民委員會)成立的各級指揮部為領導,號召路綫沿綫各專區、各縣人民群眾(及民兵師團)完成的。在湖北省委發文決定修建本綫後,便成立了各級施工指揮部。[1]:26[志 4]:159[志 1]:55

彼時湖北省相關物料奇缺,路綫施工難度較大。漢丹綫的建設對沿途縣市有重要意義,因此施工工作剛啟動,便得到了沿綫各部門、群眾的支持。由於工具不足,沿綫民兵自帶工具參與建設;由於土石不足,厲山鎮將全鎮地面所鋪設的鵝卵石挖出捐獻給鐵路建設;由於木料不足,沿綫群眾將自家門板木箱捐出,更有甚者捐出了為自己身後準備的棺材木料。[1]:32

當時的施工分工為:武漢鐵路局三、四、五工程處分別負責馬坪至襄樊、漢西至馬坪、光化至丹江口的一切大中橋及4米以上小橋的施工(後仙人渡至丹江口段改交第五工程處[1]:146)。而餘下路綫土石、4米以下小橋及涵洞的施工,則由沿綫群眾(及民兵師團)負責建設,武漢鐵路局對應工程處僅作技術指導。[1]:271958年11月24日,路綫正式全面施工。然次年3月末又因春耕,除襄丹段外其他工程暫停。[1]:35-38

路綫分為三個部分相繼竣工:襄樊—丹江、漢西—馬坪、馬坪—襄陽。

襄丹段[編輯]

襄陽站站房,舊稱襄樊站,今漢丹正綫不經由該站

本段的仙人渡—丹江區間在技術上是屬於丹江口水庫的專用綫,因此為保障水電站的正常施工而先期施工本段,又稱「北綫」[1]:62。張體學曾在施工期間做出了1960年3月1日仙丹段全通的「三一」通車號召,後襄陽專區發出了當年5月1日襄丹段全通的「五一」通車號召。為保質保量地完成施工,襄陽專區還發動了當地各種群眾,在施工工地的工人,可見上至六旬的老人,也可以見到小學師生參與勞動。[1]:351960年3月1日,仙丹段投入使用;5月1日,襄丹段全部通車運行,當日在襄樊站(今襄陽站)舉行了通車典禮。[1]:61此後本段由丹江口水利樞紐局營運。[1]:150

漢馬段[編輯]

在1958年仙丹段動工的同時,湖北省鐵路建設總指揮部在東西湖慈惠墩農場(今武漢市東西湖區慈惠街道)成立。路綫修建伊始,張體學便在此處召武漢、孝感、襄陽各市、專區負責人開會,宣傳本綫建設之意義,稱「慈惠農場會議」。然孝感專區當時忙於京廣鐵路複線工程、府河改道工程、徐家河水庫工程,加之地區內糧食短缺,糧食已經優先調撥給參與如上工程的工人,已經無力負責漢丹鐵路建設。武漢市決定先行擔負漢西至長江埠區間的施工,直至1960年1月復工後因孝感情形好轉才參與建設。[1]:62

武漢市發動的築路主力為市內各大專院校師生、各機關幹部,還有一些專業建築工人。由於學生及幹部上馬,施工過程認真、施工品質頗高。1960年4月1日,漢口(漢西)至長江埠區間通車。由於隔蒲潭大橋有關工程施工較為艱巨,長江埠至隔蒲潭大橋南岸橋頭段6月方才完工。[1]:69

隔蒲潭大橋北岸橋頭下行至馬坪的路綫在1960年3月11日方才由雲夢安陸應山三縣開展施工,至次年2月基本完工。其中在1960年在隔蒲潭大橋試車時,發生了惡性事故(見重大事故章節)。1961年11月1日,漢馬段正式完工通車。[1]:81

馬襄段[編輯]

1960年2月18日,襄陽地委書記韓永昌在會上要求本段必須復工,後湖北省委要求當年四月需完成土方工作,小橋五月完工,大中橋七月完工。1961年年末,路綫延伸至唐縣鎮。[志 2]:292-293[1]:1501962年1月12日,「大辦農業、大辦糧食、重點施工、一般緩建」的政策下達,本段除已經通車的馬坪至唐縣鎮段及唐白河大橋外一切工程全部停止施工,至3月完全停工。[1]:1011965年年初,鐵道部同意續建唐縣鎮至襄樊段,3月1日施工各部門開始辦公。至10月20日,漢丹綫全綫411km區間完工,漢丹綫鐵路管理處接管襄丹段。[1]:150[志 4]:159

1966年1月1日,漢丹綫全綫通車,並在襄樊車站舉行了通車典禮。[1]:152[志 4]:159

漢丹鐵路複線[編輯]

既有的漢丹及襄渝鐵路至21世紀初仍為單綫鐵路,為解決此問題,鐵道部計劃將本綫漢口至老河口東段、襄渝鐵路老河口東至安康段新建二綫,時稱「武漢至安康增建二綫工程」,簡稱「武康二綫」。[7]2004年12月31日,漢丹鐵路複線工程在隨州站宣佈啟動。[志 6]2009年6月30日,工程武漢至胡家營區間完工,漢丹鐵路漢口至老河口東區間完成電氣化、複線化,最高運行時速可達200km/h。10月1日,路綫正式開行列車組列車。[志 7][7]:300

營運[編輯]

運輸組織[編輯]

1960年7月,武漢鐵路局成立並代管漢丹綫辦事處,9月改交湖北省地方鐵路局。次1961年2月,鐵道部與湖北省商議後決定,建設工作仍由湖北省地方鐵路局負責,然營運歸屬鐵道部。[1]:149-1501961年8月又復屬湖北省地方鐵路局,武鐵撤漢丹綫辦事處。至1962年路綫停工,全綫通車區間為漢西至唐縣鎮及襄丹段[1]:101。1963年1月,復交鐵道部,武鐵成立漢丹綫鐵路管理處,本綫新墩站及以下路綫由其管轄。1963年3月,武鐵合併於鄭州局。1966年1月1日路綫全通後,襄樊鐵路分局成立。[1]:1226月1日,鄭州鐵路局宣佈正式改組漢丹綫鐵路管理處,成立鄭州鐵路局襄樊鐵路分局。(除1971至1983年武漢鐵路局復設而屬武漢鐵路局襄樊鐵路分局[志 1]:43

1969年,新墩站交武漢鐵路分局管理;1974年11月,舵落口站交交武漢鐵路分局管理。此後本綫以朱家台站為界(K22+000),以上由武漢鐵路分局管理,以下由襄樊鐵路分局管理。[志 1]:53

2005年3月18日,撤武漢鐵路分局及襄樊鐵路分局,全綫由新成立的武漢鐵路局管理。[志 8]

至2020年末,漢丹鐵路由以下部門管轄:漢口至新墩(不含)由武漢局集團直屬的漢口車站管轄;本綫新墩至安陸段及漢西聯絡綫全綫、長江埠附屬綫(下隔鐵路)全綫由武漢局集團漢西車務段管轄;安陸(不含)至襄陽由武漢局集團直屬的襄陽車站管轄;襄陽北站武漢局集團直屬的襄陽北車站管轄;馬棚至丹江由武漢局集團十堰車務段管轄。在工務維護上以K22+000為界,以上由武漢橋工段維護、以下由襄陽工務段維護。[志 3]:274、285、287、292、298

客貨運輸[編輯]

1960年5月1日,襄丹段通車[1]:61。1960年9月中旬,路綫尚未完全竣工,漢口至長江埠區間便開始投入臨時營運。[1]:62

2009年10月1日,漢丹鐵路上的首趟列車組——D5201次於8時20分從漢口站始發,途經隨州、襄樊,11時53分到達終點十堰,運行最高時速200公里,全程運行時間3小時33分。同日,D5202次於12時13分由十堰始開,15時51分到達漢口,實現武漢至十堰當天往返。[2][8]

漢十高速鐵路開通後,本綫既有綫列車組停開;是以貨物運力增加了5000萬噸/年[9]

車站[編輯]

正綫[編輯]

漢丹鐵路
距離 站名 車站等級 所在地 營運者 站別 備註
江岸西 特等站 湖北省 武漢市 江岸區 廢止 [註 1]
0 漢口 特等站 江漢區 武漢局集團漢口車站 客運站
K5+398 新墩 四等站 礄口區 武漢局集團漢西車務段 貨運站
K12+173 舵落口 三等站 東西湖區 貨運站
K17+998 吳家山 三等站 貨運站 [註 2]
K30+643 新溝 三等站 貨運站
辛安渡 四等站 廢止
K55+159 下辛店 五等站 孝感市 雲夢縣 交會站
K70+878 隔蒲 四等站 貨運站
K78+206 雲夢 三等站 客貨運站
義堂 四等站 廢止
界牌店 四等站 廢止
K104+713 安陸 三等站 安陸市 客貨運站
三陂港 四等站 廢止
K125+289 平林 五等站 隨州市 廣水市 武漢局集團襄陽車站 交會站
長嶺崗 四等站 貨運站
K144+662 馬坪 五等站 貨運站
十崗 四等站 曾都區 廢止
淅河 四等站 廢止 [註 3]
K165+937 隨州 二等站 客運站 [註 4]
下兩水溝 四等站 隨縣 廢止
K190+261 厲山 三等站 貨運站
淨明鋪 四等站 廢止
K205+141 唐縣鎮 五等站 交會站
萬福店 四等站 襄陽市 棗陽市 廢止
K220+682 隨陽店 四等站 貨運站
K231+213 興隆集 四等站 貨運站
K242+783 棗陽 二等站 客運站
董崗 四等站 廢止
K279+408 琚灣 五等站 交會站
張家集 四等站 襄州區 廢止
K298+570 簡家坡信號場 信號場 信號場
K308+817 襄州 三等站 客運站 [註 5]
K318+340 襄陽北 特等站 武漢局集團襄陽北車站 編組站
K334+760 馬棚 四等站 樊城區 武漢局集團十堰車務段 貨運站
熊營 四等站 襄州區 廢止
黑龍堰 四等站 廢止 [註 6]
朱坡 四等站 廢止
K359+998 陳家湖 四等站 客貨運站
太平店 四等站 廢止
K372+287 老河口東 五等站 老河口市 交會站 [註 7]
仙人渡 四等站 廢止
K391+995 老河口 四等站 貨運站
K400+509 洪山咀 四等站 貨運站
蘇家河 四等站 廢止
付家寨 四等站 廢止
K418+139 丹江 三等站 丹江口市 貨運站

附屬綫[編輯]

漢丹鐵路長江埠附屬綫(下隔鐵路)
距離 站名 車站等級 所在地 營運者 站別 備註
0 下辛店 五等站 湖北省 孝感市 雲夢縣 武漢局集團漢西車務段 交會站
K7+259 長江埠 三等站 應城市 貨運站
K12+925 化工 三等站 貨運站
K17+807 隔蒲 四等站 雲夢縣 貨運站

支綫[編輯]

漢丹鐵路貨綫
距離 站名 車站等級 所在地 營運者 站別 備註
0 漢口信號場 信號場 湖北省 武漢市 江漢區 武漢局集團漢口車站 信號場
K6+523 新墩 四等站 礄口區 武漢局集團漢西車務段 貨運站 上行
K6+576 下行
漢西聯絡綫
距離 站名 車站等級 所在地 營運者 站別 備註
0 漢西 一等站 湖北省 武漢市 礄口區 武漢局集團漢西車務段 信號場
新墩 四等站 貨運站 上行
K6+748 下行

重大事故[編輯]

隔蒲潭大橋事故[編輯]

隔蒲潭大橋是路綫(今為長江埠附屬綫)橫跨府河的一座橋樑,原本計劃使用鋼筋混凝土梁,然由於此類型的梁製造需要時間,耽誤鋪軌工作,於是決定先行用五孔軍用便梁架設。[1]:80

1960年9月29日隔蒲潭大橋建成通車,當日15時30分,江岸機務段司機姚文斌、副司機姚志寬、司爐徐元成組成的乘務組駕駛PC9型機車行駛至漢口方向橋頭時,軍用便梁被機車壓塌,機車傾覆至河中,乘組三人當場犧牲。事後地方鐵路局組織了加固與換梁,10月底橋樑復舊施工完畢,湖北省副省長李明灝、武鐵漢丹辦事處主任趙向陽親自登車試車。[1]:80-81

1965年12月末的續建施工中,工程方決定移位重新修建隔蒲潭大橋,大橋的安全隱患得到了根治,新橋1967年11月2日落成。[1]:80-81

與其它鐵路的連接[編輯]

註釋[編輯]

  1. ^ 路綫原起點,現改為漢口動力車卡運用所
  2. ^ 由朱家台站(K26+321)搬遷擴建而成
  3. ^ 位於隨州市區廢止舊綫上
  4. ^ 原站位於隨州市區廢止舊綫上,複線改修後搬至現址
  5. ^ 原名肖灣站
  6. ^ 位於黑龍堰廢止舊綫上
  7. ^ 襄渝鐵路上下行接軌
  8. ^ 本綫除路基尚存外已無其它設施。然截至2020年末,本綫仍列於武漢局集團的路綫列表中。

參考文獻[編輯]

地方志[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鄧鼎. 襄樊鐵路分局史志編纂委員會 , 編. 襄樊铁路分局志.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1999-11 [2023-12-11]. ISBN 7-113-03525-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4). 
  2. ^ 2.0 2.1 湖北省隨州市地方志編集委員會 (編). 随州志 1988年6月第1版. 北京: 中國城市經濟社會出版社. 1988-06 [2024-01-04]. ISBN 7-5074-0012-3 –透過湖北方志館. 
  3. ^ 3.0 3.1 3.2 3.3 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年鑑編纂委員會 (編).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年鉴2021. 武漢. 2021-12. 
  4. ^ 4.0 4.1 4.2 4.3 4.4 4.5 湖北省襄樊市地方志編篡委員會 (編). 襄樊市志 1994年4月第1版. 北京: 中國城市出版社. 1994-12 [2024-01-04]. ISBN 7-5074-0695-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4) –透過湖北方志館. 
  5.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黎智 , 編. 武汉市志(1840-1985)-交通邮电志.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21-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1). 
  6. ^ 襄樊鐵路分局年鑑編纂委員會 (編). 襄樊铁路分局年鉴2005. 襄樊. 2005. 
  7. ^ 武漢鐵路局年鑑編纂委員會 (編). 武汉铁路局年鉴2010. 武漢. 2010-12. 
  8. ^ 武漢鐵路局年鑑編纂委員會 (編). 武汉铁路局年鉴2006. 武漢. 2006. 

其他文獻[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張珊珊. 汉丹铁路建设史. 武漢: 長江文藝出版社. 1991-10 [2023-12-11]. ISBN 7-5354-0504-5. 
  2. ^ 2.0 2.1 沪汉蓉铁路武康二线提速 首趟动车组"十一"开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09-09-30 [2018-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5). 
  3. ^ 3.0 3.1 楊德忠. 应城交通巨变 - 应城历史 - 应城市政府门户网. 應城市人民政府. [2023-12-14]. 
  4. ^ 鐵道省運輸局. 支那本土鐵道概觀. 日本: 鐵道省運輸局. 1930-03 [2023-01-25]. doi:10.11501/118933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5) (日語). 
  5. ^ 漢口市政府. 汉口市土地区划一览图. 漢口: 武昌亞新地學社. 1934-10 [2023-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5). 
  6. ^ 平漢鐵路經濟調查組 (編). 老河口支线经济调查报告. 1937-02 [2024-01-03] –透過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文). 
  7. ^ 7.0 7.1 十堰至汉口动车组趟趟满员 1个月运送2.7万人. 中國武當網. 湖北日報. [2024-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05). 
  8. ^ 动车组列车:从“双城记”到“通全国”. 荊楚網. 襄陽晚報. [2024-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9). 
  9. ^ 襄阳全力拥抱高铁时代 重塑“七省通衢”交通枢纽. 湖北日報. 2018-12-10 [2019-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9).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