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紀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生肖在古代也稱十二獸、十二禽、十二神、十二物、十二蟲,民間稱之為十二屬相、十二生肖。[1]

起源[編輯]

與古巴比倫十二宮的關係[編輯]

6世紀希臘拜占庭教堂所顯示的十二生肖,以七獸和五種人體所組成。
6世紀的隋朝銅鏡,所顯示的十二生肖,皆由牲畜和生獸組成。

「十二獸」分為兩大系統,一個是巴比倫尼亞黃道十二宮,其原理是地球繞着太陽公轉一周(一年)時,從地球觀測太陽背後的恆星分佈(星座),前4世紀傳入古典希臘後被希臘語稱為zōdiakos kuklos「動物圈」。另一系統則是華夏系統,其原理是木星繞着太陽公轉一周(約12年)時,從地球觀測木星背後的恆星分佈。[2]由於巴比倫尼亞系統的十二生肖皆由七獸和五種人體所組成,學者普遍斷定它與華夏十二生肖無論在十二獸組成、排列順序和運用方面都截然不同,有不同淵源。[3][4][5][6][7][8]

在華夏的演變和定形[編輯]

現行十二生肖的具體動物,定形於東漢。在戰國時期,有不同的組合。

《日書》十二獸[9]
年代 文獻
前3世紀 睡虎地 *鹿 *環 *水 *老羊
放馬灘
前1世紀 孔家坡 *鬼 *鹿 *玉石 *水 *老火
1世紀 王充
  • 環:釋為「猨」。整理小組注釋「環,讀為猨,即猿字」。饒宗頤 (1982) 認為「申之為環,環讀如猨,於音自近。隋朝蕭吉雲「申,朝為貓,晝為猨,暮為猴」,則猨後來以屬三時之晝,與猴之為暮則有別。」[9]
  • 水:釋為「雉」或「隼」。整理小組注釋「水,以音近讀為雉」。於豪亮 (1981) 認為「水」讀為「雉」,並從音韻學的角度做了闡釋「水與雉同為脂部字,韻母相同,水為審母三等,雉為澄母三等。」李零 (1991) 與饒宗頤 (1982) 則將「水」釋為「隼」。[9]
  • 老羊:狗的別名。饒宗頤 (1982) 從《古今注》中找到「狗,一名黃羊」的記載;劉樂賢 (1994) 於《本草綱目》卷二十四覓得「狗,又名地羊」,認為古時羊可以名狗;王子今 (2003) 則在前二人的研究基礎上作了補充,認為《史記·項羽本紀》中「(宋義)下令軍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一句中的「羊」即指狗。[9]
  • 鬼:為「兔」的訛字。[9]
  • 鹿:為「馬」的訛字,一說為指鹿為馬的典故。孔慶典 (2009) 認為睡虎地和孔家坡《日書》在故楚地出土,應為當地轉寫。[9]
  • 其他:三部《日書》中所記不乏錯漏,放馬灘《日書》中將「雞」同時配「巳」和「酉」,劉樂賢指出與已相配的「雞」必為誤字,可能是「蛇」字之訛;而與辰相配的「蟲」則可能是「龍」之誤寫。睡虎地《日書》鹿、馬、老羊排列順序都與後世通行的十二生肖截然不同。[10]孔家坡《日書》以「玉石」配「申」、以「老火」配「戌」卻似乎不可輕率歸之為誤記,有將其視為異說,為何如此搭配卻尚無討論,不過這些奇怪搭配卻在傳世文獻中有跡可尋。[9]
北魏臨淄崔氏墓群中出土的生肖俑,從右到左猴、虎、蛇、豬。

先秦文獻如《詩經》、《左傳》等,當時已有馬、牛、龍、蛇與午、丑、辰、巳四支相配應的記載。但由於十二生肖僅為民間所用,不受先秦上層文人重視,而沒有將十二種動物與十二地支相配完整地記載下來。傳世文獻中對十二生肖最完整的記載,首見於東漢王充的《論衡》。[11]

最早有關十二生肖的完整記錄為甘肅天水放馬灘和湖北雲夢睡虎地的甲、乙兩種《日書》。睡虎地甲、乙兩種《日書》抄本的寫成年代為前250年前246年,其內容形成年代在前278年左右;放馬灘《日書》年代與睡虎地《日書》相去不遠,其甲本的內容比睡虎地《日書》晚出,但前者的抄寫年代則未必晚於後者,兩本秦隸系統《日書》的內容和編寫年代都不早於前3世紀[12][10]還有第三部《日書》值得一提,湖北隨州市孔家坡墓出土了《日書》十二生肖的記錄,下葬年代在前142年

三部《日書》中的《盜者》篇,皆以十二支配十二獸占卜盜者,內容包括盜者的相貌、性別、藏身之處及性格、特長、身份等。盜者被認為與十二生肖有着某種聯繫,人們可以通過相關生肖來預判盜者的相貌以及藏身之處。此外,睡虎地《日書》中有類似的《十二支死咎》篇,以十二地支與不同詞配合進行占卜。[9]

華夏鄰近民族[編輯]

孔慶典在前人聶鴻音和黃振華 (1999) 與何新(2007) 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從楚帛書《月忌》和《爾雅·釋天》中所載的歲陰和月陽(十二月名)的名義與藏緬語系(以舉例數依次排名為彝語支羌語支緬語支藏語支),乃至蒙古語日語20世紀現代語進行類比,從語音角度上斷定上述所載名義為十二生肖原型。[9]楚帛書是1942年湖南長沙子彈庫出土的帛書。楚帛書年代據Cook和李零 (2004) 為前300年,即可知年代雖略早於秦簡《日書》,但相去不遠,兩者出土文獻年代都不早於前3世紀[13]不同僅在秦簡《日書》所載的十二獸為今天所熟悉的十二生肖,而楚帛書的十二月名則是孔慶典所指的藏緬語版十二獸。[9]

現代語音處理後的十二獸對照[9]
語系 年代 文獻 十二獸
漢語名義 前3世紀 睡虎地《日書》 鹿 老羊
放馬灘《日書》
1世紀 《論衡》
藏緬語轉音
(理論上)
前3世紀 楚帛書《月忌》
前3世紀或
前1世紀[14]
《爾雅》月陰
《爾雅》歲陰 困敦 赤奮若 攝提格 單閼 執徐 大荒落 敦戕 協洽 涒灘 作噩 閹茂 大淵獻

紀年[編輯]

漢朝瓷磚雕畫上的生肖紀時,其左鼠人(子)為23時至1時刻,右兔人(卯)為5時至7時刻,現藏於愛丁堡蘇格蘭博物館

十二獸與十二地支的相配最早見於《日書》,戰國末年秦人以十二獸用來紀日、紀月還是紀年僅從秦墓竹簡《日書》上還難以斷明,單憑同時出土的干支紀日推測,十二獸用於紀月、紀年更宜。[15]到了東漢時期,十二獸配十二地支體系才成熟並廣泛應用。此時,十二獸不僅用來紀年、紀月,並用於紀時,但十二地支與十天干相配組成60甲子曆法體系仍然是主流。從理論上講,用十二獸紀日也是完全可能的。[11]

據現存資料至少自6世紀起,就為突厥人所使用,其後開始擴散至歐亞大陸,並向周邊突厥語民族傳播,與此同時青藏高原吐蕃也開始使用生肖紀年法。生肖紀年法對中國周邊少數民族所使用的曆法影響深遠,其中還包括西南少數民族,在西北地區,分佈範圍甚廣,其影響遠至中亞,乃至早期中世紀東歐地區。[16][17][18][19][20]

突厥[編輯]

最早有關十二生肖紀年的文獻記載,始見於《周書》的《宇文護傳》,其中在一封宇文護515年572年)家信里提到生年屬相,由此可知當時北周中原境內民間已有十二生肖紀年。有關突厥與中原紀年法在傳世文獻中最早的記錄則見於《隋書》,其中提到沙缽略可汗584年致書中所用的」「辰年」,「辰年」是以地支來表示年代的方式,但並不通用於漢文中,明顯僅是中原傳統的干支紀年的同義詞。同書亦記載在了586年隋朝向突厥頒行曆法,不過突厥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並未採納中原的干支紀年,而出土資料也顯示,直到10世紀末左右,干支紀年才首次出現在西州吐魯番回鶻人的突厥文文獻之中,在此期間,突厥人所使用的幾乎都是生肖紀年法。[1][21]

突厥十二生肖紀年記載最早出自571年布穀特碑英語Bugut inscription,其中提到了「兔年」。[1]《布穀特碑》是一塊屬於早期蒙古高原突厥王子的石碑,由粟特文梵文兩個譯本撰成,年代屬突厥尚未分裂之前,是迄今已知最早的突厥碑銘。有學者因此而斷定8世紀古突厥文是由粟特文發展而來,不過也有學者如Ishjatms (1996) 認為古突厥文是漢字的衍生版,在蒙古人民共和國色楞格河下游1世紀匈奴墓葬曾出土了類似陶文的匈奴字符[22][23][24]由於突厥紀年法的史料殘缺,有關6世紀至10世紀之間的生肖紀年記錄分佈很不均勻,一些能見到紀年的碑銘包括8世紀葛勒可汗所立的《磨延啜碑》、《鐵爾渾碑》和牟羽可汗所立的《台斯碑》。[1]

突厥碑銘所見的生肖紀年[1]
碑銘年代 碑銘 生肖(干支) 年份
6世紀 《布穀特碑》 兔年(辛卯年) 571年
8世紀 《磨延啜碑》 羊年(癸未年) 743年
雞年(乙酉年) 745年
豬年(丁亥年) 747年
虎年(庚寅年) 750年
兔年(辛卯年) 751年
羊年(乙未年) 755年
雞年(丁酉年) 757年
《鐵爾渾碑》 蛇年(辛巳年) 741年
羊年(癸未年) 743年
猴年(甲申年) 744年
雞年(乙酉年) 745年
豬年(丁亥年) 747年
鼠年(戊子年) 748年
龍年(壬辰年) 752年
《台斯碑》 雞年(丁酉年) 757年
五行生剋圖表,與其對應的顏色:木(青)、火(紅)、土(黃)、金(白)、水(黑)。

除了十二生肖紀年法,10世紀初突厥人還出現了五行生肖法,其特徵是將生肖分類與五行之一的輔助分類詞組合在一起,這種五行+生肖的組合可以方便地轉化為相應的干支紀年。如此便跳出了生肖紀年原有的12年周期,理論上達到了60個紀年周期,相較而言對少數民族,五行+生肖組合要比天干+五行+生肖組合更簡潔和易懂。其中主要見於10世紀至11世紀初的高昌回鶻文獻。[1]

  • 伯希和回鶻文特藏(Pelliot Uighur)2號有「土猴年」(五行+生肖組合)的稱法,和干支紀年中的戊申年對應。
  • 在兩條德國學者Müller所翻譯的高昌回鶻廟柱文都出現了「土猴年」(五行+生肖組合)與「己火羊年」(天干+五行+生肖組合)的稱法,分別對應干支紀年中的戊申年和己未年。
  • 柏林吐魯番特藏(Berlin Turfan Collection)Mainz 131號的佛經《金光明經》回鶻文譯本,出現了「壬狗水年」(天干+五行+生肖組合)與「甲申水日」(干支+五行組合)的稱法,前者對應干支紀年中的壬戌年,後者的甲在五行中與木相應,但在納音生肖法中甲申可對應水猴。在U.4759號的回鶻文《文殊所說最勝名義經》也出現了「壬虎年」(天干+生肖組合),和干支紀年中的壬寅年對應。

納音與干支的相配最早見於戰國末年時期的睡虎地《日書》和西漢時期的《銀雀山漢簡》,從出土資料年代來看,其起源可能在前2世紀左右。其後五行替代了角、微、宮、商、羽五音並被細化,儘管歷史頗久,五行納音的具體內容卻始終變化不大,在五行納音中無論如何演變,其對60甲子的五行屬性的劃分始終一樣。從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墓出土的曆日可知,納音自7世紀中葉起便已在唐朝西州地區進入曆書,840年回鶻汗國滅亡,而部分回鶻人西遷至該地以後,才開始進一步將生肖法改造為60循環周期的納音生肖法。14世紀高昌回鶻人的曆書中還出現了「五行為山嶽之土」與「五行為礦中之金」的五行納音用語。以下為法國學者Bazin (1991) 提出的五行(納音)生肖對應方案列表。[1]

60甲子在五行(納音)中的劃分
  木∕角音 火∕微音 土∕宮音 金∕商音 水∕羽音
1(甲子) 13(丙子) 25(戊子) 37(庚子) 49(壬子)
2(乙丑) 14(丁丑) 26(己丑) 38(辛丑) 50(癸丑)
3(丙寅) 15(戊寅) 27(庚寅) 39(壬寅) 51(甲寅)
4(丁卯) 16(己卯) 28(辛卯) 40(癸卯) 52(乙卯)
5(戊辰) 17(庚辰) 29(壬辰) 41(甲辰) 53(丙辰)
6(己巳) 18(辛巳) 30(癸巳) 42(乙巳) 54(丁巳)
7(庚午) 19(壬午) 31(甲午) 43(丙午) 55(戊午)
8(辛未) 20(癸未) 32(乙未) 44(丁未) 56(己未)
9(壬申) 21(甲申) 33(丙申) 45(戊申) 57(庚申)
10(癸酉) 22(乙酉) 34(丁酉) 46(己酉) 58(辛酉)
11(甲戌) 23(丙戌) 35(戊戌) 47(庚戌) 59(壬戌)
12(乙亥) 24(丁亥) 36(己亥) 48(辛亥) 60(癸亥)

吐蕃[編輯]

吐蕃的史前曆法,即7世紀以前,已難以考證,但根據文獻記載,最初吐蕃只有十二生肖紀年,隨後將十二生肖和五行相結合,繼之五行又分陰陽為十數,替代十天干,以十二生肖代十二地支,構成60年循環周期[11]有文獻記載黃曆曆書《暮人金算》、《達那窮瓦多》、《市算八十卷》、《珠古地方的冬、夏至圖表》(珠古地方指今青海)、《李地方的屬年》(李地方指今新疆和闐)、《窮算六十》(窮部為吐蕃姓氏)等典籍於704年至吐蕃,一般認為典籍是從突厥或中原這兩個地區傳入,《窮算六十》所記載的五行+生肖組合與突厥曆法相似。[19]

天干五行的對應 
 

陰陽五行生肖法最早見於位於今西藏拉薩821年《唐蕃會盟碑》上所載的日期,此碑用吐蕃文和漢文記載了長安會盟的內容。[1]

  • 長安會盟的日期:「陰鐵(金)牛年孟冬月初十日,大蕃彝泰七年,大唐長慶元年。」
  • 拉薩會盟的日期:「陽水虎年仲夏月初六日,大蕃彝泰八年,大唐長慶二年。」
  • 拉薩碑文雕刻日期:「陰水兔年仲春月十四日,大蕃彝泰九年,大唐長慶三年。」

長安會盟日期所指為三種紀年方式,彝泰七年、長慶元年分別代表雙方官方年號,其中彝泰為吐蕃唯一的年號,與中原建立邦交時臨時所用,意圖強調地位平等,「陰鐵(金)牛年冬十月十日」是雙方接受的共同紀年方式。821年是辛丑年,即牛年,漢蕃牛年指同一年。「陽水虎年」與「陰水兔年」分別指壬寅年與癸卯年。[11][1]此外,西夏時期的敦煌莫高窟有吐蕃文題記的日期「陽水鼠年」(832年)與「陽木虎年」(834年),內容為365號洞窟寺的落成和祭祀開光,美國學者W. South Coblin最早將其對外翻譯成英文。其中漢蕃的文字提到一位9世紀中葉的沙州漢人僧侶洪辯,應為題記的作者。[1]

與突厥人的五行(納音)生肖法不同的是,吐蕃的陰陽五行生肖法中的五行只同天干有關,而與地支無涉,前者的五行卻與一個完整的天干與地支相聯,兩種方法不能互代。[1]不過吐蕃這套紀年方法,並不是很流行,在很長的時間內仍使用易懂的十二生肖紀年法。《敦煌古吐蕃文歷史文書大事編年》所記650年763年110餘年間的大事,只用十二生肖紀年。[19]而僅就從出土的民間購買契約文書而言,也可斷定在9世紀時的吐蕃,無論是官方或是民間都採用生肖紀年法。大英博物館斯坦因藏品32號另有一副觀音畫像的題記,吐蕃文日期為「龍年」,即漢文的「丙辰年九月十五日月盈日」,吐蕃文日期使用的是具有西北風格的十二生肖紀年法。[1]

陰陽五行生肖法與干支的對應
   
1(甲子) 13(丙子) 25(戊子) 37(庚子) 49(壬子)
2(乙丑) 14(丁丑) 26(己丑) 38(辛丑) 50(癸丑)
3(丙寅) 15(戊寅) 27(庚寅) 39(壬寅) 51(甲寅)
4(丁卯) 16(己卯) 28(辛卯) 40(癸卯) 52(乙卯)
5(戊辰) 17(庚辰) 29(壬辰) 41(甲辰) 53(丙辰)
6(己巳) 18(辛巳) 30(癸巳) 42(乙巳) 54(丁巳)
7(庚午) 19(壬午) 31(甲午) 43(丙午) 55(戊午)
8(辛未) 20(癸未) 32(乙未) 44(丁未) 56(己未)
9(壬申) 21(甲申) 33(丙申) 45(戊申) 57(庚申)
10(癸酉) 22(乙酉) 34(丁酉) 46(己酉) 58(辛酉)
11(甲戌) 23(丙戌) 35(戊戌) 47(庚戌) 59(壬戌)
12(乙亥) 24(丁亥) 36(己亥) 48(辛亥) 60(癸亥)

生肖與屬相[編輯]

理論上,生肖屬相可以用年、月、日、時辰四種方法計算。目前人們習慣於以生肖年作為屬相。不過在命理學上,時辰生肖的算法是一直存在的,只是重視程度有明顯下降的趨勢。生肖屬相的起始點是有爭議,一種折衷的解釋是,習慣上所稱的屬相以正月初一為準,命理學屬相以立春為準。

生肖紀月[編輯]

與年的算法對應,生肖紀月可以二十四節氣的十二氣節為起點,也可以(即各月初一)為起點。

地支
生肖
以氣節為起點 大雪 小寒 立春 驚蟄 清明 立夏 芒種 小暑 立秋 白露 寒露 立冬
包含的中氣 冬至 大寒 雨水 春分 穀雨 小滿 夏至 大暑 處暑 秋分 霜降 小雪
以朔為起點 冬月 臘月 正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註:如遇閏月,則閏月與前月的干支、生肖相同。

此外,節氣算法的生肖月與太陽星座存在交措對應的關係:子鼠上半月對應射手座下半段,子鼠下半月對應摩羯座上半段,丑牛上半月對應摩羯座下半段,以此類推。

生肖紀時辰[編輯]

子(鼠)時(23點~01點)、丑(牛)時(01點~03點)、寅(虎)時(03點~05點)

卯(兔)時(05點~07點)、辰(龍)時(07點~09點)、巳(蛇)時(09點~11點)

午(馬)時(11點~13點)、未(羊)時(13點~15點)、申(猴)時(15點~17點)

酉(雞)時(17點~19點)、戌(狗)時(19點~21點)、亥(豬)時(21點~23點)

傳播[編輯]

古代世界範圍十二生肖:
  干支紀年方式
  生肖紀年方式
  西方十二生肖誕生地
  西方十二生肖使用範圍

前1千年以來巴比倫十二生肖體系便開始遍及埃及、[25][26]希臘、[27]羅馬[28]和印度[29]等西方古文明國,此時與中國十二生肖形成兩個獨立體系。十二生肖最早見於戰國晚期秦簡,其後生肖便用於紀年、紀月和紀時。[11]生肖紀年法對中國周邊少數民族所使用的曆法影響深遠,在西北地區,分佈範圍甚廣。自突厥興起以來,開始遍及歐亞東陸大半,其中包括了西北地區青藏高原的吐蕃,和蒙古草原、哈薩克草原、及西伯利亞南部,乃至部分東歐大草原的突厥語部落。[16][17][18][19]

這套簡潔易懂的12周期循環曆法,與同時期的唐朝內地、東北平原渤海新羅和日本所使用的60周期循環干支紀年法形成對比,不過都屬於中國曆法體系。據記載,生活在葉尼塞河下游的黠戛斯也曾使用過與回鶻相同的十二生肖紀年法。[21]十二生肖紀年法對後世的突厥蒙古哈薩克族曆法都有着深遠的影響。[30][31][32][33]匈牙利學者Rona-Tas (1999) 指出匈牙利語中的「龍」也是匈牙利人在早期中世紀時使用突厥十二生肖紀年法時所引入的。[20]

漢族以外的生肖[編輯]

譜系類近的[編輯]

越南卯年對應的不是年,而是年,丑指的是水牛。越南和華南一樣,不產黃牛,只有水牛。除此之外,越南的生肖與中國的生肖相同[34]。有說法稱越南語中詞語有很多都是從漢語借用,「卯兔」的「卯」字讀音(mẻo)與「貓」(mèo)相似,年在越南就變成貓年[35]。也有說法指生肖被引入越南時,越南還沒有兔這種動物,故而使用貓代替[36]

泰國與中國的相同。不過其中生肖龍在泰國被稱為「那伽」(Naga),並非中國傳統的龍。[37]

老撾韓國藏族蒙古族和漢地大致相同,但具體所指動物各有特點。如藏語生肖中,「牛」是黃牛(གླང་། glang),不能是其他牛如高原常見的氂牛;「羊」是綿羊(ལུག lug),不能是山羊;雞有時也稱烏鴉。蒙古的十二生肖中,寅一般為虎,有時也用豹。

日本十二生肖與中國的相同,但「羊」在日文專指綿羊(不包括山羊),而「豬」專指野豬,而不包日文稱「豚」的家豬,這與古漢語中的漢字意義基本吻合。

維吾爾族的十二生肖分別是:)、野豬)。

哈薩克族的十二生肖分別是:獵豹蝸牛綿羊野豬

與漢族生肖未必同源[編輯]

印度與中國的聯繫[編輯]

印度十二生肖(Sivapriyananda 1992):[29]

印度十二生肖對照[29]
四元素 梵音 解說 希臘十二宮
Meṣa 公羊,阿耆尼坐騎 白羊座
Dhanus 人馬手特弓箭 射手座
Siṃha 半象半獅,難近母坐騎 獅子座
Vrsabha 雪白色公牛,濕婆坐騎 金牛座
Kanyā 處女神,主要在科摩林角神廟受供奉 處女座
Makara 類似鱷魚的海怪,伐樓拿坐騎 摩羯座
Mithuna 男女連體,濕婆性力 雙子座
Tulā 一人手持秤
原型為《摩訶婆羅多》的中一名商人
天秤座
Kumbha 一罐花蜜 水瓶座
Karkaṭa 螃蟹,與夏至有關 巨蟹座
Vṛścika 蠍子 天蠍座
Mīna 毗濕奴魚化身 雙魚座

印度學者Sivapriyananda (1992) 指出古印度十二生肖或Rāśi屬巴比倫體系由希臘人所傳入,印度十二生肖皆依照希臘十二生肖翻譯命名,以希臘四元素作為基礎分類,與中國十二生肖無涉。[29]學者Gleadow (1968),[3]Noonan (2005),[5]Plofker (2008),[38]Lochtefeld (2001),[39]Kelley (2011),[40]Grafton (2010),[41]Martin (2008),[42]Ettington (2008),[43]Kanas (2007),[44]Gaur (2004),[45]Doshi (1987)[46]亦同意此說。

值得關注的是,日本人小川承澄(1205年1282年[47]13世紀所撰的《阿娑縛抄》中對應十二藥叉大將的坐騎獸,也僅在漢傳佛教地區中的日本盛行,其中有十獸與中國相同。最早出現於平安時代晚期或12世紀的一些佛畫與雕塑中的飾頭巾裝飾上,其十二獸也與印度天文無涉,而且在組成方面更接近中國十二生肖。此十二獸出現於漢傳佛教地區具有其特定的行用地域或人群,即在中國和日本的僧侶。[48][49]十二神將為漢傳佛教地區所流行的佛教神靈,其中一些如因陀羅、[50]頞儞羅、[51]波夷羅、[52]摩虎羅、[53]為早期印度文獻《梨俱吠陀》所載的諸神,不過有大部分皆非印度神[54][55]

13世紀的《阿娑縛抄》[56]
梵音 Catura Vikarāla Kumbhīra Vajra Mihira Aṇḍīra Anila Śaṇḍilya Indra Pajra Mahoraga Sindura
十二神將 招杜羅大將 毘羯羅大將 宮毘羅大將 伐折羅大將 迷企羅大將 安底羅大將 頞儞羅大將 珊底羅大將 因陀羅大將 波夷羅大將 摩虎羅大將 真達羅大將
坐騎獸(地支) 鼠(子) 牛(丑) 獅(寅) 兔(卯) 龍(辰) 蛇(巳) 馬(午) 羊(未) 猴(申) 金翅鳥(酉) 狗(戌) 豬(亥)

在印度的靈魂學中,另有三十六生肖之說,於隋朝中國大為流行。分列如下[57]

三十六生肖
出生時辰 0-8點 8-16點 16-0點
子年 燕子 老鼠 蝙蝠
丑年 螃蟹
寅年 狸貓 豹子 老虎
卯年 刺蝟
辰年 蛟龍
巳年 鱔魚 蚯蚓
午年 鹿 驢騾
未年
申年 猩猩
酉年 雉雞
戌年
亥年 野豬

緬甸[編輯]

星期一屬月亮),星期二屬火星),星期三上午屬有牙象水星),星期三下午屬無牙象睽星),星期四屬木星),星期五屬天竺鼠金星),星期六屬那伽龍土星),星期天屬金翅鳥太陽[58][59],類似七曜

尼泊爾古隆族[編輯]

古隆族生肖:鹿。(可能與漢族生肖同源,但只有十個生肖而非十二個)

注釋[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孔庆典 2010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 ^ Lang (2003), pg. 288.
  3. ^ 3.0 3.1 Gleadow (1968), pg. 108.
  4.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Walters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5. ^ 5.0 5.1 Noonan (2005), pg. 4-5.
  6. ^ Baumann (2008), pg. 118-119.
  7. ^ Lewis (2003), pg. 150-151.
  8. ^ Millar (2006), pg. 162-163.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孔慶典 (2009), pg. 20, 24-26, 30-36, 42-43, 73, 90.
  10. ^ 10.0 10.1 胡文輝,pg. 26-29.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易華 (1994), pg. 56-57.
  12. ^ 劉樂賢,pg. 67-74.
  13. ^ Cook (2004), pg. 171-172.
  14. ^ 何九盈 (1984), pg. 15-24.
  15. ^ 曹彥生 (1995), pg. 55-59.
  16. ^ 16.0 16.1 Gear (1992), pg. 104.
  17. ^ 17.0 17.1 Walters (2009), pg. 12.
  18. ^ 18.0 18.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李树辉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19. ^ 19.0 19.1 19.2 19.3 鄧文寬 (2006), pg. 97-101.
  20. ^ 20.0 20.1 Rona-Tas (1999), pg. 27.
  21. ^ 21.0 21.1 汝與吾別之時,年尚幼小,以前家事,或不委曲。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周書·卷十一
    (開皇四年)沙缽略遣使致書曰:「辰年九月十日,從天生大突厥天下賢聖天子、伊利俱盧設莫何始波羅可汗致書大隋皇帝。」《隋書·卷八十四
    (開皇六年)庚午,班歷於突厥。《隋書·卷一
    (黠戛斯)以十二屬紀年。假若歲在子,則謂之鼠年;在戌,則謂之狗年。與回鶻同也。《太平寰宇記·卷一九九
  22. ^ Ishjatms. N (1996), pg. 165.
  23. ^ Lieu (1992), pg. 182.
  24. ^ Bowersock (1999), pg. 734.
  25. ^ Remler (2010), pg. 203
  26. ^ Clagett (2004), pg. 126-127.
  27. ^ Rochberg (2010), pg. 164.
  28. ^ Grafton (2010), pg. 85.
  29. ^ 29.0 29.1 29.2 29.3 Sivapriyananda (1992), pg. 89-92.
  30. ^ Lewis (1994), 10.
  31. ^ Gleadow (2001), 89.
  32. ^ Avery (2004), 79.
  33. ^ Svanberg (1989), 211.
  34. ^ 越南有貓年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8-07-05.
  35. ^ 讀音出錯越南兔年變貓年. [2011-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36. ^ 越南十二生肖有猫. [2008-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37. ^ 八种生肖性格各异 生命运势重要依据 缅甸人属相要看星期几. [2021-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5). 
  38. ^ Plofker (2008), pg. 48-49.
  39. ^ Lochtefeld (2001), pg. 786.
  40. ^ Kelley (2011), pg. 498.
  41. ^ Grafton (2010), pg. 91.
  42. ^ Martin (2008), pg. 280-281.
  43. ^ Ettington (2008), pg. 54.
  44. ^ Kanas (2007), pg. 39-40.
  45. ^ Gaur (2004), pg. 21.
  46. ^ Doshi (1987), pg. 75-82.
  47. ^ A Comprehensive Dictionary of Buddhism. [2011-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4). 
  48. ^ 12 Divine Generals of Yakushi Buddha. [2011-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6). 
  49. ^ Visser (1935), pg. 552-554.
  50. ^ Matthews (2008), pg. 70
  51. ^ Rajbali (2010), pg. 7.
  52. ^ Meletinsky (2000), pg. 465.
  53. ^ Jordan (2004), pg. 210.
  54. ^ Singhal (1969). pg. 25.
  55. ^ Dahlaquist (1996), pg. 153.
  56. ^ 外國也有十二生肖, pg. 25.
  57. ^ 「論三十六禽」,《五行大義》,隋 蕭吉
  58. ^ 趣谈缅甸生肖文化-新华网. [2021-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5). 
  59. ^ 漫步佛国 温情缅甸-中国青年报. [2021-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5).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 Remler, Pat (2010). Egyptian Mythology A to Z. Chelsea House Publications. ISBN 9781604139266.
  • Clagett, Marshall (2004). Ancient Egyptian science: a source book. Knowledge and Order, Volume 2.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ISBN 0871692147.
  • Gleadow, Rupert (1968), The Origin of the Zodiac. Dover Publications. ISBN 0486419398.
  • Walters, Derek (2009). The Chinese Astrology Bible. ISBN 140276622x.*Noonan, George C (2005). Classical Scientific Astrology. American Federation of Astrologers. ISBN 0866900497.
  • Baumann, Brian G (2008). Divine Knowledge: Buddhist Mathematics According to Antoine Mostaert's Manual of Mongolian Astrology and Divinatio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ISBN 9004155759.
  • Lang, Kenneth R (2003). The Cambridge Guide to the Solar Syst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813069.
  • Cook, Constance A. and Li, Ling (2004). Defining Chu: Image And Reality In Ancient Chin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0824829056.
  • Sivapriyananda, Swami (1992). Astrology and religion in Indian art. Abhinav Publications. ISBN 8170172314.
  • Noonan, George C (2005). Classical Scientific Astrology. American Federation of Astrologers. ISBN 0866900497.
  • Millar, William (2006). The Amateur Astronomer's Introduction to the Celestial Sphe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671231.
  • Plofker, Kim (2008). Mathematics in Indi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120676.
  • Lochtefeld, James G.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Hinduism. Rosen Publishing Group. ISBN 0823931803.
  • Kelley, David H. etc (2011). Exploring Ancient Skies: A Survey of Ancient and Cultural Astronomy. ISBN 9781441976239.
  • Martin, Walter, etc (2008). The Kingdom of the Occult. Thomas Nelson. ISBN 1418516449.
  • Ettington, Martin K (2008). Prophecy: A History and How to Guide. ISBN 1440477272.
  • Kanas, Nick (2007). Star Maps: History, Artistry, and Cartography. Praxis. ISBN 0387716688.
  • Ishjatms, N (1996). "Nomads In Eastern Central Asia", in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ume 2. UNESCO Publishing. ISBN 92-3-102846-4.
  • Lieu, Samuel N. C. (1992). Manichaeism in the later Roman Empire and medieval China. J.C.B. Mohr. ISBN 9783161458200.
  • Bowersock, Glen. W, etc. (1999). Late antiquity.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511735.
  • Lewis, James R (2003). The Astrology Book: The Encyclopedia of Heavenly Influences. Visible Ink Press. ISBN 1578591449.
  • Gaur, Mahendra (2004). Foreign Policy Annual. Kalpaz. ISBN 8178354012.
  • Doshi, Saryu (1987). India and Greece: Connections and Parallels. Smithsonian Inst Press. ISBN 9997573242.
  • Grafton, Anthony (2010).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035720.
  • Lewis, Bernard (1994).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Leide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 Svanberg, Ingvar (1989). Kazak refugees in Turkey. Uppsala: Academiae Ubsaliensis. ISBN 9155424384.
  • Avery, Martha (2004). The Tea Road: China and Russia Meet Across the Steppe.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ISBN 7508503805.
  • Gear, Donald (1992). Earth to heaven: The royal animal-shaped weights of Burma. Twinstar. ISBN 0951959905.
  • Rona-Tas, Andras (1999). Hungarians & Europe in the Early Middle Ages: An Introduction to Early Hungarian History. Central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639116483.
  • Matthews, Warren (2008). World Religions. Wadsworth Publishing. ISBN 9780495603856.
  • Rajbali, Pandey (2010). Rigveda. Diamond Books. ISBN 8189182633.
  • Meletinsky, Eleazar M (2000). The Poetics of Myth. Routledge. ISBN 0415928982.
  • Singhal, Damodar P (1969). India and World Civiliz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70131435.
  • Dahlaquist, Allan (1996). Megasthenes and Indian. Motilal Banarsidass. ISBN 8120813235.
  • Jordan, Michael (2004). Dictionary Of Gods And Goddesses. Facts on File. ISBN 0816059233.
  • Rochberg, Francesca (2010). In the Path of the Moon: Babylonian Celestial Divination and Its Legacy.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ISBN 9004183892.
  • Visser, M. W. De (1935). Ancient Buddhism in Japan, pg. 552-554. Martino Publishing. ISBN 1578986451.
  • 何九盈,《爾雅》的年代和性質,語文研究,1984年02期。
  • 孔慶典,十世紀前中國紀曆文化源流,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 孔慶典,中古時期中國西北民族的生肖紀年,西域研究,2010年第03期。
  • 易華,多民族文化透視十二獸與曆法,百科知識,1994年第08期。
  • 曹彥生,十二生肖歷的起源及在北方游牧民族間的傳承,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5年第04期。
  •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的內容、性質及相關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3年第01期。
  • 胡文輝,放馬灘《日書》小考,文博,1999年第06期。
  • 鄧文寬,吐蕃紀年法的再認識,敦煌研究,2006年第06期。
  • 外國也有十二生肖,文史雜誌,1987年 第02期。
  • 李樹輝,陰陽五行十二獸相配紀年法非吐蕃所創,敦煌研究,2006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