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鎮勉民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東鎮勉民堂
位置 臺灣宜蘭縣羅東鎮中山路3段190號
建成時間 清治臺灣道光七年(1827年,建物落成)
清治臺灣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式設堂)
官方名稱羅東武廟勉民堂
類型登錄等級:縣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08:00~18:00
勉民堂代天巡狩

羅東武廟勉民堂,簡稱勉民堂,為臺灣一間主祀關聖帝君、副祀保生大帝的鸞堂,是羅東五大之一,也是南三大鸞堂之首。2006年8月17日公告為縣定古蹟[1]

歷史背景[編輯]

勉民堂之前身可追溯至道光7年(西元1827年),現今廟身當時為噶瑪蘭廳羅東堡巡檢處辦公室,正後方為藍家(藍振泰家族)之書房(私塾),到清咸豐6年(西元1856年)羅東堡巡檢處辦公室因不敷使用他遷,藍家人向官府商借該建築物為書房,遂搖身一變為私塾,當時私塾大多供奉恩主以督處學生用功,藍家人也不例外,於私塾中供奉三恩主聖號牌位,三恩主為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司命灶君,此三塊聖號牌位至今仍為該堂供奉中,日後才漸漸增加供奉神像,當時首尊神像為保生大帝神像。

藍家人(藍新、藍欽)於清光緒15年(西元1889年)至宜蘭新民堂學習扶鸞,至清光緒18年(西元1892年)向新民堂李恩主提出回羅東開堂設號之請求,因人數不足而遭李恩主拒絕,故再招募鄉民至新民堂訓鸞,於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獲賜設堂為勉民堂。

勉民堂早先多為私人管理,直至民國70年才有第一屆管理委員會產生,過程曲折,現今為第三屆管理委員會。

勉民堂於民國95年8月17日由宜蘭縣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將於99年4月進行修復工程發包。

建築特色[編輯]

勉民堂建築風格三窗九門,為現今全台獨有,為何為三窗九門?因當時官式建築才可以有三窗九門,一般民間只可有前後兩門,故以此佐證本堂建築物創建時為清朝噶瑪蘭廳羅東堡巡檢處辦公室,而清朝官階由一品至九品,本堂為最基層九品官階衙門。

當時所有建材全由唐山運來,從磚塊尺寸可以看出與台灣不同,磚塊中間為土塊,就是一般的(土角厝)當時一般人民只有(土角厝)官式建築有足夠財力加上磚塊,再次佐證本堂建築物創建時為清朝噶瑪蘭廳羅東堡巡檢處辦公室。磚塊間黏着為石灰、糯米、及貝殼粉末,直到民國55年牆角因怕受潮再加上洗石子工法給予加強。

宗教信仰[編輯]

現今廟宇多數為道教及佛教或民間信仰,勉民堂非道教非佛教也非民間信仰,實為儒教,以堂規第一條本堂以儒為宗,以神為教,藉飛鸞提醒人心,以孝悌忠信為立身之本,禮義廉恥為潔身之根,凡入堂為堂生者,必須遵守奉行。開宗明義勉民堂為儒教。

扶鸞為勉民堂自古秉持之特有宗教儀式,至今仍持續傳承,而宜蘭影響全台之民俗文化有兩種,一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歌仔戲,另一個就是扶鸞,只因扶鸞當時多數為讀書人所進行的活動未能普及,所以較不為人知。

勉民堂建築為溪南史上第一座官方衙門、第一間私塾、第一間鸞堂。本堂建築為現今全台僅存之清代官衙門

引用資料[編輯]

  1. ^ 羅東鎮勉民堂.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