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獷主義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的圖書館
粗獷主義(英語:Brutalism,又稱蠻橫主義或粗野主義)是建築流派的一種,可歸入現代主義建築流派當中。主要流行的時間介於1953年到1967年之間,由功能主義發展而來。
其建築特色,是從不修邊幅的鋼筋混凝土(或其它材料)的毛糙、沉重、粗野感中尋求形式上的出路。
歷史[編輯]
這一詞彙最早由瑞典建築師漢斯·亞士普倫(Hans Asplund)所起,以描述烏普薩拉的建築「Villa Göth」(1950年建成)。當時他所用的是瑞典語「nybrutalism」(新粗野主義),後來米高·范翠斯等英格蘭建築師也埰用了這一名稱。其概念在英國的史密森夫婦(Alison & Peter Smithson)手上得到進一步發展[1][2]。建築評論家雷納·班海姆在1966年出版《The New Brutalism: Ethic or Aesthetic?》一書,使得這個詞彙流傳開。[2]
勒·科比意是粗獷主義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馬賽公寓和印度昌迪加爾法院。這些建築用當時還少見的混凝土預製板直接相接,沒有修飾,預製板沒有打磨,甚至包括安裝模板的銷釘痕跡也還在。
受「粗獷主義」影響的還有英國的占士·士他令爵士(萊漢姆住宅)、美國的保羅·魯道夫(耶魯大學建築系館)、美國的路易·康(李查醫學研究中心)、德國的葛腓烈·般姆、日本的前川國男(京都文化會館、東京文化會館)及其學生丹下健三(山梨縣文化會館)等人。
在前蘇聯國家的建築師中,設計這種建築不單單是為了藝術,而是因為共產黨為了應付大量建設需求,產生了政治意味濃厚的赫魯雪夫樓所致,成為了社會主義影響地區的主要風格。
亞洲例子[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 ^ Meades, Jonathan. The incredible hulks: Jonathan Meades' A-Z of brutalism. The Guardian. 13 February 2014 [11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29).
- ^ 2.0 2.1 Golan 2003, p.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Romy Golan, Historian of the Immediate Future: Reyner Banham – Book Review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Art Bulletin June 2003, Retrieved 29 December 2014
外部連結[編輯]
![]() |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粗獷主義建築 |
- BRUTALISM:ONLIN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記錄世界各地的粗野主義建築
- "The incredible hulks: Jonathan Meades' A-Z of Brutalis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From Here to Moderni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unkers, Brutalism and Bloodymindedness" 2-part BBC Documenta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Symbols in Transition" Documentary film regarding the post-89 handling of the political symbols and buildings of eastern Europ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The New Brutalism" Brutalist, Rationalist, Modernist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永久失效連結]
- Ontario Architecture: Brutalis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Google Community "Architecture of Brutalism" – many current photographs and lin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