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穆阿邁爾·卡達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穆阿邁爾·卡達菲
معمر محمد أبو منيار القذافي
Muammar Muhammad Abu Minyar al-Gaddafi
Muammar al-Gaddafi at the AU summit.jpg
2009年的卡達菲
利比亞兄弟領袖和革命導師
任期
1977年3月2日-2011年10月20日[1]
國家元首
總理
前任職位建立
繼任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賈利勒
國家過渡委員會主席
Flag of Libya (1969–1972).svg利比亞阿拉伯共和國革命指導委員會主席
任期
1969年9月1日-1977年3月2日
總理馬哈茂德·蘇萊曼·馬格里比
阿卜杜勒·薩拉姆·賈盧德
阿卜杜勒·阿提·奧貝迪
前任伊德里斯一世國王
繼任本人(作為總人民大會秘書長
大利比亞阿拉伯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總人民大會秘書長
任期
1977年3月2日-1979年3月2日
總理阿卜杜勒·阿提·奧貝迪
前任本人(作為利比亞總人民大會秘書長
繼任阿卜杜勒·阿提·奧貝迪
利比亞總理
任期
1970年1月16日-1972年7月16日
前任馬哈茂德·蘇萊曼·馬格里比
繼任阿卜杜勒·薩拉姆·賈盧德
Flag of the African Union.svg非洲聯盟主席
任期
2009年2月2日-2010年1月31日
前任賈卡亞·基奎特
繼任賓古·瓦·穆塔里卡
個人資料
出生穆罕默德·阿布明亞爾·卡達菲
1942年6月7日
意大利王國 意屬利比亞蘇爾特省阿卜哈迪堡
逝世2011年10月20日(2011歲-10-20)(69歲) 
大利比亞阿拉伯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蘇爾特
墓地利比亞沙漠中的一個未知地點
政黨利比亞阿拉伯社會主義聯盟(1971-1977)
(1977-2011)
配偶法薩亞·哈立德(1969-1970)
薩菲亞·法爾卡什(1970-2011)
兒女
居住地 大利比亞阿拉伯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的黎波里阿齊齊亞兵營
母校利比亞大學
班加西軍事學院
宗教信仰伊斯蘭教唯經派(先前曾皈依遜尼派
簽名
軍事背景
效忠利比亞 利比亞王國(1961-1969)
利比亞 利比亞阿拉伯共和國(1969-1977)
利比亞 利比亞民眾國(1977-2011)
服役時間1961-2011
軍銜上校
參戰利比亞綠色革命、利埃戰爭、乍得-利比亞衝突、烏坦戰爭「黃金峽谷」行動利比亞內戰

穆阿邁爾·穆罕默德·阿布·明亞爾·卡達菲(阿拉伯語:مُعَمَّر القَذَّافِيMuʿammar al-Qaḏḏāfī 關於這個音頻文件 發音,1942年6月7日-2011年10月20日),遜尼派穆斯林利比亞革命警衛隊上校利比亞綠色革命精神領袖,前任利比亞實際最高領導者非洲聯盟主席。對利比亞長達42年的統治使他成為阿拉伯國家中執政時間最長的領導者[2]。2011年2月初,受到埃及突尼西亞革命的影響,利比亞出現反對卡達菲統治的示威遊行,並很快轉化為內戰。6月27日,國際刑事法院以涉嫌反人類罪為由簽發針對卡達菲的逮捕令[3]。8月20日,反對派發動針對首都的的黎波里之戰,攻入了該市,並在全城搜捕卡達菲[4]。2011年10月20日,多國傳媒報導引述卡達菲已經被俘虜,並曾說是因雙腿傷重而亡。[5][6][7]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馬哈茂德·吉卜里勒在新聞發佈會上證實,卡達菲當天在蘇爾特的一個廢棄下水管道中被捕,並在隨後執政當局武裝與卡達菲支持者的交火中,頭部和腹部遭到致命連環槍擊身亡。[8][9]

早年[編輯]

家庭背景[編輯]

卡達菲出生於意屬利比亞蘇爾特南部費贊沙漠地區貝都因人卡達菲部落(因此也是卡達菲的姓氏)的一個羊皮帳篷里,該部落總人口僅有五萬到六萬人,在利比亞算是較小的部族。部族的起源,是阿拉伯帝國時代的蘇丹在動兵入侵北非後,軍隊中的也門傭兵與當地柏柏爾人的混血後代。卡達菲的祖父在1911年意大利王國入侵鄂圖曼利比亞時被當時的意大利軍人殺害[10],而他的父親是普通的牧羊人,為當地財主放牧以維持生計,曾在意屬利比亞時期加入反抗意大利王國殖民利比亞的游擊隊[11]。卡達菲是其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唯一的男孩,他有三個姐姐,一家過着遊牧民族的質樸生活。

學生時代[編輯]

小學之前隨父母在沙漠生活,並於鄰近小鎮就讀,每天以花單程一個半小時走路往返上學。由於上學時年齡比其他同學大,家境貧困,因此他常被同學嘲笑為「鄉巴佬」。中學時,父親為他人牧羊而搬家,因付不出住宿費,被迫平日到清真寺要飯、打地舖睡覺。每個星期四放學後走三個半小時回沙漠與家人團聚(伊斯蘭教國家逢星期五為例假日),週六一早再步行三個半小時的路程回學校。

革命啟蒙[編輯]

卡達菲(左)與納賽爾,攝於1969年

卡達菲在中學時便崇拜埃及總統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經常收聽納賽爾在阿拉伯之聲的演講廣播。

在學校時,卡達菲已顯露了一定的「領袖氣質」,善於表達,具有感召力。在學校中,卡達菲設立了以「第一小組」為核心的組織,該組織採取了嚴格的層級制:小組成員可建立次級組織,吸納新成員,但均需得到卡達菲的審核並認可,其中各級間的成員彼此互不認識。之後,卡達菲被學校以參加政治活動為由而開除,他的父親通過各種人際關係,才將他轉到米蘇拉塔(利比亞西北部城市)的一所高中完成學業。 [12]卡達菲於米蘇拉塔也建立類似的組織,曾在1956年領導過支持納賽爾與反對以色列的示威遊行,就讀班加西的軍校期間,時常與班加西大學內的泛阿拉伯民族主義份子來往[11]

中小學時期的艱辛求學環境對卡達菲影響甚大。1961年,卡達菲進入班加西利比亞大學主修歷史,就讀一年後轉學至同位於班加西軍校。軍校畢業一年後,赴英國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接受裝甲兵與通訊相關訓練半年。回國後,國王伊德里斯一世年老昏庸,政局腐壞,軍政界皆有多人想奪取政權,卡達菲也成立了以中下級軍官為核心的「自由軍官」組織,積極謀劃革命[13]

統治[編輯]

政變上台[編輯]

參加第一次錫德拉灣事件的利比亞空軍Su-22戰鬥機,請留意其機尾的利比亞國旗,此國旗由卡達菲親自設計
1998年起,他把注意力移到泛非主義,並提倡「非洲合眾國」的理念[14][15][16][17]

1969年8月31日,當時為中尉的卡達菲和同志賈爾魯德(Jalloud)上尉等人從班加西出發,利用獲准的夜間訓練為掩護,將三營裝甲部隊於傍晚進軍的黎波里,突擊禁衛軍,軟禁國王衛隊司令。接着攻下廣播台和電視台,禁衛軍無法向外求援。隔天早上六點半,對外宣佈革命成功[11],推翻伊德里斯王朝在利比亞實現阿拉伯民族主義對伊斯蘭主義的超越。[18]

9月5日,王儲宣佈放棄王位,利比亞王國被推翻,卡達菲成為利比亞的最高領導人

執政生涯[編輯]

卡達菲戎裝肖像塗鴉

在1969年至1979年間,卡達菲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卡達菲上台後推行親蘇政策,收回美國的惠勒斯空軍基地(Wheelus Air Base),1972年廢除了前政權同美國簽訂的多項協議。[19]1979年至2011年,擔任革命領導人兼任武裝部隊最高統帥。1970年至1972年,任職利比亞總理兼任國防部長。1977年至1979年,任總人民大會總秘書處秘書長(國家元首)。

1982年至1983年,任非洲統一組織主席(現稱非洲聯盟[20]

卡達菲曾致力於獲得核武器並曾向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詢問能否購買但被拒絕。[21][22]

由於卡達菲本人篤信伊斯蘭教而且他認為利比亞作為一個伊斯蘭國家,國旗要有代表伊斯蘭教的綠色,於是他親自設計了一面只有綠色的利比亞國旗,此面國旗成為全世界最簡單的國旗,利比亞一直用此國旗直至2011年其政權被推翻為止。

與女性社會地位和人權紀錄方面表現較為惡劣的沙地阿拉伯等波斯灣阿拉伯國家相比,卡達菲領導下的利比亞擁有相對整個阿拉伯世界最好的女性境遇與世俗主義政策[23],女性在利比亞無需被強制配戴頭巾及穿罩袍

經濟社會改革[編輯]

因為原油是利比亞的主要出口物資,卡達菲力圖改進利比亞的石油板塊。1969年10月,他聲稱現有的貿易條款不公,偏惠外國公司而不是利比亞,並威脅減產,12月賈爾魯德(Jalloud)成功地提高了利比亞石油價格。1970年其他OPEC國家跟進,導致全球原油價格上漲。

對外交往[編輯]

卡達菲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攝於2008年

卡達菲認為流亡國外的利比亞人都是叛徒,對其中數人直接下達處決命令。根據他的指示,倫敦一些報刊亭因出售批評卡達菲的報紙而被投擲炸彈。1980年,卡達菲的許多政敵在英國被謀殺。1984年4月17日,經卡達菲親自下令,利比亞駐倫敦使館公然用機槍向和平示威的群眾掃射並當眾槍殺年僅25歲的英國女警伊馮·弗萊切爾,導致使館被圍11天,兩國斷交15年,首相戴卓爾夫人同意美國使用英國基地空襲利比亞

卡達菲曾因被指公開支持恐怖主義而被時任美國總統列根批評為「瘋狗」(Mad Dog),在美國總統小布殊任內則被列為「流氓政權」的領導人之一。卡達菲在伊拉克戰爭後的態度有明顯改變,他決定使利比亞放棄發展核武器,並決定對利比亞恐怖攻擊的洛克比空難遇難者家屬賠償。政策上轉偏向西方,並於2006年5月與美國恢復邦交[24]

2009年9月23日,卡達菲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長達94分鐘的演講《革命事業的領袖弟兄》(Brother Leader of the Revolution)時,漫長的演講造成其私人同步口譯員在中途心情崩潰,放棄翻譯[25][26]

2011年3月17日,俄羅斯聯合國安理會關於制裁利比亞卡達菲政權的聯合國安理會1973號決議投票中,與中國一致投了棄權票,不反對美國提出的加大對卡達菲政權制裁力度的要求。[27][28]6月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承認利比亞反對派代表已到達北京與中國政府會談。[29]而當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剛剛奪下首都的黎波里,卡達菲還在堅持抵抗時,俄羅斯在9月1日正式承認得到西方及阿拉伯各國支持的過渡委成為利比亞唯一的合法政權。[30]9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向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通報了對其承認的決定。[31]中國俄羅斯在卡達菲還在繼續抵抗時便相繼承認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為利比亞唯一合法政府之後,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控制的石油公司的發言人通過電話向道瓊斯通訊社表示:「那些曾經長期支持卡達菲政權、對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採取敵對立場的國家,今後在利比亞將難以獲得新的石油勘探特許權,這些國家包括印度、中國和俄羅斯。」[32]

下台[編輯]

政權危機[編輯]

利比亞自2011年2月15日起爆發反政府示威,卡達菲指派哈米斯旅鎮壓,但卻無法壓制。首都的黎波里部分區域已落入反對派手中,西方各國紛紛宣佈制裁,凍結其家族資產。卡達菲2月24日警告示威者停止抗議,否則將「燒毀整個利比亞」。剛辭職的司法部長賈里爾於2月24日聲稱,卡達菲擁有生化武器,且隨時都有動用的可能[33]

要求卡達菲下台的群眾。

卡達菲指責基地組織是利比亞危機的幕後策劃者,目的是想在利比亞建立伊斯蘭王國。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15個理事國以15比0的票數一致通過決議,對卡達菲、其七子一女及親信等共16人實施制裁。制裁措施包括凍結資產和禁止出境,並把利比亞當局涉嫌侵犯人權的問題提交至海牙國際法庭處理[34]

卡達菲在反政府示威發生後,面對國內外的壓力,已多次公開表示自己不是總統國王。自稱「革命領導人」的他沒有任何正式職務,也沒有國會可以解散,只有「人民大會」,所以他「沒有辦法」下台。

直至8月18日,據俄新網援引Albawaba新聞門戶網站的報導,利比亞軍方消息人士的透露,該國領導人卡達菲可能得「重病」,很快將離開祖國,將權力移交給司法部長穆罕默德·高穆迪(Muhammad Alqamoda)。卡達菲願意在所有參與北約領導的「聯合保護者」行動部隊立即撤出利比亞的條件下離境。[35]

遇襲身死[編輯]

2011年10月20日,媒體報導指出全國過渡委員會官方向半島電視台公佈,卡達菲已於當天早晨在其故鄉蘇爾特附近被利比亞革命軍俘獲。[36][5]據報導,卡達菲和幾個侍衛在城西某道路下的水管中被NTC的軍隊發現,他在被北約空襲鎖定後即試圖逃離城市,於是藏匿於該處。[37]NTC高階官員阿卜杜勒·梅吉德(Abdel Majid)說,當時卡達菲的雙腿都受到了重傷,頭部亦中槍 。[38]一位NTC的發言人向天空新聞台指出,卡達菲的遺體正被空運送往米蘇拉塔[37]

數名NTC的人物已證實了卡達菲的死亡,死因乃是其被俘獲時身體所受的槍傷。[39][40][41]衛報》在其網站上發佈了一張由法新社提供、卡達菲被捕後上半身滿布血跡的手機照片。[37]隨着卡達菲的死亡,長達50年的利比亞卡達菲時代和他建立起的世俗獨裁政權也隨之終結。

家庭[編輯]

  • 長子穆罕默德·卡達菲(1970年-)是唯一由第一任妻子所生的卡達菲子女,其餘七個子女都是第二任妻子所生。他掌控利比亞電信和郵電等行業,任職利比亞郵電總公司主席及利比亞奧林匹克委員會,還在利比亞的一家飲料公司中擁有40%的股份[42][43][44]
  • 次子賽義夫·伊斯蘭·卡達菲(1972年-)是卡達菲和第二任妻子所生,能說流利的英語德語法語,曾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取得博士學位。推動了利比亞經濟改革,並在利比亞棄核進程與洛克比空難賠償上發揮了關鍵作用,是一個能影響其父決策的人。名義上只是卡達菲慈善基金會主席,但實際上是利比亞僅次於其父的第二號人物。他透過自己「One-Nine Group」的一家附屬公司涉及利比亞的石油業[42][43][44]。原被視為下個接班人的他,最終在利比亞南部的奧巴里被捕。[45]
  • 三子薩阿迪·卡達菲(1973年-)是利比亞的運動選手,曾是國家足球隊隊員,參與過意大利甲組足球聯賽。主管體育和對外交流工作,任利比亞足球協會主席和阿勒利足球會的名譽主席,也是利比亞主權基金對外投資公司的老闆。曾加入了家族內涉及可口可樂特許經銷權利益的鬥爭[42][43][44]。他擁有單獨的部隊控制西部多個城市。[46]
  • 四子漢尼拔·穆阿邁爾·卡達菲(1975年-)曾因在瑞士訪問期間毆打隨從而被瑞士警方逮捕,此事導致利比亞與瑞士之間的外交衝突[42][43][44]。在2008年表示想要有自己的軍隊,曾獲得280億美元的支持。[46]
  • 女兒艾莎·卡達菲(1976年-)在利比亞的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當過法學教授律師,主要幫其父管理酒店業,也與能源及建設領域較密切。於2006年嫁給跟其父有血緣關係之同一部族出身的特種部隊軍官。性格與卡達菲相似,因長相美麗和身材惹火,被稱為「利比亞第一公主」[42][43][44]
  • 五子奧-穆·坦塞姆·比拉·卡達菲(1977年-2011年10月20日)擔任利比亞國家安全顧問,是卡達菲子女中唯一公開擁有政府官職的人。維基解密曾披露他曾在2008年向國家石油公司主席敲詐12億美元以成立自己的私人軍隊[42][43][44]。在利比亞內戰中與其父一同被殺。[45]
  • 六子賽義夫·阿拉伯·卡達菲(1982年-2011年4月30日)常年居住在德國慕尼黑,外界對他了解不多[42][43][44]。2011年4月30日,利比亞政府發言人易卜拉欣說,賽義夫在當地時間4月30日北約空襲中死亡,同時死亡的還有卡達菲的三個孫子[47]
  • 七子哈米斯·卡達菲(1983年-2011年8月29日)是位武官,曾在俄羅斯受過培訓,統率其父最信任的嫡系特種兵部隊哈米斯旅[42][43][44]。在利比亞局勢動蕩之前,哈米斯一直在讀書。在利比亞爆發內戰以來,卡達菲「最神秘的兒子」哈米斯一直在指揮作戰,被認為是最具「軍事實力」的一個。2011年8月4日,反對派稱北約飛機於對茲利坦的空襲中炸死了哈米斯。[48]8月9日,利比亞政府播放錄像證明哈米斯仍然在世。[49]經證實,他已於2011年8月29日在泰爾胡奈戰死。

個人生活[編輯]

卡達菲外出有由處女組成的保鏢「亞馬遜護衛隊」護駕[42],出訪要睡在部族的帳篷內,並隨時有烏克蘭的女護士隨侍在側[42]。喜愛騎乘駱駝而不習慣乘坐高級轎車,平時愛喝駱駝奶和食用烤肉[42]。他喜愛足球運動,是意大利老牌球隊尤文圖斯隊的股東[42]

軼聞[編輯]

台灣,盛傳卡達菲曾參加過中華民國國防部創辦的遠朋班,同班同學還有伊拉克薩達姆·侯賽因,巴拿馬諾列加,日後回自國都當上總統,讓台灣能買到廉價石油,安全度過世界石油危機。但中華民國國防部於2011年2月以新聞稿否認此傳言[50][51]

1969年9月1日,擔任通信兵營指揮官的卡達菲秘密成立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武裝政變。據傳在他的威脅下,當時中華民國政府派駐利比亞的兩位通訊專家俞湘鍍少校和葉秉中上尉被迫配合關閉全軍通訊系統[52]

1970年,卡達菲派他的副手總理賈盧德突訪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且欲以利比亞與中華民國台灣)斷交換取中華人民共和國提供核武器,遭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反對,當時的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甚至斥責卡達菲「這麼討厭的卡達菲,太狂妄了」,並拒絕會見賈盧德。儘管如此,卡達菲仍多次聲稱自己崇拜毛澤東,並說過自己是毛澤東的「好學生」[53]

1982年9月,卡達菲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鄧小平見面並且會談,事後鄧小平評價他說:「這個卡達菲跟侯賽因國王約旦國王)截然不同,趾高氣揚。」鄧小平較喜歡侯賽因,討厭卡達菲[54]

2002年4月13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訪問利比亞時稱讚卡達菲是「親密的朋友」[55]

2006年1月18日,卡達菲的次子賽義夫首次來臺灣並與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見面[56]。5月10日,陳水扁訪問利比亞時與卡達菲會面,並受到了後者的款待,此事引起北京方面的嚴重抗議[57][58]

2011年8月29日,卡達菲曾經的五名貼身女保鏢向班加西的一名心理學家投訴稱,她們都曾遭受卡達菲和他兒子的強姦,之後又被政府軍的其他官員侮辱。[59]

2013年1月,法國軍火商塔基耶廷(Ziad Takieddine)指稱,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期間,卡達菲曾向法國前總統薩科齊提供4000萬英鎊現金用於2007年法國總統選舉,這筆巨額獻金通過巴拿馬瑞士賬戶洗白[60]

大眾文化[編輯]

  • 笑彈龍虎榜》:1988年電影,由羅拔·盧珍(Robert LuJane)飾演。
  • 私人戰爭》:2018年電影,由拉阿德·拉維(Raad Rawi)飾演。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Saleh, Yasmine. UPDATE 4-Libya declares nation liberated after Gaddafi death. Reuters. 23 October 2011 [2014-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8). 
  2. ^ Charles Féraud, "Annales Tripolitaines", the Arabic version named "Al Hawliyat Al Libiya", translated to Arabic by Mohammed Abdel Karim El Wafi, Dar el Ferjani, Tripoli, Libya, vol. 3, p.797.
  3. ^ 高清组图:国际刑事法院签发针对卡扎菲的逮捕令. 新華網. 2011-06-28 [2011-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6) (中文(中國大陸)). 
  4. ^ 卡扎菲時代结束 各國反應大不同. 南方網. 2011-08-22 [2011-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中文(中國大陸)). 
  5. ^ 5.0 5.1 Weaver, Matthew. Libya: fall of Sirte - live updates | World news | guardian.co.uk. Guardian.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6). 
  6. ^ BREAKING NEWS: Gadaffi 'captured' as rebel forces take control of Sirte | Mail Online. Dailymail.co.uk. [2011-10-20]. 
  7. ^ Gaddafi captured and wounded: NTC official. 路透社.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8. ^ 屍檢顯示卡扎菲死於腹部中彈. CRI 國際線上. [2011-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9. ^ 驗屍報告顯示卡扎菲死於槍傷 屍體將交給親屬(圖). 中國新聞網. [2011-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0. ^ Bianco 1975,第4頁;Blundy & Lycett 1987,第37頁;Kawczynski 2011,第4頁.
  11. ^ 11.0 11.1 11.2 Ruth First. Libya: The Elusive Revolution. 英國倫敦西敏市: Penguin. 1974. ISBN 9780841902114. 
  12. ^ 新民周刊. 盤點卡扎菲中意的女人:鍾情美前國務卿賴斯多年. 新浪新聞. 2011-09-21 [2011-09-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13. ^ John K Cooley. Libyan sandstorm. 美國紐約市: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82. ISBN 978-0030604140. 
  14. ^ Libya's Gaddafi turns attention to black Africa. [201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15. ^ Orlandoweekly.com – COLUMNS: Brand recognition. [2018-10-27]. 
  16. ^ Libya: News and Views. www.libyanet.com. [201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17. ^ DANISZEWSKI, JOHN. Kadafi Lambastes Arab Allies' Stance in Pan Am Blast Case. 1998-10-02 [201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透過LA Times. 
  18. ^ 王金岩. 利比亞部落問題的歷史考察.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 105. ISBN 978-7-5201-2544-4. 
  19. ^ 卡扎菲:枭雄日暮_财经_凤凰网. finance.ifeng.com. [201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0). 
  20. ^ 陳成良. 格達費當選非洲聯盟主席. 自由時報. 2009-02-04 [2011-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6) (中文(臺灣)). 
  21. ^ Libya Nuclear Weapons Program - Libya Nuclear Disarmament - NTI. www.nti.org. [201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7). 
  22. ^ Nazi, Nazir Naji (2010). "Colonel Gaddafi's Libya and his Nuclear ambitions". Nazir Nazi and Jang Group of Media.
  23. ^ 周视天下:阿拉伯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的衰败. [2013-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4). 
  24. ^ 華人新視野(31)-美國與利比亞復交. 希望之聲. 2010-05-27 [2011-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4) (中文(臺灣)). 
  25. ^ James Bone. Gaddafi interpreter 'collapsed during UN speech'. 星期日泰晤士報. 2009-09-26 [2011-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英語). 
  26. ^ 大 会 第六十四届会议 第四次全体会议 2009 年 9 月 23 日星期三下午 3 时举行.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1). 
  27. ^ 新华网: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命令制裁利比亚. [201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6). 
  28. ^ 凤凰网:俄罗斯承认利比亚反对派过渡委员会为合法对话伙伴. [2013-05-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7). 
  29. ^ 中国称利比亚反对派代表将访北京. BBC News 中文. [201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7). 
  30. ^ 俄罗斯承认利比亚反对派政权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1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5). 
  31. ^ 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就中方宣布承认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发表谈话.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1年9月12日 [2013年5月1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11月5日) (中文(簡體)). 
  32. ^ 利比亚反对派称中俄将难获石油新合同-搜狐财经. business.sohu.com. [201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4). 
  33. ^ 快垮了 格達費嗆燒毀利比亞. 《蘋果日報》. 2011-02-27 [2011-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3-01) (中文(臺灣)). 
  34. ^ UN制裁 格達費家族親信名單. swissinfo. 2011-02-26 [2011-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2) (中文(中國大陸)). 
  35. ^ 傳格達費得病 或離國治療移交權力给司法部長. 中國新聞網. 2011年8月19日 [2011年8月1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11日) (中文(中國大陸)). 
  36. ^ BBC News - Libyan forces 'capture Gaddafi'. Bbc.co.uk. 2011-09-18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4). 
  37. ^ 37.0 37.1 37.2 Weaver, Matthew; Siddique, Haroon; Owen, Paul. Muammar Gaddafi is dead, NTC says - Thursday 20 October 2011. the Guardian. 2011-10-20 [201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38. ^ NTC claims capture of Gaddafi - Africa. Al Jazeera English. 2011-10-04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9). 
  39. ^ INDEX. 2011-10-22 [201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9) –透過www.bbc.co.uk. 
  40. ^ Gaddafi dies of wounds - NTC official | Reuters. Uk.reuters.com.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21). 
  41. ^ Muammar Gaddafi 'killed' in gun battle - Africa. Al Jazeera English. 2011-10-04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9). 
  42. ^ 42.00 42.01 42.02 42.03 42.04 42.05 42.06 42.07 42.08 42.09 42.10 42.11 呂陽. 卡扎菲家族像. Yahoo!. 2011-03-20 [2011-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中文(中國大陸)). 
  43. ^ 43.0 43.1 43.2 43.3 43.4 43.5 43.6 43.7 呂陽. 卡扎菲及其家族. Yahoo!. 2011-03-20 [2011-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8) (中文(中國大陸)). 
  44. ^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44.7 维基泄密爆 卡扎菲8子争产. 聯合早報網. 2011-02-24 [2011-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27) (中文(中國大陸)). 
  45. ^ 45.0 45.1 王金岩. 利比亞部落問題的歷史考察.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 138. ISBN 978-7-5201-2544-4. 
  46. ^ 46.0 46.1 王金岩. 利比亞部落問題的歷史考察.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 125. ISBN 978-7-5201-2544-4. 
  47. ^ 北約炸死卡扎菲小兒子與3孫子 反對派一片歡騰. [2011-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04). 
  48. ^ 卡達菲第六個兒子空襲中喪生. [201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5). 
  49. ^ 網易. 利比亚政府电视台播卡扎菲儿子录像 否认其死亡_网易新闻. news.163.com. [2018-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1). 
  50. ^ 國防部說明「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曾來台就讀政戰學校遠朋班」新聞稿(100年2月28日). 中華民國國防部. 2011-02-28 [2011-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02). 
  51. ^ 鮑蓉蓉. 曾與阿扁是麻吉? 格達費為肅清利比亞再爆粗口. 今日新聞網. 2011-02-23 [2011-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5) (中文(臺灣)). 
  52. ^ 程嘉文. 格達費傳曾來中華民國讀政戰 扁「迷航」會他. 聯合報. 2011-02-23 [2011-03-16] (中文(臺灣)). [永久失效連結]
  53. ^ 1970年卡扎菲欲买中国原子弹 毛泽东斥其“狂妄”. 鳳凰網. [2014-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0). 
  54. ^ 時延春、王年華. 《邓小平会见卡扎菲后评价:这个卡扎菲趾高气扬》. 鳳凰網. [2011年10月28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0) (中文(簡體)). 
  55. ^ 综述:江泽民称赞卡扎菲是“亲密的朋友”(附图). 中華網. [2012-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06) (中文(中國大陸)). 
  56. ^ 格達費邀訪 扁欣然同意 我與利比亞將恢復設處. [2011-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03). 
  57. ^ 传陈水扁过境利比亚时秘会卡扎菲. 2006-05-18 [2011-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58. ^ 陳水扁總統飛抵利比亞 洽談雙邊合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06年5月10日
  59. ^ 卡扎菲女保镖集体反水 称曾遭卡扎菲父子强奸(图). [2021-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1. 
  60. ^ Nicolas Sarkozy 'took £40m from Colonel Gaddafi to fund 2007 election campaign'. 2013-01-02 [2013-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04).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