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即景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一版封面,布賴特科普夫與黑特爾音樂出版社

童年即景》(德語:Kinderszenen),作品15,是德國作曲家羅伯特·舒曼創作的一部鋼琴套曲,由十三首曲目組成,寫於1838年。在作品中,舒曼提供了他成年後的童年回憶。舒曼原本為寫了30首曲目,而是選擇了13首作為套曲最終版本。[註 1][1]

此套曲中尤其以第七首《夢幻曲》(Träumerei)最為著名,曾作為1944年德國關於舒曼的傳記電影的主題曲。[2]

背景[編輯]

承上,舒曼將這個作品取名為「簡易的曲目」(Leichte Stücke)同樣地,節的標題也是完成音樂後才加入,舒曼描述標題「只不過是細膩的提示執行和解釋」。[3]

樂譜與出版[編輯]

1974年,埃里克·薩姆斯指出,《童年即景》沒有已知完整的手稿。[4]

分析[編輯]

音頻[編輯]

該章節包含行間音頻文件連結。如果您在播放這些文件時有任何困難,請見Help:媒體幫助
音頻
標題 調 文件
01. Von fremden Ländern und Menschen
00.陌生的國家和人民
G大調
02. Kuriose Geschichte
00.怪話
[註 2]
D大調
03. Hasche-Mann
00.捉迷藏
B小調
04. Bittendes Kind
00.乞求的孩子
D大調
05. Glückes genug
00.滿足
D大調
06. Wichtige Begebenheit
00.重大事件
A大調
07. Träumerei
00.夢幻曲
F大調
08. Am Kamin
00.在爐邊
[註 3]
F大調
09. Ritter vom Steckenpferd
00.騎竹馬
C大調
10. Fast zu ernst
00.太過嚴肅啦
升G小調
11. Fürchtenmachen
00.恐嚇
E小調
12. Kind im Einschlummern
00.寶寶睡着了
E小調
13. Der Dichter spricht
00.詩人說啊
G大調

其它[編輯]

相關研究[編輯]

  • 蒂莫西·泰勒討論了19世紀的文化和經濟形勢的變化下舒曼對於作品標題的選擇。[5]

大眾文化[編輯]

  • 《夢幻曲》是1947年荷里活電影艷曲凡心英語Song of Love (1947 film)的開場和片尾曲。片中嘉芙蓮·赫本出演克拉拉·舒曼
  • 日本漫畫和動畫《絕望先生》中《夢幻曲》作為放學廣播曲被女主角風浦可符香填詞,並在漫畫的大結局中再次出現。
  • 日本動畫電影《鏡之孤城》中《夢幻曲》作為在城堡音樂盒播放的曲子,並在片尾的特典畫面用鋼琴演奏再次出現。

註釋[編輯]

  1. ^ 未使用的曲目多年後收錄並出版於《彩色葉子》(Bunte Blätter,作品99)和《紀念冊頁》(Albumblätter,作品124)中。
  2. ^ 原名: Curiose Geschichte
  3. ^ 原名: Am Camin

參考資料[編輯]

參照
  1. ^ Polansky, Robert. The Rejected Kinderscenen of Robert Schumann's Opus 15.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usicological Society. Spring 1978, 31 (1): 126–131. JSTOR 831388. doi:10.1525/jams.1978.31.1.03a00070. 
  2. ^ 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Träumerei》的資料(英文)
  3. ^ Thorpe, Day; Schumann, Robert; Von Irmer, Otto; Lampe, Walther. Music Reviews: Kinderszenen, Op. 15; Album für die Jugend, Op. 68 (Urtext). Notes (2nd Ser.). December 1990, 11 (4): 605–606. JSTOR 837021. doi:10.2307/893060. 
  4. ^ Sams, Eric; Schumann; Goebels, Franzpeter. Schuman scenes. The Musical Times. 1974, 115 (1572): 146. JSTOR 955016. doi:10.2307/955016. 
  5. ^ Taylor, Timothy D. Aesthetic and Cultural Issues in Schumann's "Kinderszene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th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of Music. December 1990, 21 (2): 161–178. JSTOR 837021. doi:10.2307/837021. 

參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