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物理學報
Acta Physica Sinica
語言中文
主編歐陽鍾燦
出版資訊
曾用名中國物理學報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出版歷史1933-
出版者
發行週期半月
影響因子0.813[1](2014年)
標準縮寫
ISO 4Acta. Phys. Sin.
索引
CODENWLHPAR
ISSN1000-3290
CN11-1958/O4
連結

物理學報》(Acta Physica Sinica)是中國物理學會主辦的中文物理學學術期刊,創辦於1933年,現為半月刊。《物理學報》原名《中國物理學報》(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起初刊登英文、法文、德文物理論文,1953年改為現名,易為中文期刊。創刊之初,《中國物理學報》每年最多出版3期。1951年期刊改為季刊,1955年改為雙月刊,1959年改為月刊,2012年改為半月刊。由於抗日戰爭三反五反運動國民經濟困難,期刊曾經多次中斷出版。1966年,《物理學報》因文化大革命停刊,直至1974年才恢復出版。1974年至1977年,《物理學報》曾出版英文版雙月刊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Acta Physica Sinica)。1981年至1992年間,美國物理學會將《物理學報》等12種中國物理學刊物的部分文章譯為英文,出版了季刊Chinese Physics。1987年至1989年,《物理學報》將部分文章譯為英文,出版季刊Acta Physica Sinica - Journal of Chinese Physics。1991年創辦的《物理學報》(海外版)並非《物理學報》的英文版,兩刊的文章互不重複。

歷史[編輯]

從創辦至1949年[編輯]

1932年3月,中國物理學會成立。當時中國已經有三十多所大學建立了物理系或數理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也已先後成立。[2]1933年10月,中國物理學會主辦的《中國物理學報》在上海創刊,出版了第1卷第1期。期刊的英文名為Chinese Journall of Physics嚴濟慈丁燮林擔任首任編輯經理。期刊刊載的文章以英文、法文、德文三種語言寫就[3]。《中國物理學報》出版的第1卷第1期在1934年春才印刷出來。從1933年至1937年,《中國物理學報》出版了第1卷第1期至第3卷第1期。1936年,《中國物理學報》被英國科學文摘英語Science Abstracts美國化學文摘收錄。[4]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後,《中國物理學報》的出版受到影響。1938年,《中國物理學報》停刊。1939年10月、1940年6月,第3卷第2期和第4卷第1期分別出版。1941年至1943年,《中國物理學報》一直沒有出版。1944年,學報在成都恢復出版,當年出版第5卷的第1、2期。1946年,學報移師北平。至1949年4月,《中國物理學報》已出版了第7卷第4期。[4]

1950年至1966年[編輯]

1950年,《中國物理學報》改由中國科學院出版,要求文章需附有500字的中文摘要。1951年,《中國物理學報》改為季刊。1952年,由於開展三反五反運動,學報停刊。1953年,《中國物理學報》改名《物理學報》,外文名改為Acta Physica Sinica,改為以中文論文為主的期刊,仍為季刊,每篇文章附有英文題目、英文摘要。1955年起,《物理學報》改為雙月刊。1959年又改為月刊。1960年,《物理學報》設置了獨立的編輯室,配備專職編輯人員。編輯室掛靠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隸屬所長辦公室,由所長施汝為親自領導。這一年,由於國民經濟困難,《物理學報》只出版了1至8期。1961年,《物理學報》統一規定了文章的格式規範,統一使用國際單位制,符號與參考文獻縮寫均採用國際通行標準。[4]

196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響,第22卷只出到了第9期。第7至9期雖然已經印刷,但未及發行,《物理學報》即被迫停刊。[4]

籌劃復刊[編輯]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國原有的物理期刊《物理學報》與《物理通報》均停刊。1972年,中共中科院物理所黨委書記郭佩珊、所長施汝為領導和主持聽取物理學界意見。學界提出了創辦期刊、促進交流的意見。1972年2月2日,中科院物理所向中科院核心小組請示,希望籌辦期刊《物理》。3月20日,中科院核心小組同意創辦《物理》。《物理》承接了《物理學報》與《物理通報》原來的出版職能,既刊登原創性論文與簡報,也登載綜述,還介紹物理學在經濟建設中的應用,不過並不承擔《物理通報》報道大學、中學物理教學的任務。1973年初,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周培源積極倡導、組織大家醞釀《物理學報》復刊。4月24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說「有些刊物為什麼還不復刊?《哲學研究》、《歷史研究》都可以恢復,還有一些學報,不要只是在內部搞,可以公開」。4月29日,《物理》雜誌編輯部請示中國科學院宣傳出版局,希望恢復《物理學報》。5月31日,中科院核心小組批覆同意。6月4日,中科院正式發文批准《物理學報》復刊。隨後,《物理學報》編輯部成立。為恢復出版,編輯部組織了學術領導機構編輯委員會,聘請編委,還進行了組稿,進行了出版、印刷、發行的準備工作。7月17日,主編王竹溪主持召開復刊後第一屆編委會議,確定《物理學報》為刊登原創性學術論文與簡報的期刊,論文刊登前需經過學術審查,保留英文題目和摘要。[4]

1974年復刊之後[編輯]

1974年1月,《物理學報》正式復刊,為雙月刊,年內出版了第23卷。復刊後,《物理學報》即被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1974年7月,美國物理學會委託楊振寧組織一批華人科學家將《物理學報》的文章譯為英文,以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Acta Physica Sinica)為名向全球出版發行,為雙月刊。這一英文版出版了3年,也被科學引文索引收錄。1980年,《物理學報》改為月刊。[4]

1981年,美國物理學會創辦季刊Chinese Physics(《中國物理》),從中國12種物理學刊物[註 1]中選擇文章譯為英文,向全球出版發行。從1981年到1992年底,《中國物理》共出版12卷。《物理學報》被選文章占《中國物理》總文章數的37%,是佔比最高的期刊。1983年,中國物理學會召開大會,大會呼籲創辦英文期刊《中國物理快報》以刊登研究簡報,解決《物理學報》稿件積壓問題。由於學會創辦《中國物理快報》,《物理學報》相應修改了徵稿簡則。1987年,科學出版社與美國阿勒頓出版公司(Allerton Press)簽約,翻譯出版12種中文科學期刊。自1987年第36捲起,《物理學報》選擇部分論文出版英文季刊,刊名為Acta Physica Sinica - Journal of Chinese Physics,此刊僅出版3年便停刊。[4]

1991年,中國物理學會召開大會,決定出版《物理學報》(海外版)。《物理學報》(海外版)為英文期刊,英文刊名為Acta Physica Sinica (Overseas Edition),所刊文章與《物理學報》不重複,但登載《物理學報》文章的英文摘要。海外版創刊之後,美國物理學會致電中國物理學會,決定1981年創辦的《中國物理》自1993年1月起停刊。1995年,為解決經費問題,《物理學報》與《物理學報》(海外版》開始徵收版面費。[4]為避免混淆,《物理學報》(海外版)在2000年將刊名改為《中國物理》(Chinese Physics),2008年又為了系列化將刊名改為《中國物理B》(Chinese Physics B[5]。2012年,為解決稿件積壓,《物理學報》改為半月刊。[6]

內容[編輯]

《物理學報》為綜合類物理學術期刊,刊載文章遍及物理學多個分支[6],重點關注凝聚態物理及相關領域的工作。期刊登載創新性的研究論文、首創性的研究快報、結合作者研究成果寫作的研究綜述。[7]據統計,2014年《物理學報》發表的文章中,唯象論的傳統領域類文章數量最多,其次為凝聚物質類,之後依次是總論類、物理學交叉學科類。[6]

所獲獎項[編輯]

《物理學報》2010年獲中國政府出版獎期刊獎。此外,該刊還獲得了第一至第三屆國家期刊獎、2000年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特等獎,2001年至2014年連續獲得「百種傑出期刊」獎。2009年,《物理學報》被中國期刊協會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評為「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2012年至2015年連續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誌社、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圖書館評為「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之一[8]。2013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將《物理學報》評為「全國百強科技期刊」。[3][9]

索引收錄[編輯]

《物理學報》被《科學引文索引》擴展版(SCIE)、荷蘭文摘與引文數據庫》(SCOPUS)、美國化學文摘(CA)、英國科學文摘英語Inspec(INSPEC)、美國《工程索引》(EI)、日本科學技術情報中心(JICST)《科技文獻速報》、俄羅斯全俄科技信息研究所英語VINITI文摘雜誌》(AJ)、美國《數學評論》(MR)等索引收錄。[3]2001年至2013年,《物理學報》總被引頻次在中國綜合類物理期刊中排名第一。[10]

爭議[編輯]

1992年,郝柏林劉寄星致信《物理學報》編輯部,舉報李富斌剽竊論文問題。1992年12月,編輯部退回了李富斌的全部5篇文章。1993年2月出版的第42卷第2期《物理學報》首頁刊登了郝柏林、劉寄星二人的來信和編者按。1994年,《物理學報》出現出版事故,第43卷第5期重複刊登了第42卷第11期的一篇文章,兩位作者發電通知編輯部,《物理學報》隨後在第43卷第9期刊登更正,撤回了第5期上重複刊登的文章。[4]

備註[編輯]

  1. ^ 這12種期刊包括:《物理學報》、《物理》、《天文學報》、《天體物理學報》、《高能物理與核物理》、《原子物理》、《核聚變與等離子體物理》、《激光》、《光學學報》、《低溫物理學報》、《半導體學報》、《聲學學報》。[4]

參考資料[編輯]

  1. ^ Journal Database. [2019-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5). 
  2. ^ 龔書鐸 (編). 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 長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12: 554. ISBN 7-217-00556-6. 
  3. ^ 3.0 3.1 3.2 《物理学报》简介. 物理學報. [2016-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5).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劉大乾. 《物理学报》创刊70周年(1933—2002年)大事记 (PDF). 物理. 2003, 32 (12) [2016-07-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8-17). 
  5. ^ 《中国物理B》简介. 中國物理學會. [2016-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8). 
  6. ^ 6.0 6.1 6.2 《物理学报》编辑部2014年工作总结. 中國物理學會. [2016-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1). 
  7. ^ 《物理学报》投稿须知. 物理學報. [2016-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1). 
  8. ^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國知網. [2016-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0). 
  9. ^ 《物理学报》重要获奖情况. 物理學報. [2016-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3). 
  10. ^ SCI:《物理学报》历年总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 物理學報. [2016-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3).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