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董榕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董榕森(TUNG Yung-Shen,1932年10月10日—2012年11月30日)[1],作曲家、指揮家。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畢生致力於於音樂教育國樂創作,曾任台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樂科主任,代表作品有梆笛獨奏曲《陽明春曉》、嗩吶協奏曲《偉大的建設》、合奏曲《普天同慶》。得獎經歷包括1968年中山文藝創作獎之國樂作曲獎、1977年國家文藝獎、1993年「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曲家等。[1]

生平

[編輯]

1932年10月10日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祖籍浙江紹興。因母親察覺他在胡琴演奏上頗具天分,便指導其演奏胡琴,開啟董榕森的音樂之路。1949年考取中華民國海軍軍士學校輪機科,來到臺灣左營海軍基地。1956年考取政工幹校(今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音樂系,師事戴逸青、蕭而化、張錦鴻、李永剛等教授,並向高子銘學習現代國樂。[2]

1968年董榕森創立藝專國樂科,並擔任首任科主任,把國樂納入正規教育體制,使之專業化。1969年教育部聘請董榕森擔任「中華國樂團」首任指揮。為鼓勵更多人投入國樂曲創作,董榕森於1976年成立了「國樂科教學創作研究組」,並積極推廣臺灣國樂,希冀培養更多的聽眾與國樂愛好者。1983年起擔任復興崗政戰作戰學校音樂系主任。

1994年董榕森自政治作戰學校退休後,即移民海外,海外期間仍繼續從事國樂教育工作,並完成多首大型作品,如南胡協奏曲《天池蓮影》,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而寫的《金鐘讚》等。2012年11月30日因癌病與世長辭,享年81歲。[1]

音樂創作

[編輯]

創作理念

[編輯]

董榕森創作多是根據曲意的表徵,藉由樂曲的調性、速度、動機、調式、節奏等因素,發展出主題的樂句;由於動機已代表這個意境的象徵,其主題樂句的性質便更具象鮮明,其代表作品《陽明春曉》[3]就是以此概念完成。

音樂作品

[編輯]

作品包含國樂合奏、協奏、獨奏曲及樂劇、合唱曲、電視連續劇主題曲等類型,代表作品如下:

  • 1959年《田園風光》(三樂章組曲)
  • 1965年《巨人頌》(三樂章樂詩)
  • 1966年《陽明春曉》(梆笛獨奏)
  • 1968年《普天同慶》(大合奏曲)
  • 1976年《偉大的建設》(嗩吶協奏曲)
  • 1979年《花木蘭》(樂劇)
  • 1981年《秋瑾》(三幕中國樂劇)
  • 1992年《40的禮讚》(大合奏曲)
  • 2007年《天池蓮影》(南胡協奏曲)
  • 2008年《金鐘讚》(合唱與鐘鼓絃管大樂)

文字著作

[編輯]

音樂理論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實用中國樂法》與《中國樂語研究》兩本著作,着重在中國曲式學和音樂架構上。在器樂研究上,前後出版了三本器樂研究的相關著作,即《南胡教本第一冊》、《南胡教本第二冊》與《劉天華南胡音樂研究》。此外,董榕森對於不同的演奏與作品,也提出他個人的看法與評論,對於當代國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力。[1]

得獎經歷

[編輯]

董榕森1968年以大合奏曲《普天同慶》獲得中山文藝創作獎;1977年以嗩吶協奏曲《偉大的建設》獲得國家文藝獎;1993年為「二十世紀華人音樂經典」獲獎作曲家。[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 董榕森.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2022-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8). 
  2. ^ 臺灣大百科全書 董榕森. 文化部. [2023-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5). 
  3. ^ 蘇, 文慶. 緬懷台灣國樂教父──董榕森. PAR 表演藝術雜誌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 2013-01, (第241期) [2023-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