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軍事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在1453年法蘭西王國卡斯蒂永戰役擊敗英國,這是百年戰爭中的最後一場重大交戰,法軍在這場戰役中利用火砲擊敗對手

法國軍事史是指從2,000多年前到現在的這段時間中,在今天的法國歐洲歐洲海外殖民地上發生的一系列衝突與反抗。法國發生的大事常常會影響歐洲歷史和世界歷史。

根據英國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的說法,法國是歷史上最成功的軍事強國。自1495年以來,法國參加了125場歐洲主要戰爭中的50場;超過任何其他歐洲國家。緊隨其後的是奧地利參加了其中的47場,西班牙參加了44場戰爭,英格蘭大不列顛參加了43場戰爭。而從在公元前387年以來的169場戰爭中,法軍贏了109場,輸了49場,平了10場。[1][2]

高盧-羅馬衝突從前400年一直延續到了前50年,羅馬在凱撒的領導下取得了高盧戰爭的勝利。在羅馬帝國衰落之後,一支名為法蘭克人日耳曼人分支在戰勝其他民族後控制了高盧。法國的擴張在克洛維一世查理大帝在位時達到了頂峰。在中世紀英格蘭神聖羅馬帝國與法國發生了一些激烈的衝突,例如布汶戰役百年戰爭。高度的中央集權和自羅馬時代以來的第一支常備軍隊使法國成為了中世紀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它只在意大利戰爭中輸給了西班牙。16世紀的胡諾格戰爭(1562—1598年)一度使法國一蹶不振,但是在瑞典的幫助下,法國在1618年6月23日—1648年10月29日的三十年戰爭中打敗了西班牙和神聖羅馬帝國,並在隨後的法西戰爭 (1635年-1659年)重創西班牙帝國並再一次成為了西部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17世紀和18世紀初,路易十三路易十四統治下擴大了法蘭西王國的領土,但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屢次遭到大同盟的圍剿,使得王國由盛轉衰,但經過弗勒里首相的生養休息,法國在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再次取得霸權,但是此時法蘭西王國在路易十五路易十六時代國力已達到極限了。

法國與英國在18世紀的第二次百年戰爭與全球競爭,導致了1756—1763年七年戰爭。雖然法國最終戰敗,喪失了它的北美殖民地,但是它隨後又幫助北美十三州從英國獨立了出來,因此英國的損失也不小。[3]然而國內的財政問題與政治紛爭,最終導致了1789年法國大革命戰爭拿破崙戰爭。法國的勢力在這段時間達到了頂峰,但是到了1813年10月中旬的萊比錫戰役和1814年3月,它的國力大幅退縮,甚至不如大革命之前(失去所有的境外領土與海外殖民地)。接下來就是殖民帝國時期,在這段時間內法國共與俄國(1853年10月—1856年2月的克里米亞戰爭)、奧地利(1859年法奧戰爭)和普魯士(1870年7月—1871年2月普法戰爭)發生了戰爭。

在1870年7月—1871年2月的普法戰爭中被打敗之後,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再一次成為了德國的勁敵。這次,即使實力相比德國較差,但依然在如香檳山戰役第二次凡爾登戰役馬爾梅松戰役等戰痛擊德軍,並於第二次馬恩河戰役一錘定音,扭轉戰局。德國對凡爾賽條約的不滿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被德國佔領。盟軍最終戰勝了德國,戰後法國也在德國境內有了一個佔領區。兩次世界大戰化解了法德之間的敵對狀態,並為歐洲各國在經濟、政治和軍事方面的統一鋪平了道路。今天,法國軍隊經常出現在它從前的殖民地,並與法國在北約中的盟友一起在全球焦點地區執行任務。

歷史戰役圖集[編輯]

法軍總戰略[編輯]

歐洲戰爭[編輯]

法國的歐洲版圖變化,經過數個世紀的戰爭,法國成為西歐最大的國家

法國的總體戰略是儘量控制 「天塹」,比如西南方的比利牛斯山,東南方的阿爾卑斯山和東方的萊茵河。自克洛維時代起的1500年中,法國逐漸控制住了這些地方,今天的法國國土仍然包括了比利牛斯山阿爾卑斯山和三分之一的萊茵河(其餘三分之二位於德國境內)。法國是西歐面積最大的主權國家。

雖然這樣,法國卻不只靠天塹來與歐洲其它列強作戰,它的邊境在大部分時間內(尤其是查理大帝路易十四拿破崙時期)都離這些地方很遠。這些時間內的大量軍事活動都以它們獨特的地緣政治與戰爭慣例為特徵,它們都需要高度的中央集權來保證法國政權的擴張。

法國與其它歐洲列強之間經常發生戰爭。英國和法國對歐洲及全球控制權的爭奪持續了幾個世紀,英法之間的敵對狀態也只有兩次世界大戰才能化解。在地緣政治的鬥爭中,法國有時成功,有時失敗。參加歐洲戰爭的列強之間都有複雜的政治關係,它們經常會結成不穩定的聯盟,這也就使歐洲戰爭變得千變萬化了。

殖民帝國及後殖民帝國時期[編輯]

幼鹿行動中的法軍,法軍在波斯灣戰爭中擔任左翼,並於行動中殲滅大量伊拉克軍隊

自16世紀開始,法國將其大多數的軍隊都用於保護海外殖民地及鎮壓法國殖民者和殖民地原住民的叛變。法軍遍佈了整個帝國,它主要被用來解決本地事務。直到1950年代末阿爾及利亞成功從法國獨立出來之後,法國才放棄了軍國主義。但是,直到21世紀,許多以前的法國殖民地仍然都在盼望法國來幫助鎮壓革命活動。

自從二戰以來,法國還是維持着自己的強權地位及聯合國安理會中的席位。法國還對歐洲各國軍事力量的統一起了促進作用,統一歐洲的軍事力量會使歐洲能夠與俄羅斯抗衡,並且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在北約的一些軍事行動中,法國認為北約組織是在按照美國的意願行事,並且從這些行動中撤出了部隊。

法軍的任務在這段時期里發生了重大的轉變。沒有了歐洲戰爭和複雜的同盟關係,法國現在將它的軍隊用於國際維和任務,保護從前的殖民地,並保持戰備狀態以對流氓國家的挑釁做出反應。法國擁有西歐最大的核武器庫,它的核力量也為了應對威脅而正在快速地發展。[4]

高盧時期[編輯]

韋森蓋托里克斯阿萊西亞之戰後向凱撒投降。這幅畫由Lionel-Noël Royer於1899年完成。

高盧的國土包含了今天的法國、比利時、萊茵河西岸和瑞士的一部分。在凱撒入侵外高盧幾個世紀之前,山南高盧地區就發生了高盧-羅馬衝突。在前390年(一說前387年)[5],一支由布倫努斯率領的高盧軍隊在阿萊亞戰役英語Battle of the Allia中擊敗了羅馬軍隊,羅馬城被劫掠,所有史料全部被毀,這也就意味着後人無從得知羅馬在這之前的歷史。

在這之後,羅馬軍隊的戰鬥力逐漸增強,而高盧軍隊的戰術和武器則沒有太大的變化[6],最終,羅馬戰勝了高盧。但是,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高盧帶來的威脅,羅馬一直在尋找一種解決方法,最終,凱撒解決了這個問題。

凱撒入侵高盧時,在最初只遇到了小股抵抗。組成高盧人的約60個民族之間並不團結,凱撒發現了這一點後,就開始挑撥高盧各民族。在前58年,凱撒戰勝了斯維比人,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第二年,他又佔領了高盧的比利時部分,宣戰理由是那裏的人密謀造羅馬的反。前56年,凱撒又在一次海戰中戰勝了威尼斯人。前53年,韋森蓋托里克斯領導着團結起來了的高盧人開始了第一次抵抗。凱撒率軍包圍了阿瓦利肯(即現在的布爾日),21天後阿瓦利肯城破,城裏的40000居民中只有800人逃脫。在這之後,凱薩又包圍了韋森蓋托里克斯的家鄉日爾戈維亞英語Battle of Gergovia,但是遭遇了他一生中最慘痛的失敗之一,最後他不得不撤軍來鎮壓另外一個地方的高盧人起義。前52年,在鎮壓完畢之後,凱撒將韋森蓋托里克斯驅趕到了阿萊西亞並將該城包圍。城中的人民由於饑荒而投降,凱撒在城外建造的獨特的工事成功的阻止了前來救援的高盧援軍[7],最終迫使韋森蓋托里克斯投降。高盧戰爭就這樣結束了。

法蘭克王國[編輯]

克洛維一世統治下的法蘭克帝國領土

4世紀和5世紀,隨着羅馬帝國的逐漸衰落,日耳曼民族的一個分支-法蘭克人,逐漸佔據了大片土地,即今天的法國。5世紀末和6世紀初,在克洛維一世的統治之下,法蘭克帝國逐漸戰勝了其它對手,領土擴大到了原來的四倍。486年,克洛維領導的法蘭克軍隊在索森(Soissons)之戰中戰勝了位於高盧北部的羅馬帝國最後一位行政長官。507年,他又戰勝了西班牙統治者亞拉里克二世領導的軍隊。

圖爾之役中的查理·馬特。作者Carl von Steuben。

在克洛維時代之後,法蘭克王國西部的紐斯特利亞與東部的奧斯特利亞進入了敵對狀態。這兩個地區偶爾會團結在同一個國王的領導之下,但是從6世紀到8世紀之間,它們之間卻經常發生戰爭。8世紀初期,法蘭克人開始集中精力對付跨越了比利牛斯山和羅納河的阿拉伯人。這個時期中的兩個關鍵性的戰役是圖盧茲之戰圖爾之戰,兩場戰役都以法蘭克的勝利告終,這兩個勝利對於減慢阿拉伯的推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人說這些勝利使歐洲文明得以自主發展,雖然這實際上有些誇大[8],但是它們仍然是對伊斯蘭作戰勝利的重要標誌[9]

在查理大帝的統治之下,法蘭克進入了它的全盛時期。在與倫巴底人阿瓦爾人撒克遜人巴斯克人交戰之後,最終形成的卡洛林帝國的領土就擴大到了北起德國中部,南至比利牛斯山,東到北海,西至亞得里亞海。800年,教皇將查理大帝封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作為回報,查理大帝會為天主教提供保護。卡洛林帝國開始向羅馬帝國一樣的歐洲中心國家發展,[10] 但是它軍事擴張的動機卻變得有所不同。查理大帝想讓他的貴族們繼續為他打仗,因此就鼓勵他們在戰鬥之後劫掠戰利品。對戰利品的欲望已超出了對帝國擴張的欲望,有些地方會被法蘭克貴族一次次地入侵,為的僅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劫掠來滿足他們的金錢欲望。[11] 當時主宰戰場的是騎兵,儘管為騎兵打造裝備的花費很高,卡洛林帝國的騎兵部隊還是有20,000人,這支部隊通過在國內離戰場很近的地區徵召步兵來補充兵員。[12] 這個帝國從800年一直存在到了843年,然後按照法國各皇室的慣常做法,路易一世的三個兒子根據凡爾登條約瓜分了帝國領土。

中世紀[編輯]

布汶戰役中的腓力二世。這場戰役導致了英德聯盟的破裂,使得法蘭西王國一躍成為歐洲第一強國,甚至約翰被貴族逼迫簽署大憲章也可能是受到了它的影響。作者為豪斯·韋爾耐特

這段時間內的法國軍隊隨着騎士的興起而興起,在騎士衰落之後,法軍也隨之衰落了。在查理大帝之後,鋼盔,鎧甲和全身裝甲等防護措施使騎兵在軍中的比例迅速提高。[13] 最終,騎兵成為了法軍中最重要的兵種,[14] 騎兵的突然襲擊成為了11世紀起戰場上的標準戰術。[15] 與此同時,農業技術的發展迅速地提升了西歐國家的糧食產量,因此法國的貴族階級也變得相當龐大。

巴約掛毯的一部分記錄了法國在黑斯廷斯戰役中的勝利。
蓬瓦蘭戰役法軍的獲勝是法國在百年戰爭查理階段勝利的關鍵

十字軍時期,由於武裝騎士數量過於龐大,法國的土地已經不夠了。一些學者認為,沒有封地的騎士想在海外取得土地是導致十字軍東征的其中一個原因。法國的貴族和騎士成為了十字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奧爾良之圍中的聖女貞德。這場戰役的勝利扭轉了百年戰爭的局勢。作者Jules Lenepveu。

11世紀,法國的騎士都披掛着及膝的鎖子甲,手執長矛和劍。黑斯廷斯之戰中,英軍對法國的諾曼騎兵顯得無能為力,法國的勝利鞏固了它的地位。法蘭西王國於1204年至1324年於法國入侵諾曼第 (1202年-1204年)英法戰爭 (1213年-1214年)聖東日戰爭聖薩爾多戰爭多次擊敗英格蘭王國,逐步吞併金雀花王朝在大陸的領土。14世紀出現了裝甲板,它在15世紀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6] 在14世紀末和15世紀初,法國的軍事力量在百年戰爭的初期減弱了。雖然新式的武器和戰術使騎兵變成了活靶子,但是英國對法作戰的勝利卻與經常被人讚揚的長弓手沒有多大關係。[17] 差勁的指揮和崎嶇的地貌使法軍的進攻收效甚微。[18]阿金庫爾戰役中,法國騎兵的慘重損失就是典型的例子。法軍擁有比英軍多得多的刀劍兵,而英軍擁有許多長弓手。由於戰場狹長,刀劍兵很吃虧[18]。法軍承受了6,000人的傷亡,[19] 而英軍只傷亡了幾百人。1302年的金馬刺之戰中,法國也由於相似的原因輸給了法蘭德斯民兵。如果騎兵能夠被有效的利用的話,他們會是很有用的,就像1328年的卡塞勒戰役 (1328年),1214年的布汶戰役和1429年的帕提戰役一樣。1422年亨利五世死後,法國收復了幾乎所有的失地。

人們普遍認為是聖女貞德使法國在百年戰爭中獲勝,但是實際上,使法國獲勝的卻是更深層的原因。主要原因是查理七世組建了一支包含了20個營,每營600人的騎兵部隊[20],這是自羅馬時代以來西方的第一支常備軍隊[21],這支軍隊訓練有素並且紀律嚴明。另外,炮兵成為了法軍中的一個關鍵兵種,法國在福爾米尼戰役卡斯蒂隆戰役中取得勝利,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炮兵。[22] 到了1453年,英國在法國本土侵佔了的城市只剩下了加來一個。

君主制時代[編輯]

法國在三十年戰爭中的羅克魯瓦戰役中獲勝。這次勝利標誌着西班牙的失敗和法國的復興。

文藝復興和舊政體時期,法國比君主制時代更加團結了。貴族的特權幾乎全部消失,軍隊也被國家化。當時的英格蘭勢力已經被趕出了歐洲大陸,國力正被玫瑰戰爭消耗着;法國的主要敵人變成了哈布斯堡家族。它在1516年查理五世成為西班牙國王后真正地威脅到了法國,而更糟糕的是,查理五世又在1519年被選為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法國周圍的西班牙,德國和低地國家已全部歸屬哈布斯堡王朝。在這期間,法國輸掉了漫長的意大利戰爭;歸屬了哈布斯堡王朝,並成為了歐洲最強大的國家的西班牙帝國誕生。後來,宗教戰爭削弱了法國的國力。由於貴族們都在建立自己的私人軍隊,新教徒天主教徒之間就發生了戰爭,法國也無法保持自己的強大勢力了。[23]

儘管法國一點也撼動不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地位,但是這個帝國內部卻存在着許多問題。神聖羅馬帝國受到了東邊的奧斯曼帝國的嚴重威脅,而法國時常與奧斯曼帝國合作。哈布斯堡王朝國土遼闊,這也就導致了帝國沒有有效的管理,它迅速地被西班牙和奧地利瓜分了。1568年荷蘭宣佈獨立,八十年戰爭開始,這場斷斷續續持續了幾十年的戰爭暴露出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弱點。最終,在1618年6月23日,五十五年之前發生在法國的宗教衝突在德意志重現,神聖羅馬帝國從解體朝向再統一。一開始,法國只是隔岸觀火,但是在路易十三時的黎塞留的統治下,法國發現它必須遏止哈布斯堡皇帝中央集權的趨勢,以免兩家哈布斯堡王朝從東西兩面夾攻法國。儘管法國是個天主教國家,它卻站在了新教一邊。1618年6月23日—1648年10月29日的三十年戰爭是漫長且及其血腥的,但是法國最終獲得了勝利,並且在之後一個半世紀它都是歐洲無可置疑的強權。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法國在馬爾普拉凱戰役中戰敗。而勝利一方的約翰·丘吉爾歐根親王也承受了相當大的傷亡,他們的軍隊無法再向法國內陸推進了。這個木刻板的製作者是R Canton Woodville。

路易十四時期,法國參與了一些衝突:權力轉移戰爭法荷戰爭重新聯合戰爭大同盟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這個時期的戰爭包含了並不重要的圍困戰與運動戰。只有很少的戰爭能分清誰勝誰敗,但是總的來說,法國的疆域還是擴張了。隨着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絕嗣,法軍立刻佔據大量萊茵河的西岸地區,特別是南尼德蘭盧森堡。為了阻止法國的擴張,歐洲各國再度組成反法的大同盟。在路易王後期,英國因為1688年的光榮革命,轉變成法國的大敵(參見第二次百年戰爭),並且與哈布斯堡王朝結成了聯盟。雖然在18世紀上半,這個聯盟在陸地上戰勝不了法國,但英國皇家海軍在海上還是擁有絕對的控制權的,法國也因此丟掉了許多海外殖民地。英國在18世紀中成為了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並用它的錢資助了它在歐洲大陸上的盟友。

路易十四的軍隊是法國歷史中最強大的軍隊之一,軍事上和政治上的因素影響着它的戰鬥力。在17世紀中期,皇室的權利得到了擴大,法軍被國王用來傳播影響力,代替老式的僱傭兵部隊和不順從的貴族的私人軍隊。[24] 軍隊的食物,衣服,裝備和武器都得到了統一的供應。[25] 實際上,1680年代和1690年代時,法國就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給自己的 士兵配發統一制式的軍服的國家。[26]

18世紀,法國仍然主宰着歐洲,但是由於內部的問題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這個國家參與了許多戰爭,包括了四國同盟戰爭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和1740—174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但是法國在這些戰爭中只得到了一點利益。同時,英國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而另外一個新生力量普魯士成為了法國的一個主要威脅。大國之間利益平衡的變化導致了1756年的外交革命,法國與哈布斯堡王朝在幾個世紀的敵對之後結成了聯盟。這個聯盟在七年戰爭中並沒有發揮多大作用,但是在美國獨立戰爭中,法國卻幫助美國人大勝了英國。

法國大革命時期[編輯]

由於內憂和外患,1792年的法國是動盪不安的,但是到了1796—1797年,法國已經控制了低地國家意大利北部。

就像它的名稱一樣,法國革命改變了法國和歐洲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於那些尋找自由、平等、博愛的人們擁有巨大的政治力量,戰爭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18世紀的歐洲軍隊紀律較為僵化死板,戰略不靈活,士氣低落,軍官都是有派頭的貴族。法國的君主制改為共和制時,法國軍隊也經過了很大的改變。

由於在七年戰爭中被普魯士打敗,1791年,法國下議院通過了「操練手冊」,這包括了步兵應遵守的一系列紀律。[27] 下議院希望通過這樣來使法國士兵們更有勇氣,並使革命時期的民族主義力量更為強大。舊政體時代,由於害怕士兵們藉機逃跑,他們是不會被派去騷擾敵人的,而「操練手冊」卻第一次給了士兵足夠的信任,他們可以執行這個任務了。

在於1792年秋天普魯士王國向法國宣戰之後,一支集結在法國北部邊境的強大敵軍迫使巴黎政府使用了極端的對策。1793年8月23日是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個重要日子,在那天,法國國民大會通過了「全民皆兵」的提案,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大規模徵兵。[28] 第二年夏天,法國已經徵召了500,000人,它已準備好去對付它的敵人們了。[29] 革命時期的法國軍隊人數要比它的對手大的多,人數優勢與高昂的士氣結合起來後,法軍就擁有了幾乎無數種戰術和戰略。到了1796—1797年,法國已經戰勝了第一次反法同盟並佔領了低地國家,萊茵河西岸和意大利北部,這些都是瓦盧瓦波旁兩個王朝幾個世紀以來都未能達到的目標。不服氣的歐洲國家又形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因第二次蘇黎世戰役馬倫戈戰役霍亨林登戰役等戰,1801年,這個同盟也被打敗了。

法國能夠成功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法軍中的軍官制度發生了變化。之前歐洲軍隊的總指揮都是皇室信任的人,即貴族。但是法國革命卻徹底改變了法軍,也就是說軍隊中的指揮官需要由另外的人來代替。[30] 政治壓力,競爭,升職和連續不斷的戰爭使法國培養出了全歐洲素質最高的指揮官們,這在後來的拿破崙戰爭中起到了很大的用處。到了19世紀,所有歐洲國家都採用了法國式的指揮系統,因此,法國革命可以說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正規軍。

除了能夠應用數不清的戰術和戰略以外,法國革命也為現代的軍事理論打下了基礎。後世的軍事作者在描寫「全民皆兵」時都從法國革命汲取了靈感,因為當時急迫的戰爭形勢開動了整個法國國家機器。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正確地分析了革命時期和拿破崙時期的戰爭,並且留給了後世一整套軍事理論,這套理論強調參戰雙方之間在任何方面(從戰場到人們的思想)都有爭鬥。現在的戰爭已經不只是單純軍事上的戰鬥了。

拿破崙時期[編輯]

拿破崙時期,法國的影響和國力得到了迅速的提升,但是隨後又同樣迅速地下降到了原來的狀態。法國的成功有多個原因。在法國革命一個半世紀以前,法國的人口數字已經上升到了相當高度,1700年法國已有了1,900萬人。[31] 1800年,法國人口已超過了2900萬,遠遠多於其它歐洲國家。[32] 這樣龐大的人口數字使法國能夠快速地發展軍事力量。另外,軍事技術的革新也使法軍比起拿破崙時代初期以來有了很大進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拿破崙·波拿巴本人,他頭腦聰明,有號召力,並且是個軍事天才。拿破崙吸取了最新的軍事理論,並且在戰場上極其有效地利用了它們。

拿破崙的軍隊大部分都是通過徵召而來的缺乏訓練的步兵,他們的領導是一些皇室衛隊一樣的精銳部隊。這支軍隊靠的是數量而非質量。拿破崙在俄法戰爭中的慘重損失如果在今天會使任何一個專業的指揮官一蹶不振,但當時法軍的損失卻迅速地依靠徵兵得到補充。在拿破崙之後,各國都組建了龐大的軍隊,它們都有專業的領導機構,並且隨時都能夠補充新兵。

1811年的拿破崙帝國。深藍色的是法蘭西第一帝國;「大帝國」[33] 包括了法軍佔領的地區(淺藍色)和盟國。

組建一支大規模軍隊的花費也大,因為大型軍隊很依賴補給。今天的大多數軍隊都用運輸隊從後方將物資運送到前方,這種方法是古斯塔夫二世在三十年戰爭時發明的。由於士兵需要等待運輸隊的到達,這種方法也就限制了部隊的機動性;雖然如此,但它確實能夠為一支大規模的軍隊提供足夠的補給,這也就穩定了軍心。即便這樣,拿破崙軍隊的規模對於這種方法來說還是太大,因此拿破崙允許了法軍士兵在駐紮地點種糧食。法軍雖然也使用了運輸隊,但是由於軍隊的推進速度很快,運輸隊運送的食物只能供士兵們吃幾天。雖然在1812年俄法戰爭之前拿破崙儲存了可吃24天的食物,但是這只是個例外。[34]

拿破崙對軍事學的最重大的影響是指揮。法國革命和拿破崙時期的武器及軍事技術發展緩慢,但是到了18世紀,軍隊的戰略就發生了重大變化。圍困戰很少發生,甚至是無關緊要。軍隊的重點任務也成為了消滅敵人而非僅僅戰勝敵人。進攻敵占區時,前線也變得更寬了,這就使雙方能大量地運用戰略手段,戰爭因此變得更有決定性意義,代價也變得更高昂。[35] 一個歐洲列強不再會為若干領地的丟失而告戰敗。這時,要想得到所謂「迦太基和平」,即通過徹底摧毀敵人而得到和平,需要全國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努力。這徹底顛覆了當時人們所理解的一般概念。拿破崙初期的勝利為他最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由於18世紀末期的歐洲國家發現它們很難在拿破崙帝國的統治下自由生存,戰爭也就爆發了,歐洲大陸變得戰火紛飛,直到1813年10月16—10月19日萊比錫戰役中法軍戰敗才告一段落。[36]

法國殖民帝國[編輯]

法國第一(淺藍部分)和第二(深藍和陰影部分)殖民帝國。

法國殖民史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7世紀早期到18世紀中期,第二階段是從19世紀早期到20世紀中期。在第一階段,法國將精力集中在了北美和印度,並在那裏成立了商業公司,由軍隊提供保護。在法印戰爭中被英國打敗之後,法國丟失了北美和印度殖民地,但是加勒比海的富饒島嶼聖多明各(今海地),瓜德羅普馬提尼克卻仍然屬於法國。

在第二階段,法國又控制了法屬印度支那(包括了今天的越南柬埔寨老撾),並且在列強瓜分非洲時也分得了一杯羹,它在非洲的殖民地包括了今天的突尼斯阿爾及利亞乍得馬達加斯加吉布提。1914年,法國殖民帝國的總面積為13,000,000平方公里,人口約為6,000萬。[37] 在一戰勝利之後,法國又佔領了多哥喀麥隆敘利亞黎巴嫩也由國際聯盟委任法國統治。在1870年至1945年的大部分時間內,法國是繼英國和俄羅斯(後來為蘇聯)之後的世界上領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在二戰之後,法國盡了全力來保住它的海外殖民地,但還是輸給了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越南抗法戰爭中的游擊隊。今天,法國仍然擁有一些海外領地,但是它們的面積比起老殖民帝國來說已是微不足道了。

現代[編輯]

一幅一戰時期的法國宣傳海報,上有1897年式75毫米口徑火炮,海報上的文字意為「為我們光榮的75毫米炮爭光。」這種著名的法國火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許多國家的火炮都是由它發展而來的,包括美國

在拿破崙被放逐之後,歐洲在很長時間內沒有發生戰爭,法國也從中得益。沒有了歐洲的戰事,法國得以將全部精力集中在殖民帝國的建設上,非洲亞洲的殖民地尤其吸引住了法國的注意力。這些地方的人們在19世紀以前成功地抵抗住了歐洲殖民者的入侵,但是武器的發展使得在後來,很少的殖民者便能打敗人數比他們多得多的當地武裝。

在歐洲,後拿破崙時期的法國仍然是影響歐洲大陸局勢的一個重要國家,它在1859年的法奧戰爭中戰勝了哈布斯堡王朝,這導致了1859年意大利在與盟友一起於1859年法奧戰爭中戰勝奧地利後完成統一。但是,法軍經過這些勝利後變得很自負。[38]普法戰爭失敗後,法國將阿爾薩斯-洛林割讓給了普魯士,而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也由此誕生了。

儘管如此,法國、英國和美國還是在為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終戰勝了德國。法軍承受住了德軍在第二次馬恩河戰役的猛烈進攻,這拉開了盟軍勝利的序幕。[39]1919年5月的凡爾賽條約最終將阿爾薩斯-洛林歸還給了法國。

但是,從素質低的指揮官到低人口增長率的一系列因素使法國在1940年5月被德國佔領。它的結果就是,到了1960年,它在殖民帝國全境都喪失了影響力,越南和阿爾及利亞獨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一隊法軍正在前進,準備進行白刃戰。
法國70年代自製的VBC-90毫米輪式突擊炮

儘管擁有歐洲規模最大且技術最先進的常備軍之一,並且也有足夠的財力來保持它的狀態,法國還是由於士兵訓練不足而無法快速地發展新戰術。夏爾·戴高樂在一戰以後就預見到了裝甲部隊的重要性,但是軍方並沒有重視它的理論,倒是德國人使用了相似的理論,在閃電戰中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另外,低人口增長率也迫使法國政府放寬徵兵限制,軍隊生活水平也下降了。在法國被佔領之前,盟軍士兵對戰爭都感到很害怕,因為他們與德軍交手過一次,許多人都仍然記得一戰的恐怖場景。[40] 一戰的慘重傷亡鼓動了法國人去採用消極防守型的戰略。這個戰略的結果就是馬奇諾防線,法國一開始準備投入30億法郎,但到了1935年,它已經投入了70億法郎[41]。這條防線在1940年確實抵擋住了德國的進攻,但是在北方鄰國被攻破後,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也就滅亡了。

法國直到1944年6月—8月才被解放。那一年的8月15日以法軍為主力的龍騎兵行動成功解放了南部法國。在這之前的一些戰役中,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也有所參與,他們的規模使得他們在解放法國的戰鬥中尤其引人注目,如土倫戰役 (1944年)馬賽戰役解放史特拉斯堡科爾馬包圍戰等戰役。1944年6月—1945年4月是歐洲戰爭的最後階段,法國總共有125萬名士兵,其中7個步兵師和3個裝甲師在西歐和納粹德國境內作戰。[42] 在戰爭結束後,法國在德國境內得到了一個佔領區。

在歷史上,法國軍隊總是站在國王和天主教會的一方,但是20世紀的劇變使它轉而投向了共和制。在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中,法軍違反了戴高樂總統的命令,將鎮壓阿爾及利亞獨立力量的任務交給了當地人,由此擺脫了政府的控制。最終,戴高樂停止了插手法國軍事,這個舉措贏得了公眾的支持,並導致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成立。但是,這同時也減弱了法國的軍事力量。今天,法國軍隊擁有了核武器和一些世界上最為訓練有素且裝備精良的士兵之外,它的使命包括了軍事調停,維和和解決小衝突。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法國派出了18000名士兵,60架戰機,120架直升機和40輛坦克,以法軍領軍的幼鹿行動成功牽制了大量伊拉克軍隊,讓以美軍為首的聯合部隊進展順利。[43] 法軍還參與了阿富汗戰爭科特迪瓦內戰。

2011年3月19日,法國根據安理會第1973號決議,執行在利比亞設立禁飛區任務

陸軍以外的軍種[編輯]

法國空軍[編輯]

法國空軍一戰起就使用了這個標誌。

許多人都認為法國空軍是世界上第一支正規空軍。法軍對發展空中力量很感興趣,發明了真正的戰鬥機,並訓練出了世界上第一批戰鬥機飛行員。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日子裏,法國空軍更是全球首支完全使用當時最先進的下單翼全金屬製戰鬥機,可是因為1936年的軍用飛機工業國營化的政策,引起了廠方不滿做成了軍機產量過少和延遲使用新的發動機,所以實力卻已弱於德國空軍。德國空軍在入侵法國時同時戰勝了法國空軍和英國皇家空軍

在二戰後,法國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航空工業。達索公司幻影系列戰機中獨特的三角翼設計而著稱。幻影戰機在六日戰爭海灣戰爭中都展示了自己強大的戰鬥力,並成為了軍事航空史上銷量最多的戰鬥機之一。

現在,法國空軍正在擴大規模並淘汰老舊機型。法國正在等待着設計中的空中巴士A400M運輸機的投產和陣風戰鬥機的大量服役。[44]

法國海軍[編輯]

美國的企業號航空母艦(左)和法國的戴高樂號航空母艦(右)。法國海軍在阿富汗戰爭中曾協助過美國。[45]

法國海軍的作戰史開始於中世紀,但是直到17世紀路易十四當政時,它才成為法軍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在「太陽王」的關照下,法國海軍得到了足夠的資金和精良的裝備,它在1676年的巴勒莫之戰中打敗了西班牙與荷蘭的聯合艦隊。在九年戰爭的初期,它也曾經戰勝過英國皇家海軍荷蘭皇家海軍。但法國海軍的資金問題卻最終迫使法國將制海權拱手讓給了英國和荷蘭。

法國海軍遇到的一個大問題就是法國的戰略優先級目標是取得歐陸的控制權。這就意味着陸軍的地位比海軍更高,因此海軍在士兵素質和戰場表現方面都較差。英國皇家海軍自18世紀起開始主宰海洋,它多次打敗過法國海軍。但是,1781年,法國海軍在切薩皮克海戰中戰勝了皇家海軍,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勝利,它間接地幫助了法美聯軍贏得約克鎮戰役的勝利。法國革命徹底減弱了法國海軍的實力,拿破崙的海軍也於1805年在特拉法加海戰中戰敗。自此之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一直是海上的霸主。

19世紀後期,法國海軍逐漸恢復了元氣,實力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名列世界第二。它在1838年成功地對墨西哥進行了封鎖,並在1884年的馬江海戰中打敗了中國的福建水師。一戰中,法國海軍的表現很出色,在戰爭爆發時,法國在地中海的艦隊包括了16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24艘驅逐艦,是當時地中海規模最大的艦隊。[46] 二戰中,英國在法國戰敗後被迫消滅法國海軍以防止它被德國利用。法國海軍的政策是擁有兩艘航空母艦,自從傳統動力「克里蒙梭號」與「福煦號」相繼退役之後,目前法國海軍只有一艘核子動力戴高樂號。計劃中的艦艇包括新型潛艇和另一艘與英國共同合作的航艦,海軍版的陣風戰鬥機已經取代老舊的美製F-8戰鬥機,並且在阿富汗執行支援任務。

法國外籍軍團[編輯]

身着制服的法國外籍軍團士兵,他們手中的步槍是FAMAS

法國外籍軍團路易·菲利普在1831年組建。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中,它已經成為了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軍事單位之一。初期的外籍軍團有許多問題,軍團中的下級士官很少,許多士兵都不會說法語,並且也沒有固定的薪水。[47] 外籍軍團很快就被派往了阿爾及利亞,它在那裏的表現比較出色。新來的士兵會根據國籍被分到不同的營,但在1835年8月17日,外籍軍團的總指揮官Joseph Bernelle上校決定將軍團中的所有營都合併起來,士兵也就不會再按國籍劃分了。這個措施避免了外籍軍團的分裂。[48]

1863年4月30日,65名同屬一營的法國外籍軍團士兵遭到了2,000名墨西哥士兵的伏擊,在幾個小時的戰鬥中,墨西哥人遭受了300-500人的傷亡,而外籍軍團也有62個人犧牲,另外3人被俘。[49] 其中一個墨西哥軍官在親眼見到外籍軍團的勇敢後感嘆道:「他們不是人類,而是魔鬼!」 [50] ,這後來成為了對法國外籍軍團的最廣為人知的評價。4月30日也成為了外籍軍團的一個紀念日。

後來在1880年代,它還參加了中法戰爭,並在宣光圍城戰中在大量中國軍隊的圍攻下死守住了宣光。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外籍軍團在大多數時間內都在法國的各殖民地執行任務。

在一戰中,外籍軍團證明了自己很適合於現代戰爭。它在西線戰場上的防守和進攻都很出色,傷亡也只有11,000人[51]。在法國於1940年被德國佔領後,軍團就分成了支持維希政府和支持自由法國的兩派。在這之後,它都在北非的沙漠中執行任務。外籍軍團在1945年重新回到了歐洲,並一直戰鬥至二戰結束。後來,它又在越法戰爭中被派去與越盟作戰。在1954年的奠邊府戰役中,被越南軍隊包圍住的法軍中有大多數都是外籍軍團的士兵。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的撤軍標誌了法國殖民帝國的解體,原先在各殖民地執行任務的外籍軍團存在的必要性也就受到了懷疑。最終,外籍軍團沒有被撤銷,它被作為一支快速反應部隊,在非洲和世界其它地方執行任務。[52] 今天,它是法軍中最受尊敬的部隊之一。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Ferguson, Niall. The Cash Nexus: Money and Power in the Modern World, 1700-2000; p.25-27. www.goodreads.com. 2001 [2020-07-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02). 
  2. ^ Quite Interesting: The QI cabinet of curiosity. [2022-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3. ^ Brooks, Richard (編輯).《世界軍事史地圖冊》(《Atlas of World Military History》)第101頁。華盛頓軍隊的團結只是使戰爭沒有輸,法國的介入才是戰爭勝利的原因。
  4. ^ 今天的法國核政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6年3月5日
  5. ^ 有關此日期的信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6年10月2日
  6. ^ Richard Brooks(編輯)《世界軍事史地圖冊》(《Atlas of World Military History》)第30頁。
  7. ^ Brooks 第31頁。在高盧戰記中,凱撒聲稱高盧援軍有250000人,但是當時的高盧無法養活這樣大的一支軍隊。凱撒很可能是對此進行了誇大。
  8. ^ Robert Cowley,《如果…的話會怎麼樣?權威歷史學家對一些假設情況的設想》(《What If? Eminent Historians Imagine What Might Have Been》)。第73頁,第87頁。
  9. ^ Brooks, Richard (編輯).《世界軍事史地圖冊》(《Atlas of World Military History》)。第43頁。
  10. ^ John Roberts《世界歷史》(《History of the World.》)。第384頁。
  11. ^ Brooks, Richard (編輯).《世界軍事史地圖冊》(《Atlas of World Military History》)。第46頁。
  12. ^ Brooks第47頁。
  13. ^ 中世紀時的法國陸軍和海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6年3月20日
  14. ^ 中世紀時的法國陸軍與海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6年3月20日
  15. ^ Brooks, Richard (編輯).《世界軍事史地圖冊》(《Atlas of World Military History》)。第53頁。
  16. ^ 騎士-騎士精神的時代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6年3月20日。
  17. ^ Brooks, Richard (編輯).《世界軍事史地圖冊》(《Atlas of World Military History》)。第59頁。
  18. ^ 18.0 18.1 Brooks第59頁。
  19. ^ Dupuy, Trevor N.,《哈珀軍事史大全》(《Harper Encyclopedia of Military History》)。第450頁。
  20. ^ 中世紀時法國的陸軍與海軍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6年3月20日。
  21. ^ 歷史背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6年3月20日。
  22. ^ 15世紀末的火藥兵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6年3月20日。
  23. ^ Lynn, John A. 《路易十四的戰爭》(《The Wars of Louis XIV.》)。第8頁。
  24. ^ Lynn, John A.《Giant of the Grand Siècle: The French Army, 1610-1715.》。第16頁。
  25. ^ Lynn第16頁。
  26. ^ Brooks, Richard (編輯).《世界軍事史地圖冊》(《Atlas of World Military History》)。第84頁。
  27. ^ Chandler, David G. 《拿破崙的戰役》(《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第136頁。
  28. ^ Elting, John R. 《寶座旁的利劍:拿破崙的軍隊》(《Swords Around a Throne: Napoleon's Grande Armée.》)。第35頁。
  29. ^ Blanning, T.C.W.《法國革命戰爭》(《The 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第109頁。
  30. ^ Elting, John R. 《寶座旁的利劍:拿破崙的軍隊》(《Swords Around a Throne: Napoleon's Grande Armée.》)。第28-29頁。
  31. ^ Lynn, John A. 《路易十四的戰爭》(《The Wars of Louis XIV.》)。第28頁。
  32. ^ Lyons, Martyn. 《拿破崙·波拿巴和法國革命的遺留物》(《Napoleon Bonaparte and the Legac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第43頁。
  33. ^ 大帝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6年3月4日
  34. ^ Chandler, David G. 《拿破崙的戰役》(《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第 758頁。
  35. ^ Chandler第162頁。
  36. ^ Fisher, Todd & Fremont-Barnes, Gregory.,《拿破崙戰爭:一個帝國的興衰》(《The Napoleonic Wars: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第186頁。
  37. ^ 有關法國進行殖民的信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6年3月13日。
  38. ^ Brooks, Richard (編輯).《世界軍事史地圖冊》(《Atlas of World Military History》)。第129頁。
  39. ^ Hew Strachan,《牛津圖解一戰史》(《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第280頁。
  40. ^ Keegan, John ,《第二次世界大戰》(《The Second World War》)。第64頁。
  41. ^ Keegan 第61頁。
  42. ^ 戰鬥中的自由法國士兵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07-10-09 2006年4月7日。
  43. ^ 沙漠風暴行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6年4月27日。
  44. ^ 法國空軍裝備本土研發戰鬥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6年11月7日。
  45. ^ 阿富汗戰爭中的法軍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4-03. 2006年3月15日
  46. ^ Barbara Tuchman. 《八月的槍》(《The Guns of August》)。第166頁。
  47. ^ Jordan, David.,《法國外籍軍團的歷史》(《The History of the French Foreign Legion》)。第10頁。
  48. ^ Jordan第14頁。
  49. ^ 喀麦隆. [2007-05-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29). 
  50. ^ Jordan, David.,《法國外籍軍團的歷史》(《The History of the French Foreign Legion》)。第34頁。
  51. ^ Jordan第67頁。
  52. ^ Jordan第94頁。

相關書目[編輯]

  • Blanning, T.C.W.《法國革命戰爭》(《The French Revolutionary Wars》)。倫敦Hodder Headline Group出版,出版日期1996年。ISBN 0-340-56911-5
  • Brooks, Richard (編輯).《世界軍事史地圖冊》(《Atlas of World Military History》)。倫敦HarperCollins出版,出版日期2000年。ISBN 0-7607-2025-8
  • Chandler, David G. 《拿破崙的戰役》(《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紐約Simon & Schuster出版,出版日期1995年。ISBN 0-02-523660-1
  • Cowley, Robert(編輯),《如果…的話會怎麼樣?權威歷史學家對一些假設情況的設想》(《What If? Eminent Historians Imagine What Might Have Been》)。紐約Penguin Group出版,出版日期1999年。ISBN 0-399-15238-5
  • Dupuy, Trevor N.,《哈珀軍事史大全》(《Harper Encyclopedia of Military History》)。紐約HarperCollins出版,出版日期1993年。ISBN 0-06-270056-1
  • Elting, John R. 《寶座旁的利劍:拿破崙的軍隊》(《Swords Around a Throne: Napoleon's Grande Armée.》)。紐約Da Capo Press Inc.出版,出版日期1988年。ISBN 0-306-80757-2
  • Fisher, Todd & Fremont-Barnes, Gregory.,《拿破崙戰爭:一個帝國的興衰》(《The Napoleonic Wars: 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牛津Osprey Publishing Ltd.出版,出版日期2004年。ISBN 1-84176-831-6
  • de la Gorce, Paul Marie.,《法國軍隊:一段軍事政治的歷史》(《The French Army: A Military-Political History》)。紐約George Braziller, Inc.出版,出版日期1963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序號:6310401
  • Jordan, David.,《法國外籍軍團的歷史》(《The History of the French Foreign Legion》)。Spellmount Limited出版,出版日期2005年。ISBN 1-86227-295-6
  • Jotischky, Andrew. 《十字軍活動和參與東征的國家》(《Crusading and the Crusader States》)。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出版,出版日期2004年。ISBN 0-582-41851-8
  • Keegan, John ,《第二次世界大戰》(《The Second World War》)。紐約Penguin Group出版,出版日期1989年。ISBN 0-670-82359-7
  • Lyons, Martyn. 《拿破崙·波拿巴和法國革命的遺留物》(《Napoleon Bonaparte and the Legac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紐約St. Martin's Press, Inc.,出版,出版日期1994年。ISBN 0-312-12123-7
  • Lynn, John A.《Giant of the Grand Siècle: The French Army, 1610-1715.》。紐約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出版日期1997年。ISBN 0-521-57273-8
  • Lynn, John A. 《路易十四的戰爭》(《The Wars of Louis XIV.》)。倫敦朗文出版社出版,出版日期1999年。ISBN 0-582-05629-2
  • John Roberts《世界歷史》(《History of the World.》)。紐約Penguin Group出版,出版日期1992年。ISBN 0-19-521043-3
  • Hew Strachan,《牛津圖解一戰史》(《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First World War》)。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出版日期1998年。ISBN 0-19-289325-4
  • Barbara Tuchman. 《八月的砲火》(《The Guns of August》)。紐約蘭登書屋出版,出版日期1962年。年。ISBN 034538623X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