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上正等正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無上正等正覺梵語अनुत्तर सम्यक् सम्बोधि羅馬化:anuttara-samyak-saṃbodhi),又作無上正等菩提無上正等覺無上正覺,音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意爲「對一個事物擁有至高無上的,又正確又徹底的覺悟」,舊譯作無上正真道[1]。是指佛教修行的最高覺悟、最高涅槃境界,證得此者與成佛無異。

正等正覺梵語samyaksaṃbodhi,三藐三菩提)[2][3],又作正等覺等正覺正等菩提正遍知正遍覺正遍知覺正盡覺正真正道正真道正真覺正真正覺正真道最正覺正真最正覺正真等正覺至真等正覺最正覺平等覺平等道平等正覺平等正道正覺等。《元亨寺漢譯南傳大藏經》譯三藐三佛陀為正自覺[4]

詞義[編輯]

「阿」(a-)就是「無、沒有、沒盡頭、沒有限量」的意思,「耨多羅」(nuttara)則是「更高、更上」的意思,「阿耨多羅」(anuttara)義思爲「無上」,就是「沒有更高、更上」的意思,指的是「最高」。「三」(sam-)為「完全,合一」的意思,「藐」(-myak)則為「正確、非錯」之意[5],「三藐」(梵語samyak巴利語Sammā)為「準確」[6],漢譯爲「正等」、「正真」或「正」[7],解釋為「正確的」、「徹底的」、「完全的」。「菩提」是「覺知、覺悟」,「三菩提」(saṃbodhi)漢譯為「正覺」、「正道」、「遍知」、「遍覺」或「等覺」[7],意思是「完美的、最高的覺悟」。

鳩摩羅什解作:「三藐名正,三名遍,菩提名知,佛名覺」[8]慧遠解作:「三之言正;藐之言真;三復名正;菩提名道;佛陀名覺。」[9]窺基解作:「三,正也;藐,等也;又三正也;菩提覺也」[10]慧苑解作:「三藐,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也」[11]

正等正覺(者)、正等覺(者)、等正覺(者)、正遍知(者)、正遍覺(者)、最正覺(者)(梵語samyak-saṃbuddha巴利語sammā-saṃbuddha[12][13],三藐三菩陀、三藐三佛陀、三耶三佛)是如來十號之一。

闡釋[編輯]

大智度論》解釋「正」名諸法不動不壞相,「遍」名不為一法、二法故,以悉知一切法無餘不盡,是名三藐三佛陀。知苦如苦相,知集如集相,知滅如滅相,知道如道相。知一切諸法實不壞相,不增不減。知一切十方諸世界名號,六道所攝眾生名號;眾生先世因緣,未來世生處;一切十方眾生心相,諸結使、諸善根、諸出要,如是等一切諸法悉知,是名三藐三佛陀[14]

成實論》解釋為「前際、後際及不相續,善通達故,得名正智(正遍智)」[15][16]

鳩摩羅什釋為「法無差故言正;智無不周故言遍;出生死夢故言覺」、僧肇釋為「見法無差謂之正;智無不周謂之遍;決定法相謂之知」、竺道生釋為「諸佛色身雖復若干,而一一佛無不有之,故無不等矣……若不等者,便有所不盡,不得名為正遍覺人也」[8]

曇鸞的《往生論註》解釋「等覺」為「以諸法等故,諸如來等,是故諸佛如來名為等覺」[17]

解脫道論》解釋為「正遍知者,以一切行正知一切諸法,名正遍覺。復殺無明,名正遍覺。以獨覺無上菩提,名正遍覺」[18]

清淨道論》解釋為「由於自己正覺一切法,故稱sammā-saṃbuddha(正自覺者)。即是說他是一切法的正覺者,應該通達的諸法業已通達覺悟,應該遍知的諸(苦)法業已遍知,應斷的諸(集)法業已斷絕,應證的諸(滅)法業已證得,應修的諸(道)法業已修習」[19]。巴利義註將sammā解釋為正確,saṃ,作sāmaṃ解,意為獨自,因此sammā-saṃbuddha意為「正確地、自己覺悟了一切諸法」[4]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解釋此詞為:「正等覺者,如世尊言:諸所有法、一切正性,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又解釋「等法」(sam-)謂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sapta sam-bodhyanga)、八聖道支,如來一切知見解了正等覺,故名正等覺」。又「於一切苦集滅道,能現觀道,能證四沙門果道,能證六神通,能盡貪瞋癡慢憍垢道,如來一切皆正等覺,至誠堅住慇重作意,以因、以門、以理、以相正等覺故」,名正等覺。[20]

瑜伽師地論》解釋為:永斷所知障名為正等覺,解脫一切煩惱障為應供(阿羅漢)[21]。以及「如其勝義,覺諸法故,名正等覺」[22]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解釋為:「正」者,不顛倒義,「等」者,遍及滿義,故名正等覺。[23]

窺基提出兩種解釋,一為「諸法莫先名無上,理事遍知名正等,離妄真照名正覺」,另一為「智、斷圓滿名無上,簡別外道、凡夫邪智名正,簡別小乘分智名等,簡別菩薩缺智名正覺」[10]

清涼澄觀在《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釋為:「理無偏邪目之為正、無法不照名曰遍知」[24]

《十號經》解釋為:「如來具一切智,於一切處無不了知,以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十二緣生、四諦法等如是之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令起智斷惑。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具三明、六通,復於大乘作意思求,歷修諸地,斷盡結習,成無上覺,此名正等正覺。」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和《大寶積經·菩薩藏會》解釋為:沙門瞿曇於凡夫法、聖人法、聲聞法、緣覺法、佛法、菩薩法、學法、無學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善法、不善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如是等一切諸法,如來悉能平等正覺,是故名為正等覺者。又解釋平等(sama)之性為「諸見自體與彼空性其性平等」乃至於「生死流轉自體與彼寂靜涅槃其性平等」[25]

參考[編輯]

  1. ^ 《佛學大辭典》【無上正等正覺】:(術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新譯。法華玄贊二曰:「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2. ^ 《佛學大辭典》【正覺】:(術語)梵語三菩提Sambodhi,此譯正覺。如來之實智,名為正覺。證語。一切諸法之真正覺智也。故成佛曰成正覺。法華玄贊二曰:「三云正,菩提云覺。」
  3. ^ 《佛教大辭典》【正等正覺】:(術語)三藐三菩提,新譯為正等正覺。法華玄贊二曰:「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覺。」
  4. ^ 4.0 4.1 sammā-sambuddha.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5. ^ true - KST (Online Sanskrit Dictionary). kosha.sanskrit.today. [2023-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9). 
  6. ^ 暗度陳倉錯千百年的悉曇梵字 | 本來無一物 Sense All is Akasha. 暗度陳倉錯千百年的悉曇梵字 | 本來無一物 Sense All is Akasha. 2017-08-26 [2023-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9). 
  7. ^ 7.0 7.1 《法華經》對勘材料.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4). 
  8. ^ 8.0 8.1 翻譯名義集:「三藐三佛陀亦云三耶三菩,秦言正遍知。《大論》云:「是言正遍知一切法。什師言正遍覺也。言法無差故言正;智無不周故言遍;出生死夢故言覺。」
    《注維摩詰經》:「什曰。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今言三藐三佛陀。言正遍覺也。見法無差故言正。智無不周故言遍也。出生死夢故言覺也。肇曰。秦言正遍知。見法無差謂之正。智無不周謂之遍。決定法相謂之知。生曰。若不等者。便有所不盡。不得名為正遍覺人也。」
    翻梵語:三藐三佛陀(亦云三耶三佛 論曰三藐名正,三名遍,佛名知)
  9. ^ 慧遠《大般涅槃經義記》:阿之言無。耨多羅言上。三之言正。藐之言真。三復名正。菩提名道。
    《觀無量壽經義疏》:三藐三佛陀此翻名為正真正覺。三之言正藐之言真三復名正佛陀名覺。
  10. ^ 10.0 10.1 一切經音義:「(大般涅槃經音義,雲公撰)阿此云無也耨多羅此云上也三云正也藐等也又三正也菩提覺也總云無上正等正覺也
    窺基《妙法蓮華經玄贊》:阿云無,耨多羅云上,三云正,藐云等。又三云正,菩提云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此有四覺:一無上覺,是總也,即顯菩提、清淨法界。二正覺,簡外道邪覺故。三等覺,簡二乘但了生空偏覺故。四又正覺,簡菩薩,菩薩因覺未滿、果位非正覺故。
    窺基《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贊》:諸法莫先名無上。理事遍知名正等。離妄真照名正覺。或智、斷圓[滿]名無上覺。簡異生邪智名正覺。簡小乘分智名等覺。簡菩薩缺智復名正覺。
    窺基《說無垢稱經疏》:等覺者正覺者。合名正等覺者。初正覺者。異凡夫。凡夫耶覺(邪覺)故。次等覺者。異二乘。二乘唯知生空無我。偏覺法故。後正覺者。簡異菩薩。菩薩雖正覺等覺。未正圓滿覺諸法故。兩正名同。合名正等覺。
  11. ^ 翻譯名義集:「苑師云:阿,此云無;耨多羅,翻上;三藐,翻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也。」
    一切經音義:「(新譯大方廣佛花嚴經音義,慧苑撰)阿此云無也。耨多羅上也。三藐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也。總應言無上正等覺也。
  12. ^ 北傳:雜阿含402經 南傳:相應部56相應23經.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8). 
  13. ^ 相應部22相應58經. [2022-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 
  14. ^ 《大智度論》卷二、二十一
  15. ^ 《成實論》卷第一
  16. ^ 《大智度論》卷46:「無上正智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7. ^ 曇鸞《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
    《大智度論》卷十:「諸佛等故,名為等覺」
    《維摩詰所說經》:「諸佛如來功德平等……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
  18. ^ 《解脫道論》卷第六
  19. ^ 《清淨道論》說六隨念品
  20. ^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二
  21. ^ 妙法蓮華經玄贊:「是《瑜伽》及此經但取害煩惱賊名阿羅漢,永斷所知障名為正等覺」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三
  22. ^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
  23.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卷一
  24. ^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二十三
  25. ^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九、《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九(菩薩藏會第十二之五如來不思議性品第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