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 | |
---|---|
![]() |
|
授予對象 |
根據諾貝爾遺囑,諾貝爾奬授予在以下5大領域的傑出貢獻者 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以及不在諾貝爾遺囑所定下的但規格及規模與諾貝爾奬相等的 瑞典銀行經濟學奬 |
國家或地區 | ![]() ![]() |
首次頒發 | 1901年 |
官方網站 | nobelprize.org |
諾貝爾獎 ![]() |
|
諾貝爾獎(瑞典語:Nobelpriset,挪威語:Nobelprisen),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佛烈·諾貝爾的遺囑於1901年開始頒發的獎項。諾貝爾獎分設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獎項(經濟學獎於1968由瑞典中央銀行增設,全稱「瑞典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
目錄
諾貝爾獎的由來[編輯]
諾貝爾終生未娶,亦無子嗣。在其逝世前,親兄弟也早一步去世。但他的改良——炸藥,取得了眾多的科研成果,也成功設立許多工廠生產,累積巨大財富。
由於諾貝爾終生主張和平主義,也因此他對於自己改良的炸藥作為破壞及戰爭的用途始終感到痛心。在即將辭世之際,諾貝爾立下了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這個遺囑,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了,分別獎勵5個領域: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1]、文學、和平。
1969年,瑞典出資增設瑞典銀行經濟學獎,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儘管與前述5種獎項「合稱諾貝爾獎」,但實際上不是諾貝爾遺囑中捐助的獎項[2][3]。
提名與評選過程[編輯]
- 9月:寄出邀請函。諾貝爾委員會向夠資格提名的人發出邀請提名的信件。
- 2月(次年):提名截止。
- 2月至3月:產生小名單。
- 3月至8月:顧問審查小名單。
- 10月:產生諾貝爾獎得主。
- 12月:諾貝爾獎得主得到獎金。
近50年以來,諾貝爾基金會明文規定,不論是公共場合還是私人場合,提名過程和人選都要嚴格保密,包括提名者人選和被提名者人選。很多人在各種場合聲稱自己曾因某成果而獲得諾貝爾獎的提名但未獲獎,應屬謠言[4]。
獎項[編輯]
獎牌 | 分類 | 特點 |
---|---|---|
![]() |
|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始於1901年,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表彰「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5]」。 |
![]() |
|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始於1901年,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表彰「在化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6]」。 |
![]() |
|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負責頒發,始於1901年,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表彰「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7]」。 |
![]() |
|
瑞典學院負責頒發,始於1901年,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表彰「在文學領域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之最佳作品的人[8]」。 |
![]() |
|
挪威議會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頒發,始於1901年,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表彰「為促進民族國家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軍備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9]」。 |
![]() |
|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始於1968年,由瑞典銀行出資增設,每年12月10日舉行頒獎典禮。 原稱「瑞典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學獎」,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或「諾貝爾紀念獎」。 表彰「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 |
統計數據[編輯]
截至2016年,共有911個人和組織(836男、49女及26個組織)獲得了579個諾貝爾獎與瑞典銀行經濟學獎[10]。截至2012年,得主平均年齡59歲。多次獲獎者共6人[11]。
根據官方數據,2015年獲和平獎的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被計算為「4個」組織。
獎項 | 總計 (截至2016年) | ||
---|---|---|---|
總得主數 | 女性得主數 (比例) | 華人得主數 (比例) | |
物理學 | 204 | 2 (0.98%) | 6 (2.94%) |
化學 | 175 | 4 (2.28%) | 2 (1.14%) |
生理學或醫學 | 211 | 12 (5.68%) | 1 (0.47%) |
文學 | 113 | 14 (12.38%) | 2 (1.76%) |
和平 | 104+26 | 16 (12.30%) | 1 (0.76%) |
5種獎項總計 | 833 | 48 (5.76%) | 12 (1.44%) |
經濟學 | 78 | 1 (1.28%) | 0 (0%) |
6種獎項總計 | 911 | 49 (5.37%) | 12 (1.31%) |
國籍[編輯]
根據獲獎時國籍與出生地,截至2016年10月14日,各國各獎項得主人數的世界前5強:
|
記錄[編輯]
次數[編輯]
- 法國籍波蘭裔科學家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第一位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 美國科學家萊納斯·鮑林,第一位以唯一獲得者身份兩次在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 美國科學家約翰·巴丁
- 英國科學家弗雷德里克·桑格
家族[編輯]
- 居里一家
- 瑪麗·居禮,1903年物理學獎、1911年化學獎。
- 丈夫皮耶·居禮,1903年物理學獎。
- 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禮,1935年化學獎。
- 丈夫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禮,1935年化學獎。
- 小女兒艾芙·居禮著有《居禮夫人傳》,她本人不是科學家也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她的丈夫亨利·拉波易斯作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領取了1965年和平獎。
- 兄弟都獲獎
- 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兄弟是荷蘭的簡·丁伯根(經濟計量學模式之父,於1969年獲得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和他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發現動物個體及群體的行為模式,於1973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 父母/子女都獲獎
- 居禮母女:1903年物理學獎與1911年化學獎是瑪麗·居禮,1935年化學獎為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禮。
- 湯姆森父子:1906年物理學獎和1937年物理學獎分別是約瑟夫·湯姆森與英國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喬治·湯姆森。
- 布拉格父子:1915年物理學獎是威廉·亨利·布拉格與威廉·勞倫斯·布拉格。
- 波爾父子:1922年物理學獎和1975年物理學獎分別是尼爾斯·玻爾與奧格·玻爾。
- 西格巴恩父子:1924年物理學獎和1981年物理學獎分別是曼內·西格巴恩與凱·西格巴恩。
- 馮·奧伊勒父子:1929年化學獎和1970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分別是漢斯·馮·奧伊勒-切爾平與烏爾夫·馮·奧伊勒。
- 科恩伯格父子:1959年生理學或醫學獎和2006年化學獎分別是阿瑟·科恩伯格與羅傑·科恩伯格。
- 夫妻都獲獎
- 瑪麗·居禮與皮耶·居禮,1903年物理學獎。
- 伊倫·約里奧-居禮與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禮,1935年化學獎。
- 格蒂·特蕾莎·科里與卡爾·斐迪南·科里,1947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 貢納爾·默達爾,1974年經濟學獎,與阿爾瓦·默達爾,1982年和平獎。
- 邁-布里特·莫澤與愛德華·莫澤,2014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年齡、群體[編輯]

- 最年輕、最年長的得主[14]
- 馬拉拉·優素福扎伊為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2014年(與凱拉西·薩塔亞提一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年僅17歲。
-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為諾貝爾獎三項科學獎項中最年輕的得主。1915年(與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僅25歲。
- 里奧尼德·赫維克茲獲2007年瑞典銀行經濟學獎時已有90歲,為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 雷蒙德·戴維斯為三項科學獎項中最年長的得主。2002年獲物理學獎時已有88歲。
- 索爾維會議
- 1927年10月召開的第五次索爾維會議。參加會議的29人中有17人獲得或後來獲得諾貝爾獎。
時間[編輯]
- 從業績公開到得獎時間間隔最短的記錄
- 巴拉克·奧巴馬:從2009年1月20日當選美國總統8個月後就以「在促進國際外交和各國人民合作所作出的非凡努力」的理由獲得當年的和平獎。
- 約翰內斯·貝德諾爾茨與卡爾·米勒:三項科學獎項中的最短紀錄。因於1986年發現鋇鑭銅氧化物的高溫超導性質而獲得1987年物理學獎。
- 從業績公開到得獎時間間隔最長的記錄
- 裴頓·勞斯:因於1911年發現致癌病毒而獲得1966年生理學或醫學獎。
- 恩斯特·魯斯卡:因於1931年發明電子顯微鏡而獲得1986年物理學獎。
獲得諾貝爾獎的奧運會獎牌得主[編輯]
- 菲利普·諾埃爾-貝克:19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500米賽跑銀牌得主。獲得1959年和平獎。
獲得諾貝爾獎的搞笑諾貝爾獎獲得者[編輯]
- 安德烈·海姆:2000年獲得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2010年獲得物理學獎。
逝世者獲獎[編輯]
諾貝爾獎原則上僅能授予在世者,但有三次例外。一為193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二為196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達格·哈馬舍爾德,三為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拉爾夫·斯坦曼。
爭議[編輯]
人們對諾貝爾獎的爭議點,除了在各獎得主必須是三人以下的限制外,還有不頒給已過世的人,另外還有諾貝爾獎不設立重要的數學獎。
19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尼斯·斯塔克曾為自身利益為希特拉效勞,諾貝爾基金會無權使獲獎者改變自己的看法。
諾貝爾獎的規矩:得主必須是三人以下,也產生過爭議,該獎項只是表彰在科學領域中有重大突破的個人和小團隊的。不過也有例外的是諾貝爾獎中的和平獎,分別在1917年,1944年,1963年頒發給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組織,2012年頒發給了歐洲聯盟組織。2013年則頒發給了禁止化學武器組織,2015年又頒發給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諾貝爾獎在對於物理學獎及化學獎的頒發在學術界有時也會引起爭議,其中最為著名的例子是愛因斯坦沒有因相對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在12年後才因光電效應獲獎。
關於諾貝爾基金會不設立數學獎[15],其中有一個流傳較廣的民間傳說是諾貝爾的妻子與一位名叫雷富勒(Mittag-Leffler)的數學家有外遇,所以諾貝爾本人遺囑中不設置諾貝爾數學獎。不過這個說法顯然不實,因為諾貝爾根本沒有結婚,較可能的因素為當時代,數學僅為尚未形成一有改變人類生活可能的顯學。[16] 隨着數學及計算機領域的發展,數學界的菲爾茲獎及計算機界的圖靈獎被稱為該領域的「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也被一些女權團體批評,因為相較於男性,女性在諾貝爾得獎的人數明顯偏低,讓一些婦女和女權團體批評諾貝爾獎有性別歧視之嫌。至2014年為止目前女性在諾貝爾獲得最多獎項的一年為2009年。
預測[編輯]
1989年開始,湯森路透美國總部每年發佈「湯森路透引文桂冠獎」以預測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
參考文獻[編輯]
-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3-10-11.,亞太日報,2013年10月9日
- ^ "The Prize in Economics is not a Nobel Prize.". Qualified Nominators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9年10月14日] (英語).
- ^ 諾貝爾曾侄孫:經濟學獎是大騙局. [2009年10月14日] (中文).
- ^ Nomination FAQ. [2011-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6).
- ^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facts/physics/
- ^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chemistry/
- ^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medicine/
- ^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literature/
- ^ http://www.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peace/
- ^ All Nobel Prizes
- ^ [1]
- ^ Selon la liste des lauréats sur le site des Nobel
- ^ Selon la liste des lauréats sur le site des Nobel
- ^ Nobel Laureates by Age. Nobelprize.org. [2014-10-10].
- ^ The Nobel Prize Internet Archive. Why is there no Nobel Prize in Mathematics?. [2006年7月30日] (英語).
- ^ 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 The Prize: Controversy and Landmarks. [2006年7月30日] (英語).
外部連結[編輯]
- 頒獎機構
- 其它
- (英文)CNN諾貝爾獎100年專題
參見[編輯]
類似獎項[編輯]
|
|