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 (隋朝)
外觀
潭州,隋朝時設置的州。曾作為一級行政單位,是大部分湖南地區以及部分湖北地區在古代的稱呼;也曾作為二級行政單位,地域包括今長沙、湘潭、株洲、岳陽南、益陽、婁底等地。
潭州作為城市名,也是長沙(當時的州治或府治)的古稱。
一級行政單位
[編輯]隋朝開皇九年(589年)以地有昭潭而名,改湘州為潭州,設立潭州總管府。隋煬帝時廢除潭州,另立一級行政單位長沙郡,但轄區縮小。唐初改為潭州。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立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又稱潭州行省。至元十八年(1281年),遷省治到鄂州,不再稱潭州行省。
二級行政單位
[編輯]唐朝武德三年(621年),又改長沙郡為潭州。五代後梁天成二年(927年),馬殷建楚國,改潭州為長沙府,作國都。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復置潭州。宋朝末,潭州共轄長沙、善化、寧鄉、瀏陽、湘陰、益陽、湘潭、醴陵、湘鄉、安化、攸、衡山等12縣。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4年),改潭州為潭州路,為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治所。至元十八年(1281年),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曆二年(1329年),以元文宗潛邸所幸,改天臨路。至正二十一年(1364年),朱元璋改天臨路為潭州府。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再改為長沙府。
行政區劃
[編輯]唐朝衡州轄縣 | |
---|---|
618年 | 長沙縣、衡山縣、邵陽縣、攸縣、益陽縣、新康縣[1] |
621年 | 長沙縣、衡山縣、益陽縣、新康縣(邵陽縣、攸縣改屬南梁州,新設醴陵縣[2]、湘鄉縣[3]) |
624年 | 長沙縣、衡山縣、益陽縣、醴陵縣、湘鄉縣(廢除新康縣) |
707年 | 長沙縣、益陽縣、醴陵縣、湘鄉縣(衡山縣改屬衡州) |
708年 | 長沙縣、益陽縣、醴陵縣、湘鄉縣(增瀏陽縣[4]) |
806年 | 長沙縣、益陽縣、醴陵縣、湘鄉縣、瀏陽縣(湘潭縣[5]來屬) |
刺史
[編輯]- 唐朝潭州刺史
- 冉安昌(621年)
- 房仁裕(武德初年)
- 沈叔安(武德、貞觀年間)
- 李瓌(貞觀年間)
- 李康(貞觀初年)
- 李恪(636年,未任)
- 唐儉(貞觀年間)
- 王立行(貞觀年間)
- 王奉慈(650年)
- 褚遂良(655年—657年)
- 劉德敏(660年)
- 楊志本(長安年間)
- 裴懷古(707年)
- 唐貞休(唐睿宗時)
- 王子麟(先天年間)
- 姚元景(開元初年)
- 尹正義(開元初年)
- 王熊(716年)
- 梁知微(717年)
- 竇彥澄(730年)
- 皇甫顗(開元年間)
- 長沙郡太守
- 林披(唐肅宗時)
- 龐承鼎(760年)
- 源休(761年)
- 崔瓘(765年)
- 張謂(765年—767年)
- 陽濟(767年—769年)
- 韋之晉(769年)
- 崔瓘(769年—770年)
- 辛京杲(770年—773年)
- 獨孤問俗(773年—779年)
- 蕭復(779年—780年)
- 李皋(780年—782年)
- 李承(782年—783年)
- 孔巢父(783年,未任)
- 趙憬(783年—786年)
- 元全柔(786年—787年)
- 暢悅(787年)
- 裴胄(787年—791年)
- 李衡(791年—792年)
- 齊抗(792年)
- 李巽(792年—797年)
- 呂渭(797年—800年)
- 王倉(800年-802年)
- 楊憑(802年—805年)
- 薛苹(805年—808年)
- 竇群(808年,未任)
- 李眾(808年—811年)
- 柳公綽(811年—813年)
- 張正甫(813年—816年)
- 韋貫之(816年—817年)
- 袁滋(817年—818年)
- 崔倰(818年—819年)
- 崔群(819年—820年)
- 孔戢(820年—823年)
- 沈傳師(823年—826年)
- 劉遵古(826年—827年)
- 王公亮(827年—828年)
- 韋辭(829年—830年)
- 高重(830年)
- 李翱(833年—834年)
- 李仍叔(834年—835年)
- 盧周仁(835年—837年)
- 李翊(837年)
- 楊嗣復(840年—841年)
- 盧簡辭(841年)
- 崔元式(842年—843年)
- 裴休(843年—847年)
- 李回(848年)
- 裴識(848年—851年)
- 崔黯(851年—852年)
- 崔慎由(852年—853年)
- 李當(854年—856年)
- 崔罕(856年)
- 杜蘊(857年)
- 韓琮(858年)
- 蔡襲(858年—862年)
- 劉潼(862年)
- 丁琛(咸通年間)
- 李璋(咸通年間)
- 李叢(868年—869年)
- 於瑰(869年—872年)
- 王凝(872年—873年)
- 李庾(873年—874年)
- 裴瓚(874年—876年)
- 崔瑾(876年—878年)
- 李系(879年)
- 李巢(879年—880年)
- 李裕(880年—881年)
- 閔勖(881年—886年)
- 周岳(886年—893年)
- 鄧處訥(893年—894年)
- 王搏(894年,未任)
- 劉建鋒(894年—896年)
- 崔胤(896年,未任)
- 張佶(896年)
- 馬殷(896年—927年)
- 楚國潭州刺史
- 長沙府尹(927年—930年)
- 馬希聲(930年—932年)
- 馬希范(932年—947年)
- 馬希廣(947年—950年)
- 馬希萼(950年)
- 馬希崇(950年—951年)
- 邊鎬(951年)
- 廖簡(954年)
- 張文表(954年,自立)
- 周行逢(954年)
- 宇文瓊(954年)
- 北宋知潭州
- 呂餘慶(963年—964年)
- 王祐(970年—973年)
- 朱侗(974年—977年)
- 石載熙(977年—979年)
- 趙承宗(980年)
- 何承矩(982年—987年)
- 劉審瓊(987年)
- 王承衍(987年—989年)
- 魏羽(990年—993年)
- 董儼(994年—995年)
- 牛冕(995年)
- 魏廷式(995年)
- 陳省華(998年)
- 李允則(999年—1001年)
- 馬亮(1002年—1003年)
- 陳靖(1004年)
- 楊覃(1005年—1009年)
- 劉師道(1009年—1014年)
- 李應機(1014年—1017年)
- 李溥(1018年)
- 樂黃目(1019年—1021年)
- 李若谷(1027年—1029年)
- 章頻(1030年—1031年)
- 王碩
- 李昭述
- 劉賽(1034年—1036年)
- 夏侯彧(1036年—1040年)
- 賈昌齡
- 劉沆(1041年)
- 魏瓘(1041年—1042年)
- 劉沆(1043年—1044年)
- 劉夔(1045年)
- 周沆(1048年—1051年)
- 余靖(1052年)
- 任顓(1052年)
- 劉元瑜(1054年)
- 燕度(1056年)
- 劉元瑜(1057年)
- 余靖(1057年—1058年)
- 王罕(1058年—1060年)
- 楊可
- 吳中復(1062年—1064年)
- 王罕
- 燕度(1064年—1067年)
- 唐詔(1071年—1072年)
- 潘夙(1072年)
- 康衛(1074年)
- 沈起(1074年)
- 蘇寀(1074年—1075年)
- 韓鐸
- 曾布(1075年—1077年)
- 郭逵(1077年)
- 謝景溫(1077年—1082年)
- 何正臣(1082年—1084年)
- 陳睦(1085年—1086年)
- 謝麟(1088年—1089年)
- 路昌衡(1089年)
- 蔣之奇(1090年)
- 謝麟(1090年)
- 李湜(1091年—1093年)
- 路昌衡(1093年—1094年)
- 張舜民(1097年—1098年)
- 溫益(1098年—1100年)
- 安惇(1100年)
- 張茂宗
- 李閎(1102年—1104年)
- 王漢之(1105年)
- 曾孝廣(1105年—1106年)
- 王渙之(1107年—1108年)
- 席震(1108年—1109年)
- 王襄(1109年)
- 曾孝序(1110年—1111年)
- 張為(1113年—1114年)
- 曾孝序(1116年—1118年)
- 王渙之(1118年)
- 趙㠓(1119年)
- 陳顯仁(1121年)
- 李傑
- 陳邦光(1126年)
- 郭三益(1126年—1127年)
參見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唐代卷》
- 《唐刺史考全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